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9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次唐兴出任番都指挥南下西洋,是会带着今参局一起前往,在文华殿廷议,今参局就不仅仅是唐兴的亲眷,还是倭国的御令。
  今参局在倭国的威望极高,能在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教被刺杀后,室町幕府风雨飘摇之时,撑得住室町幕府的体面,今参局的个人威望和能力,可见一斑。
  “朕其实不乐意倭人参与此事,可细川胜元以山野袁公方所请,便准了吧。”朱祁钰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准了细川胜元所请。
  原因很简单,就像是鞑靼人在草原上的优势一样,倭人在海洋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阿苏特部、喀喇沁部台吉孛来和麻儿可儿敢在草原上对昌平侯杨俊出手,可是让他们到了关内,他们面对昌平侯和昌平侯带领的京军,那绝对是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唐兴是要进行环球航行的,一批生在水面、长在水面上的倭人,的确有益于大明的环球航行,况且细川胜元不是以倭国或者室町幕府三管领的身份请求,而是以山野袁公方的名义请求随行,随行的便不是倭人,而是山野袁公方治下武士随行。
  朱祁钰对唐兴的环球航行的目标是:不求成功,但求唐兴等一众能够活着回来,培养经验足够丰富的舟师和水手,这次不行就下次,下次不行就下下次,多去几次,总能成事。
  廷议在争吵之中结束,吵的内容不是海贸事儿,而是关于被烧死的九十举人。
  礼部认为朝廷应该做一些补偿,比如赐予这九十多个举人同进士出身,生不能及第,这死了,给个名分也不为过。
  而都察院只手遮天的贺章,并不同意礼部的说法,这九十多个举人的死是和邹干的私怨,纵火杀人斩立决,朝廷已经给了足够的公允,不应该再增补偿了,这若是烧死就给同进士出身,恐怕会有人竞相效仿。
  为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同进士出身的名分,真的会有人竞相效仿?
  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下的大明,读书就是为了科举,科举就是为了及第,若是无法及第,还不如死了算了。
  礼部和都察院之间的矛盾,应该从贺章以无德弹劾胡濙起,这梁子根深蒂固,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开的,吵了半天,最终朱祁钰还是拍了板,赐了这九十多名举人同进士出身。
  没有实质性的俸禄,更没有官职,只有一个同进士出身的名分,算是给九十多名举人的家眷一个交待。
  就是想要模仿,除了把命搭上,也得先跟朝中正三品的侍郎有仇怨,而且这正三品的侍郎还得铤而走险,想要模仿这个路数,难如登天。
  朱祁钰从头到尾都没变过,他愿意给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更多的一些宽容。
  次日的清晨,朱祁钰便收到了来自琉球诸府府衙的讣告,琉球巡抚陈镒病逝,朱祁钰封陈镒流爵的奏疏还没有走到琉球,陈镒便逝世了。
  朱祁钰听闻讣告,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琉球诸府请求将陈镒葬于鸡笼岛,这也是陈镒最后的遗愿,他希望看着鸡笼岛成为大明的四方之地,也不希望朝廷忘记这块土地,鸡笼岛对大明的重要性,陈镒一清二楚,临到了,陈镒心心念念的仍然是大明国事。
  但是朱祁钰要以皇帝的身份夺情,非但不同意陈镒的遗愿,还要求将陈镒的遗体冰藏运回京师,埋在金山陵园,配享皇陵。
  胡濙听闻之后,前往了泰安宫,和陛下论了很久,最终才算是确定了金山陵园设衣冠冢,陈镒埋在鸡笼岛上这一折中的方案。
  “兴安大珰留步,也多劝劝陛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不必过分哀伤。”胡濙离开泰安宫的时候,对着兴安叮嘱着。
