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自成继续沉默着,两年为了换一个好名声,他可是很少掠民为兵了,可是眼下不比往常啊,在代州和宁武官伤亡十万人。要是不能补足兵力,怎么拿京城?
  这几年,他每到一地,虽然会拷掠贪官污吏和地方上的乡宦、豪强,但同样也会开仓放赈,因而被流民百姓们称作救星。如今他刚刚建立了大顺朝,破了太原,非但没向黎民百姓赈济,甚至还要强掠他们为兵。
  这可是有损他的名声啊!
  可是眼下的这个局面,确实有些紧张啊。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又转念一想,如今大军东征,与过去的情况根本不同,眼下要夺的可是天下啊!
  眼下当然要先考眼下的大事啊!
  于是他便点头说了一句。
  “那就这么办吧!”
  李自成当然不会去在乎,他的这个决定,会让多少百姓在强掠民壮时惨遭杀戮,对他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京城了,只要夺下京城,大明就是他的大顺了……
  当李自成在大原等在掳民为兵的时候,宁武关沦陷,宣大总兵先后投降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城。
  消息传来时,自然是京城大震,崇祯更是惊讶的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宁武关陷了,只守了七天不到!”
  崇祯皇帝一听又是恼怒又是心烦,气恼地说道:
  “他周遇吉是干什么吃的!宁武关如此险关,居然只守这么几天,实在是有负皇恩,他死了吗?”
  皇帝的话让刚接替陈演为内阁首辅的蒋德璟的心头一寒。
  “陛下,周遇吉以区区四千兵马,力敌闯贼数十万兵马,依险关阻敌七日,已经竭尽全力了。”
  蒋德璟的禀报让崇祯亦皱眉说道:
  “为什么只有四千兵马。”
  魏藻德连忙说道。
  “陛下,闯贼越黄河时,陛下曾有意调辽兵入关,驰援山西,但有廷臣阻止,令此议搁置,周遇吉撤往宁武关后,屡屡求援于朝廷,可朝廷实在是没有一兵一卒可援啊。”
  魏藻德口中的“廷臣”指的就是上任首辅陈演,作为首辅的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为官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瞒崇祯,作为周延儒罢免后崇祯的头号宠臣,陈演非但无所筹划,而且屡屡犯错,李自成攻入山西时,崇祯以及群臣本欲调宁远吴三桂或者沈阳祖泽润,领边军入关抵抗李自成,唯独陈演力排众议,既反对调吴三桂,又反对调祖泽润,导致辽兵未能入关。在太原陷落后,群臣欲给陈演论罪,陈演对崇祯说,“臣判断失当,罪当死。”
  崇祯怒斥道:
  “你死有余辜!”
  随后就将其轰出大殿,首辅由蒋德璟接任。
  听魏藻德提及旧事,崇祯恼怒道。
  “陈演实在是死有余辜!”
  说罢,脸色极为难看的崇祯问道。
  “现在调辽兵入关,还来得急吗?”
  他这么一问,蒋德璟、魏藻德等人皆是一阵哑然。
  来得急吗?
  现在宣大两地已经失陷,挡在闯贼面前的只有一个居庸关了,现在还来得急吗?
  先前周遇吉拼着性命给京城争取了七天时间,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后悔?
  太原沦陷的时候,应该就已经极度后悔了,可为什么不调辽兵呢?
  “这……陛下,现在非但应该调辽兵来援,还应再下旨各方,召天下兵马勤王。”
  “召天下兵马勤王!”
  崇祯愣了片刻,自从继位后,他不止一次下诏,召天下兵马勤王,而现在再次下旨勤王时,他的心里却是极度的不适。
  自然的,他想到了那个侄子,那个德世子!
  他刚到湖广就平定了流窜多年的张献忠,而现在朝廷呢?却被闯贼逼到这份上,非但要把看着他的辽兵调进关内,甚至还要召集天下兵马勤王。
  想来,他势必在看朕的笑话吧!
  崇祯皇帝的心里顿时一阵五味杂阵,甚至就连手也不由的握成了拳头。
  “召天下兵马,还来得急吗?”
  皇帝的问题,让蒋德璟急忙回答道。
  “陛下,只要圣旨发出,非但有辽兵入关,而且北直隶、山东等地也必定有忠臣领兵来援,到时必定可保京师不失……”
  保京师不失!
  朕居然连京城都守不住了。
  又一次,崇祯想到了德世子,他的心情可谓是复杂至极,曾几何时他曾嫉妒过、羡慕过朱慈颖,当然也不止一次对他动了杀意,如果不是因为那小子跋扈,恐怕早就被关进了中都高墙,就像唐王一样……
  心有所思的崇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众臣说什么,他甚至都没有听清楚多少,再次回过神时,只听到蒋德璟在那说道。
  “……唯今之计,非得尽发天下兵马不可。”
  “确实如此,不过,还要尽快下旨,毕竟自从闯贼攻陷太原后,其就日夜兼程,连下数城,其意图极为明显,就是想趁朝廷调天下兵马勤王之前,先下京城。”
  闻言,心情沉郁的崇祯看着两位阁臣,皱眉道。
  “既然如此,那便下旨请天下兵马勤王吧!”


