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5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又派遣重兵征服了布哈拉,夺取两国后,一直颠沛流离的大顺终于有了一片立锥之地。
那怕是这片土地有太多的沙漠、荒山,只有部分绿洲可以耕种,但大顺君臣们仍然长松了一口气。
总算可以过上几年的安生日子了。和满清一样,无论是李过带着的十几万大军,还是陕西顺军的匆匆北逃时的近百万军民,有很多是男丁。在西征的过程中,数十万壮丁与本地的女子结合,与当地人融合成了一体。
至于男人?
都在沙漠下面埋着。
征服,从来都是如此。
所谓的“融和”,征服者从来不会问被征服者同不同意,他们会把女人掠来为妻,把男人杀死,把孩子变成奴隶。
至于什么仁慈。
什么人权?
被征服者有资格谈这个?
而对于征服者来说,这一切都是他们的特权,就像铁木真说的那样:“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夺敌人的马,拿走敌人的箭袋,同时拥抱仇人的妻女。”。
对于普通的大顺官兵来说,他们当然没有这样的畅快,更无法从中享受到那些乐趣。他们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女人,仅此而已。
现在大顺的百万军民,算是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立下了足。
尽管大顺人口多达一百六十余万,但是仍然有点缺女人,所以经常袭击土库曼人、阿富汗人以及波斯人,说是扩张,其实也就是抢女人,当然也是抢地盘。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大顺在西边干的和满清干的差不多。不过,在当地人看来,这些“契丹人”简单就是魔鬼,他们不仅摧毁城市,而且还捣毁了寺院,这些渎神的行为,简直就是不可接受的。
可问题是他们打不过这些人啊!
作为战败的代价,男人被杀了,女人被抢了,甚至就连同消失在这片土地上的佛教寺院,又一次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上。
满清信喇嘛,李过他们信……其实无所谓佛教道教。反正是不会信天方教,没办法,大伙都喜欢吃猪肉。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顺在希瓦和布哈拉的统治越来越稳固,能不稳固嘛,不稳定的因素都杀掉了。大顺势力越来越大,不但占领了土库曼人和波斯的一些土地,而且还形成了几十个屯田卫所制的城市。
这些曾经流贼们倒也算是安顿了下来,抢妻生子屯田,日子过得倒也自在,但是和过去在大明的生活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现在的大顺几乎是全民操练习武,就连孩子也不例外,不过这些年生下来的孩子大都是混血。他们一样的要练习武艺,要学习使用火枪,除此之外,还要到学堂读书,甚至作为皇帝的李过还下了旨意,每个卫所都要建学堂八岁以上孩童,无论是否耕种,每天都得腾出两个时辰到学堂读书。
这帮普通百姓出身的流寇,就算是远逃到西域,也打心里认可读书识字,这就是儒家的教化之功,甚至这也是区别汉人与夷人的标志,那怕他们的下一代,很多人都是混血儿,但是读书把他们和夷人,和奴隶区别开来。
虽然中亚的降雨量并不多,但渭河两岸的水资源却极为充足,来自雪山上的雪水在沿河两岸莆成了一片片绿洲,而屯田的官兵在绿洲中修建水渠,开辟出密密麻麻的田地。
当李过策马出宫时,正值初秋的丰收季,放眼望去满是金黄色,沉甸甸的麦穗煞是喜人,而远处的玉米田时也是一片金黄。
“这可真是一片世外桃源啊!”
从马背上跳下来,李过感叹道。
与陕西老家相比,这里确实是一片乐土,尽管他们远道而来,但是,军民百姓却能在这里安居乐业,高山上的雪水灌溉着绿洲,给他们带来了吃不完的粮食,仿佛真是书中描写的世外桃源。
“要是能不打仗的话,咱们大顺,可真是世餐桃源了……”
孙可为,这位大顺的丞相在一旁说道。
虽然他的话有些夸张,但确实如此,当然,这是因为没有官府盘剥——都是军户啊,大顺还指往着他们打仗哪。尽管官府会拿走屯田的三成收成,但是屯田军户都有五六十亩或者几百亩草场,收成绝对够让他们过上相对富足的日子。
也许,再过几十年,等到这里的人口超过土地承载限度,再加上土地兼并,到那个时候各种矛盾就得爆发出来。
当然,眼下,李过压根就顾不上这些,作为大顺的皇帝,他不得不考虑的更长远的一些。
“丞相,听说了吗?”
“嗯?”
“大明把手伸到波斯南边了。”
李过忧心忡忡地说道。
“陛下说的是他们和亚里巴签的那个条约?”
“是啊!”
李过点了点头。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就变得寝食难安,甚至在他看来,这很有可能是大明在为将来做打算。
什么打算?
肯定是要剿灭大顺了!如果将来有一天大明海陆齐发的话。到时候又该怎么办?等待大家伙儿的又是什么?
恐怕也就是死路一条吧!
往南看了眼,然后李过说道。
“原本的,咱们是准备往南,把波斯打下来,毕竟,希瓦、布哈拉,都是小国,除了河边的绿洲,还有什么?而且军中还有十好几万将士无妻无女,时间长了肯定是要出乱子的,可现在……”
他的话声沉了沉,
“现在,咱们要是打下了波斯,可能就得和大明碰上了!”
和大明碰上!
