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8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官船官贸,至少商贾们跟着官船官贸一起出海,会安生很多。
  议的是海贸,说到底,议的是权力。
  “这次的官船官贸和永乐年间亦有不同,比如在永乐二年,文皇帝敕: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所在有司,防其出入。今日官船官贸,亦未禁绝商舶商贸。”
  “这种不同,还有很多,沈尚书以为呢?”于谦提到了最重要的第二点利益相关之事。
  那就是官船官贸并不垄断,也不禁商船出海,这是景泰海贸和永乐海贸的最大区别。
  永乐年间的下西洋是一种政治活动,核心在于利用大明的强横国力和生产力带来的丰富商品,辐射周边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外交利益最大化,用后世的说法,那就是最惠国制度。
  同时,也可以利用堪和贸易体系,掌控主导经济贸易权,建立对周边国家的贸易体系,实现经济羁縻,加强对藩属国的控制。
  而永乐年间兴建北京、五征漠北、收复交趾、稳定辽东、修官道驿路等等,这桩桩件件,哪一件不是靡费颇重,没有下西洋的丰厚利益,那完全无法支撑。
  那么下西洋这样一个给大明带来了巨大利益的政令,最后落到人亡政息,必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其中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用的公家的东西,最终都入了内帑。
  无论是船只的营建,还是商货的供应,都是大明户部在筹措,但是户部倾尽国力筹措货物,最后都换来了内帑的充盈。
  所以有些翰林院的翰林们才会抓着不放,说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而是化公为私的天下。
  于谦问到了沈翼,沈翼眼睛里都是血丝,昨天户部上下又熬了个大夜,轻油喷灯的灯油都用了几十斤,他听到于谦问他,他稍微缓了缓神说道:“官船官贸的船营建好了,是朝廷的船,属于公产。”
  沈翼言简意赅,不通财会事的一些朝臣们听了有些迷糊。
  “沈尚书昨天熬夜没讲透,这船建好了是隶属于户部和工部,户部统一调派管辖,工部掌握固定资财,而海贸所获利盈余一分为三,内帑五成,国帑五成。”朱祁钰开口说道,有些话沈翼不方便开口说,朱祁钰就替他说了。
  沈翼从胡濙那儿得到了二手消息是,皇帝仍然遵循旧例五五开,但是在没有圣旨和口谕的情况下,沈翼当然一个字都不能提。
  朱祁钰索性直接把话,当着所有人的面儿,说开了讲透了,省的大家有所误读,耽误了政令的推行。
  不禁私船、不尽归内帑,是景泰年间和永乐年间开海的最大区别。
  船的归属,就是托塔李天王手里的那个塔,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朱祁钰对户部、工部的一个承诺。
  托塔李天王李靖手里的塔,是吴承恩对哪吒闹海民间故事的一个改编。
  在《西游记》里,哪吒闹海后,李靖恐生后患欲杀哪吒。
  哪吒知道后,割肉还母,剔骨还肉,还了父母精血,只剩下一点灵魄到了如来面前,如来便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救了哪吒的命。
  这哪吒得了正果,想要宰了李天王报仇,这李天王没办法求到了佛祖面前。
  佛祖要是不帮李靖,这关系就走死了,李靖可是天庭的四大天王之一。
  可是要帮忙,清官难断家务事,让还了肉骨精血的哪吒放弃怨恨?还是让李靖引颈就戮?
