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凡的间谍2再生-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者名为布鲁斯是一间达乐(Dolla
ge
e
al)连锁店的店主。达乐成立于1939年,是专属美国低收入群体的零售专卖店。商业模式简单易懂,公司标语“Save time。 Save mo
ey。 Eve
y day!”就足以描述正在做的事情。相对于注重消费体验的中产阶层而言,价格在低所得者眼中,就是一种体验,而且在其消费决策因子中,绝对是前二考虑。因此达乐几乎所有产品价格都低于10美元,以种类平均单价来看,仅4。1美元,70%的产品低于4美元,90%的产品低于6美元。
布鲁斯就住在连锁店的二楼,他还雇有一名店员,当店员清晨打开店门时发现他不在店内,以为其头天晚上喝酒喝多了,所以上楼寻找。
结果发现紧闭的卧室大门外有大量的鲜血干涸的痕迹,没敢近前匆忙报案。县警到达后破开了反锁的房门,发现布鲁斯坐在一张椅子上,身体上布满伤口,已经气绝身亡。
地板上有许多厚玻璃碎片和一块直径15cm的石头,还有一个很大的被震碎的玻璃器皿底部,另外紧闭的窗户玻璃也被震裂(没碎)。玻璃器皿底部绑着几个打结的钢琴弦,玻璃碎片上残存着酒精的味道,看样子,爆炸好像是由玻璃器皿内的某种物质引起的。
现场没有****的痕迹,也没有火药的痕迹,连点火的痕迹也没有。仿佛死者就坐在这像个巫师一样向玻璃器皿内添加着某种物质,然后引起了连锁反应···
可是这个布鲁斯从小就劣迹斑斑,在警察局多过在学校的时间,后来当了兵,退役后才用薪金开了这间连锁店,按理说不可能进行什么高深的化学实验。就算是自杀也得弄清楚是什么造成的吧,除了几个有死者指纹的酒精容器外,没有任何的化学试剂存在···
所以掌握着连锁店大门钥匙的店员成了唯一的嫌疑人。可是人家却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他和几个好朋友去了几十公里外的大烟山露营点露营,钥匙没离身而且也没人中途退出,都是凌晨才赶回来。
案子没法定性,县警们也没有侦破方向,所以上报FBI请求支援。
赵继统他们到达后现场早已破坏,尸体已经解刨,死因是失血过多,生前没饮酒也没吸毒···
唐娜留在县警署观看报告、口供,赵继统的李维去勘察现场。
上到二楼还能闻到淡淡的酒精味和血腥味,布鲁斯是退伍军人,家里有好几把枪支,长的短的都有,而且触手可及,所以应该不是被胁迫。
布鲁斯的二楼布局很简单,上楼就是待客厅兼餐厅兼开放式厨房,大约占了一半的面积,另一半就是封闭的卧室兼库房兼财务室。
卧室很大所以用货架子隔成几个区域,货架上有较贵的货品(楼下只摆一两个样品,卖了再摆),和撤下架的过期罐头等等。
在最里面有一个用货架子隔成的十余平米的小房间,货架子背面还镶上了木板,里面有一张铁架子床、一张桌子、一个可移动的火炉,床单已经被掀开露出里面的带锁铁皮柜。
书桌明显被翻过,抽屉里还有一些未开封的保险套。赵继统打开铁皮柜,不是想象中的保险柜,而是盛放书籍应该说杂志的,而且以色情杂志居多···
第一次看现场(被收拾过的现场,FBI很少能出现在第一案发现场,一般都是各州的警察接案再转到他们手里)往往收获不大,只是有一个粗浅的印象,随着疑点的出现还要反复的来印证。
………………………………
35破解
三人小组再旅馆内召开就餐兼案情研讨会,餐点只有罐头和油炸食品,新鲜水果蔬菜得开车两个小时去城里买。唐娜皱皱眉头只吃了几口鹰嘴豆,她从现场照片中发现几个疑点,当时的地板是湿的,有未干的液体痕迹;现场所有的门窗的是密闭的,形成了所谓的密室;现场的物证上只有死者一人的指纹,但是没有人提取二楼的脚印。
赵继统看死者照片时也发现一个疑点,死者是瘫坐在椅子上,如果他是向器皿内投放东西引起爆炸,那他应该是正坐才是,人只有在无聊的等待时才会把坐姿改变为瘫坐。
谈论了半夜,三人一致认定应该是有计划的谋杀,而不是自杀或者意外死亡。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先找杀人动机。可是通过笔录分析,这个小县虽然贫穷,可是犯罪率极低,大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所以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等情况,甚至连恶语相向的都很少。
死者也一直没有结婚,更谈不上什么情杀。商业上除了布鲁斯的连锁店,县上只有几家传统的便利店,经营的内容也差不多,不存在什么恶性竞争的情况。
唐娜提出从碎掉的玻璃器皿底部来寻找突破口,如此厚度的玻璃器皿不会很多,先从化学器皿入手,果然查到这是一种大号的玻璃瓶,只作为化学试剂存放使用。
如此小众的东西应该不难寻找,三人兵分两路,唐娜去田纳西州FBI分部检索所有斯威尔维尔县学习过化学专业的原住民,赵继统和李维追查大号玻璃瓶的销售渠道。
就在两人如无头苍蝇一般乱窜时,唐娜传来喜讯,一名出身斯威尔维尔县叫艾比盖的女性,在俄亥俄大学学习的化学专业,而且现在从事研究液态****冷冻技术。
即接触过爆破又懂化学知识,再经过重点询问,艾比盖前一段确实回来看望过她的父母。
有了嫌疑人,那么直接审讯会有效果吗?布鲁斯死时艾比盖并不在县里。其实当赵继统得知嫌疑人从事冷冻研究时,在结合现场照片上湿漉漉的地面,就有了些想法,他将一个小号的玻璃瓶里面灌满水,密封好后放在一个大号的玻璃瓶中,在两个瓶子的间隙间填满干冰,加入酒精。用钢琴弦绑好瓶口,再压上一块大石头···
干冰和酒精掺在一起,温度能降到零下八十度。密闭的小号玻璃瓶中的水慢慢结成了冰,其体积膨胀起来使小玻璃瓶发生爆炸进而引发大玻璃瓶爆裂,玻璃碎片像弹片一样四散飞来···
