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7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库楚克得意道。
  “我们可是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骑兵,无论是鞑靼骑兵,还是希帕西骑兵,在战场上从来都是异教徒的噩梦!”
  奥斯曼确实拥有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骑兵,克里米亚鞑靼骑兵是奥斯曼禁卫军无可取代的作战伙伴,他们吃苦耐劳,骑马和移动速度是正常军队的10倍,能轻松泅渡宽而急的河水,冬、夏两季均能作战;他们能在全速奔驰的情况下,几秒钟射出4到5支箭,且箭无虚发,即便是在这个火器开始兴起的时代,实力依旧不失当年。而且他们在与多尔衮的“伪蒙”接触的过程中,又开始大量使用双管燧发枪。至于希帕西骑兵更是奥斯曼帝国崛起的根本,同帝国蒂玛尔制度下的封建领主,军事征收体制下的底层贵族,他们类似于欧洲的骑士,但是规模更为庞大,那些希帕西领主除了自己征战之外,也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辅助骑兵,大一些的希帕西领主甚至拥有超过二十名辅助骑兵。
  这些骑兵毫无疑问,都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骑兵,他们一直都是欧洲人的噩梦,在野战中,曾一次又一次的重创欧洲人的军队,现在,在他们看来,凭借着这些规模庞大的骑兵,他们理所当然的能够重创中国人。
  毕竟,在野战中,他们的骑兵是近乎于无敌的存在。
  “只要突破了中国人的阵地。我们就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夺回伊斯坦布尔。”
  夺回伊斯坦布尔!
  从新树立奥斯曼帝国的威望!
  这才是这场战役之所以会在历史上被大书特书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军事变革。而是因为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一个帝国的命运……
  当然,他们绝对不会用骑兵硬撞中国人的防线,除了骑兵之外,他们还大量的阿扎普,也就是所谓的步兵。
  在奥斯曼的语境中“阿扎普”,不过就是炮灰而已……


第1112章 碰撞
  基本战略方针很快就制定了下来。
  无非就是阿扎普炮灰突破中国人的防线,然后用骑兵突破,扩大突破口。
  对于擅长运用骑兵,擅长野战的奥斯曼将领来说,这正是他们的拿手好骑。
  不过即便是如此,从艾哈迈德·科普鲁律到其他的二十几位帕夏,无一例外的都有些担心,他们也不是很担心伤亡,他们担心的是时间!
  时间不在奥斯曼帝国一边!
  如果他们不能在中国人通过加利波利运走他们洗劫的财富之前夺回伊斯坦布尔,那么那怕他们夺回了伊斯坦布尔,也不过只是空欢喜一场……没有了战利品的胜利是胜利吗?
  况且,不能向素丹上缴战利品的胜利,可能会苏丹勃然大怒,然后下令绞死将军,在进攻干尼亚时,不就曾因为战利品太少,结果导致将军们被砍了脑袋。
  奥斯曼帝国就是一群强盗,土匪,抢不到东西的时候,肯定要有人付出代价!
  回到后方的营帐后,库楚克帕夏就对大维奇尔说:
  “我们应该集中全部的阿扎普从一个或两个地方进行突破,只要用阿扎普冲开他们的防线,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了。”
  艾哈迈德·科普鲁律点点头,说:
  “确实如此,我们人多炮多,只要集中使用一定会胜利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只打一个点,而是应该再打几个点。”
  “大维奇尔,您有什么计划吗?”
  穆斯塔法帕夏问道。
  “虽然中国人的兵力分散,如果我们只攻击他们一点的话,他们肯定有余力防备,这里是他们的防线,除了这条长壕之外,还有就是一道很矮墙,在他们的防线前方,多半还有拒马、鹿砦之类的防御设施。”
  艾哈迈德·科普鲁律指着地图比划道:
  “我们应该先攻打靠近山地的中国人,给他们造成一种假想,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他们的舰队,毕竟,在海上还有他们的舰队,当然,这只是一种假想,是为了将他们的预备队吸引到那边,造成中部空虚。对这里的进攻,我们可以用阿扎普……”
  艾哈迈德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简单的画出了几个符号。
  “等到中国人上当之后,我们再以集中最精锐的近卫军,趁着中国人的注意力被吸引的时候,一举将他们防线击穿。最后再投入骑兵,冲击敌人的后方,切断敌人的退路,在他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投入我们的全部骑兵,用洪水似的攻击,彻底摧毁中国人的抵抗,速度、速度,还是速度,只要我们的速度够快,他们就必定会失败!”
  可以非常肯定的一点是,艾哈迈德·科普鲁律的布署,从这一天起,就被写进了军事教科书,成为了突破敌方阵地防御的标准战术。甚至直到装甲战车时代,这种战术也是被经常使用的,只不过那个时代,战马变成了战车……
  “大维奇尔,那我们什么时候发起攻击?”
  穆斯塔法帕夏问道。
  “明天上午,晨祈之后!”
  除了阿扎普炮灰中有大量的基督徒炮灰之外,奥斯曼的军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教徒,当然要先晨祈,然后再打仗了。艾哈迈德·科普鲁律想了想,
  “晨祈结束之后,我们先将200门大炮,还有200门臼炮,部署到右翼,用开花弹轰击中国人的阵地,炮击一个小时后再发起进攻。”
  轻便灵活的轻型臼炮,是不计入大炮数量的,而奥斯曼军队装备着大量的24磅、32磅臼炮,至于68磅臼炮也不罕见……
  在奥斯曼人为着战役作着最后准备时,明军战线后方,一座由希帕西领主的庄园改建的堡垒中,站在庄园的宣礼塔上,陈森透过高倍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动静。在他的身后,站着几名军官,他们无一例外的神情都显得很轻松。
  相比于他们,陈森,这位康国公世子,远征军前路军总镇,眉头时而紧皱。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他十六岁就随着父亲在战场上冲杀,和康国公一样,都是为陛下鞍前马后冲杀多年,算起来也是沙场老将。可是作为乾圣朝的第一勋臣世子,他的心里有着他的压力。
  毕竟,他是未来的康国公!
