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摇了摇头,甚至不用去想,朱国强都能想象得到那时的大明北方是什么模样,就像是阿尔巴尼亚,就像是科索沃,他们明明都是斯拉夫人,都是罗马人,可是在奥斯曼的几百年统治之后,他们成了阿尔巴尼亚人,成了科索沃人。
  就像土耳其人,绝大多数土耳其人的祖先是希腊人,是罗马人。可后来呢?他们成了土耳其人。
  如果没有大明,雅音失正、遵从胡俗的“北人”会变成什么人?从来没有任何人考虑过,甚至于在后世许多不孝子孙们只是一味的嘲讽着大明。完全不知道大明于中国的意义。
  他把一个被在异族入侵下,分裂甚至险些成为两个族群的南北,重新归于一统,这一意义一直被人所忽视。要是没有明朝将中国再次统一,中华文明可能是拜占庭的下场,非但族群可能像希腊、埃及、印度等所谓的文明古国一样,被分裂成好几个族群,甚至可能彻底分裂成几个独立国家。要是没有明朝,安史之乱会被认为是汉人一蹶不振以至最终衰亡的关键性事件。
  “一纸《衣冠复古诏》尽复华夏衣冠,一篇《洪武正韵》,令汉音得复中原,我大明的功业啊!是什么?”
  回头看着众臣,朱国强的反问之后,又突然说道。
  “自有天地至宋以来无一日失中国之统纪,五胡乱华晋祚犹在,辽金僭位而宋统仍继,至崖山之役,中国之始亡也。高祖皇帝继承大统于金陵,复中国之统纪,南克诸侯,北驱蒙元,复燕云十六州,光汉十八省之隆,何其雄也……”


第866章 在歪脖子树下立个碑
  “……高祖皇帝继承大统于金陵,复中国之统纪,南克诸侯,北驱蒙元,复燕云十六州,光汉十八省之隆,何其雄也……”
  在朱国强的话声落下时,就像是天地响应一般,“轰”的一声,天地间响起一声惊雷。
  在雷声中,朱国强凝视着大地,在这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自己与大明之间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了,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是因为他重铸了中国。
  而可笑的是后来很多人反而低估明朝的意义,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明朝是黑暗的,是腐朽的,是堕落的,是集人世间一切罪恶于一身的,一群什么样的人才能这样歪曲、扭曲这样一个于中华在再造之功的朝代呢?
  只有一种人!
  那就是一群当不够奴才的人。不,他们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群当不过奴才的混蛋。
  他们压根儿就不配称之为人!
  “陛下所言甚是,高皇帝之功业,非凡君所能相比!”
  周围立即响起一阵恭维声,夸高皇帝,夸皇帝的祖宗,没错啊!而且这绝对不属于拍马屁,况且……这是事实啊!
  有明一代,无论士子百姓提及高皇帝,谁不是满怀景仰之情?高皇帝之名,足够大明皇家吃上三百年!
  只可惜……想到另一个时代,华夏陆沉后,遗民们悲痛欲绝的站在孝陵前的绝望,他们的那种心情又是何等沉重?何等的绝望。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寄托就是他们知道。终有一天,汉人是会夺回自己的天下。
  因为朱元璋曾经做到了,哪怕是现在他们不能力做到,但是他们相信几十年后,100年后,200年后,还是会有人做到的。
  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做到过!而这正是大明和历朝历代最大的不同。他用清楚的事实告诉后人——我们能行!我们可以!
  而不是就此沉沦,而不是就此甘于被奴役!
  心情颇为沉重的朱国强,没有理会众臣的恭维,反倒是走出了凉亭,然后沿着山路下山了,登煤山的路径有东西边的两条,下山时,朱国强走的是西路,因为常看不无人行走,所以显得十分幽僻。
  这是西路!
  几乎是在陛下踏上这条路的时候,随行的人无不是面面相觑的互视一眼,然后都一方不发的跟在陛下的身后。
  西路,是毅宗走的那条路。
  当年崇祯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上的末路!
  往山下走着的时候朱国强的脑海中不禁浮想着那一天崇祯走在这条路上的情形。
  那个时候,他的心情想必也是极为绝望的。
  终于,一行人来到了一棵槐树前,在诸多的杂树之中,这棵槐树并不怎么显眼,然后一行人就站,还有去枯草混杂着青草。
  天地间的草木从不管国家兴亡和人间沧桑,到春天依然会发芽,会变绿,到了秋天时依然会枯萎。
  抬头看着这株有些倾斜的槐树,它的主杆分成数支其中较为粗大的一支斜指向南方,这株树就是那株所谓的“歪脖子树”。
  “王喜,就是这吧!”
  “回陛下,毅宗就是于此殉国。”
  甚至不用朱国强询问,身后的众臣就跪成了一片,哭声亦随之响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来到这里,更不是每一个做臣子的都有机会在先帝殉国的地方哭祭先帝。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先帝时的进士,对于崇祯皇帝总怀着特殊的感情。
  在众臣的哭声中,朱国强眯着眼睛看着这株歪脖子树。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每每来到这里,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绪。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东西方的崛起与没落明显加快——文明的天平开始失衡……
  盯着这棵树,没有人能够理解这棵树于朱国强的意义,因为他深知,这棵树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异族的奴役、意味着文明的衰退,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沉沦。异族的奴役几乎葬送了一个长时期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民族。
  这棵树应该让人警醒,让人深思,让人发奋。
  凝视着这棵树,即便是这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发生,但朱国强仍然感觉到一种后怕——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曾上演过,发生过。
  “于此地立个碑吧!”
