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不成真的要下手?
  其实他们倒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当初谁黄台极攻进朝鲜的时候,他们杀起朝鲜百姓来一点都不比东虏手软,抢起东西,那也是比谁抢的都欢。
  可那时候抢的是别人,当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现在,好不容易刚回到大明就抢起自己人了。心里当然有点不适应。
  “不一定非要下手。到时候咱们只管把动静弄大点。只要动静大了,老百姓自然也就逃了,怎么可能有百姓会傻不拉几的站在那里等着咱们去杀呀?”
  梁山在一旁笑着说道。
  “咱们也就是到那里做一场戏而已。只要动静大了。让大家伙儿都看到就行了。百姓逃了,咱们直接放火烧房子,到时候搁百姓眼里头咱们也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梁山这么一说,周围的人顿时也就变得轻松了起来。不过就是梁山自己,他的心里头也是有点儿沉重。趁着没人的功夫。他靠近祖可法问到。
  “祖将军,您说咱们真的要挖他老人家的坟?”


第263章 孔家抗虏全靠哭
  要说在中国那个家族最为显赫?渊远最为流长。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皇家,而是曲阜的孔家。其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家族。从汉魏时曰褒成、褒尊、宗圣,到宋代时封衍圣公传袭至今日,历经数朝数代,孔家的世代腾黄,可谓是任何家族都无法比拟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皇朝会更迭,家族会衰败。但是孔家却能与朝廷互相依偎,经久不衰,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异类。
  不仅如此,而且从蒙元开始,曲阜县令一直就世世代代由孔氏家族担任。曲阜一县,实际上就成了衍圣公的封地!
  家族可以传承千年,而且还有一县等同于封地,这样的家族在中国绝对是独此一份。在大明朝,相比于大明连王府都出不了的藩王,曲阜的衍圣公更像是藩王,不仅地位崇高不可冒犯,还控制着一县之地和县内十数万子民。除了拥有高不可攀的地位,衍圣公的财富也不逊于任何一家藩王。光是孔庙那边历朝历代赏赐的祭田就多达数十万亩!
  在过去的千年间,靠着着历朝历代的赏赐,衍圣公家族还利用自家的特权,通过侵吞和投献等方法,吞并、庇护了数以百万亩的土地,孔家田庄遍及山东各地。要是在说大地主,孔家绝对当仁不让的大明第一!
  既有封地、子民、城池、农田和崇高地位的曲阜孔家。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间,哪怕是在一个又一个乱世当中,之所以屹立不倒,就白了,说是墙头草。
  识时务可以说是孔家生存的基本法则,虽然孔家从历朝历代朝廷那里得了不计其数的好处,可是却从没想过要为那个朝廷尽忠,孔家千年不倒,可不仅只是靠着孔子的招牌,他们识时务的本事,全天下那可是独一份。
  他们投过金,降过蒙,朱洪武的兵打来山东,自然又顺了明。
  基本上是一降一个准!
  搁历史上,李自成进京,衍圣公孔胤植立即递了贺文,麻利的程度远超过其他人。后来得知大顺兵败、大清入关后,又立即写了一份《初进表文》给北京的多尔衮送了去。甚至不等清军过来,就主动升起了“清”字旗,论识时务,孔家当数天下第一。
  不过,姑且不说孔家历代个个都是识时务者的俊杰。啊,怕就是他们偶尔不识时务。天下没有人愿意与曲阜孔家为敌。
  尽管在满清屡屡入寇山东,可从不曾进犯曲阜,李自成同样也不愿意和曲阜孔氏为敌,在向山东太浅官员的时候,仍然叮嘱他们不得滋扰孔家。至于山东当地的变民,倒是曾一度围攻曲阜城。但根本不敢真打,当衍圣公孔胤植本人登城后,围攻的变民们就纷纷向他叩拜,然后就解围而去!
