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8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瞻墡对名教罪人这种法子,同样是高度认同的,在朱瞻墡看来,胡濙常常被人骂作无德,可是作为朝中明公,最大的公德,不应该是忠于陛下吗?不应该是维护大明最广众百姓的利益吗?
  若以朱瞻墡的公德说,来论断胡濙,朱瞻墡以为胡濙应是有公德无亏,私德无垢。
  相比较前任首辅陈循和现任首辅王文,他们的私德又好到哪里去呢?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考科举,闹得满城风雨,最后都把官司闹到了陛下面前。
  相反,胡濙的大儿子未曾参加科举,亡故之后,胡濙的二儿子胡长祥,朝臣都不知道在做什么。
  朱瞻墡却是知道的。
  胡长祥在太医院操持方术贱业,继承了胡濙医术的胡长祥,在太医院里已经成为了一名救人性命的太医。
  胡长祥有一个《礼部尚书的父亲》,却在太医院做一个别人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太医。
  胡濙的德行,真的和朝臣们说的那么差?
  朱瞻墡颇为诚恳的说道:“如此,有劳胡尚书交给皇嗣此等方法了。”
  胡濙探着身子,摁着《名教罪人疏》颇为认真的说道:“还是要完善下,比如说,让礼部主持此事,陛下作为人君,怎么能下旨让翰林们写诗文骂人呢?这件事得礼部来做。”
  “还有陛下做为最终的裁决,有控制事端不会被扩大化的权力,当事情鼓噪到快要无法收拾的时候,陛下可以出面平抑风波,这样一来,群臣咸服,乃帝王术也。”
  帝王自然有术,只是陛下走的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之行,这术自然就很少用了。
  “还是胡老师父通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朱瞻墡心服口服,怪不得于谦在奏疏里,反复强调,这《名教罪人》让胡尚书看过完善后教给皇嗣,这样一改良,事情便有了转圜的政治余地。
  政治余地在朝堂狗斗中的意义,就是不让党争演变成亡国四祸之一的党锢,余地在政治活动弥足珍贵,撕破脸的政治活动,就是党锢。
  当年元祐党人碑,就是没有控制好朝堂狗斗的力度,党锢就成为了北宋亡国的一个注脚。
  哪怕是披着一层遮羞布,那也是体面和余地不是?
  “至于这本。”胡濙当然知道《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疏》的内容,而且沈翼在递上奏疏之前,也是跟师爷们都通过气儿的。
  胡濙也是有些犹豫,他知道这本奏疏的意义,这也是最近朝堂中,议论最凶的一件事,胡濙非常希望这本奏疏能够通过廷推,最后成为大明的永例。
  胡濙握着那本奏疏,深吸了口气,看着朱瞻墡说道:“陛下睿哲天成,最让臣等惊骇的是陛下在财经事务上的建树,唯有生产,方有昌盛。”
  “陛下登基至今,所作所为,旨在提高大明的生产力,这是陛下所有事的初衷,如果能看清楚这个初衷,就能看懂陛下所作所为。”
  “陛下,从来不是一个圣心难测的君王,相反,非常好猜,甚至不用猜。”
  在胡濙看来,没有比陛下更好猜度心思的君主了。
  陛下在群臣面前就跟透明人一样,要做什么,明明白白的写着,陛下还生怕别人不知道,还要写圣旨告诉所有人,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胡濙稍微停顿了下继续说道:“就以陛下在广州府办的坐寇案而言,坐寇是广州府四大家的家奴、工具,他们是朘剥百姓的那把刀,把这把刀折了,百姓们就能把生活成本转移到婚配、生子、养育之上。”
  “人多了,生产力才能提高,以人为本,为了让这么多人活着,就必须要想方设法的提高亩产、提高分工与合作的效率、增加田亩。”
  “否则,饿的眼睛通红的人,听闻大富大贵在山珍海味的时候,会泯灭人性,是不会跟你讲什么礼义廉耻,他们只会敲碎有粮人的脑袋,喂饱自己。”
  “十年前的福建,福建布政使将手伸向了百姓的最后一口粮,百万之众,波及五省的民乱浩浩汤汤,国本震动。”
  胡濙点出了陛下同意这本奏疏的主因,陛下看的不仅仅是人亡政息,陛下更看重的是大明生产力的提高,这才是关键。
  陛下始终不移的坚定消灭着一些只想着躺着收租的肉食者,目的就是放松百姓脖子上的枷锁,进而扩大生产力。
  五万万丁口,如果在六十年后,大明真的有这么多人,那大明要么大乱,要么大治,别无他途。
  “听胡老师父一席话,真的是茅塞顿开,喝茶,喝茶!”朱瞻墡眼睛越来越亮,推着茶盏说道。
  罗炳忠低声问道:“那胡尚书看,这永不加赋,办还是不办?”