  佛祖就绕了个圈子,让哪吒认佛做父,赐给了李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让哪吒对塔磕头,而拿塔的人是李靖,其实哪吒磕的还是李靖。
  这样一来,就有了父子之实,哪吒也不用认仇人做父亲,后来这李天王就变成了托塔李天王。
  这就和当年朱棣劝降铁铉,让铁铉面北而跪一个道理。
  佛祖为什么要绕个圈子给李靖一座宝塔,让哪吒认佛做父,和现在朱祁钰搞得官船官贸,让官船在朝廷手里,是一个道理。
  至于改编不是胡编,这哪吒到底是太乙真人救的,还是佛祖救的,那只能找吴承恩讨论了。
  “陛下英明。”沈翼从来没想过能从陛下这里得到亲口承诺,而且还有官船这个手段去制衡,他赶紧送上了一句马屁,熬了个大夜,一时之间也没有组织好语言,该怎么把马屁拍的圆润一些。
  朱祁钰摆了摆手说道:“诸位,都听明白了吧。”
  这制衡的手段聊胜于无,朱祁钰说有用,那自然有用,他说没用,还不是一纸诏书的事儿?
  但是朱祁钰给出了正经的承诺,而是对所有廷臣的承诺。
  “那么官船官贸的事儿,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朱祁钰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政令后,让朝臣们开始廷议。
  在文华殿就是说话的地方,有反对意见就可以赶紧提出来,若是到了奉天殿上宣旨后,再搞什么幺蛾子,那朱祁钰作为皇帝,也可以拿起非刑之正,以诛心二字,治大不敬、指斥乘舆这样的罪名来搞幺蛾子。
  反对自然也有,说辞也比较老套,还是那套与民争利,多少站不住根脚,更说不出多少道理来,而最应该反对官船官贸的户部,却成为了官船官贸的拥趸,本该为先锋的户部尚书,摇身一变成了陛下的马前卒,这廷议自然变得一边倒了起来。
  最终以二十四人支持,三人保留意见,通过了这项廷议。
  朱祁钰又说到了老大难的西域行都司事儿上,这是第十四次关于西域行都司的廷议,仍然是没有什么结果。
  在西域行都司的廷议之后,是工部尚书王卺提议在北海北岸,建一座太素殿,用锡做材料,用于避暑纳凉,朱祁钰还以为有什么新技术,细细一问,才知道就是单纯的建宅子。
  泰安宫已经很多年没有添宫殿了,堂堂亡国之君,不修宅子不修园子,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
  朱祁钰一问要花二十万银币,就立刻否决了此项提议,这修太素殿,是户部出钱,还不是内帑,但这么多钱,能修好几里驰道了!
  对于尚节俭的大明皇帝而言,这二十万银币修一座一年都待不了几天的宫殿,实在是太过于浪费了。
  而都察院贺章,郑重的拿出了奏疏,要弹劾了一名边将名叫李文,乃是西宁卫人士,青海西李土司李英从子,官至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使,而弹劾李文的发起人,则是景泰二年的状元郎柯潜。
  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是地方三司使,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弹劾陕西行都司的都指挥使,那自然要做到有理有据,证据确凿。
  而弹劾李文的第一大罪,是养寇自重,这可是掉脑袋的重罪,但是柯潜来势汹汹,连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都把这件事拿到了廷议上廷议。
  在景泰年间弹劾武将,而且是镇边武将,很有搞‘兴文叄洹南右伞
  “武清侯以为呢?”朱祁钰眉头紧蹙的看着石亨问道。
  石亨斟酌了一下词句说道:“土司世官不肯改土归流。”


第八百二十七章 陛下是个好人啊
  这个被柯潜弹劾的大明陕西行都司的都指挥使,是西李土司的世官,之所以朱祁钰要问石亨的态度,因为李文是石亨的人。