  对于陈镒的病逝,陛下的悲痛表现的并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胡濙还是看出了陛下的悲戚,从陛下一反常态的要夺情,不遵从陈镒遗愿要将陈镒的遗体运回京师,胡濙能明白陛下内心深处的哀伤。
  陈镒是从龙之臣,虽然也曾经喊出过赞之这等大逆不道的话,可陈镒最终没有做,去了趟张秋后,陈镒在朝阳门外并未计较苦作劳力砸到了他的轿撵那一刻起,陈镒就坚定的站在了陛下的身边。
  这一路走来,十余年匆匆而过。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
  十多日后,在长江治水的巡河总督徐有贞惊闻陈镒噩耗,悲伤至极,写了悼文之后,便病了,这一病就是月余方有好转,徐有贞和陈镒为同僚,更是莫逆之交,两个人在张秋、在河套,都是能把自己背后交给对方抵背杀敌的战友。
  徐有贞病好之后,已经是五月中旬,大明官船官贸的船队已经集结在了松江府新港,等待朝廷敕谕后,便扬帆起航。
  “今岁的暖流比去岁晚了一天半的时间,自永乐元年之后,这北方便一日寒过一日,若不开海,大明何以为继?国祚绵延得出去抢啊,不抢在门里内耗,国祚都这样被耗没了。”仰望星空李宾言,对大明天象有异知之甚详,他可是大明度数旁通的发起人,也是大明《景泰历书》的编纂人之一。
  李宾言最喜欢待的地方便是观星台,他想要去天边看看,是从实力的角度出发,对于牵星过洋、乘风破浪而言,李宾言有着充足的信心,奈何松江府需要他,大明也需要他,这去天边看看的夙愿,就只能交给唐兴了。
  唐兴捣鼓着李宾言的观星仪,听闻李宾言说话,笑着说道:“你这话,多少有点老天爷看不得燕府坐这天下的意思,什么叫自永乐元年起,若是旁人听到,高低也要扣你一顶谶纬之言的大帽子,让你知道话不能乱说。”
  李宾言则是看着漫天的星辰,倒满了杯中酒说道:“三皇子他外公啊,你可是皇亲国戚,你这是要治我的罪吗?戴罪之身,正好下西洋将功赎过。”
  李宾言还是想去,到底是他的夙愿,意难平。


第八百七十九章 海道清宁,番人仰赖
  景泰年间,为何朱祁钰选了大明的皇亲国戚唐兴作为番都指挥,带领船队南下西洋,而不是和永乐年间一样选择宦官呢?
  南下西洋的太监不仅仅有郑和,还有王景弘、侯显、亦失哈等等,这些能办实事的太监,大部分都是靠靖难之役的考验筛选出来的。而在和平年代筛选太监,最后一定会变成谁会拍马屁谁就受重用。
  大明泰安宫有三个老祖宗,大祖宗是兴安,二祖宗是成敬,三祖宗是李永昌。
  这三位一个是司礼监的提督太监,一个是东厂督主,一个是讲武堂的提督内臣,都是极为重要的岗位,无论是哪一个,都没办法调动。
  番都指挥这个位置,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官船官贸,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很强的外交和军事意义,还要深受皇帝信任,不是到了辽阔无比的海上,便忘记了京城那位皇帝,忘记了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
  所以,这个选择,最后就变成了唐兴作为番都指挥南下西洋,这是经过了慎重考量后的结果。
  “说起宣德末年、正统初年的官船官贸,唐指挥以为,为何大明这官船官贸就这么停了呢?”李宾言和唐兴碰了一杯,今天是送别,浅酌一二,再见面,不知是何时了。
  唐兴要去的是天边,究竟能不能回来,都尚未可知。
  唐兴看着一望无垠的海面,颇为郑重的说道:“也不仅仅是因为这南衙地面势要豪右们的狗腿子在朝中鼓噪声势所至,也因为哪怕是宣德九年的最后一次下西洋,就是连内帑都弄了个不亏不赚,再继续下去,不过是赔本赚吆喝,官船官贸可是要花不少银子,一趟少说就得百万两银子,内帑就是再阔,也不能这么赔。”
  “赔钱,所以办不下去了,就是这么简单。”
  “如此。”李宾言露出了几分笑意,满是笑容的说道:“唐指挥被这皇亲国戚的身份给耽误了。”
  唐兴没有把停罢下西洋的事儿简单的归因到势要豪右为了一己之私阻碍大明发展,而是综合考虑,就这一份眼光,就说明唐兴是足够胜任番都指挥,提督大明水师,前往南洋的。
  朝廷的效率要比民间效率低的多,这是科层制官僚制度下的必然弊病。
  若是外朝的文武官员也一起参与到了这官船官贸事儿上,文官、武将、宦官三方扯皮,这样的效率,又如何跟大明漫山遍野的走私贩子争利呢?
