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高墙!
  对于寻常人来说,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名词,但是对于宗室子弟而言,高墙早已经是恶名远播,不知多少人在知道自己要被关入高墙时,或是悬梁或是撞墙,即便是到了地方的,最后也少不得圈死在高墙里。
  高墙多高?
  比山还要高,对于圈禁于其中的宗人们而言,恐怕比压孙猴子的五指山还高、还重。
  可实际高的并不是墙,而是心!
  而是看守太监的心。
  “十三爷,怎么,给家里去信了吗?”
  又一次,看守太监胡公公,瞧着小院里的人,冷冰冰地说道。
  “回公公话,我虽说是宗室,可却也只是宗室旁枝,家境谈不上宽裕,与况且现在北方流寇横行,即便是去了信,怕也没什么用处,还请公公见谅,”
  朱由柱不卑不亢地答道,
  “哼哼,好你个朱由柱,这骨头当真是硬,来啊!照规矩上墩锁!”
  胡公公的话音刚落,那边就有小太监走过去,架着朱由柱便给他上了刑。
  所谓的“墩锁”,就是木箱,上盖有四个洞。分别锁住手脚,由于人无法站立而得名。时间一长,用刑的人就会因四肢淤血,呼吸困难,被活活憋死。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这样活活折磨死。
  当然在这里他们会拿捏着分寸绝对不会让人有性命之忧,但越是如此,对也就越多,有时候还不如死了算了。
  “哎,何必硬撑着呢,死了便死了吧……”
  朱由柱在心里默默的想到。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或许,死就是一个解脱。
  毕竟,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忍受了太长时间。
  其实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他不是说没有动过轻生的念头,尤其是面对着祖宗的江山危在旦夕的局面,什么都不能做到,他恨不得就这样死了,至少现在死了,用好过将来面对亡国的局面。
  哎,那就死了吧。
  死了也就不用再考虑这些问题了。
  就这样吧……
  也许是因为放弃了生的希望,平时还能坚持上几天的朱由柱,不过刚被用上一个时辰的刑,人的意识就模糊了,意识模糊中,他甚至感觉自己又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就在意识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他隐约的听到有人喊道。
  “快,快放下来,谁他么的以下犯上,居然给十三爷上刑!”
  再一次醒来的时候,朱由柱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房间并不是自己身处的那间小屋。
  这是那?
  这是怎么回事儿?
  就在他疑惑的功夫,旁边过来一个小太监,惊喜道。
  “哎呀,十三爷,您老醒了,小的这就去喊刘公公。”


第528章 大义凌然真曹操
  接下来的一切,让朱由柱有些恍惚,有如置身于梦中一般,他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那些阴狠的太监,一个个的都变得极为恭敬,甚至就连守陵太监刘公公——中都太监的总管,还特意让命人抬起了一个“墩锁”木箱,被锁着的赫然是奄奄一息的胡太监。
  “哼哼,姓胡的好大的狗胆,居然敢苛虐宗人,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先是冷冰冰的斥责一声,然后刘公公又请罪道。
  “九爷,老奴实在是不知道居然会有这种事情,还请九爷恕罪!”
  面对刘公公的示好,虽然知道姓胡的不过只是替罪羊,可现在朱由柱却顾不得那么多了,他的心底尽是疑惑。
  这是怎么回事?
  疑惑间,他才从刘公公那里知道,非但他被放出来了,甚至就连同其它百余位被关在高墙里被废庶人都被放出来。
  突如其来变化,让朱由柱惊得有些不知所以,别说是他,其他人大都也是如此,他们都是犯下各种各样的罪名被关进高墙,现在大明的江山危如累卵。所以才会有人放出他们,让他们在军中戴罪立功!
  而放出他们的,就是他们在高墙里都听说过的那个宗室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德世子朱慈颖。
  可德世子不是皇帝,他说放人,为什么中都留守太监会听命于他?
  其实这事还真不怪刘公公,他实在是不敢不放人啊!
  虽说李大开、郑森他们只带了一千骑兵过来,可谁不知道那位大将军领兵十几万不日就要北上勤王,现在这是敬酒,要是他不放人,罚酒过来了,可就是人头落地了。
  况且,身在中都的刘公公又怎么可能不关心国事。
  这几天信使往返南北,自然也带来了北方的消息,居庸关守将降贼,闯贼兵锋直指京城。
  无论将来局势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将军肯定是要飞黄腾达了!
  击败了闯贼,力挽狂澜的大将军将会如何?
  这事只有天知道!
  天知道将来,人知道眼前,大将军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
  不但要放人,而且还要让这些人没有什么怨言。
  于是乎,“苛虐宗室”中罪名就落到那个混账东西的身上了,他的人头,就成了刘公公安抚这些宗亲的礼物。
  这礼物有用吗?
  刘公公不关心,他知道包括朱由柱在内的这些庶人也不关心,他们必定都关心着另一件事——大将军什么时候来,大将军会让他们担什么差事!
  出身彰德赵藩的朱由柱如此,而南阳唐藩废唐王朱聿键,同样也是如此,他们无不是神情恍惚的看着周围,有如置身于梦中一般。
  这样就重获自由了?
  然后呢?
  然后就是在大将军帐前效力,共保祖宗打下的江山了。
  大将军呢?
  他什么时候过来?
  北上勤王!
  进入三月后,整个南直隶到处都传播着这四个大字,尽管大军未出,可是《大明日报》上就已经连篇累牍的报道了许多北方勤王的新闻——普天之下,只有平虏大将军一人回应皇上的旨意!