艾比盖被客气地请进了问询室,当她看到椅子上的模拟人,还有大号玻璃瓶套着小号玻璃瓶,里面有水,缝隙间有干冰,一旁还有酒精···不用问,她自己就全交代了。
艾比盖第一次失恋时,偷偷喝酒喝了个宁酊大醉,被布鲁斯乘机占了便宜,那时艾比盖还未成年。此后布鲁斯屡次威胁艾比盖,被迫发生了不情愿的性关系,所以艾比盖此后发奋读书,终于离开了故乡也脱离了布鲁斯的纠缠。
在他当兵的那几年里,艾比盖时常回家,又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可是布鲁斯又退役了。已经有了男朋友,不堪再忍受胁迫的艾比盖告诉布鲁斯自己是学习化学专业的,会自作毒品“冰*”,她提议两人一起制作,布鲁斯去贩卖,挣钱后两人就结婚···
当过兵的布鲁斯当然知道“冰*”的大名,也知道其利润可观,所以按照艾比盖的吩咐买来了两种型号的玻璃瓶,艾比盖自带干冰详细演练一遍后,擦拭掉指纹,甚至收走了布鲁斯用过的保险套,叮嘱他一定要在某天、某时、紧闭门窗、无人时制作···
贪婪而愚昧的布鲁斯果真如艾比盖所教授的过程制作,就找他等待小瓶里的冰变蓝,成为“冰毒”时,爆炸发生了···
案后,赵继统回顾探访案发现场时,死者卧室里没开封的保险套,其实已经有很明显的指向性。这是个淳朴的小县城,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区,没有妓女的存在,那一个单身男人的家里出现这类物品,不是很明显吗?
还有卧室货架子上那些逾期下架的罐头,艾比盖父母家养着一条看家狗,每次她回来看望父母时,布鲁斯总是半夜偷偷摸去她的房间,正使用这些肉罐头收买的那条狗。这一切他都默默的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作为遗漏的案犯线索···
回到总部后,好几天没好好吃东西的唐娜和李维又跑赵继统这儿蹭饭、蹭睡,不禁令他疑惑,两人这么大年纪了都不交异性朋友吗?
FBI对这次侦破也给予了肯定,并很快布置了新任务。只是一个悬了十六年未侦破的案件,案件侦办探员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仍对此事耿耿于怀。赵继统他们作为较为“年轻”的小组开始接手重新调查。
事件涉及到著名的爱迪生公司,1940年,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的窗沿上发现了一只工具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根黄铜管,管里塞满炸药,管外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F.P.(签署)”
炸弹没有爆炸,但罪犯也没留下指纹。几星期后,在爱迪生总公司,又发现一颗土炸弹,它是一只塞满炸药的短筒羊毛袜,罪犯留下了同样的纸条。
是谁与爱迪生公司过不去?
公司保卫部门查阅它所设立的“公安卡”,发现对公司发过怨言的人有好几千,从何查起?
他们认为,这也许是想吓唬一下爱迪生公司吧?
调查到此为止,也没有对外声张。1941年,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这件无头案就搁了下来,一拖就是10年。
1950年圣诞节前几天,《纽约先驱论坛报》收到读者一封来自韦斯特切特县的来信:“我是个病人,而且正在为这个病而怨恨爱迪生公司,该公司会后悔他们的卑鄙罪行的,不久,我还要把炸弹放在剧院的座位上,谨此通告。” F.P.
………………………………
36悬案
在以后的几年中,警察局和:“F.P.”那清秀的字迹结下了不解之缘。
“F.P.”的炸弹越造越熟练,头8颗土炸弹只爆炸了两个,而后来的4颗都爆炸了。
1955年,“F.P.”放了52颗炸弹,响了20颗。报纸开始广泛报道他的“成就”,公众对他感到严重不安,他投寄给报社的匿名信的措辞日益激烈。
一天,“F.P.”的炸弹炸死了一个人,社会舆论和政府当局一致表示:一定要把这个炸弹狂挖出来。
“F.P.”和爱迪生公司有些纠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样从这家公司积半个世纪之久的庞大档案中找出有关线索来,爱迪生公司和纽约警察局都束手无策。
芬内是第一个接手此案的FBI资深探员。他曾取得精神病法医学学士头衔。但这个神出鬼没的“炸弹狂”却使他绞尽脑汁,疲惫不堪。
他决定破除门户之见,去请教研究刑事犯罪的心理分析家布鲁塞尔博士。
一天下午,芬内和纽约警察局的两名侦探(案件归属地),挟着炸弹狂一案的全部宗卷,去布鲁塞尔博士家求教。那两名侦探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不知心理分析是怎么一回事,对此行是否有收获深表怀疑。
布鲁塞尔博士对这次咨询也很明白,它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声誉,而且会影响“心理分析”这种新冒出来的侦破方法的前途。
芬内带来的全部宗卷中,唯一有用的只是那“炸弹狂”的几封信,以及几颗由他制造的炸弹的照片和一些炸弹的弹片。要据此做出结论,显然是很不够的。
但是,博士凭着他对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竟滔滔不绝地谈了四小时。历史已证明,这一次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