  由此可见曲阜孔氏在山东的威信之高了。
  说白了,不愿意与他为敌,都是报有政治目的——这小子识时务啊!一旦他表示归顺,新朝就会拿此事说事——你看,连衍圣公都归顺了,你们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还不降?
  孔家的声望确实超然,超然到……朱国强有些眼红,眼红到非要利用它不可。
  没办法,声望就是拿来的利用的!
  自己连自家的祖宗高皇帝的风水,名声都可以拿来用,更何况你一个外人?
  不过孔家的声望确实很高,这不当祖可法一行千余“大清铁骑”刚出现在曲阜地界上,这边刚开始放火,那边就有义民匆匆去曲阜禀报了。
  听说有“东虏铁骑”杀了过来,“衍圣公”孔胤植那里能睡踏实了,一边下令关城门,召集青壮守城,一边赶紧让人备了礼物和名帖送到清河,请洪督师派兵援救曲阜。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东虏鞑子可是杀人不眨眼的。
  当孔胤植在曲阜的高墙后面,惶恐不安的等着东虏攻城的时候,却不曾想突然有人禀报道——圣林着火了。
  “什么圣林着火了!”
  瞬间孔胤植就傻了眼,那怕就是再害怕,他也是匆匆的跑上城头——原本的曲阜城因为不够坚固,在正德六年被一股起义乱民攻破。于是武宗就诏令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了一座曲阜城。
  重筑曲阜城历时十年筑成,可谓是城高墙固,城周约十里,高两丈三尺有余,厚一丈一尺有余。城有五门,各门皆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宽、深皆是一丈有余。所以,躲在曲阜城里,一般情况下是绝对安全。
  但是……曲阜城只护住了孔庙,可圣林却在城外——圣林,那可是孔家的家族墓地,至圣先师的坟也在那啊!
  尽管孔林有围墙,可那也就是一道普通的薄墙而已,现在那里着了火,那老祖宗的坟!
  凝视着冒着滚滚浓烟的圣林,孔胤植不禁长跪在地痛哭流涕道。
  “不孝子孙不能保全祖宗寿陵安危,让东虏滋扰寿陵,实在是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
  一时间,城上尽是一片哭声,不论是姓孔的,还是不姓孔的,都跪成了一片。就在城上哭声震天的功夫,那边却看到一队东虏骑兵奔腾着赶至城下,
  尽管崇尚的人们哭声震天,恨不得以身相待,但是他们看到东虏后,一个个的却不敢放一箭,似乎他们的孝道也就是哭哭而已。
  惊扰了……那就多哭几声。
  而城下的东虏却对城上的人大声喊道。
  “城上的人听着,我大清此来中原,非但要杀尽汉人,还要尽毁所谓名教圣地,今日先毁孔林,待到他日再入关时,再折孔庙……”
  那人的话声落下时,周围的清军无不是跟着大声呼喊道。
  “折孔庙、折孔庙……”
  一时间喊声震天,城头上的人无不是傻了眼——折孔庙!不对,庙不是在城里嘛?不行,惊扰了也是最,得哭!
  “老祖宗啊,不孝子孙罪该万死……”
  又是一阵哭喊声,震天般的在城墙上回响着,可,只闻哭声,却不见一弹一箭,似乎哭就能把城外的鞑子给哭走了!
  不对,其实孔家从来没有哭走过鞑子,分明都是迎!
  现在孔胤植的心里苦啊!
  他恨啊!
  恨大清国为什么不给他机会,不对,你们夺你们的天下,你要是有能耐的打下京城,我们孔家第一个上书归顺,号召天下读书人效忠新朝,可我们孔家那里招你们了,你们居然敢跑过来挖老祖宗的坟!
  真,真是一群蛮夷!
  就在孔胤植的心里痛骂着蛮夷鞑子的暴虐时,听着城下鞑子兵的鞑子语里传出一句话来。
  “请转告洪督师,我等既已烧了孔林,所谓大明也不过如此,就不劳他远送了,还请诸官免送……”
  什么!