  胡濙紧握着奏疏说道:“办!昭告天下的办!无论多大阻力都得办下去。”
  “廷推的事儿,殿下勿虑,臣来和朝臣们分说。”
  胡濙不知道自己天命何时,他要趁着自己还足够的清醒,在朝廷仍有威望的时候,帮陛下做更多的事儿。
  “那就有劳胡尚书了。”朱瞻墡长松了口气,有胡濙帮忙,这件事通过廷推才会简单。
  朱瞻墡无奈的问道:“可是如何执行下去呢?”
  胡濙成竹在胸的说道:“科层制官僚,是对上负责的,当事情涉及到了他们的升迁的时候,就变的极其重要了,纳入考成之后,必然有人不甘心自己的钱袋子瘪了下去。”
  胡濙混迹官场五十载,屹立不倒,太了解这些科层制的官僚了,他们就只是对上负责,只要纳入考成,就足够执行了。
  考成法和士绅一体纳粮,是陛下平定了南衙僭朝叛乱之后的重要战果,当然要好生利用。
  朱瞻墡追问道:“那倘若有人倍之呢?”
  “《名教罪人》。”胡濙拍了拍另外一本奏疏,颇为认真的说道:“有人胆敢倍之,就用此法教他做人,用骂诗和千字文,石刻后,填满他家祠堂,遗臭万年。”
  大明太祖高皇帝判了蒲氏一家对不起宋室,责令蒲家人不得参加科举,就这一招,就把煊赫了数百年的蒲氏,打的改名更姓,最终泯然。
  如果用名教罪人,效果更佳,这就是陛下送给襄王施政的宝剑。
  “那孤就没什么疑问了。”朱瞻墡郑重的点头说道。
  胡濙拄着拐杖站了起来,一步一步的向着御书房外走去,他站在楼梯口,驻足许久,送行的罗炳忠和成敬,也没有打扰胡濙。
  几个人就这么静静的站着,看着平平无奇的楼梯口。
  成敬和罗炳忠都不知道胡濙在看什么。
  胡濙用力的攥着手中的拐杖,当年陛下的御书房在这讲武堂聚贤阁的二楼,而不是一楼,他有一次觐见陛下上楼梯,在楼梯拐角的位置停顿了一下,陛下后来就把御书房搬到了一楼来。
  显然是出门宣他觐见的兴安,将这个事儿告诉了陛下,陛下才做了这个决定。
  或许陛下早就忘了此事,但是胡濙一直都记得。
  胡濙开口对罗炳忠和成敬说道:“君乃臣之元首,臣乃君之股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陛下宽仁德爱,臣感激涕零,铭记五内。”
  “走了。”
  胡濙说完之后,一步步的走出了聚贤阁,走进了轿撵之中,向着礼部衙门而去。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七月的天气,京师也变得燥热了几分,而此时的文华殿,气氛如同烈火烹油。
  陛下核准了户部尚书沈翼的永不加赋奏疏,新生人丁不再征收人头税,于少保做了注解,送到了文华殿廷推议事。
  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御史、文渊阁大学士、司礼监暂领提督太监、六科给事中、五军都护府中军都督武清侯石亨等人,分别坐在文华殿大长桌两侧。
  文华殿的大长桌上,有一个玻璃压实的半个龙旗大纛,那是稽戾王在宣德门前,被陛下上阵夺旗,拿下的半面龙旗大纛。
  已经两鬓有些斑白的石亨,首先开口说道:“我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弯弯绕绕,但是我提醒诸位:京军是陛下的京军!”
