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8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一到地方,明面上是公事公办,私底下却是送了些夹带,夹带越厚,问题越大,就该禀明君上严查。”
  “若是一到地方,无迎无送,无礼无夹带,这稍微询问探查,就有性命之忧,就该禀明君上,防止民乱了。”
  “这地方有没有问题,过不过关,一看夹带厚薄,就知道了。”
  “天下利来利往,皆可循此法。”
  陛下从来不是生活在地上神国的泡影之中,更不是活在文人墨客编制的大同世界的泡影之中,科层制的官僚治国之下,这种人情往来是常态,送礼夹带,也是如此。
  一个完全没有腐败、没有人情往来的大明朝廷,那就是地上神国,就是大同世界。
  反腐抓贪,本质是吏治,要的是吏治清明。
  送的少,基本就是人情往来,可要可不要,不要也不会再送;送得多,就是拉你下水,不要就得万分小心。
  李宾言巡抚山东的时候,就是不肯同流合污,还摆了地方官吏一道,差点死在了兖州府外的驿站之内。
  贺章端着茶盏,略显有些呆滞,虽然知道胡濙无德,但是能把夹带用到监察二字上,着实是无德至极!
  朱祁钰稍微沉吟了片刻,只能说胡濙不愧是从永乐年间当了四十年的礼部尚书,老奸巨猾、老谋深算。
  朱祁钰不由的想起了后世,那会儿学校的食堂承包,猫腻一大堆,虽然难吃,却没出事。
  后来换成了校长的小舅子,直接弄出了百十个学生食物中毒的大事儿来,小舅子和校长直接锒铛入狱。
  真的是夹带越厚,问题越大。
  贺章面色青一阵白一阵,最终只能叹息,姜还是老的辣,他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巡抚地方的巡察御史,应授都御史秩,直达天听。”
  如果是授予佥都御史,那归都察院管理,若是授予都御史,和贺章这个左都御史平级,自然不归督察御史管辖了。
  大明的巡抚制度,官秩,比如于谦在地方做巡抚时候,挂的是三品京官的兵部右侍郎;而李宾言出京巡抚山东、松江府,挂的是三品户部右侍郎;李贤巡抚应天,挂的也是户部右侍郎;而姚夔巡抚云贵,挂的是礼部右侍郎。
  所有地方巡抚,统一授三品都御史京官秩,就是确定品级,设为常例,直属朝廷,直达天听,防止出现九江府旧事,姚龙还得绕个大圈子请陛下场外援助。
  “胡尚书以为呢?”朱祁钰看向了胡濙问道。
  胡濙颔首说道:“臣以为善,之前贺总宪就找臣商量过。”
  朱祁钰又看向了于谦,颇为郑重的问道:“于少保以为呢?”
  于谦有巡抚地方二十五年的经历,这方面于谦很有发言权,而且于谦非常擅长国家之制,于谦的意见也很重要。
  于谦十分认真的思考了许久,才开口说道:“臣以为善。”
  “文皇帝曾派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宣德五年,先帝派臣等六人,巡抚各省,督理税粮及与税粮有关的地方事务,督理税粮,救济饥民,安抚百姓,多挂侍郎秩,又叫巡抚侍郎。”
  “巡抚侍郎,各持救书各行其事,政出多门事多拘滞,改授宪职便,可为巡抚都御史。”
  确权、定品、形制,方有成法,于谦同意贺章的奏议。
  尤其是,京官皆由陛下任免,而巡抚都御史,也由陛下任命出镇,有利于大明朝局的稳定,有些重要的地方,比如应天、松江、两广、交趾等地,还是以陛下心腹为宜。
  若地方方伯不是陛下的人,陛下再次南巡,难不成还要再面对强弩、火铳、甲胄的问候?
  于谦继续说道:“一来,应设扶台开府建衙,不与布政使合署办公;二来家眷不应随行,居留京师;三来,每三年回京述职,转调他处或留京,不应一直留任地方,最长不应该超过九年。”
  巡抚是什么?
  如果换算到唐朝,就是没有调兵权的节度使,集行政、提督军务、监察、司法等权力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时间超过九年,甚至再长一些,这巡抚就不是京官,不是陛下心腹,而是地方的藩镇了。
  贺章左看右看,干着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想找笔墨纸砚记下来,唯恐自己忘了什么。
  兴安稍微离开了两步,让中书舍人誊抄了一份刚才于少保的话,递给了有些着急的贺章。
  贺章这才如释重负,颇为小心的将纸条收到了袖子里,才安心。
  朱祁钰看着贺章那空荡荡的右手,感慨的说道:“那就整理成奏疏,送廷议,廷臣无异议,就行制吧。”
  “陛下,臣今日有话要说。”胡濙看陛下处理完了朝政,正色的说道。


第七百九十二章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胡濙专门留下来,自然是履行他作为师爷的天职,负责辩经解释一些问题,他留下来还有个目的,想和陛下好好说一下他的一些想法。
  他老了,礼部事他已经很少管理,多数都在教导皇嗣,尤其是太子朱见澄,他打算致仕了,在离开之前,他要跟陛下告别。
  只是以守护礼法为己任并为之奋斗一生的胡濙,他的致仕和告别,与众不同。
  “陛下,文明是会灭亡的,名叫罗马的文明已经灭亡了。”胡濙颇为郑重的谈到了一个很宽、很阔的问题,关于文明。
  这让在场的人都正襟危坐了起来。
  “何为文明,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胡濙首先解释了一下文明的含义。
  东宫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龙星。
  每年春季的时候,七宿龙星从田间地平线升起,此称之为见龙在田,夏季七宿龙星运行至中天,称之为飞龙在天。
  秋季七宿龙星下坠至地平,称之为亢龙有悔,冬季七宿龙星沉于地平之下,称之为潜龙勿用。
  这是先秦的法四时的哲学,这是一种独特的、仰望星空的浪漫。
  见龙在田,表示春季,代表着昂扬的生机,是万物之始。
  文明与野蛮对立,文明是人类的某个群体摆脱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自然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包括了家庭伦理、生产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律法和国家构建等等。
  朱祁钰可以理解胡濙所说的文明二字,静静的等待着胡濙继续说下去。
  胡濙停顿了下,继续说道:“泰西看似一团乱麻,其实极为简单,罗马人四处征伐,攻城略地,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后北方岛屿上的海盗开始南下。”
  “这些北方海盗四处劫掠并且占领土地,繁衍生息,以部族主要分为了三种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
  “就比如在泰西以北的英格兰岛上,罗马人赶走了土著凯尔特人,而后一个名叫盎格鲁撒克逊的海盗部落,趁着罗马的衰弱占领了英格兰岛,并且用部落的名字建立了英格兰王国。”
  朱祁钰颇为惊讶的问道:“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日耳曼人是一个祖宗?都是北方海岛上的海盗?”
