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本就是天大的笑话。
  一旦史可法兵败,眼见救援无望的,南京里的那些个“南混们”会怎么办?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
  能像史可法那样死忠的忠义之人可不多啊!要是那些南混们有必死的觉悟。想要守住城,也不是不可以。至少他们还能坚持几天坚持到自己过去。
  可是靠着没了希望的南混们守南京,能守得住吗?
  这可真是一个笑话……
  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接到东虏兵临城下,南京求援急信,史可法就即可领兵南下了,中都重要,但南京更重要,那里不仅是大明的留都,还是高皇帝的孝陵,万一要是破了……
  不过他领兵南下了防范东虏进击中都的,来到定远后,定远知县倒没有把这位南京兵部尚书督师拒之门外。拿出犒劳大军的粮草、银钱后,又将史可法一行安顿在城外士绅家借宿。
  交接好犒劳大军的粮草、银钱后,王秀楚便来向部堂禀报,不过见部堂心不在焉于是便问道。
  “大司马可是有心事?”
  面对幕僚的询问,史可法叹口气说。
  “呈吉,你看,我一到这里,心中就觉得奇怪。不知何人在大厅座后的屏风上写着文丞相的《正气歌》,好像这就是我的下场。”
  从宜住进来看到这副《正气歌》之后。他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不祥之兆。
  也正因如此,他的心情才会显得极为沉重。
  “大司马!你一身系社稷安危,何出此不祥之言?”
  王秀楚连忙劝说道,身为史可法亲信幕僚的他,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业绩,但是却留下了字字泣血读后如游地狱,忘掉人间的《扬州十日记》。让人们得已目睹清军的杀人如麻,甚至也正是这本留学生们在日本发现的著作掀起了晚清革命义士们反抗殖民统治的热潮。让那些满清派到日本留学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革命义士,可以说这本字字泣血的书,催生了汉民族的自由。
  不过,他的人品却不值得评价,身为史可法的幕僚,城破后他无意随主殉国,当然,蝼蚁尚且贪生,仅只是意图投降倒也罢了。但他接下来做的事情实在是不堪评价。他对妻子说:“兵入城,倘有不测,尔当自裁。”。瞧瞧,汉人的天下亡便亡了,朱家的国祚断就断了,史公的扬州失便失了。都无所谓。
  可是老婆却是自己的私物,就是自己护不住,也决不能让他人染指。你要去死!你要保全你的名节!
  然后他又见到清军兵宫里有一中年扬州妇人制衣,那妇人在缝补衣服时,发现有好东西,便向清军兵卒乞取,言语间以媚侍人,言语讨好,谄媚清军是肯定的。见状他立即怒由心生“恨不能夺卒之刀,断此淫妇。”见鞑子屠戮同胞,他只是惶悚惊怖,可是见女人委身异族,便立时义愤填膺,恨不得夺刀杀之,实在是真“勇士”。
  而且王秀楚不仅有“大勇”,更有“大智”。“卒尝谓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呜呼,此中国之所以乱也。”过去文人论及天下兴亡,顶多就是红颜祸水,惑主误国而已,不过就是说皇帝和妃子几个人的问题。
  但他却别有洞见,看出中国之乱的原因,在于有太多女人放荡无忌,才勾引得鞑子入侵,要不是那些女人估计满清就不会入侵中原了。像王秀楚这般“德才兼备”,比水太凉等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现在王秀楚还没有来得急在书中表现他的“大勇”以及“大智”,当然,以后他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不过作为史可法的心腹幕僚,自然要用他的“大智”。
  “唉,这是天数!”
  史可法又是一声长叹,
  “啊?……”
  王秀楚惊愕道。
  “史某自督师以来,每每可谓是心力交瘁,无奈虏势愈强,实非我辈所能敌。今日虏兵过江临南京,留都危急,我身为督师,非得南下驰援留都不可,如今东虏大部集于南京,要是其趁我过江时,于江南半渡而击……处境如此,岂非天数?”
  说罢,史可法又盯着正气歌,心想道,难道这真是天数?
  “大司马身为督师,大局尚有可为,不应如此灰心。”
  王楚秀劝说道。
  “大司马麾下十万大军,东虏才区区三万人马而已,万不应该如此灰心!”
  在王楚秀看来,现在的局势大有可为嘛,有什么好怕的。虽然说,东虏是兵强马壮。可是,咱们这边也不弱呀。毕竟有十万大军啊!
  他怎么也瞧不出来,有什么地方会让人灰心。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你我面前的那可是几万精锐。可是我麾下不过只是十万弱旅。边军尚且不敢于东虏野战,况且是南方弱旅?不瞒你说,我从今而后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至于成败之说,付之天意了。”停一停,史可法不放心地问道,
  “呈吉,你说德世子会驰援南京吗?”
  当初把怕德世子夺兵权,把他踢到扬州的是他,现在南下时要德世子驰援南京的,同样也是他。不过,他要是知道德世子领兵在辽东,不知道又会作何感想。
  “德世子心急国事,必定会领兵驰援的,毕竟,那里是孝陵所在,祖宗灵寝在,德世子必定不会坐视的。”
  王楚秀的话说的极是在理,他德世子怎么可能不救南京呢?那里有他们家祖宗的坟,就是对大家有怨言,自家祖宗的坟总不能不保了吧!
  “但愿吧,要是德世子能驰援南京,待到东虏退兵时,史某人便上书保他便是,他于扬州勒索商民、甚至过江强抢民女,实在是非贤王所为……”
  其实大明的王爷真不能当贤王,要不然肯定会有御史弹劾他“储名养望”,在大明当贤王也是一种罪过。就像德世子那样,忠心耿耿杀虏报国,又是什么结果?