  石亨本人在大同府当镇守的时候,人脉不可谓不广,从大明最西端的陕西行都司,到大明最东端的琉球,都有石亨的朋友。
  当然朝堂里的朋友,连酒肉朋友都不是。
  石亨的态度很奇怪,这等于直接宣布放弃了李文。
  在文官弹劾,武勋放弃的情况下,李文的倒台已经不可避免。
  原因很简单,李文这个西李土司挡着路了,不仅仅挡了文臣的路,还挡了武将的建功立业的路,甚至挡了皇帝的路。
  李文作为土司的世官,和地方其他土司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某些利益上和朝廷起冲突是必然的,而在这些利益分配的选择上,李文只能选择土司。
  而大明眼下要改陕西行都司为甘肃,那这些土司就首当其冲,必然反对,一旦改制成功,大明对地方的掌控大幅加强必然要改土归流,是生死存亡的选择。
  朱祁钰沉默了一下说道:“让李文回京述职吧,若是肯回来,就致仕留京养老,赐他高阳伯府,按侯府制营建。”
  朱祁钰选择给李文一个体面,他在处理朝政的时候,对武官是有偏袒的,这在朝政中叫宽宥。
  朱祁钰作为皇帝,不仅仅有非刑之正的惩罚,还有宽宥的圣恩,如此偏袒做的原因,还是和之前兴文叄溆泄亍
  就拿这次李文被弹劾的养寇自重之事,当年兴文叄涞氖焙颍艨苓当撸钗那嵋撞荒芪璧杜梗钗哪茉趺窗欤荒苎拧
  这次哈密国见大明在西域一直步步为营,举兵进犯,李文选择了按兵不战,李文惯性思维罢了。
  朱祁钰给了李文一个机会,如果李文仍有恭顺之心,那就好好的到京述职,和皇帝见一面,而后留在京师做他的高阳伯,若是闲不住,讲武堂也可以任事。
  如果不肯回京,非要和地方土司一起做些什么,朱祁钰也没有什么办法了,选择权在李文的手中。
  朱祁钰的这个决定,让朝臣们略微有些无奈,陛下还是那个陛下,对文臣有偏见,对武将有偏袒。
  比如最近陛下就因为私德,把一个德高望重的讲筵学士给流放到了永宁寺,和李文这两相对比起来,只能说,雷霆雨露皆为君恩了。
  廷议在李文案之中结束,朱祁钰再次前往讲武堂坐班,今天的讲武堂,四处都是张灯结彩,早上起来就有人在打扫庭院,将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一片落叶都看不到。
  因为太子从今天起,将会在讲武堂旁听,成为讲武堂中的一名学员。
  朱祁钰来到讲武堂的时候,就看到了大皇子崇王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二人,他们二人早已入学,他们在等着太子前来,而后带着太子参观整个讲武堂,拜访讲武堂的祭酒等一众。
  太子就是太子,太子对君而言就是臣,但是太子对其他任何人而言,都是君,两人是亲王,是臣,即便他们是哥哥,他们也得等着。
  而站在朱见济和朱见深身后的是身高马大、沉默寡言的养子朱愈。
  太子入学,即便是朱祁钰不喜欢排场,汪皇后已经尽力安排让礼部少点排场,但仍然是声势浩大,甚至泰安宫深居简出的吴太后,都来到了讲武堂为太子入学见礼。
  吴太后就是朱祁钰这个郕王的生母,郕王登基之后,母凭子贵成为太后,但是吴太后和孙太后不同,吴太后从来不干涉朝政,甚至连泰安宫的事,一如郕王府那般交给汪皇后处置。
  朝臣们等闲看不到吴太后抛头露面,除了在过年过节大祭的时候,才能见到一面。
  吴太后之所以深居简出,主要是担心自己给儿子惹出麻烦了,毕竟吴太后的出身是汉王府罪眷。
  京师也有传闻,说郕王朱祁钰并非先帝宣德皇帝亲子,乃是当年汉王府汉庶人之后,是先帝爷有好生之德,留下了汉王府一丝血脉。
  这个传闻传的有鼻子有眼,时间地点人物清楚,甚至还有血书、信物等等细节。
  这个传闻,在朱祁钰没有登基还是郕王的时候,就流传甚广,等到朱祁钰登基称帝后,这传闻已经发展到证据确凿,众所周知的秘闻了。
  朱祁钰懒得理会这等流言蜚语,吴太后本身就有些怕事,就更不敢多说一句,生怕越描越黑。
  倒是另外一位太后,住在宫里慈宁宫的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