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凡的间谍2再生-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托卡乔夫被反谍人员的关注。因此,联合调查小组决定悄悄到其家中进行调查取证。
另一方面,调查小组担心托卡乔夫经过专业训练的间谍,贸然进入其家会打草惊蛇。于是,反谍人员化装成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巧妙地把其家里的钥匙复制了一把。
在托卡乔夫的家里,调查人员果然发现了一些从事间谍活动的物品和资料。其中,就发现了一个微型照相机,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这种相机市面上是买不到的。
另外,在相机的说明书上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将纸上的文字,拍摄得更加清晰。
重点还发现了一个密码本,以及大量的现金和尚未传递出去的一些机密文件。
因案件太过重大,克格勃选择了最保密、最稳妥的方案,准备在一条僻静的郊区小路上进行诱捕。
1985年6月9日,抓捕行动开始了,此刻的托卡乔夫和妻子,正驾车赶往莫斯科途中。当时,反谍成员化装成交通警察拦住车子,要求其下车到执勤车前问话。
为什么克格勃对一个抓捕行动要如此谨慎呢?
原来,在克格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起叫“奥格罗德尼科”的事件。亚历山大·奥格罗德尼科,苏联外交部一名前外交官,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间谍。
当初,克格勃在抓捕他的过程当中,没注意奥格罗德尼科用美中情局配给间谍的毒药,自杀了。
因此,克格勃也担心在逮捕过程中,同样出现这样的一幕。
所以,当托卡乔夫走向警车的途中挥了一下手,反谍人员害怕他也要服毒。于是改变计划一哄而上,有人往其嘴里塞一个塞子,怕牙齿里藏毒。
有人脱掉托卡乔夫的外套,预防衣服里有毒药。就这样,大家齐努力将托卡乔夫押上车,然后,直接驶向克格勃列弗尔多沃总部。
此时的托卡乔夫的妻子,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由国家安全 委员会**米哈伊洛维奇亲自提审,而托卡乔夫承认自己的罪行却拒绝交代细节,他只是说:我是间谍,随你们处置。但是,克格勃是一定要知道他究竟泄露了哪些绝密资料,以及跟谁接头?
有没有同伙?
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了多久等待相关的问题。
………………………………
11情报之年
于是,审讯巡人员对托卡乔夫的妻子做工作,希望她出面配合让其丈夫老实交代。最后,托卡乔夫交代了自己的所有罪行。
按照托卡乔夫供认,他们要在6月13号进行接头,地点是位于彼弗琴科夫街的特鲁普卡。
并且在12点10分至12点25分之间,要以托卡乔夫家的小气窗打开为暗号。如果其它时间打开气窗,都视为取消接头。
于是,克格勃反谍人员赶到托卡乔夫家,并在12点10分准时打开气窗。
行动开始了,首先,克格勃反谍人员在接头地点事先埋伏,由一名专业人员化装成托卡乔夫进行接头。
与此同时,克格勃反谍人员注意到一辆车从美国使馆驶出,在托卡乔夫家绕行一周,随后向接头地点开去。
这说明,美国人看到了小气窗已打开。接头的时刻终于来了,但接头地点的一个电话亭里,站着一个看似不相干的男子,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从使馆驶出的美国人一直没来接头,而这个陌生男子却一直站在那里。
此时,接头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分钟,假扮托卡乔夫的工作人员,却发出了抓捕信号。
见此,抓捕行动迅速展开,埋伏在周围的克格勃反谍人员,全部冲了出来将那个不相干的男子控制住,与此同时,反谍人员同样将假扮成托卡乔夫的自己人也控制住,当着陌生男子的面,一并抓了起来。
当然,这些都是克格勃预先计划好的行动。
原来,这个不相干的人叫斯托姆·巴乌赫,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二等秘书,美国中央调查局特工。
其实,他早已进入接头地点的电话亭内,他一直等待从美国使馆开车出来之人的电话。如果发现情况不对,美国使馆之人就会电话通知巴乌赫撤离。
每个情报人员在从事间谍工作之前,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培训。除了一些技能上的训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就是,当一名美国中央调查局的特工被捕,不能说出自己所从事的情报工作,哪怕受到酷刑。
所以,美国情报机构的规定,要么服毒自尽,要么“否认一切”。
托卡乔夫间谍案,是1985年美苏两国情报机构较量的关键。在这场战役当中,美方损失了自己最重要的军事情报来源,托卡乔夫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化名为“斯菲拉”。
他在近7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向美方提供的机密情报。而他的存在,给苏联防御能力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据美方初步估算,作为一名间谍的托卡乔夫,为美国整整节约了1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因此,他们将托卡乔夫誉为“间谍一号”。并且,美国军方把其提供的情报,称之为“宝中之宝”。
相反,对苏联政 府方面来讲,此间谍案成了克格勃史上最大的一个耻辱。
随着阿道夫·托尔卡切夫的被捕,还有代号“瘙痒”的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此人是苏联克格勃驻伦敦的负责人,他对苏联内部体制极为熟悉,尤其是对苏联的核战略情报更是一清二楚,他也是美国了解莫斯科动向的重要情报来源。
