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7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的战略目的可以用四个字去概括,让安南陷入礼乐崩坏之中,没有任何秩序可言。
  什么时候是礼乐崩坏的时候?
  在战争的时候。
  黎思诚曾经试图用我只要足够烂,你就不能王化我的说辞,想要打消大明对安南的攻伐,现在陛下提出的这个法子,可以完美应对,真正的心狠手辣。
  留地不留人,太过于残忍,以致于于谦都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劝陛下仁善了。
  大明之前所有的部署,都是奔着三个月彻底消灭安南抵抗势力在制定,陛下提出的这个法子,对当下的大明军而言,并没有什么执行上的困难。
  打仗是极其昂贵的,而维持低烈度的战争成本就会低很多很多,除了过于残忍以外,并没有太多的缺点。
  不似屠城,却胜似屠城。
  于谦正襟危坐,极为认真的说道:“陛下,安南大多数的百姓都是在南迁的汉民,越人也不过都是秦汉时候移居过去的汉民,臣以为,没必要如此做,亡掉黎宜民,复设交趾三司十五府便是。”
  朱祁钰平静的问道:“安南反反复复,在黎利复叛大明之前,已经三次判离中原!咱们这次打下了安南,他们臣服了,等大明稍有颓势,他们就再次反叛?”
  “大明势大,就跟着大明吃香的喝辣的,大明势弱,就反咬一口,天底下,哪有这样好事?”
  “屠城有损军纪,干脆就把安南磨平了,从头再来便是。”
  “这个骂名,朕来担。”
  朱祁钰向来不在乎虚名,在这之前,朱祁钰就想好了这么做,大明水师需要磨砺,就从交趾起。


第七百六十四章 日拱一卒
  朱祁钰作为大明皇帝向来不求虚名,但凡是有利于大明的利益他,他都会做。
  安南这片土地,一直在反反复复,从秦末汉初时候的赵佗开始,安南就一直在反复横跳,中原强势则依附,中原弱势则反咬一口。
  中原和安南,恩怨情仇已经千年,朱祁钰这次郡县安南,不准备采取原来的三个月速战,解决对方的决策层,而后设立郡县,和对方椎髻箕坐了。
  只要反对中原的统治的文化仍在,那么大明郡县安南,也不过是镜花水月,水中捞月而已。
  朱祁钰之所以提出这样‘日拱一卒’的战略,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永乐年间,英国公张辅第一次带兵郡县安南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而后永乐六年起,大明便陷入了治安战的陷阱之中。
  因为反对大明对安南统治的基础还在,大明在安南的统治并不顺利。
  在军事上,大明驻安南大军,只能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哪里有火哪里扑,不断的平叛,这种平叛的军事行动,稳定了大明对安南统治的同时,反而助长了反对郡县安南的基本盘,也为后来的黎利造反,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在政治上,大明在安南的统治,不得不和当地的世家妥协,比如将一些关键的官职、知府州县事让与当地世家,莫氏、黎氏、阮氏等等和大明的官吏互相通婚,形成了一种姻亲来稳定这些世家,防止世家们加入反对势力之中。
  而安南世家们,往往是两头下注,谁当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做世袭罔替的世家,永远把持政治权力。
  在经济上,大明的经济辐射范围,只能集中在河内、清化等少数大型城池,而在乡村,大明从未统治,这种没有根基的经济统治,让税赋、经贸等完全控制在安南地方宗族、缙绅手中。
  在文化上,入安南的大明人,就需要椎髻箕坐,也就是髻如椎,坐如箕,而安南还有根深蒂固的本地士族,他们一面不断的讨好大明官吏,一面又制造风力,阻止大明对安南的王化。
  这对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极为不利,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反对大明统治的风力。
  所以大明从未真正的王化安南,这才是宣德三年不得不退出安南的主要原因。
  在明仁宗调走黄福之后,安南的大明官吏,选择了横征暴敛,未必不是看到了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摇摇欲坠,选择最后捞一笔的想法。
  大明在退出安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明的迁都带来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北移、大明水师的收缩下西洋活动趋于停滞、安南反对势力的不断扩张、大明在安南横征暴敛消耗了统治基础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于少保,其实维持一个低烈度的战争,并不需要多少粮饷,省钱的同时,还能磨砺大明水师、大明云贵黔两广等地的边军。”朱祁钰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这种日拱一卒的做法,有很多的优点,其中一个就是省钱。
  于谦并不反对陛下的这个说法,三个月的快速作战和五年期的低烈度作战,在军备消耗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陛下,那安南的百姓呢?”于谦低声问道。
  唯一承受苦难的将是安南的百姓,五年期的低烈度战争,和三个月的快速作战,安南百姓长期陷入兵祸的恐惧之中,如同进入了人间地狱一样。
  朱祁钰立刻说道:“朕是大明皇帝,朕不在乎。”
  “臣仍然不认为这么做。”于谦依旧坚持的说道:“陛下,安南,不是倭国。”
  “倭国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大明并不打算对倭国进行郡县化。”
  “安南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大明对安南的战略是郡县化。”
  “在本质上,这种低烈度的战争和永乐年间,大明在当地的平叛并无区别,反而会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最后才让黎利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的横征暴敛,加剧了黎利的扩张。”
  “大明在安南,也不是没有统治基础,如此日拱一卒,看似固若金汤,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于谦反对大明皇帝的日拱一卒的战略,是因为他认为没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大明在安南仍有统治基础。
  如果大明皇帝这么对付倭国,于谦不仅不反对,而且双手赞成,因为倭国在大明看来,就是贼,偷大明的礼仪的贼,事实上,倭国已经陷入了战乱的泥潭,而且会持续下去,不知何时终结。
  可是大明完全没必要对安南如此,于谦很有信心,重新郡县安南之后,景泰年间的郡县安南,决计不会像永乐年间那般虎头蛇尾。
  朱祁钰往前探了探身子,十分郑重的说道:“蒙古西征,在不花刺,强令城内所有居民不得携带任何东西出城,不出城者一概格杀;”
  “在玉龙杰赤,蒙古士兵并将阿姆河水引入玉龙杰赤,城内外死亡超过120万人;”
  “在呼罗珊,尽屠其民,焚毁所不能取携之物而去。”
  “而那片领土,最终被伊尔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等分,就结果来看,只要抱着留地不留人的想法,没有什么不能稳定统治的!”
