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这般景象,应该就是书里头写着“出人警跸”吧!
  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从他十几年艰苦转战,一刀一枪的并杀来的。
  唉!
  来之不易啊!
  不过再不易,这天下也算是打下来了!
  尽管内心颇为激动,但是想到天下他却不由得考虑到,一部分东征大军已经开始渡过黄河了。李过已经过河了,刘宗敏也要很快动身,他自己将随后起程。想到山西空虚,一路会胜利前进,在北京登极的事不会很久。
  老李家的千秋大业,如今分明已经近在眼前了。
  尽管北京他没有去过,可是关于北京内城、外城、皇城的各种说法他早就听得十分熟悉,甚至于,他还特意留了一个福王府里的老太监,那个人是皇宫里出来的,他曾吩咐那个太监和他说过皇城的模样。
  京城是好,皇帝也好。
  可都比不上长安啊!
  陕西是他老家啊!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将来大顺的国都还是长安啊!
  将来的长安城,必定会比京城更好,而且还要恢复盛唐的规模。这里有山有水,到时候,大顺必定就是另一个大唐盛世。他甚至特意留意看着已经扒宽的街道,就是大唐的街道也没有这么宽吧。
  终于,到了午门,他从马上下来,命百官各回衙门办事,然后又吩咐丞相、军师,汝侯刘宗敏,两个时辰后入宫议事。
  两个时辰后,刘宗敏和宋献策来到了宫中,这里是曾经的秦王府,现在李自成的皇宫,那怕他还不是皇帝,可他已经习惯于这里是他的皇宫了。
  刘宗敏刚一进来,李自成就问道:
  “你已经决定在近几天动身吗?”
  刘宗敏回答说。
  “本月二十是黄道吉日,臣已经同军师和孙丞相商定,二十从长安动身。东征的人马,如今都集中在韩城一带待命。还有一部分部队已经兵分三路渡过了黄河。罗虎从米脂护驾回来,到蒲城时,皇上命他不必回到长安,他就从蒲城转路向东,先到韩城。他是先锋主将,想来会连夜赶路,如今说不定已经从韩城一带过河了。”
  李自成转向孙业茂和宋献策说道:
  “你们替捷轩拟好的檄文,几天前我已经在路上看了。还有什么需要改动吗?”
  那檄文稿是宋献策同他的一位幕僚拟就的。听到李自成询问,他赶快恭敬地站起来,回答说:
  “那稿子是经臣反复推敲,也请孔丞相与汝侯看过,然后才上奏御前。只是这是第一道东征的檄文,关系极其重大,所以必须等候皇上亲自斟酌,御笔改定,方敢刻版印刷。”
  李自成轻轻点头,从御案上拿起文稿,交给军师,说道:
  “如今我们在一起斟酌斟酌。好,你坐下慢慢念一遍,我们大家细心地听,看有没有需要改的地方。”
  宋献策坐下去,双手捧起缮写工整的檄文稿,用带着豫东口音的腔调,念道:
  “大顺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
  在念着檄文时,李自成偶尔会把目光投向沉默不语的孙丞相,孙丞相是两年前投奔过来的,这两年丞相他可是出了不少主意,要是没有他出了这么多主意。那些计谋,估计大顺也没有现在的局面,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自己的这个丞相极为信任。
  只不过这次,他似乎和往常不太一样。能成像的心里有其他的什么想法?
  可不对呀。
  没有记错的话,他是支持北东征的。
  而且他还主张立即东征。
  可能这就是读书人的不同吧。毕竟他是大明朝的举人,就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已经气数将近,所以才会你就心不在焉吧。
  毕竟,这些读书人总是迂腐的很,他们心里头总是有什么正统之类的想法,那怕就是他们造反了,心里头总是还会想着皇帝,不过既然他已经投奔了自己。
  有想法也就是一时的,他有想法不假,可他们更想当开国功臣!


第510章 李自成的野望
  腊月十九,李自成又一次在宫中召集文武官员开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宗敏、孙可为、宋献策、兵政府尚书喻上猷、泽侯田见秀、文水伯陈永福、桃源伯白光恩以及原兵政府从事新升任文谕院学士顾君恩等十余人,讨论向京城进军的事宜的。其时如何向京城进军的详细方略,早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会议,只是表示刘宗敏领兵出征的事意义重大,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没有想到的遗漏的事情。在这些人里头的,白光恩和陈永福二人是降将,他们参加会议本身就意义非凡,毕竟这可是投降大顺的官职最高的武将了。他们两人之中,陈永福为人正派,深得李自成所敬重。他也要带他原来的两三千人马随刘宗敏出征。他的人马已经开到了韩城附近等候,还有他的儿子副将陈德,现在于怀庆府驻扎,不过尚未投降大顺。但是已经暗中约好,一旦磁侯刘芳亮率领一支东征的偏师,从济源与怀庆之间越过太行山时,他就会在怀庆投降,迎接刘芳亮进入豫北。至于白光恩,他和陈永福的情况不同。陈永福一直在河南,守开封多年,跟外边武将们关系不多。而白光恩在北方将领中是一位资历较深、交游较广的人物,当年东虏南犯洪承畴率领八个总兵援救南直隶,白光恩就是八总兵之一。李自成带他出征,不是因为他手中有兵,可以在战场上为大顺朝建立功勋,而是因为他和朝廷北方的将领如姜瓖、唐通以及吴三桂父子,都有或深或浅的交情。在招降这些将领的时候,他是很有用的一个人物。
  由于李自成要亲自率兵去攻占京城,所以刘宗敏只是先行一步,所以不举行“遣将礼”。
  腊月二十清晨,卯时整,长安的天色尚还未亮,刘宗敏就入宫辞行了。李自成则在便殿赐宴,实际也只是象征性的礼节,十分简单,很快就结束了。随后李自成亲自送他出了午门,看着他上马。尽管孔可为是天佑阁大学士,居于丞相地位,宋献策是军师,但按照大顺军的传统刘宗敏的地位却居于文武群臣之上,孔可为和宋献策奉旨率领文武百官,将刘宗敏送出长安城外,行了简单的“相饯礼”,然后便一同目送着刘宗敏率领着大批的将领和亲兵,在寒冷的晨雾中朝着远方疾驰而去。
  “孔丞相,想来最多三五个月,咱们就能到齐聚于京城了!”
