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5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见!
那里是建奴所谓的“国都”所在,那里聚集着数十万建奴,其实所谓的建奴,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些女真人了,而是由女真人、蒙古人、汉人以及朝鲜人组成的“联盟”,当年他们被赶出辽东的时候,不少人都是光棍汉。他们大概也就只有八万人上下,这些年能繁衍到40余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在朝鲜以及日本掠来的女人。
不过,这四十几万人里,又有多少是成年男丁?
屈指可数!
其实现在建奴在日本的主力是什么?
是倭兵!
靠的是所谓的“倭奸”组成的大军,足足有十五万之众。
这些倭兵也是他此次讨伐建奴最大的阻力。
王府护兵主帅梁山说道。
“殿下,臣觉得下关地势偏僻,通往内陆的山地颇多,我军回旋的余地不大,然建奴的军队在不断聚集中,臣觉得我军想要速战速决,应该走海路进攻石见,直捣黄龙,兵临石见城下,从而速战速决!”
朱和圳喝了口茶,示意梁山继续说下去,虽然是护兵主帅,可梁山也是军中的老将,那怕是军功不够封爵的,可是作为早在大将军府时就追随父皇的从龙功臣,父皇把他派给过来,就是希望自己的身边能够有老将协助,从而迅速平定天下。
梁山指着地图道:
“现在我军在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四万人,其中有一万两千随驾府兵,一万新兵,还有七千拔刀队。还有一万降兵。”
他瞥了一眼对面的日本大名们:
“哦,加上各藩友军的两万人马,共计六万,在山区大规模兵力是难以施展开来,不利于大军作战的。”
梁山走到地图前说道:
“而且山区还不利于我军的后勤补给通道,因此,臣觉得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我军直接以海陆直取石见,直捣黄龙,彻底摧毁胡虏的抵抗!”
朱和圳沉思,梁山的作战方案,他之前也曾考虑过。
这一招和当年父皇在辽东一样,就是直取黄龙,一举攻占辽东,从而迫使胡虏仓皇逃窜。
尽管建奴逃窜了,可是父皇的战略意图却实现了。从此之后,建奴再也没能给大明带来实质性的威胁,而且失去辽东之后,建奴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作为儿子的朱和圳当然希望能够复制当年父皇的成功。而且他也很清楚。如果自己无法在短期内速战速决,结束和建奴之间的战争,那么就会面临陷入泥潭的致命战略弱点。
多年来,父皇一直告诫他。
战争就是一头吞金兽。一旦战争爆发,他就消耗着国内大量的财力与资源,战争的消耗极大,拖得久会使国力下降。
所以父皇用兵,从来都是以快、准、狠为原则,尽量速战速决,绝对不拖泥带水。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父皇绝对不会用兵,一旦用兵,就是以泰山压顶之势速战速决。绝对不会给对方一丝喘息的机会。
或者说就是不给对方打消耗战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父皇能够击败建奴的原因。
每次用兵,父皇都是在敌方最致命的地方给予他们最致命的一击,从而速战速决。
步步为营,逐地占领,看起来似乎是极为稳妥,但是却会消耗大量的战争资源。而这正是朱和圳所欠缺的,毕竟,现在他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力量让他去挥霍,沉默了一会儿,他点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咱们就直捣黄龙吧。”
第902章 战前会议
石见城,在靠近鲸海(日本海)的平地南端建城,守卫着通向仁摩地区的道路沿线。
东清选择在这里筑建城池,是因为这里靠近石见银山,由此可见石见银山对东清的重要性。
在夺取长门之后,东清就以东清为根据地,向北扩张,在攻占了石见后,就选择了在石见筑城,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并不仅仅是因为银山,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远离大明。
那怕就是逃到了日本,与大明隔海相望,但是在皇太极、豪格等人的心中,对于大明的畏惧仍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他们在筑城的时候,就刻意的选择了远离大明,甚至就连城池的名称也没有用盛京之类的名称,而是刻意的选择了“石见”。
不过,作为一个新筑的城池。这座“石见”绝对可以用堡垒来形容,其完全按照西洋筑堡堡修建,是一座巨形的棱堡式城池,这样的城池在日本绝对是一座不可攻克的堡垒。
至少对于日本人来说,想要攻克这个居民不下四十万的巨型堡垒式要塞,显然不太现实。
当初皇太极将都城设在石见,主要考虑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最重要的是,如果有风吹草动的话,他们随时都可以逃往内陆,或者逃往大海。
总之一句话,从筑城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打定主意——见机不妙就逃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坚守的计划,事实上,建奴对石见的防御是极为看重的,不仅将其筑成堡垒,而且所谓的“东清十旗”也都是城内驻扎,就像当年在盛京一样,而且在城外还有卫城、炮台等设施以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可以说,石见拥有全方位的陆海防御。
想打石见!
不容易啊!
第一战就去打这样的硬骨头,要是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而且不能干净利落的拿下,必然会对军心有所影响,甚至会让战局久拖。
狗急了还跳墙呢!
而且建奴那边已经开始着手广募士兵了,他们要是拼死一搏,想要撕个鱼死网破,到时候这硬骨头恐怕还真不好啃啊!
朱和圳看向梁山,道:
“梁将军,如果让你率两万人马进攻石见,多久能拿下?”
