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市井小民而言,他们更喜欢的是报纸上的小说。尤其是最近登在报纸上的《红楼梦》,更是深受市井百姓的欢迎,不知多少人每天都大那里等更新,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早早的让佣人于路口等着,一旦报童来了,就赶紧买上一份报纸,追着报上的更新。
只不过,这些大家小姐们并不知道的是,让她们纠心不已的贾宝玉与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其实不过只是辅线,真正的主线还是“鞑虏南下”后因此导致的四大家族的衰败。
其实这个世界的《红楼梦》是朱国强的注水改编版,借鞑虏南下对四大家族的洗劫,甚至就连十二钗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小说中,鞑虏南下时,四大家族或是投降,或是归顺,或是闭门不问,可最后仍然难逃家破人亡的局面。其实朱国强之所以会在另一个世界的枪手,改编《红楼梦》,为的就是警告这个时代的士绅百姓,告诉他们在鞑虏南下时,那怕就是跪下求饶,也不一定能活。
或许,一本书不足以唤醒民众人,但是至少告诉他们投降、归顺、闭门不问会是什么下场,当然,结合几个月前建奴入寇时,江北的惨状也让江南的士人不再怀疑。
于是趁着《红楼梦》小说的大热,人们也纷纷关心起了辽东的战事。过去大家需要了解辽东的情形,只能通过书籍,而现在《大明日报》上,就有辽东专栏,有来自辽东的第一手新闻。
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平虏军的新闻,当然少不了报纸德世子朱慈颖。
在江南,朱慈颖的名声可谓是毁誉参半,在南京杀勋臣斩文官,打压士绅,本来就遭到士子们唾弃,乱七八糟传什么的都有。
但随着报纸的报道不断深入,平虏军胜绩越来越多,即便是最顽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德世子与其麾下的平虏军,是力揽狂澜的中流抵柱,而真心佩服朱慈颖的士子,渐渐开始为他“翻案”。
就拿南京国子监来说,里面的学生对德世子评价呈两极化。一半的人恨之入骨,将他比作来刘安、曹操、王莽之类逆臣;一些人把他捧上天,把他视为“中兴大明”的能臣,将他比作郭子仪。
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下,便是如此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屁股,看能不能从中受益,要是能从中受益,毫不疑问德世子必定就是大明的希望所在。
至少在钱谦益这位前东林领袖的眼中,世子爷至少是他的救星。
当然,也是他的“灾星”,甚至有时候,钱谦益都想过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世子爷,现在自己又会如何?
可钱谦益不敢想,不是因为不知道结局,而是因为他打骨子害怕那位爷,那怕那位爷在几千里外的辽东,他也不敢心存杂念。作为《大明日报》的主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也算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上个月报纸的发行量能突破十万份,也与他的付出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让钱谦益心喜的是,世子爷也看到了他的功劳,甚至特意在信中提到了他的成绩,
哎呀,能让世子爷夸上两句可不容易啊!
往后要再接再励啊!
不行!
不能是往后,要现在……
没错就是现在!
前脚却刚进报纸,见吴伟业正在审阅报纸,钱谦益就走过去说道。
“骏公,你看趁着这次大捷,咱们正好搞个募捐,我听说了为赈济流民,平虏军上下捐出了两个月的军粮,这将士们在辽东苦寒之地,为国戍边平虏,还牵挂着关内的百姓,咱们身在关内可不能就这么坐视不问啊。”
好友的建议让吴伟业眉头微锁。
“牧斋,这样不太好吧!”
“不太好?为何?”
钱谦益不解的看着好友。
“难道梅村觉得赈济灾民不好?”
“当然不是,做这样的好事,我就怎么可能不乐意。只是……”
吴伟业一边摆手一边说。
“牧斋,当初你办《大明日报》时,不是曾说过,我等今日办报的宗旨是‘公正为民,不党不私’,可现在却这么推崇德世子,岂不是有失公允?”
“推崇德世子?”
钱谦益当然不会承认,《大明日报》可是江南士人“自主办报”,与世子爷绝对没关系。
在这上面说的话,那都是江南士林的肺腑之言。嗯,就是如此!摆着明白装糊涂的钱谦益反问。
“骏公,何出止言?”
“难道不是吗?牧斋,你看单就是‘四方山城大捷’咱们前后就用了三天,七个版块报道,再加平常对平虏军的报道,咱们的《大明日报》根本就是为为平虏军,为德世子扬名啊!”
“为平虏军扬名?”
面对这样的“不白之冤”,钱谦益大声说道。
“‘四方山城大捷’一万五千人力败六万建奴,歼敌万余,俘虏五万,酋首代善俯首而降,这样的大捷是何人所得?不就是平虏军,咱们不夸平虏军,难道还夸其它人不成?”
钱谦益的反问,让吴伟业连连说道。
“牧斋,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我是说咱们不应该一味夸赞德世子。”
其实很多时候吴伟业也想不明白,当初哪位德世子差点杀了钱谦益,是为什么现在他却不断的替其说话哪?
完全不是钱谦益的性格啊。
“我那有啊,就是赞扬军中将士而已,况且,即便是夸赞德世子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钱谦益立即出言辩解道。
“现在北方流民遍地,朝廷百官几乎是不闻不问,也就是德世子在得知北方大旱,流民遍后,下令节约军粮赈济百姓,我今天呼吁,可不是为了给德世子扬名,而是为了救济北方百姓啊!”