  现在不应该叫走私贩子,应该叫商舶了。
  大明的走私贩私的现象有多严重?到了弘治年间,甚至连世侯们都参与其中,比如两广总兵官、安远侯柳景,在广州电白港和两广总督秦纮文武勾结,将倭寇来的硫磺、硝石等物运往安南,再从安南将粮食运到倭国换取倭银,赚的盆满钵满。
  最后这件事怎么闹到了朝廷?
  分赃不均。
  秦纮检举揭发柳景贪污军饷,屠杀良民,而柳景说秦纮残暴君王,最后孝宗皇帝和稀泥,柳景虽然被削爵闲住,但是柳景的儿子柳文继续出镇两广,秦纮被罢了官,但很快就去了南京做户部尚书,没过多久就再次被启用。
  大明的勋贵、太监、文官、武将、缙绅、胥吏、商贾,全都是东南走私的参与者,朝廷用他们对他们的查禁,完全是隔靴搔痒。
  大明七下西洋开海路,将元末因为胡元失道导致封闭的海路再次开放,经过了数次下西洋的经营,终于贯通了南洋和西洋的海路,大明的走私贩子们,面对海贸的厚利,当然会铤而走险,在永乐年间,连驸马都尉都要私自造船跑这份买卖赚钱。
  商路畅通,之前的暴利正在趋于正常,大明朝廷的靡费钜万的下西洋,数百艘宝船的官船官贸,却只能弄一个不亏不赚的地步,便显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朝廷的官船官贸,成本一定是要高于民间商贸。
  民间的商贸仅仅只是商业活动,而大明的官船还有外交、军事的职能,并且朝廷的官船还有冗费,极高的行政支出,让大明内帑也显得入不敷出,再加上宣德末年和正统初年的政治格局,无数原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了大明的南下西洋的停罢。
  官船官贸自唐中期便有了,无论是唐宋元明,这等官船官贸到最后都是一地的鸡毛,狼狈收场。
  李宾言之所以问唐兴这些旧事,就是想知道唐兴知不知道这次官船官贸再次南下的目的之一,那便是锚定价格,官船官贸不用再追求利益,也追求不了。
  唐兴叉着腰,颇为得意的说道:“就你李巡抚是简在帝心的人物,我唐兴难道就不是了吗?我告诉你,陛下可是连我那个儿子的事儿都解决了!”
  “陛下可是就海贸事耳提面命的教了我很久,这其中的道理,陛下说的很明白咧。”
  “陛下说,咱们官船官贸,不求厚利,只是做裁判,对于番夷诸国争端、对于番夷诸国的王位更替、对于番夷商舶往来、对于大明商舶等诸事,大明就是裁判的那个角色,也省了京官清流们那张嘴,开口闭口与民争利。”
  “裁判。”李宾言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英明。”
  裁判,其实就是秩序,大明的南下西洋,将会给南洋和西洋带来新的秩序,有了秩序,才能谈到发展这种奢侈的事儿。
  “对了,你那个御令也要跟你一道下西洋,而且还要再往西走?”李宾言说起了今参局,这次今参局要一起下西洋。
  唐兴点头说道:“嗯,那婆娘死活要闹着一起去,说什么怕我在西洋搞一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