  朱国强突然对哭泣不已的众臣吩咐道。
  “把煤山开放出来,修个公园,一来方便百姓,二来,也让天下百姓有个追缅先帝的地方,让世人能够以此为警……”
  说罢,朱国强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此时。
  人不能总是沉沦于过去,大明的过往已经结束了,而现在大明正在迎来他的新生。
  此时朱国强感觉到一种庆幸,不仅仅是庆幸他来到了这个时代,挽回了一切,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势必将变得更加清醒,他不仅会恢复元气,而且同样也会变得更加强壮与成熟,他必定会迎来新生……
  几天后,朱国强离开了北平。与过去微服出巡时不同,这次北上他是乘座的专列,不过即便是专列,速度也比不上后世的绿皮车,顶多也就是比绿皮车更豪华一些,除此之上,没有什么能与其相比。
  当火车摇摇晃晃在轨道上行驶着,铁轮子压在轨道上发出有规律地嚓嚓作响,坐在豪华的沙发软坐上,朱国强偶尔会把目光投向车窗外。这次北巡,并没有止步于北平。
  离开北平后,他又去了关外,去了辽东,当年于辽东起家的他对于东北的感情颇深,
  不过唯一让他遗憾的是,目前关外的人还是少了一些,相比于东北苦寒,百姓们更愿意到南洋,那边的天气是热,可热总比冷强吧。
  只有不到三百万人啊!
  那么大的地方!
  只住着不到三百万人,这些人大都是军事移民,是卫所兵以及他们的奴婢。这可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啊!
  人太少了,如何能巩固东北边疆呢?
  想到这,朱国强的眉头皱成了一团,不过,就另一方面来说,东北现在似乎也不是边疆了,毕竟,那里已经没有所谓的“女真”了,打从满清东逃西窜之后,大明对“生女真”的讨伐从来不曾停止过。
  “厉行靖边,总以严行剿杀为要。”这是朱国强亲自颁布的旨意,而军队、卫所兵丁一直严格的实施这一办法。在剿杀行动中,男丁一律处死,女人和孩子分给官兵为奴。
  对此没有任何人会反对,毕竟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所有人,应该怎么对待那些人!
  咱草除根,不给后世留下遗患,这才是对付他们的唯一选择,任何空谈仁义道德的行为不过就是自寻死路而已。
  “总之,还是要加大移民力度啊!”
  在朱国强自言自语时,那边王喜进来禀报道。
  “陛下,方才列车长过来禀报道,列车已经过的了德州,陛下是否去奉天府。”
  此“奉天府”非彼“奉天府”,而是济南,因为朱国强出身济南德藩,继承大统后,作为皇帝的“老家”济南自然升格为了奉天府,
  去济南……
  朱国强想了想,然后说道。
  “去奉天府吧!”
  去奉天府,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老家,那个名义上的便宜老爹和兄弟在济南,更重要的是,大明的宗室问题,必须要解决了。


第867章 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如何大明朝的宗室问题?
  这是朱国强自从登极后,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与大明的历代皇帝所面临的藩王问题要么是担心他们造反,要么是愁怎么养活这群人吃饭不同的是,朱国强想的是如何最大效果的发挥出藩王们的作用。
  在没有回到明朝之前,朱国强还真以为,藩王制度最大的麻烦是人太多。
  甚至还真的一度相信大明的宗室有上百万之多。可实际上,宗室人口顶峰时也就二十万左右。
  按《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时,宗室总人口15。7万,就这还包含女性。以《五杂俎》记载,万历末年,宗室人口有二十余万。因为历史上崇祯年间的玉蝶,也就是皇族族谱被满清和其它的明朝档案一起一把火烧没了,所以也就给了明黑们黑明的“依据”。
  那些网上宣扬明朝宗室百万,几百万的,甚至宗禄多到拖垮国家的,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是别有用心!
  按照万历年间大明的财政报表,皇室消费占了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官员俸禄占了百分之二十,军费支出占了百分之五十。
  其中皇室支出包括藩王宗室的待遇、皇宫的维建、宫廷聚会、赏赐大臣以及京城武官俸禄等等,并非单指皇家个人的消费。在明朝非但皇帝出行、赏赐嫔妃、内官开支等事要自己掏钱,甚至就连京城武官的俸禄,那也是皇帝从内库掏银子,没办法,这是定制。
  藩王宗室的俸禄看似不少,可实际发放到宗室手里的只有两成左右,底层的宗室因为常年没领到俸禄饥寒而死的也是屡见不鲜。
  有明一代,自永乐后,在皇家的支持下,文官对藩王宗室极尽打压,文官当道,宗人府又被礼部代替了,大明宗室下层过得苦逼,就连上层同样也是苦逼如此。
  按照规矩,凡是宗室从请名到婚娶再到承袭爵位,都要经过礼部批示,礼部官员非但乘机设关卡要挟索贿,积压奏文。很多宗室到死都没有“请名”,没有名字,自然就没有宗禄,有的人满头白发了还是未婚,要是私纳妻妾,得,他儿子、孙子,从此之后就是“无名宗人”,从此之后世代无名无禄。
  别以为这针对的是下层宗室,以外藩入统的嘉靖皇帝地位够高了吧——宪宗朱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