  目送着远去的刘宗敏,宋献策笑道,见孔可为不说话,便诧异道。
  “丞相,似乎你最近是心事忡忡啊!”
  “嗯……”
  点点头,孙可为说道。
  “我还是担心那位大将军啊!算算日子,他应该到湖广了吧。”
  “平虏大将军?”
  宋献策哈哈大笑道。
  “即便是他到了湖广,又如何?那张献忠麾下可是有几十万人马,就是几十万只鸭子他平虏大将军想吃下来,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恐怕也吃不下来的!等到他打败了张献忠,也早就没有大明的天下了,到时候,皇上再发重兵进剿,他平虏大将军也只有跪拜归降的份!”
  自从得知朝廷下令平虏大将军南下后,宋献策就竭力督促李自成东征明朝,必须要趁着平虏大将军还没抽身之前,把明朝灭掉了,如此,天下自然也就归于大顺了。
  “但愿啊……”
  摇头轻叹着,孙可望的神情变得有黯然。
  在刘宗敏走后两天,即腊月二十二日,从襄阳来的信使带来了一个有如惊雷般的消息。
  “张献忠身亡,数十万大西军归降官府!”
  当消息传到李自成这时,他正在乾清宫里,这里曾是秦王府内庭正中的一个宫殿,现在作为他自己的寝宫,也是他办公和召见文臣武将的地方。
  “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启禀皇上,从武昌那边传来的消息称,张献忠以及其朝廷百官为暗雷袭杀,当时官府以左良玉的名义把暗雷伪装送给张献忠,在其赏看时暗雷被死士引爆,张献忠和西朝文武百官皆被当场炸死,据就暗雷爆炸时,地动山摇有如山崩地裂一般……”
  持笏站在殿中的宋献策额头上尽是汗水,要知道,几天前他还说着张献忠至少能撑个一两年,可谁曾想他不过只撑了区区几天时间!
  “张献忠死了!”
  李自成喃喃道。
  “就这么死了……”
  曾几何时,他张献忠是何等的气势汹汹,可是现在呢?甚至连个浪花都没掀起来,就被一下给炸死了。
  “那他的四将军呢?他们呢?”
  “降了,当天就降了,据说是平虏大将军只身赴其营中晓之以道理,说服了他们!”
  几十万人,就这么降了!
  足足愣了好一会,李自成才说道。
  “几十万人马,就这么没了,老子打了半辈子的仗,还没见过这样的打法,用暗雷把张献忠给收拾了,然后一出面,人就降了……”
  喃喃自语的同时,李自成又说道。
  “要是这样的话,这仗可真他娘的没办法打了!”
  这就是“斩首行动”,身处这个时代的李自成当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他很清楚,一旦主帅被杀,对于其部下意味着什么,没了张献忠也就没了大西军,剩下的那些人就不再是几十万大军,而是几十万散兵游勇。
  心里这么寻思着,李自成说道。
  “以后要小心了,千万不能让官军把暗雷送到咱们面前,那张献忠也太不小心了。”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可是他的心里却寻思着,这事怎么听起来这么诡异,难不成还有其它的内幕?难道说是那位平虏大将军引了天雷把他给轰了……
  心底冒出这个念头的瞬间,他就忍不住抬头往天上看去。那家伙会不会引个天雷来长安?
  皇上的这个有些心虚的举动,落在宋献策的眼里,他便轻声说道。
  “皇上,为之之计,还是要尽快拿下京城,只有拿下京城,才能抢在他之前,夺取正统,只有如此才能号令天下。”
  孙可为看着皇上说。
  “只有一个补救办法,我们要快,要抢在他们之前,夺下京城。”


第511章 天下焉有人敌
  拿回高皇帝打下的天下!
  这就是朱国强的“大义”所在!
  其实,所谓的“大义”就是如此,按照皇明继承顺序来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朱国强去当皇帝,可并不妨碍他打着高皇帝的名义去“夺皇位”。
  当年朱棣可以打着“靖难”的名义从侄子手里夺天下,那么今天朱国强就可以打着“保祖宗天下”的名义,从“叔叔”手里夺天下。
  两百多年后,又是一个轮回,上一次据据据据,叔夺侄,这一次侄夺叔。
  当然与朱棣起兵时,打着“靖难”的旗号不同,这一次,朱国强压极就没有打旗号,甚至也没有领大军,只是率领一千护卫以“平寇功成祭拜高皇帝”的名义,在正月十五这天,于武昌出发,一路顺江而下直去南京。
  一时间,长江两岸官员士绅,无不是盯着这支船队。
  他想干什么?
  所有人都是如此自问。但却无人敢去询问,毕竟,上次他去南京,可是杀了不少人。
  在浩浩荡荡的船队驶抵九江时,有数十骑来到了江边,注视着战舰梭巡,帆樯林立的江面,一行人无不是神情凝重的盯着他。半晌,才有人问道。
  “东翁确定不上船去?”
  幕僚的询问,让袁继咸长叹道。
  “平虏大将军,奉皇命领兵南下平寇,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