  突然,一声怒喝从孔胤植的嗓间发出。
  “洪承畴,你督师无能,居然让鞑子烧了圣林,挖了圣坟,要,要不杀你,如何能平天下民愤!”
  他不敢骂鞑子,可洪承畴他还是敢骂的!
  他不但要骂,而且还要写奏折,弹劾他洪承畴。
  对,一定要弹劾他!
  就是他洪承畴在那里按兵不动才让打字经了祖宗的陵墓,才让大家伙儿担惊受怕的在这里向祖宗请罪。
  他洪承畴配当个读书人嘛,身为督师不能报效国家,杀退东虏,下不能安抚百姓,抢回被掳的百姓。
  想到这里,孔胤植的心里只剩下了对洪承畴的敌意。国仇家恨加在一起,还有如何能气恼的过?
  不过,尽管内心气恼,他还是没有忘记叮嘱墙上的众人。
  “不可放箭,不能激怒东虏,鞑子暴虐,还是小心点好……”
  。


第264章 陛下,臣冤枉
  圣林被烧!
  圣坟被毁!
  消息刚一传出就天下震动,一时间南北各地的士人都是如丧考妣似的,纷纷前往本地的孔庙告罪。当然,他们告罪的时间都看得到消息的时间。
  朱国强是从派到对岸的“探马”那得到的消息,他便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外界。自然是震惊了整个桃源县士林,一时间众人纷纷赶往文庙告罪。
  虽然是始作俑者朱国强,可是他也不例外,他同样也要到孔庙装模作样一番,但是在告罪之余,他的心里却在那念叨着。
  “哎,你老也别怪,这事我做也就是提前几年做而已,过几年那可是你们姓孔的自己挖的坟……”
  这倒是事实,几年后,在满清入关推行“剃发令”后,当代衍圣公孔胤植不仅主动剃了发,而且还为老祖宗重新画像,于是乎孔圣人也多了一个金钱鼠尾的新发形,那模样简直辣眼睛到极点。到后来甚至就连我大清都受不了,对读地方上悬挂的戴帽子的孔子画像全是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为了讨好我大清,他甚至还主动把老祖宗的坟重修了一下。
  其实,汉人古代用方坟,这是从先秦时承下的规矩,无论是帝王或是普通百姓,都是以方坟葬之,“合窟为窆,方坟以堙。”,汉人用方坟是因为坟即是宅子,生前住屋,身后筑方坟,这是汉人的生死观,千年来一贯如此。
  蒙元时蒙古人把圆坟带到中原,这种圆坟其实就是取之蒙古包。明代恢复汉制筑方坟,到满清入关,又令汉人从满人习俗筑圆坟,活人有手满勤活人的规矩,死人也要守满清死人的规矩。
  后来这个跟着满清的“剃发令”一起强制的推行的东西,并没有因为辫子的剪去而消除,甚至成为了新的民俗,以至于很多人到陕西看到了秦汉以及唐代皇陵。都会觉得也许方坟是帝王的规制,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汉人百姓同样也是如此。
  而孔胤植就是直接把坟头重筑成圆坟,算起来和挖祖坟没有什么区别。而自己也就是让人把它几年后做的事情提前几年做一下而已。
  说起来,孔家的识时务确实罕见!不仅活人拍马屁,而且还会拿死人来拍马屁,算起来人家能够传承千年也就不奇怪了。能识时务如此,怎么可能不传奇千年呢?
  哭庙告罪,不过只是装模作样,可装模作样之余,更要挑起天下人的愤慨之情,要不然他老人家在泉下有知的话,肯定气得连棺材本儿都得掀开了。毕竟,之所以要这么干,就是为了引起天下人的怒火,让天下人共同聚集在抗虏的大旗下。
  于是乎,置身于桃源县文庙前,面对桃源县的数百名官员、士绅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