此外还有代号为“自愿”、“百万”以及“重量”的十多名美国重量级的间谍接二连三都遭到了克格勃的逮捕。
在此之前,可以说是苏联从电子高科技到核战略,从内部体制到外部对抗方面,美国人正是靠这些间谍,对苏联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苏联人完全是在美国眼皮底下干活,毫无秘密可言。
这段时间也是美国人不费吹灰之力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重量级的间谍一一落网,这对于美国中情局来说无异于一场强烈的地震。
很快,托卡乔夫被苏联最高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处以死刑。
宣判书上认定,他曾经向美国的情报部门,出卖了包括战略弹道导 弹攻击反应系统和无线电电子打击技术在内的诸多的绝密军事情报。
而美国人斯托姆·巴乌赫因,被判不受欢迎的人并驱逐出境。当然,按惯例间谍之间可以交换,但克格勃不可能给托卡乔夫这样的机会,因为,没有人会用叛徒去交换叛徒。
1985年,又被称为“情报之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情报界的大事件。
1985年7月24日,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苏联代表团正按照日程造访意大利。令他们想象不到的是,莫斯科方面居然派了一个名叫维塔利·尤尔琴科的克格勃官员暗中监视,就怕有人借出访之名叛逃。
此君可是大有来头,当时的尤尔琴科职位为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是安德罗波夫——日后的苏联领导人最为倚仗的得力干将之一。
在西方情报机构眼中,尤尔琴科是个大 麻烦:他自律、敬业且“忠诚”,不近女色,不爱烟酒,表面上看又不贪财,即便是想要策反他都难以下手。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完美的人,竟然抢在科学家代表团之前开溜了。
“叛逃”——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具双面性的词之一了:一方面,绝大部分叛逃者,哪怕怀揣着相对高尚的理想与追求,作出这样的事情无疑也是可耻的;另一方面,能够被称为“叛逃”的人恐怕并非泛泛之辈,哪怕是普通人,只要被一方咬牙切齿地扣上“叛逃者”的大罪,手里十有八九都握着极其重要的筹码,它们甚至可以改变历史。
“叛逃者”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特殊的,同时,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所谓“叛逃”,并不一定非要收拾细软逃跑,只要背弃了曾经的信仰,哪怕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照样能带来极大的杀伤。
举个例子:在苏联面前一向纠结后果、心里发虚的美国,为何敢在古巴导 弹危机中如此坚挺,直到逼迫苏联主动认怂?
原因很简单,怀才不遇的苏军上校奥格列·潘科夫斯基充当了内鬼,亲口告诉美国人,苏联的导 弹无法威胁美国本土。
他出卖祖国并非为了回报,而是单纯地想要报复;美国方面也十分看重他,然而,即便是CIA拼了命地保护,潘科夫斯基仍被克格勃揪了出来并处以极刑。
………………………………
12叛逃
尤尔琴科跟前者的情况还不太一样。60年代初,谁会把“衰败”跟苏联扯上关系?
那会儿的苏联国力蒸蒸日上,大伙儿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建设更是一片热诚。苏联发展高歌猛进,哪怕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追堵截,前者也丝毫不虚半分,在当时,提起自己的祖国,十个苏联人中有九个脸上大概都会挂上自豪的微笑。
而到了85年,苏联是当真一年不如一年了,有人后来回忆,退休的将军和武器专家们一个月大约10美元的津贴都发不出来,贫穷容易令人盲目,继而丧失信仰,尤尔琴科见状,心里也不由打起了小算盘。
从1960年加入克格勃开始,尤尔琴科在倒腾情报这一行干了20多年,深知情报的价值。有时候,一条消息可能就能换来数以百万计的真金白银,更别说像他这种身居地方情报体系核心的关键人物了。
尤尔琴科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直接——过上富足的生活。
1985年8月1日,也就是代表团抵达意大利的一周后,他在自己的旅馆房间中纠结了许久,终于决定背弃自己追奉了半个多世纪的信仰。
当天上午9时左右,他对同僚说来都来了,干脆去著名的梵蒂冈博物馆开开眼,尤尔琴科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尤尔琴科没费多大功夫就跟美国的情报机构搭上了话。正如他所料,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投怀送抱引得美国情报界和政界一片振奋。
美国人的反应如何呢?
当消息被送到华盛顿后,时任CIA华盛顿分局反情报科科长的格斯·哈撒韦油腻腻的脸上露出了猥琐的笑容。
坐在一边的同事也忍不住赞叹:幸亏这小子是在国外叛逃,只能联系上咱们CIA,还能为上半年的失利挽回点颜面,要是他把希望寄托在FBI身上,那可就毁喽!
初到美国的一段时间里,尤尔琴科也确实如愿过了一段光鲜的日子。CIA局长凯西带着手下大将乔治·克莱尔千里迢迢跑来迎客,CIA和美国政 府大小官员把审讯室围了个水泄不通,好像话剧即将开场时的歌剧院一样。
尤尔琴科也没让对方失望,他上来就反将了CIA一军,表示你们别以为我们克格勃不知道西方国家的鬼点子,早在70年代末,CIA、国安局就连同诸多北约情报部门在海底搭了条通讯电缆用来秘密传输情报,你们美国人把这称为“常青藤铃行动”,结果“常青藤”上长的“铃”还不是都让我们苏联摘了?
原来,“常青藤铃行动”的参与者之一,被克格勃代号为“朗先生”的国安局工作人员罗纳德·佩尔顿一早就把情报卖给了敌人;受限于那个年代的技术,美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