  当贤王是“储名养望”,勒索商民,强抢民女,鱼肉百姓……一样有人弹劾,好嘛,反正大明的王爷,一句话说白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随后,史可法与王楚秀他们又谈了一些别的问题,不时地发出叹息。约摸到三更时候,史可法又令人端来了酒菜,与王楚秀饮了几杯。原来他的酒量也不错,但是自督师以来,就滴酒未尝,今天心情沉重的史可法,却想喝上两杯,酒到浓时,他朝着北方摇揖道:
  “天地为鉴,此次督师驰援南京,我史可法决不会辜负主恩,必以死报效天下!”
  清晨,浩浩荡荡的大军再次开拔南下……


第208章 十面埋伏
  其实,史可法压根就不知道,当他领兵南下的时候,在阿巴泰同样也盯住他,看似统领浩浩荡荡数万大军过江的他,其实只领了万余人马,其它的不过都是掠来的百姓。
  而这也是他大大方方的同意南京诸人,给他们五天时间,任其拖延时间的原因。
  阿巴泰一早就盯上了史可法的这支明军,其实,他之所以敢以两万打十万,是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双方遭遇,明军往往都是一战即溃,南直隶的明军,远远赶不上边军。只要击溃了这支明军,也就断了南京诸人的念想。
  从离开定远后,沿途所见尽是满目疮痍,沿途村镇市集,全都沦为一片鬼域,地上到处都是尸体,见此惨状,史可法每每总是痛苦不已,唯恐南京沦陷的他,恨不得立即领兵杀到南京。
  在史可法的督促下,大队人马立即加速行军,原本每天行军六七十里,变成了每天行军百里,一时间军中官兵无不是怨声载道。
  “军门,这样不行啊!再这么赶下去,万一路上要是遭遇东虏,弟兄们可就没力气杀敌了!不能再这么赶下去了吧!”
  骑在马上的马得功瞧着弟兄们累的气喘吁吁的模样,便对总兵劝说道。
  “是啊,是啊,军门,这样赶下去,不等东虏把咱们杀死,咱们就让史部堂给累死了!”
  听着下属的抱怨,黄得功大声嚷嚷道。
  “督师有令,难道我等还能抗命不成!”
  丢下这句话后,心里憋着团火的黄得功,从马鞍旁拿出酒袋,深饮一口。过去每当要奔赴战场,他就喝上几斗酒,深入敌方军营,不顾生死,不计利害,人们喊他“黄闯子”。
  可是这两天,他的心里实在是憋曲,驰援南京,他不反对,可从部堂选择定远、全椒再到西江口起,他就觉得部堂不会用兵,于是他立即劝说部堂,应该先去六合,与德世子合兵一处,再驰援南京。
  可史可法一句“救兵如救火,不舍近求远”便回了他,现在加速行军,也是“救兵如救火”,这么救下去,不等救人家,指不定自己就先死了!
  尽管心里明白,可他却不敢明说,毕竟,史可法里有尚方宝剑,但是他却留一个心思——为大军垫后——一旦有不测,到时候撤下来也容易一些。
  “照这么用兵,这十万大军,非得让他史可法带上绝路不可!”
  就在黄得功小心翼翼的为大军垫后时,大军安全的通过了琅琊山清流关,似乎真像史可法说的那样——东虏主力皆在江南,江北只小股游骑,似乎事实也是如此,在过全椒县时,他们同东虏相遇,打了一个胜仗,割了十多个首级。这虽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胜利,但使他非常高兴,多天来在一部分将士中存在的畏敌怯战情绪开始有一点儿扭转。
  又过了两天,一路星夜驰援的大军,终于赶到了位于江畔的西江口,可到了这,史可法又傻眼了——江边没有船,于是他只能命令大军在西江口安营扎寨,一边命人到对岸寻船。
  盯着弥漫着一层江雾的长江,史可法的心绪有些纷乱,心焦非常。
  “对岸必定会有船的!船肯定都撤到对岸去了!”
  还不等对岸传来消息,那边就在探子匆匆禀报道。有几千清兵快到附近了。
  “快,立即点齐兵马,布阵迎战!”
  原本正准备安营扎寨的明军,立即开始准备迎战,似乎史可法的部署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明军一举一动落到阿巴泰的眼中时,换来的却是一阵轻蔑。
  “临阵手足无措,明朝皇帝以其为督师,明朝可真是无人……”
  摇头感叹之余,阿巴泰冷笑道。
  “一会待到明军合布阵后,让曹尔玉以红衣炮糜烂之!”
  这只明军摆出的阵形与阿巴泰在辽东,在北直隶遭遇的“野战能力正常”的明军用的三叠阵不同,而是极为稠密的阵型。南方的明军一直以流寇为作战对象,对数量众多的流寇,如果阵营太疏敌人就会乘隙而入,所以于流寇作战时,他们都是以密阵应对。现在同样也是如此,而他们显然忽视了,流寇既没有多少火器,也没有多少的弓箭,更没有什么骑兵,而清军越是骑步炮俱全的重步兵。
  一步错,步步错!
  从背水扎营,再到匆匆集结,再到战术……但是作为督师的史可法,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
  “东虏全是骑兵,我等需以密阵迎敌!”
  观察着远处的清军,史可法又命令道。
  “再派探马联络黄杨两位总兵,令他们快速行军至此,与我一同合围这股东虏!”
  因为黄得功率领的部队在后方垫后,而杨御潘率领的三万人马,仍然迟迟未到,所以他身边只牟文绶、王宪两个总兵率领的五万人马。在史可法派出信使的同时,又对身边的将领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