第518章 祖爵爷的心思
  二月二十七,在朝廷的信使四出,向各地传发勤王的旨意时,消息同样传进了平辽伯府。
  平辽伯是祖大寿收复沈阳后按军功封赏的爵位。
  即便封了爵,按规矩他便把军务交给长子祖泽润,然后率领数百家丁离开了辽东,来到了京城的平辽伯府,然后开始了他的清贵勋臣生活。
  这日子倒也自在,虽然在五军都督府里领着职,可这职也就是聋子的耳朵,差不多每天都呆在这伯爷府里头,其它的事没干,倒是和小妾又生出了几个娃娃来。
  尽管看似成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可并不代表祖大寿并不关心国家大事。
  就像得知闯贼过黄河,陈演反对辽兵入关后,他就写信给儿子,说是想念辽东的野味,于是祖泽润便派人送来了数十车野味。
  其实也就是什么老虎、鹿、野猪、熊掌之类辽东特产。当然,随行的除了几百家丁外,还有祖大寿的心腹幕僚刘振奇。这天勤王的消息传来时,两人正在室内下着棋。
  “陛下下旨调天下兵马勤王了!”
  将纸条搁在火盆里烧去后,祖大寿看着刘振奇说道。
  “方正,以眼下的局势来说,你有什么看法?”
  “来不急了!”
  刘振奇直截了当地说道。
  “要是在太原陷落前,皇上罢陈演的同时能果断的调辽兵入关,闯贼绝无可能逼临京师,现在宁武关陷,宣大两总兵先后降敌,往京城这一路,已经无人能挡闯贼的兵锋了,可惜了,周遇吉以性命给朝廷争取十数日的时间,结果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刘振奇的感叹,让祖大寿的颇以为然的点头表示赞同,值此国变之时,官军无不是一触即溃,多少世受皇恩的能文武将,跑的跑,降的降,唯独周遇吉凛然不动,以死相报。
  可如此忠心耿耿换来的又是什么呢?
  朝廷白白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伯爷要尽早打算了!”
  看一眼伯爷,刘振奇轻声说道。
  “要是伯爷困于京城,必定有性命之虑,以在下看来,伯爷应该尽早离开京城,返回沈阳,以待将来,毕竟,九小姐是……”
  提及九小姐时,刘振奇发现伯爷的脸色变得极为复杂。作为其心腹的他,又岂不知道原因。
  “小九啊……哎,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祖大寿不禁摇头苦叹道。
  其实,祖大寿早就后悔了,当初要不是猪油蒙了心,他又岂会陷入眼下的困境,他只看到了夺下沈阳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夺下沈阳后,他是会封爵,可是然后呢?
  然后他就要来京城作人质,要把军务交给儿子,从那之后就困坐于京城了。而且他付出的可不仅只是这一个代价,更大的代价是什么?是得罪了平虏大将军,按现在的局势发展,皇帝将来如何他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明的皇帝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肯定是要换人的!
  原本祖家可以成为从龙功臣,可是现在……不过只是蛇鼠两端之人!
  这个买卖可真是亏大了!
  哎,实在是太鼠目寸光了啊!
  可是现在后悔还有用吗?
  现在后悔肯定是没有什么用了,当初原本祖家是可以和大将军一起凭着姻亲连为一体,从此荣辱与共。
  可是现在呢?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如果再来一次的话,自己还会这么选择?
  见东翁一副后悔莫及的模样,刘振奇想了想,然后说道。
  “伯爷,其实现在要是加以补求的话,兴许还来得急。”
  他的话,让祖大寿反问道。
  “方正可是有什么良策。”
  “良策?”
  刘振奇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良策谈不上,但要是伯爷想要补救的话,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过这个主意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的恐怕颇为不易,而且……”
  顿了顿,刘振奇又说道。
  “行此事,非得痛下决心不可,可要是成了,到时候伯爷与大将军之间必定亲密如初!”
  “哦!”
  在祖大寿的好奇应声时,只听刘振奇正了正身子,以素日少见的严肃态度端坐在椅子上,托出他一番深思熟虑的计划来,
  “伯爷,当今天下形势,处在一触即发之势,闯贼下宁武关后,宣大两总兵接连递降书于闯贼,朝廷如同卧危楼,游浪尖,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以在下看来,一旦神京陷于贼,则大明局面除大将军外就再无人可收拾。虽我大明尚有亲藩在,可那些亲藩手中有几人有兵?几人有权?那时,我大明三百年江山岌岌可危。环顾朝野,今日能救我大明者,唯有大将军一人而已。虽说今上尚在,可至今所走出步步棋局来,皆是失误再失误,且用人又是失察……”
  而在他说话时,祖大寿的神情悚然起来,他暗自佩服刘振奇对局势看得深透,分析得精辟。
  “本来,”
  刘振奇换成了平缓的口气,条理井然地说下去,
  “今上如果是个大度之人,应该牢记周公辅成王的古训,可以以大将军辅政,甚至效仿我大明祖制,封大将军为王,令其领兵拱卫中央,如此大义尚在,这样那怕是大将军专权,可大明江山政局会确保稳定。可是今上绝非大度之人,唯恐大将军效仿‘靖难’旧事,即便是有人请入觐,申明祖制,今上也会加以回绝,如此种种,今上断然不会以社稷为重,泯灭前嫌的,至于大将军亦绝不可能辅佐今上。这样,我大明江山危殆……”
  其实,这些道理,别说是刘振奇知道,现在天下谁人不知道?
  如果今上是个圣明贤君,自然可以恢复祖制,以大将军为塞王,如此上有领兵善战的塞王,下有干练的文臣,外有手握重兵之武将,大明朝廷即使遭遇暴风骤雨之袭击、天崩地裂之灾祸,也可以上下同心,朝野协力,共度危难,如此自然是稳如磐石。
  可问题是,今上不相信大将军,甚至就连朝中的文官也不相信,就连陈演拒绝调辽兵入关,借口也是大将军,调祖泽润入关,等于引狼入室,在调吴三桂入关等于纵虎归山。
  总之一句话,从君到臣对大将军都加以防范。当初陈演为什么会说这些话,还不是因为他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皇帝不相信大将军啊!
  就是因为皇帝不相信大将军,才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这个局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