两万人马,这差不多是朱和圳能给梁山的最大兵力了。
他想了想答道:
“两万人马,海陆配合,臣能在一个月内拿下石见!”
梁山说的很保守,因为石见城绝不仅仅只有几万所谓的东清十旗防守,还有很多倭营兵,他也不知道建奴在他进攻石见时会派出多少增援部队,也许是五万,也许是十万。
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梁山最保守的估计,是根据敌我双方实力,给出的一个时间。
朱和圳微微点头,建奴那这的实力还是相比较雄存的。虽然所谓的八旗兵是老的老,小的小,可是算起来,他们也有二十多万的常备军。
而且建奴治下的人口倒也不少,根据他们自己的统计,足足有八十万户,四百余万,而相对应的德川幕府那边的人口不过只两百万户,一千余万人口。
德川幕府看似人口众多,应该实力难厚吧,可问题是他们内部却是四分五裂的,这也是为什么幕府那边一直无法击退建奴的原因——作为入侵者的建奴实力反面更雄厚。
尤其是建奴把大明的那一套郡县制拿了过来,直接统治占领区的结果就是相比于德川幕府,他们不但统治效率更高,而是实力更为雄厚,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体制上的优势。
这种体制上的优势,导致了除非德川幕府能够把大名的权力都收归自身,否则就很难动员全部力量对抗建奴,但这显然不可能,他们想收回大名的权力,只会导致内部发生动乱。
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建奴那边担心激起大明的反应,估计德川家的统治早就被建奴推翻了,德川家也被赶进海里了。
可以说,现在的建奴实力还是极为雄厚的。如果他们想打持久战的话,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反观朱和圳这边,他根本就拖不起,多拖一个月,就是对自身财力的消耗,要是拖上个一年下来了,军费的支出恐怕会超过百万,这么庞大的军费开支,势必会影响到将来进行的善后工作。
毕竟,除了建奴,还有德川家,还有地方大名。
这么打肯定是赔大本的买卖!
因此,朱和圳想了想还是同意了攻打石见的计划。
他又看了一眼几个藩主大名,问道:
“从下关到石见这一路上,有建奴设立的重重山城防御,本王希望你们几个藩能在陆地上牵制他们的兵力。”
那些大名听后,赶忙道:
“请皇太子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协助天朝大军打好这一仗!”
一上来就有事情干!
这让这些大名们很兴奋,他们喊着“尊王攘夷”,可不是当成口号来喊的,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九州的大名,长崎就在九州,他们非常清楚大明的强大。
当然,也知道幕府的奸诈,这些年没少被幕府欺压的他们,就是靠着“尊王攘夷”来维持一定的独立性。
重连自己惹了一个什么样的敌人都不清楚!
现在皇太子带着大明天军来了,那“尊王攘夷”就不能再作为一个口号了,明白日本与大明实力差距的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趁着皇太子刚回来,赢得皇太子的信任,以保证将来的利益。
既然打不过,还不如早早的加入其中,站在胜利者的队伍里,一同享受胜利的果实。其实,全世界所有的投降派,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当然,他们投降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只不过在这里,在日本,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他们投奔的是日本皇太子啊!
这当然不是降了!
这可是大义所在。哪里是什么投降不投降的。
朱和圳点了点头,说道:
“梁山!”
梁山立刻起身,道:
“臣在!”
朱和圳道:
“由你统帅两万人马以海路进攻石见,一个月内,必须打下石见,有把握吗?”
梁山道:
“请殿下放心,臣保证完成任务!”
朱和圳又道:
“李赶为,你率各藩联军,从陆地出发,逐步收复中国地区,一路上大造声势,造得越大越好,以此吸引幕府各藩的注意力。”
朱和圳说的“联军”,自然是投诚的“倭兵”还有各藩大名的军队。
这样的联合部队当然必须要有一个将领出面统一指挥。这个将领肯定不能是日本人。
毕竟,他们都是当大明的狗,当狗的话,他们可不能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为了让他们的心理平衡。需要一个大明这边的将领指挥他们。
就这样,朱和圳还是决定分兵而行,一路由梁山率两万精锐,走水路进攻石见,一路由李敢为率三万杂牌军走陆路其实也就是从陆路牵制建奴的军队,让他们不能回援后方,总之一句话,用兵之道,也就是奇正结合。
这是进入日本的第一仗,肯定要稳妥一些。在各项事项确定下来后,朱和圳又郑重其事地说道。
“此战关系甚大,日本的将来可就要全靠诸位了”。
不得不说,朱和圳进入角色的速度非常快。就像现在他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把日本放在前面,当然这也没什么,毕竟,他可是日本未来的天皇,当然要做出这副样子了。
其实,也就是一个样子而已……
第903章 守备大人的乌鸦嘴
兵者,诡道也!
就在松平信哲以及那些大名藩主们率领两万人马浩浩荡荡的朝着纵深挺进,孔有德等清军将领纷纷派出快马向东清朝廷求援的时候。
数十艘大船在巡洋舰的护送下驶离了下关码头,为了尽快结束对建奴的讨伐,梁山亲自率领两万人马,从下关出发,向着石见驶去。
三天后,驶过对马海峡的船队,抵达有着鲸海之名的北海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