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它的前方根本就没有人,可是下一瞬间,那个看起来速度不快的铁球,在落地的瞬间,突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伴随着一阵黑色的烟云腾起,成百上千的铸铁破片,呼啸着和着泥土飞向四周,那些刚刚拿起武器的哥萨克们,甚至都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呼啸而来的破片削成了一堆碎肉,炮弹的破片给人体造成的杀伤,与子弹是截然不同的,那些大小不同的破片以音速穿透人体时,就像一柄柄带着锯齿的利刃,将人的肢体、器官绞得粉碎,被切碎的四肢、内脏被冲击波带到了四方,一时间,在爆炸的硝烟中,尽是一片血雾喷溅,甚至站在远处的波亚尔科夫就落了一身血,当他有些不知所以的抬头朝着天上看去时,才发现血是从天上的残肢中滴落下来。
  魔鬼!
  下意识的波亚尔科夫的心里冒出了这么一个念头来。除了魔鬼的武器,他根本就不知道,会有什么武器可以带来这么大杀伤。
  就在波亚尔科夫惊愕的说不出话时,斯塔诺沃耶夫手提一柄战斧,一边冲一边大声喊道。
  “快,快,到南边去,到南边去,鞑靼人就在南边!不要停下来!继续向前……”
  斯塔诺沃耶夫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催促着哥萨克们组成了一个松散的三列横阵,在被轰出一个缺口的南墙边,排成了队列。
  用不着斯塔诺沃耶夫继续下令,冲到墙边的哥萨克们,就立即把火绳枪的支架插到地上,然后麻利的将上了弹药的火枪放平,架在支架上。而一个哥萨克举着火把跑到他们身前,大声喊道。
  “快,快点火绳!”
  正当这个哥萨克为其它人点火绳的时候,端着着辽十三式线膛枪的李德安已经瞄准了一团混乱的敌人。
  他们用的火绳枪!
  发现敌人正在点火绳时,李德安扣动了扳机。
  枪响的瞬间,透过枪口的硝烟,他看到那个敌人倒下了,火把也跌落到地上。在他倒下之后,又有一个人拿起火把继续给其他人点着火绳。
  这些从欧洲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强盗们非常清楚,如果他们落入土著人的手里,会是什么下场。所以每一战他们都会拼尽全力。
  尽管点火绳的人不断地被枪打倒,但是他们当然不顾一切的为其他人们点着火绳。
  “鞑靼人在那?”
  点着火绳的斯塔诺沃耶夫大声喊问道。
  “在南边的树林里!”
  往南边的树林看去,果然那边喷出一团团白烟,是火枪!
  “发!”
  尽管距离超过一百大权(1),但斯塔诺沃耶夫仍然大吼一声,身边的火枪手们同时扣动扳机,然后就是一阵火绳枪轰鸣。瞬间一阵白烟就笼罩在他们的面前,而此时,对面的树木里也突然喷吐出一团团的烟雾,伴随着一阵子弹的呼啸声,原本正在装弹的哥萨克们,顿时就倒下了十几人,周围尽是一片惨叫声。
  (1)古代俄制长度单位,约0。71米


第481章 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投降了!
  怎么才刚一开打他们就投降了。
  居然投降的这么快?
  就在李富贵刚命令炮手继续炮击时,他看到硝烟中有人举着一面白旗,一边走,一边摇。
  他们投降了!
  这些人能不能有一点骨气!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像这些人这么没有骨气的。你们要打就狠狠的打就是了,也让大家伙儿过把瘾。
  你们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头脑,想让大家的兴致往哪里搁?其实这些孩子,他们可是盼了几个月了,就等着和你们打上一场呢。你们倒好,居然投降了,还是不是爷们儿?
  那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那个正德皇帝会把俘虏的宁王又给放了回去。因为啥没打过瘾啊?
  要是有选择的话。就是他自己都想把这些打白旗的人给赶回去,然后重新和他们在好好的打上一仗。
  真他娘的没骨气。
  不但李富贵这么觉得,就是那些孩子们同样也是这么觉得。对于这些想着盼着想要好好打上一仗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仗居然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当然会不甘心,毕竟在他们的想象之中,他们人生的第一战应该是充满着各种血色回忆的那种血战。
  可是现在倒好,他们都还没有放上几枪。对方就这么投降了。
  我的老天爷。这些人也太没有骨气了吧。何止是没鼓起,简直就是一群软蛋。
  “教官,他们居然投降的这么快,不会有诈吧!”
  “是啊,我看看,咱们才打了十几分钟……”
  “才十几分钟啊,我以为都一个小时了呢……”
  “这些人怎么投降的这么快?”
  ……
  如果斯塔诺沃耶夫听到这句话的话,一定会恼得的吐血,他也不愿意投降啊,可奈何他们的大炮会爆炸啊。
  确实,那些落地就炸,甚至可以凌空爆炸的炮弹造成的杀伤,完全颠覆了这些哥萨克们的想象,在一路东征从欧洲打到东亚的他们,靠的就是火炮和火绳枪,可不曾想,有一天会被大炮给轰的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不过只是眨眼的功夫,134人的队伍,就剩下了不到六十人,即便是他们,还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受着伤。
  其它人都到那去了?一多半的人被当场炸死,还有一小半的人不是被炸断胳膊,就是被炸断了腿,眼看着就活不了。
  这样的仗怎么打?怎么都是一个死。
  不过,斯塔诺沃耶夫当然听不到这句话,就在捷尔任斯基下令投降的时候,他就不顾的一切的跳到了河里,抓着一根圆木顺着河水逃走了。
  其实,那怕就是听到了肯定也听不懂,他听不懂,就连捷尔任斯基他们同样也不懂这些“鞑靼人”的语言。
  “是色目人!”
