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奴才们的反应,落在代善的眼中,终于,他张了嘴,然后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口气说道。
  “实,实在是天要灭我大清啊……传令下去,开,开城吧!”
  在这出这句话的时候,代善苍白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血色,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或许是因为他真的相信,大明有神力相助,或许也是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对抗这种神力。
  其实,他的心里未尝不知道答案——他不投降,朝鲜人也会拿着他的脑袋去投降,甚至在朝鲜人造反的时候,身边这些早就丧了胆的奴才们,也很有可能会参与其中,至少,他们是相信鬼神的。
  降吧!
  几天来一直紧闭的山城城门,突然打开了,在城门打开的瞬间,城前长壕里的东江兵们惊愕的看到,许多建奴出城后就丢掉了兵器。
  他们降了!
  “建奴投降了!”
  一时间,战场上到处都是雷鸣般的吼喊声,在官兵们的欢呼声中,毛承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半晌之后才说道。
  “快,立即派人给世子爷送信!”
  ……
  “代善居然投降了!”
  在接到毛承斗的报告时,朱国强同样愣了半晌,代善,可不仅仅是“我鞑清”的亲王,他还曾是努尔哈赤的太子,而且代善还有“古英巴图鲁”美号。“古英”乃满文音译,意为“刀把顶上镶钉的帽子铁”,巴图鲁为满语中“勇将”之意。既英勇,又硬如钢铁,更是勇士之最。这个尊号,有清一代,仅为代善所独有。
  现在,这样一个人,居然就这么投降了!
  甚至是在东江军没有攻城,在麾下的兵马几乎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投降了。
  这可真是少见啊!
  他们为什么投降?
  呃,好像是被吓投降的!
  居然把重炮的轰鸣当成了“怒龙之吼”,把热气球当成了仙器法物……这个时代的人啊!
  可真是好骗啊!
  “世子爷,此战可谓是大涨我平虏军士气军心啊!四万建奴不战而降!那怕就是大明开国以来,也没有能与此战相比的大胜了!”
  确实是一场大捷!
  对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屡战屡败的大明而言,这确实是场空前的胜利,可是与其它人的欢喜不同,朱国强却陷入沉思之中。
  “世子爷,待代善抵达大连后,可将其送往京城献俘太庙!”
  献俘太庙!
  献俘是一种祭祀仪式,是皇帝向祖先禀明自己的战功,光宗耀祖的意思。
  “是啊,世子爷,将代善献俘于太庙,必定可以振奋天下人心,让天下人皆知世子爷是何等军功赫赫!”
  “我平虏军军功,又岂需要一个代善!”
  摇摇头,朱国强说道:
  “一个活着的代善,绝对比一个死了的代善更为有用,咱们现在在建奴那边是两眼一摸黑,根本就没有什么内线,更无法掌握建奴的动向情报,代善曾经是老酋的太子,虽说这十几年倍受黄台极的打压,可是他毕竟是一旗旗主,要是有这样的人为咱们发展内线,就不愁无法获得建奴那边的情报,把他献俘于朝廷,有什么用?给朝宫廷涨涨士气?那么点士气要与不要,又有什么区别?所以……”
  朱国强的语气中带着轻蔑,他压根儿就瞧不上那点士气,其实现在大明所需要的哪里是士气啊,需要分明就是一个新的皇帝,可惜啊。
  “我打算把这个人留下来,把他留下来用处更大!”


第370章 以工代赈
  尽管计划是利用代善把建奴渗透成筛子,但是朱国强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他的身上,甚至连见都没见他,而是直接把这件事交给了石磊,专业的事情还是由专业的人负责,至于什么“屈尊相迎”……就是一虏首而已,他还不配。
  尽管“正方山城大捷”是场空前的大胜,可在朱国强看来,根本就是不值一提,毕竟,这场所谓的“大扫”掺了太多的水份——所谓的东虏,不过只是几万刚“抬籍入旗”的朝鲜兵而已。
  把捷报放到一旁时,朱国强看到李信端着一叠公函,见礼后他将公函放到桌子上。
  “世子爷,”
  李信首先开口禀报道,
  “山东巡抚宋学朱送来急信说北直隶、山西、河南、陕西以及南直隶江北诸府,已经数月不雨,江北东西千里赤地,庄稼颗粒无收,山东亦是如此,幸亏世子爷推行种植豌豆,加上打出压水铁井十数万口,百姓才得已维持生计。山东周围各邑得知山东有官府赈济,且百姓有粮糊口,纷纷逃往山东,目前已经有不下百万流民流入山东,虽说目前官府尚能勉力维持,可预计往后每天都会有数万流民流入,远超过官府赈济能力,宋巡抚来信问如何处置?”
  “必须要赈济!我们每赈济一个流民,不但少饿死一个人,而且也少了一个人沦为流寇,这就是争取……和流寇争取人丁,到我们这边的人越多,到他们那边的人就越少。”
  朱国强毫不犹豫地说道。
  “官府赈济的粮食不足,将军府这边想办法,嗯,在济南还有一百万石的军粮,把这些粮食交给宋学朱,另外,通知水师那边,尽快组织船队,把流民运往台湾屯垦,推行‘以人授田’,每人给田十五亩,菜地二亩,每三户给牛一头。授田之后,三年内免租……”
  其实,这些都是老祖宗的办法,朱元璋开国之初,为充实北方以及边地,强制移民各方,通常都是以每人给田十五亩,菜地二亩为标准。免征三年租税,其后亩纳税一斗。而军士屯田以份计,每个军士受田一份,也就是50亩,其实明初,军户的地位高,其实地多也是关键啊。
  到后来军户地位越来越低,说白了还是操作的问题,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永乐后为了充实军户,什么人都往里面装,什么动辄流放犯人当军户,还有就是随便用俘虏充当军户,这不是无限拉低军户的地位嘛,本身是荣耀的军功小地主,结果变成容污纳秽的地方。到后来,干脆连小地主都没了,要荣誉没荣誉,要土地没土地,军户无不逃亡吗?