  大将军忠心可表日月!
  在奸似忠,至少对于外界来说,平虏大将军的举动是无可挑剔的,在收到皇帝的旨意后,他就立即传令在武昌的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于南京会合后,北上勤王,同时又下令辽东的平虏军入关勤王。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三月初四,从武昌出发两万先锋,在李定国的率领下抵达了南京。
  当天,在离开了大军的营地之后,朱国强率领几位亲信幕僚,携带早就准备好的祭品,走进了孝陵,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孝陵,第一次是在这里杀人,上一次是告慰,而这一次呢?
  是向武功赫赫的高皇帝致祭,跪在地上哽咽地祝告说:
  置身于享殿中,朱国强半跪在那里,尔后自言自语道。
  “我知道,你也知道,可既然我姓朱,那大明的江山,往后就由我来保下了,想必您在天之灵,应该明白,我要夺下这江山,为了不是一家一姓,而是为了咱们汉人,为了这个文明,至于……”
  就像聊天似的,朱国强看着高皇帝的牌位,在那一句句的说道着。
  在空荡荡享殿中,没有任何人会来打断他的话语,也不会有任何人偷听着他的话语。
  “但愿仰仗高皇帝之灵,我能歼灭流寇,固我江山,他日扬国威于四海,拓波涛于万里,为我民族之未来,我即肝脑涂地,亦所甘心……”
  终于,朱国强站起了身来,凝视着高皇帝的灵位,凝视着牌位上的“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默默自语道。
  “高皇帝在天之灵为证,子孙必定以此为毕生之业……”
  说罢,他便转身离开了享殿,在这一瞬间,他真正成为了朱慈颖,直正的接纳了这个身份,他不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朱国强,而是这个世界的朱慈颖,他不仅仅只是为了悍卫这个国家,同样也是在悍卫着祖宗的江山。
  离开孝陵之后,朱国强一回到南京城内,就让人请来了钱谦益,或许水太凉的人品有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尤其是在文学上的造诣,绝对超过大多数人。
  见过礼后,钱谦益就问道,
  “大将军已经决定了?”
  朱国强点头道:
  “初六是礼部定下的黄道吉日,我先率领两万兵马北上,其它部队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离开武昌,从南直隶北上,如果运河解冻的话,就沿运河北上,没解冻就走陆路,北上于淮安过黄河,经山东进入北直隶属。”
  说罢,朱国强看着钱谦益说道:
  “你们拟檄文,这几天前我已经看了。还需要改动吗?”
  那篇北上勤王的檄文稿是钱谦益拟写的。听到大将军询问,钱谦益赶快恭敬地站起来,回答说:
  “那稿子是经下臣反复推敲,也请张尚书等人看过,然后才呈给大将军。只是这道北上勤王的檄文,关系极其重大,所以必须等候大将军亲自斟酌,改定后,方敢于报上印行。”
  轻轻点头,朱国强拿起文稿,又一次打量着这篇檄文,这篇檄文与其说是勤王的檄文,倒不如说是要求恢复大明祖制,以藩王领兵拱卫中枢的檄文,在檄文中历数成祖之后,打压藩室,推行藩禁,致使流寇横行时,宗藩只能坐以待葬,不能拱卫中枢。总之一句话,就是恢复大明的藩王领兵的祖制,当然也号召天下宗藩起兵勤王。甚至在檄文中。
  这就是朱国强所需要的大义——以恢复祖制为名的大义!
  “那我们再一起斟酌斟酌。好,你坐下慢慢念一遍,看有没有需要改的地方。”
  钱谦益坐下去,双手捧起缮写檄文,轻声念道:
  “大明德藩为奉命勤王……”
  之所以用德藩的名义,就是为了给恢复祖制铺平道路,当然也是为篡位夺权铺平道路。
  其实所谓的祖制不过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但是有了这个借口也就有了大义。只要把高皇帝这面旗帜拿出来,哪怕是将来夺天下,那也是恢复的祖宗江山。而不是“篡夺”崇祯的江山。
  如此一来。至少对于外界来说,自己登上皇位,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这一切不过只是掩人耳目而已。这种所谓的“大义”,不过也就是好听一些。
  可是在这个时代,人们却需要这样的“大义”,就是那些当官的投奔过来,也需要一个理由说服他们自己吧。


第529章 多尔衮的阴谋
  关注着李自成的,并不仅仅只有身在南京的朱国强。
  进入甲申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多尔衮同样也在注视着大明的局势变化。从撤逃到蒙古草原后,看似在蒙古草原上东征西讨,甚至兵锋直指西域,一直打到天山,在将漠西蒙古击败收降为八旗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关内的注意。
  除了像过去一样派许多细作在北京,对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细作,不惜给予重赏。关于明朝朝廷上的忙乱举措和纷争,以及流贼的重要活动,几乎是每天或每隔三两天就有潜伏的细作报到草原上。
  看似一门心思巩固着大清国在蒙古、在漠西统治的多尔衮,不过随着对西域的了解,他已经不像刚开始时那样天天考虑着如何率大军收复盛京,如何击败明国了。他甚至觉得,应该趁着明朝自顾不暇,没有时间考虑大清国的时机,尽可能的向西扩张。
  向西万里,有比满洲更辽阔的土地,更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平虏大将军朱慈颖。尤其是面对西征以来军事上不断的胜利。多尔衮甚至觉得大清国的未来在西方,他甚至研究起了成吉思汗——他就是在西征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