  胡濙十分确信的说道:“是的,陛下,所以泰西一团乱麻的国家,其实都是蛮夷海盗出身。”
  “比如诺曼底公国他们的先祖是萨克森人,当然泰西更喜欢叫他们维京人,而维京人和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并无区别。”
  “诺曼底公国的建立,就是海盗们强占了诺曼底,逼迫法兰西国王承认诺曼底公国,给自己的穷亲戚们找了一片栖息之地。”
  “诺曼底公国的美男子安茹伯爵迎娶了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儿,并且生下了亨利二世,亨利二世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和诺曼底公国的领土。”
  “至此,英格兰和法兰西为了诺曼底公国的土地所属,展开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在罗马使者尼古劳兹出发之时,英格兰和法兰西人刚刚结束了战争。”
  “这些来自北方的强盗,先后灭亡了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吸收了罗马的文化占为己有,拿走了罗马的文字稍加修饰,便成为了强盗的语言,而后,他们开始定义罗马。”
  “名叫罗马的文明毁灭了。”
  此时的中世纪处于绝对的黑暗之中,暗无天日之下,无所依靠,甚至连神明都无法成为寄托的情况下,泰西的强盗后裔们向往罗马的辉煌和鼎盛,开启了一次崇古的文化运动,被后世称之为文艺复兴。
  历史给东罗马的代号是拜占庭。
  法提赫攻破君士坦丁堡的那一天,是泰西历史中世纪结束的那一天。
  当罗马消失以后,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定义,取代了罗马本身的含义。
  胡濙颇为郑重的说道:“陛下,文明是会灭亡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自三代启脉络清晰,中华文明展现了其强大的韧性、包容性和同化性。”
  “但是这种韧性并不是不会折断,这种包容不是不会变色,这种同化也会产生迷茫。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胡濙说到这里开始停顿了片刻,他还以为陛下或者其他人会反驳他,此时的大明勃勃生机、万物迸发,刚刚走出冬序的大明,一切的一切,充斥着昂扬和激情。
  这个时候,讨论文明的衰亡,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和危言耸听。
  朱祁钰却很理解胡濙的担忧,因为这种断绝文明的事情发生过一次,那就是被倭国日野家整日念叨的崖山之后无中华。
  两宋军事的疲软,让中华文明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昏暗之中,直到朱元璋在应天府宣布大明的建立。
  朱祁钰往前凑了凑,十分诚恳的问道:“胡尚书以为,大明应该怎么做,才能不成为中华历史上的罪人?”
  襄王朱瞻墡曾经说过,大明总归是要亡的,多弄些良家子,则多续几年而已。
  朱祁钰听闻后,对此极为赞同,他本身就不禁大明臣工骂他亡国之君,自然为何亡国,如何亡国,也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正如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没有哪个朝代可以千秋万代。
  如何避免大明一朝,不是中华历史上的罪人,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
  胡濙看了一圈,大明朝臣们若有所思,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政治氛围,并且将这个问题当成可能发生的事儿去讨论。
  他笑着说道:“如何保持文明不会灭绝,臣以为只有两点,第一个就是族群,第二个则是革故鼎新。”
  “族群是所有一切的载体,没有庞大的族群,无论如何璀璨的文化,到最后都会成为划过天空的流星供人追忆。”
  “革故鼎新是不断的回望过去,承认不完美,承认缺陷,弥补过错,改良缺陷,不断自我清汰,以期许文明永续。”
  胡濙总结了罗马灭亡的两个原因,一个是不生孩子,族裔快速衰弱,最终没有了文明的载体,被蛮族李代桃僵鸠占鹊巢;
  而另外一个就是不承认过错与缺陷,最终错失纠错良机,愈错愈怕,最终被冗疾缠身,泯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胡尚书所言有理。”朱祁钰对胡濙的说辞颇为认同,大明可以亡国,但是中华不可以亡。
  如何做到?
  简而言之,就是多生孩子去多占地,再多生孩子去多占地,如此循环往复。
  除了生孩子之外,则是革故鼎新。
  朱祁钰对着众人说道:“朕发觉,只要涉及到变化二字,就一定会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做事情,不触碰任何人的利益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