  想到了这,朱国强自然想到了俘虏的几万朝鲜兵,用这些俘虏为兵?岂不是无限拉低了军户的地位?
  还是直接以俘虏为奴吧!
  军户的地位是高大的,怎么能容忍被拉低,况且还是五万俘虏!自己的平虏军才多少兵马啊。
  “这样应该也能提高战士们的积极性,军功赏奴……嗯,算起来,这也是恢复先秦先制吧!”
  李信当然不知道世子爷在心底想什么,只是继续禀报道。
  “世子爷,宋巡抚信中禀报,考虑到未来流民过多,而以目前的运力很难把流民都送往台湾垦殖,所以可否考虑对流民进行授田,毕竟,建奴两次入寇,山东境内运河两岸百里都是人烟断绝,所以……”
  不等李信说完,朱国强就直接否决道。
  “不行!那些土地是将来授给军户的,绝对不能授给流民,现在把地给了流民,将来我拿什么授给军户?难不成,只能把有功军士授封到边域?”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朱国强之所以可以用土地去收拢兵士的人心,是因建奴入寇时在北方的屠杀——在其进攻路线上的城镇村落被一扫而空,人口少了八九成,以至于留下了“千里无人烟”说法!人口的骤然减少,让朱国强有了足够的土地去赏赐给平虏军官兵,现在平虏军不过只有十三万人,即便是按每人百亩,甚至两百亩的标准,不过只需要两千多万亩土地,通过赏赐给官兵们这些无主土地,可以让他拥有一支利益与他捆绑在一起的军队。
  通过授田和授田的许诺,这些军户不再是大明等同于奴隶的军户,而是一个利益与他本人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特权阶级。尽管所谓的“特权”其实还只是“期权”的许诺,但是通过对少数退役军户的赏赐,让所有的官兵都看到了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他们可以通过军阶以及军功,获得应有的土地、田宅等待遇,不仅如此,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都将不再负担租税徭役。
  这一个利益捆绑特权阶层,在目前上有皇帝、外有建奴,内有流寇,且又有士宦威胁的现实背景下,是确保朱国强安全的必备举措,当然也是他夺取天下的本钱。
  正是依靠着那些“土地期权”,朱国强手中的平虏军根本就不平虏军,而是一支强大的功勋利益阶层,任何外界对他的权力篡夺,都将遭到这一利益集团的猛烈反击。
  “土地期权”是这个利益集团的根基,而那些无主的土地则是兑现“土地期权”关键!也正因如此,早在去年朱国强就把那些无主之地全都变成了王府的“庄田”,那可是足足四五千万亩!
  作为这个时代的特权阶级,非但有权有势不说,而且还有官府配合办事,这些无主之地,自然而然的被他给“侵占”了。作为这一切的直接参与者,宋学朱当然知道这件事,这也是他想到用这些庄田安置流民的原因。
  但是宋学朱不知道,这些地可是世子爷打天下的根本,那里容得下别人在这些土地上打主意。
  “世子爷,宋巡抚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要是每天都有上万,甚至几万流民涌入的话,他们不事生产,早晚会生出的事端虾米,所以,才会希望通过授田的方式,让他们自食其力……”
  李信想了想,然后说道。
  “如果不授田的话,可以先让流民当佃农为军户耕种土地,这样百姓就可以得到糊口的生计,将来军户分田后,也不至于是荒田。”
  “地种久了也就成了别人的了,现在把地分给他们中容易将来想收过来可没有那么容易。”
  摇了摇头,朱国强就是拒绝了他的这个建议,不过他又想了想。
  “以工代赈吧!”
  在古代以工代赈也是最常见的赈济灾民的办法,于其让他们不事生产,不如拿救济他们的粮食,让他们参与一些工程。
  “以工代赈?现在有什么合适的工?”
  “就修路吧!重修山东的官道。”
  朱国强直截了当的说到,行军打仗总是离不开道路,用流民修路,既可以赈济流民,又能够改善山东的交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还有把这份大捷分别传到济南和南京那边,钱谦益知道该怎么做。”
  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确实可以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其实说起来,他确实非常尽职,当初不过只给了他五千两银子和一个办报的理念,可钱谦益还是把《大明日报》给办了起来,而且办的还非常不错,当然,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办报的理念先进。
  现在他和他的报纸,就是自己对内地的舆论宣传工具,当然对于外界来说,那份报纸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才“公正”不是。


第371章 忧国忧民钱谦益
  “号外,号外,平虏军四方山城大捷,一战俘奴虏五万余!”
  “号外,号外,德世子大捷,奴首代善跪降……”
  ……
  清晨,在街道上行人尚稀时,南京内外报童们就在那里挥舞着手中的报纸,一边跑一边喊着,不时的会有人拦下报童买上一份报纸。其实不少人买报纸,倒不一定是为了看报纸上的大捷新闻,像这样的大捷或许会让人欢欣鼓舞,可对于市井小民而言,他们更喜欢的是报纸上的小说。尤其是最近登在报纸上的《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