这正是李过一直以来想要回避的,甚至他之所以选择了南下,就是希望不与大明发生直接的联系,这些年,他已经累了,寻思着只要能给大家伙打下一片立锥之地,让大顺的兄弟们有一个地方安居乐业,也就知足了,至于什么皇帝不皇帝的,不重要。
甚至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真正的登基,尽管下属们称他“陛下”,对内也以皇帝自称,可他的年号还是李自成的年号。
“是啊……”
孙可为点头道。
“可,即便是咱们不南下,该碰上的还是要碰上的,毕竟,现在的大明不是过的大明,他们肯定不会困守大明的,陛下他们甚至还占领了缅甸,”
“嗯,现在的大明啊,和过去的真的不一样啊,洪武皇帝的时候,还设立了不征之国,可乾圣皇帝登基后,却一改以往,四处扩张!”
“是啊,陛下,非但如此,还把人往国外派,臣听说,为了招揽移民到海外去,他们不但发地,甚至发媳妇……”
发地,发媳妇。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不过就是一个笑话。
可是他们却笑不出来,因为他们在这边就是通过发媳妇来笼络人心,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事情看似荒诞不经,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发挥出极为有效的作用。
“那件事,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第785章 到天朝去
那件事?
孙可为并没有回答,而李过也没有继续问下去,就像是压根没有说过似的,两人继续策马前行,身后跟着大队的胸甲骑兵。
无论是多尔衮、还是李过,面对在大明的惨败,他们都选择了学习大明,人都是如此,挨打之后,总喜欢向强者学习。两百年后都知道弄洋枪队,更何况是现在被打到了这份上。
况且,早年间还只是学个半吊子的时候,都把蒙古人、希瓦人、布哈拉人打得屁滚尿流,跟着大明学能占着这样的便宜,自然学得更乐意了。
相比于满清,大顺这边学起来更是没有丝毫的负担,毕竟,他们的不少文官本身就是大明的降官,乾圣朝那边不少东西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革新一下罢了,学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像大顺的卫所制,完全就是照搬了大明的卫所制,不过又借鉴了乾圣朝的新卫所加以修改,比如什么军田非军丁不得继承,私售、侵占军田皆以死罪论。除了这些保障卫所制军户长久推行下去的制度外,千户所、百户所建学堂,卫所建荣军学校,都源自于乾圣朝的投制。
终于,一行人来到一处位于山隘的千户所时,卫所外的田地间有色目奴在那里耕种。
色目奴是征服希瓦、布哈拉的过程中掠得的奴隶,与清军一样攻城掠地的同时,大顺也是一样的用刀把子说话,最后只留下了少部分年幼的儿童为奴,这些奴隶现在大都已经长大,尽管是色目人,可是穿着说话习俗与汉人都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的身份,他们是奴隶。
在大顺,这样的色目奴大概有二十几万,都是青壮男丁,分属各个卫所,他们耕种着卫所军丁的军田,而表现良好的奴隶,可以随同顺军参战,以人头累计军功,杀敌十人后,就可以分配到女奴,他们就成了主家的家奴,然后生育的孩子将会成为平民。
即便是奴隶,那也是有晋升空间的,尽管很狭窄,可却也让奴隶们看到了希望,那怕是他们的父亲、兄长死于顺军的刀下,母亲、姐妹成为顺军的妻妾,也不妨碍他们尽心竭力的为大顺效力,期待着成为主家的家奴,子孙成为平民……
这一套体系还真是大顺独创的,比大清那种“全民皆奴”的方式更符合人性,孙可为创造这套体系时,只是稍微借鉴了乾圣朝的“海外婢女制”,大明禁止百姓自卖,但是却准许商人从海外引进婢女,卖给士绅百姓为婢为妾,而且只能引进婢女,不准引进男奴。而为了防止奴婢群体的扩大,特意制定了二代放良的制度,就是婢女生育子女一率为平民。
大明是为了避免奴婢群体的扩大,而大顺则是为了让国内多出一个平民段层,而不仅仅只有军户,反正,目的各有不同吧。
一行人来到千户所石堡,这里既是堡垒,也是卫所兵丁家人住的地方,石砌的堡墙外,一队少年正在操场接受队列训练,一旁还有孩子在那里练习刀术,按照李过颁布旨意,他们每天要读两个时辰的书,所以卫所里,往往实行半天制,既半天学习,半天习武。
在千户的陪同下,李过观看了一会少年的训练,然后就问道。
“李千户,学堂教室在什么那?”
“陛下,在城墙箭楼,那里光线好。”
李千户的回答,李过满意的点头道。
“嗯,走,过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城墙顶部的箭楼时,隔着门窗就听到了从箭楼里传出来的读书声,李过并没有过去打扰孩子们的学习。
直到课业结束后,他才走进去,然后与丞相一同考校这些孩子的学问。甚至还特意给学业优秀发了奖作为激励。或许李过是造反起家,但他骨子里尊重读书人,认同读书,这也是他要求大顺兵丁的子弟必须读书的原因,而这也是大顺与大明的共通之处——重视教育。或者说,这是华夏千年以来的传统,相比之下,满清那边,就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
在随后的半个月里,李过与丞相一行又巡视了二十几个卫所、千户所,每一次都会着重了解少年的学习、训练,毕竟,当年的老营兵正在老去,将来大顺还是要靠那些少年,那怕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混血儿,有着明显的异族特征,虽然男的帅,女的靓,但在大顺,还是那种纯正的汉人更受欢迎,这种歧视平时显不出来,可是,在这些孩子谈婚论嫁时却表现的很明显,那种爹妈都是汉人的,三五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家争着结亲。
为啥?稀罕啊。是纯正的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