  于谦并没有任何退步,开口说道:“那今天的伊尔汗国在哪儿?察合台汗国亦一分为七。”
  “伊尔汗国的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亲弟弟旭烈兀,伊尔汗国在旭烈兀死后,立刻陷入了内战之中。”
  “陛下,前车覆,后车戒。秦氏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然大汉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同父同母胞兄弟,唯有忽必烈止杀,而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他们的国在哪里?”
  “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后人,今日都数典忘祖学起了沙里亚法啊!那些人是蒙古人过去征服的奴仆,现在蒙古人只能和奴仆同流合污,陛下。”
  元朝、北元、北元汗廷、鞑靼可汗是一条清晰的没有争议的传承线,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至今仍在,鞑靼可汗脱脱不花现在在天津卫的四夷馆,和琉球国王尚泰久为邻。
  于谦站起身来,长揖在地,大声的说道:“陛下,蒙古西征,虽略有建树,可是大屠之后,军纪败坏,戎政乃是国之基石,基石不定,如沙上建塔!”
  “陛下常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大明健儿,赤胆忠心,如此旷日持久的征战,恐军纪废弛。”
  “陛下常言:外战不可快,内战不可豫,交趾与大明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乃是大明的四方之地,此战宜快不宜慢。”
  “臣,恳请陛下三思。”
  于谦这意思其实非常明确,陛下可以不在乎安南,难道陛下也不在意征战的大明军士吗?
  这种长期的低烈度的战争,会滋生出许多陛下过去一直不愿意看到的事儿,烧杀抢掠,在军事行动中,会从个别现象扩散到全军,而军纪的建立可能需要数年之功,破坏军纪的可能仅仅是一件小事。
  甚至会出现尾大不掉、养寇自重的可能。
  大明对安南之战,和大明对瓦剌之战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内战,内战不可豫,不可以犹豫,不可以停滞,不可以慢,一定要快。一个是外战,而外战不能求快,不能贪功冒进。
  于谦在用陛下践行的军事战略和思想,来反驳陛下的日拱一卒,这么做,不仅不能郡县安南、长治久安,反而可能加深裂痕,最终分道扬镳。
  于谦谈得不是修文以来远之道,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一千五百万口的猪能杀得完,一千五百万口的人,却是杀不完的,但是一千五百万口的人会投降。
  场面有些诡异的安静,兴安在一旁,听着这一顿吵架,心就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上。
  陛下和于少保其实经常吵架,偶尔会因为一些事争执的面红耳赤,尤其是一些关于国家之制上面的讨论。
  这种争论在兴安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坏事,陛下要是和于谦客客气气的,那才天塌地陷的大事!
  陛下和宰执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政见不合,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政见不合不会升级到君臣相隙的地步,就没什么。
  吵吵闹闹一家人。
  过往的争吵中,于谦从来没有长揖在地的劝谏,陛下和于谦从最开始搭档的时候,就有着高度的默契。
  朱祁钰看着于谦,这就是于谦,以刚直着称,是地地道道的直臣。
  一个得了会试状元以策语伤时,最终获得了第三甲九十三名的于谦;一个因为直言上谏,在地方巡查二十五年,回京直接给王振一记名为‘两袖清风’的大嘴巴子,铁骨铮铮的于谦。
  兴安眼睛珠子一转,忽然开口说道:“要不下盘棋?臣去拿兵推棋盘。”
  兴安发挥了他司礼监提督太监的本职工作,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
  他选择了直接打岔,这件事的争吵已经升级到了不同往常的地步,那么选择打岔,将这件事暂时搁置,让彼此冷静冷静,不失为一种办法。
  很多的争吵最后升级为矛盾与冲突,都是话赶话,一句接着一句的吵,最后失去冷静。
  下盘棋,无疑是个让彼此冷静一下的好办法。
  “嗯。”朱祁钰让兴安去拿棋,才对于谦说道:“于少保先起来说话。”
  于谦立刻就站了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陛下答应了下棋,等于答应了三思而后行。
  如果陛下三思之后,仍然决定要日拱一卒的郡县安南,那于谦会坚定的执行这个命令,因为这是陛下的决定,但是于谦一定会费尽心力,防止事情滑落到不好的方向。
  于谦说起了农庄法的一些趣事,让紧张的氛围得到了纾解。
  兴安拿来的兵推棋盘,是【靖难之战】,就是燕王府和太子府朱允炆的靖难之战,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