  “作为京师总兵官,陛下的剑指向哪里,大明军就打到哪里!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我的话说完了。”
  忠诚!
  大明京营是大明的压舱石,而石亨的态度非常明显,陛下要做的,他高度拥护,陛下要打谁,他就是死,也要打。
  石亨之所以当着这么多人说这么狠的话,完全是因为最近有人找上了他。
  大明要郡县安南,这是外战,打完必然有公爵要封,石亨已经是世侯了,还是当打之年,却没有做征夷将军。
  有些人就认为石亨心里必然有怨气,所以才找到了石亨,反对永不加赋的政令。
  别人不知道的是,陛下在离京之前,就和他石亨推心置腹的聊过这个问题。
  在主帅人选上,石亨是北地武将,没有南方作战经验,而陈懋有丰富的南方作战经验,这是石亨最大的短板。
  其次,石亨最想揍的是瓦剌人,所以一直在北方剿匪训练骑兵,即便是瓦剌人跑了,万一陛下要追,他石亨也有用武之地。
  陛下要不要追?这是设问,石亨和陛下都清楚的知道,一定是要追的,血仇需要鲜血去洗刷。
  石亨没有任何怨气,相反,满心都是对气吞万里如虎的野望。


第七百七十一章 胡尚书的杀手锏
  石亨在表态之后,就不再说话,文华殿上,陷入了安静之中,风吹动着罗幕翻卷着,窗外的阳光洒在了桌上半面龙旗大纛。
  胡濙一反常态的没有眼观鼻、鼻观心的装糊涂,而是坐得笔直,手里拿着三本奏疏,只是他的眼神似乎没有在奏疏之上,而是有些失神,似乎陷入了回忆之中。
  胡濙长长的吐了口气,拿起了第一本奏疏说道:“陛下的对广州府四家说的话,《名教罪人》,成敬大珰,你为大家读一下。”
  成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本奏疏,他拿过来稍微扫了一眼,开始读了起来,越读文官们脸色越白。
  把陛下惹急了,陛下真的要杀人诛心的。
  而且这本奏疏是陛下讲的,却是劝仁恕的于少保写下来的,也就是说,如果真的陛下的怒火烧起来的话,于谦不仅不会灭火,还会添柴。
  试问当今天下,谁能拦得住怒火滔天的陛下?唯有于少保了,连于少保都表明了态度不拦着,再往枪口上撞,只能说不知死活。
  胡濙继续说道:“陛下向来喜欢把话讲明白,把话讲明白之后,就不会产生什么误读,陛下的意思,非常明确的支持户部提出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我今年八十三了,人老了,今天就倚老卖老,把话挑明白了说。”
  “陛下是宽仁的,这条政令,你们只看到了后半句的永不加赋,但是有没有看到前半句的滋生人丁?”
  “也就是丁差等四差银,是以景泰九年的人丁为计算,这笔钱不是免了不收了,而是以后新滋生的人口不收了。”
  “话再讲明白些,陛下没动你们的盘子里的那些烂肉,你们该吃吃,但是再想多往盘子里划拉,是万万不行的。”
  “陛下已经很给你们面子了,也给你们留了肉吃,就不要不识抬举了。”
  胡濙是倚老卖老,没有任何含含糊糊,把政令完全解释了一遍,朝里的反对者,理由一大堆,但是他们都盯在永不加赋这四个字,而不是在滋生人丁这四个字。
  胡濙看没人说话,就继续说道:“过往陛下的处置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