  康国公家的……败不得!
  “总镇,根据情报显现,土耳其人正在把大炮调往右翼,他们大概是想在右翼突破,毕竟,左翼那边有海军的舰队。”
  飞虎镇统制康文杰汇报道。
  “有这个可能,但没那么简单……”
  参军总办李显达说道。
  “我们在海上是有舰队,但是从地形上来说,右翼的地形更复杂,更适合防守,按道理是不会选择那里突破的!”
  “也不一定有利于防守,那一带的地形起伏不定,视距近,不利于我们发挥火力的同时,地形同样也不利于骑兵冲击……”
  抿了抿嘴,陈森又说道。
  “艾哈迈德的选择有些出乎意料啊!海军……”
  朝着大海上看去,陈森自言自语道。
  “他真的那么担心我们的舰炮吗?”
  军舰上的舰炮威力更强大啊!一艘军舰上至少有几十门大炮,五六艘军舰上的大炮数量,甚至就超过五万明军了,而且他们的威力更强大,土耳其人能不担心吗?
  但,这是全部原因吗?
  “应该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
  放下手中的望远间,陈森笑道。
  “无论那些土耳其佬有什么打算,总之,兵来将挡,汉兵满万不可敌,从来不是嘴上说说,让那些土耳其佬见识一下什么是汉兵满万不可敌!”
  这绝对不是狂妄,而是自信,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曾失败过,在众人的笑声中,传令兵带来了皇太子的信,展开太子殿下的信,稍微扫视几眼,陈森笑道。
  “明天土耳其人就会发起进攻,太子殿下期待我们的好消息!另外,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等的亚美尼亚人正在发动起义,只要我们能在这里击败土耳其人……那么,很快整个奥斯曼都将从世界抹去!”


第1113章 地动山摇
  1667年7月19日,凌晨时分,在日出之前。
  嘹亮的祈祷声在奥斯曼帝国的军团阵地上响起,这样的拜功是所有教徒的必修课,他们的祈祷声回荡在每个清晨。
  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大山,无论是在大海,还是草原,亦或是家园,或是战场,他们从不曾改变自己的习俗,在这样的祈祷声中,他们似乎更加虔诚了!
  似乎在这一瞬间,他们都相信,今天他们将得到人生的升华——他们会死去,会去见先知,但是他们会得到先知的许诺——住在乐园之中,住在泉源之滨,穿着绫罗绸缎,相向而坐……将以白皙的、美目的女子,做他们的伴侣。
  对于那些贫苦的人来说,这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晨礼之后,奥斯曼军团的阵地之中,就冒出了点点炊烟。没过多久,羊肉的香味就在空气中回荡着,羊肉、面包、饼干以及大米,是他们的主食。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吃羊肉,在这支由土耳其人、天方人、北非人,甚至黑人组成的阿扎普大军之中,还有两三万人是“马尔托罗”这个词最早是用来称呼希腊的基督徒士兵,现在泛指所有的基督徒士兵。他们甚至食用着从那些基督徒农户家中征集的香肠、猪肉等食物。
  按照传统,奥斯曼军团每天只有两餐,所以他们每个都吃的很饱,在这些阿扎普享用着他们丰盛的早餐时。在对面的战壕里的明军官兵也开始吃早饭了。他们的早餐当然没有阿扎普那么丰盛,不过就是大米还是配了羊肉、猪肉、牛肉以及洋芴等炖成的乱炖,当然每人都领到了几盒饼干和一盒罐头——这是他们接下来一整天的食物!
  一旦战争打响,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吃上热饭!
  或许,这将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后一顿热饭。
  享用完这顿早餐后,身处防御阵地的战士们,又一次抬头看着他们的阵地,他们需要守卫的阵地是很简单的阵地,就是由战壕、胸墙以及几道铁丝网和炮兵工事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这条防线看起来非常单薄,单薄到只要突破一点,就会全线崩溃。
  或许,这也是他们设立了多道防线的原因,试图用纵深来弥漫防线的单薄。但是实际上,他们的阵地是经过经心设计的,看起来很单薄的防线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陷阱。
  凌晨时分,大批阿扎普大军开始离开他们驻地,进入了前沿阵地,他们进入了前沿后,第一批部队,毫无疑问就是那些“马尔托罗”,他们虽然信奉基督,但是同样也是素丹的好战士,这个群体通过苏丹颁发的诏令获得了有限制的免税特权。对于税务繁重的基督徒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差事,几百年来,他们一直随着苏丹南征北战,1635年12000名来自伊庇鲁斯的马尔托罗曾远赴波斯作战。现在,这些马尔托罗又一次拿起了武器,无偿的为土耳其人战斗。
  在军官们引领下,这些马尔托罗步兵以连为单位,排列成了横队,这是一支足足有三四万人的庞大队伍,每个连排的军官,都在那里督促着士兵列队,还有军官手持长矛来回巡视,这些马尔托罗步兵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上战场,但是他们绝对不是新兵,他们在很多时候,同样担负着维持秩序、守卫边界的地方防御任务,在素丹征召的时候,他们就会携带燧发步枪,弯刀、匕首等武器编成军团为苏丹效力。
  或许这些马尔托罗步兵是炮灰,但是他们绝对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