  终于,当捷尔任斯基他们靠近时,宋域他们才发现所谓的“野人”居然是一群色目人。
  “你们是什么人?”
  “罗刹、罗死……”
  跪在地上的捷尔任斯基努力的解释着自己来的方向。看着这些鞑靼人一副迷惑的模样,他努力的用自己会的蒙古话,解释起来。
  “我,鄂罗傻,鄂罗死……”
  “鄂罗死?”
  于文杰拨开李富贵他们,弯腰问道。
  “你们是鄂罗斯人?”
  “于先生知道俄罗斯?”
  “知道,知道,让你们多读书,多读书,图书馆里的书都当成摆设了吗?《职方外纪》里头记的就有这个国家,叫罗斯国,或者罗刹国,不过因为咱们和他们之间过去隔着一个蒙古,而因为Russia的第一个R音是蒙古人不会发的卷舌音,所以蒙古人在前边加一个元音才能读出来,这样再传入汉语,自然音译做了‘俄罗斯’,对,就是这样,《海国图志》有介绍这些。”
  就在于文杰得意洋洋的解释时,就听李富贵问道。
  “那你会说俄罗斯话吗?”
  瞬间,于文杰愣住了,俄罗斯话?
  谁会啊?
  刚才还在学生们面前得意洋洋的他,倒也没气虚,直接的了当地说道。
  “我不会,可大连肯定有人会,那里有同文馆,有人专门学习欧罗巴话和文字,他们那肯定有人会。”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早在商朝时期,擅长“四方之语”的翻译人才会被重用,任职释译官员。《礼记》记载:“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懂得东方语言的翻译官称为“寄”,通晓南方语言的为“象”,掌握西方语言的叫“狄鞮”,熟悉北方语言的被称作“译”。
  周朝时期,翻译官被统称为“像胥”,“像胥”负责向“狄、蛮、戎、夷”转达天子的诏命,维护天子对方国、藩国、邦国的统治,安抚四方的诸侯。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了“大鸿胪”,掌管边疆诸侯事务,负责对外联络。“大鸿胪”的主管称“译官令”。为培养翻译人才,汉朝时期,官府还设有专门的学校。据《汉书》记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这里的“五方”就是“狄、蛮、戎、夷”等世居之地。
  随后的晋、唐、宋也都设有类似的机构,到了明朝,明太祖诏命应天府设立了“会同馆”,编撰《华夷译语》等工具书,同时培养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咱们汉人本来都是睁眼看世界的。
  得,也就是到了满清,不过是以蛮夷入主中原,结果比历代中原王朝更狂妄自大,自称天朝,闭眼不看世界。相比之下,同样对待西洋,明朝人的视线却是开放的。他们的开放并不是仅仅针对于东方传统地区的交往。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们同样以好学的胸襟,这样的西方文明敞开了自己的怀抱。
  与另一个世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早在天启年间的《职方外纪》,就提到了欧洲的众多主要国家,其中竟然包括乌克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与希腊等和明朝全无交往的国家,人文自然地理描述基本正确。欧洲的欧罗巴说法,也是明人首创。明人对中国以外世界的认识,超乎朱国强的想象。
  甚至当他设立“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翻译外国书籍时,他意外的发现——居然那么多人会外语,甚至就连自己这边都有不少人会外语。
  比如陈于阶、孙和武、孙和京,受徐光启、孙元化等人的影响,他们不仅会说拉丁语,而且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除了他们之外,同文馆里还有数十位会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的雇员。对于这些人,朱国强甚至都没有特意网罗,在他提议设立这一机构后,门下的幕僚参军里就有超过五十人毛遂自荐。
  这简直就让朱国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李长楙他们,甚至就是方以智都能熟练的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甚至法语说话时,他甚至生出了一种身处二十世纪的错误,别的不说,那怕就是晚清的官场里头,除了海军之外,没有那个衙门里能有这么多人会外语。
  他们为什么会外语?
  像李长楙是家学,他父亲是李之藻,利玛窦的好友参与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是受地图上的世界之大给震撼到的,所以他才专心西学,其实明末很多人都是如此。他们不是挨了打,然后才想到去学习,就像佛郎机炮,就是明朝嘉靖元年,时任广东巡检的何儒,在葡萄牙商船上看到这种玩意,一瞧便惊讶道“哟,东西啊,咱大明没有,不行,大明天朝必须要有”,于是秘密招募船上的工匠仿制而成,然后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主动的学习,源自于强烈的好奇心,几乎每一个来华的欧洲传教士都曾记述了着中国人的这种强烈“好奇心”,就像利玛窦,无论是在南昌,还是在南京,亦或是北京“人们的好奇心好像发了狂”,来访者络绎不绝,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各地的士子、官员、甚至于皇亲国戚,都对西洋的学问科技充满了好奇。那怕是远在云南、宁夏那样边远地区不能和他见面的人,也会通过书信与他来往,他收到很多信件,许多人完全不认识,但乐于在信中和他探讨天主教、科技等各方面的话题。当然,更多的是科技等方面的讨论。
  毕竟……这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是一个不读四书五经为荣的时代。毕竟,咱大明早在正德朝,读书人就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读书人都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