生怕好友不相信似的,他又说到。
“你看现在南京城里也是流民遍地,我等又岂能坐视百姓流离失所沦为饿殍?”
还别说,人真的会变。手,现在钱谦益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报业家,过去他是嘴炮,现在他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阵地,在报纸上去忧国忧民罢了。
其实,他或许也关心那些百姓,但是就内心深处的来说,他更希望通过做一些事情去讨好那位爷。
他看来,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比讨好那位爷更重要的事了,这些家伙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德世子有多吓人。
他甚至比建奴还要吓人。要是说上次在南京那位爷给钱谦益留下了什么印象,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想杀人。
对于那位爷,钱谦益算是想明白了。想要得到那位爷的欣赏。就必须要忠心耿耿的为他办事儿。
不仅要办事,还要把事儿漂漂亮亮的办好了。只有如此才能够得到他的欣赏,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
当然,在内心深处,钱谦益更愿意相信自己今天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大明。因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儿呀。
至于拍马屁!
我是那么俗气的人吗?
不是!
第372章 崇祯十三年
崇祯十三年,这一年从三月起,大江南北就只有一个字“旱”,动辄三四个月,甚至五六个月不雨,历史上,这一年是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的崛起之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旱导致千百万百姓失去生计,千百万百姓就成了流寇们源源不断的兵源。
这些流民成了压垮大明的最后根稻草。
从四月初,陆续有一股股流民就开始在陕西,河南、北直隶等地流动着,他们背井离乡,沿街乞讨,希望能够活命。不知多少人在这路此沦为饿殍,也不知多少人死地逃荒的路上。
易子相食、卖身葬父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所谓的少数幸运儿也是沦为了奴婢,更多的是沦为饿殍,或是变成盗匪土寇,将来侥幸活下来的又变成了李自成大军中的一员。
其实大明并不是说一直对他们视若无睹。大明一直都有赈济流民的传统,国初朱元璋在各地设有养济院收容灾民,养济孤贫残疾无依者,设义塚掩埋遗尸,永乐年间,朱棣也在各地设立饭堂赈济流民。明朝中叶以后,同样也是遍设粥厂,赈济灾民。不过这种仁政到了明朝末年,随着朝廷国库越来越困难,也就有心无力了,即便是朝廷挤出几千两、几万两银子,可对于千百万流民而言,这么点银子不过是杯水车薪罢。
或是饿死,或是造反。
似乎流民只有这么两条路可走,至少在历史上,他们只有这么两个选择。
不过现在,流民似乎又多了一个选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特别是随着各地商人们在那四处流传传言德世子在山东大开粥厂,去了就能活命的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流民,从各地朝着山东走去。
在通往山东的官道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行乞的流民,他们拖儿带女,携家带口的捧着残破的空碗,沿途乞讨着,朝着山东走去。
到了山东的地界就意味着生!意味着活!
当然他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山东,我不能从官道进入山东,在道路的两侧都有流民安置所,但是也没有任何人会避开那里,因为那里会提供食物。
因为流民太多,所以流民安置所里的施的只是稀粥,不过只是吊着命的稀粥。可那怕就是一碗清的能见底的豌豆粥,对于流民来说意味着命,意味着生的希望。
其实,对于流民而言,安置所不仅可以提供吊命的稀粥,而且还很安全,流民之中没有王法,为了活命,人们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强者持强凌弱,抢夺财物,甚至有当众奸污孤寡妇女,都是再寻常不过的。
人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毕竟人之初性本恶。
然而在这里,别说是持强凌弱,就是领粥都要排好队,要是看到有人乱插队,那些乡兵就直接抄起手中的长枪,操着硬木枪杆上前就是一顿毒打,毫不手软。
几乎每天都有带头哄抢的人遭到殴打,要是敢反抗的话,就不是棍棒加身那么简单了,甚至会被直接就地正法。
“……于安置所内聚众闹事者,斩!”
骑在马上的乡兵,一边纵马于安置所有的流民队伍中奔跑,一边大声吆喝着,他手中的长枪刺挑着一个血淋淋的脑袋。
乱世用重典!
为了避免流民变成流寇,铁腕是保护绝大多数人唯一的选择,甚至也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血淋淋的脑袋,安置所外的大多数流民们被吓的老实起来。即便是那些桀骜不驯的也会变得温顺起来,毕竟,面对强权,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
先登记录册然后领号牌,再排队吃饭,因为供应充足所以没必要哄抢。所以流民们也都能自觉排队。
“姓名,从那里来?”
“李六斤,南直隶淮安府……”
……
在流民们于安置所登记时,在安置所旁有几名士子,神情凝重的看着眼前的一幕,看着流民有序的进入安置所,
他们只是这么静静的看,却又像是在看着一件多么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般,目光中带着难以置信,甚至不可思议。沉默良久后,黄宗羲才问道。
“开少,要是天下人都像山东一般设安置所,安置流民,又怎么可能会有现在‘赤地千里,流民百万,盗贼蜂起’的情景?”
钱邦芑点头叹道。
“可即便是如此,在各地还有德世子赈济百姓,收买民心的说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