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顿了顿,他忽然就把牌给倒了下来,“不好意思,我自摸了。清一色的大对子,四番,每人十六两,承蒙惠顾。”
  “混蛋啊!”
  八姑怒了,“我是龙七对,你能不能让我把大牌做成一次?真扫兴!”
  柳铭淇笑了,“有机会的,有机会的。”
  他心说,等到你们打得有点腻味了,就是四川麻将的血战到底出场的时候了,那时候每个人都能胡牌,更加的欢乐。
  “哗啦哗啦”声音中,四人又重新砌好了长城。
  摸牌之际,王志如道,“淇哥儿,我听说西北传回来的消息,你家的肥皂在草原上已经卖疯了?一块肥皂直接能换二十只羊?”
  “虚财,都是虚财!”柳铭淇表现得云淡风轻。
  “也对,这钱又不是淇哥儿你得,而是那个叫杨明的商人得了。”王志如道。
  杨明便是那个最早发现了肥皂商机的商人。
  只不过他财力不大够,而且还有点小气,所以第一次只拿了三千块肥皂去西北。
  到了西北后,他也学习了柳铭淇的办法,在和草原的交易市场上面,直接铺开了大棚子,甩出一百块肥皂,专门让那些草原人洗手甚至洗澡。
  草原人不怎么讲究的,露天隔个帘子就能冲澡。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有第二个,接二连三过后,五十块专门拿来洗澡的肥皂,一天之内就被用得干干净净。
  然后那些尝到了好处的草原商人们,蜂拥着便把剩下的二千九百块肥皂分得干干净净。
  杨明的售价是五两银子,因为数量太少,运输的费用没办法分摊,所以他倒是没赚多少钱,纯粹是为了让肥皂能更快的传播开来。
  草原商人们赚再多的钱都无所谓,反正也才二千九百块肥皂而已。
  等到草原的各处都有了肥皂的传说后,他杨明就会带着更多的肥皂,亲自去草原上开拓市场、结实那些草原上的大商人们。
  杨明都没有等到第二天,直接便用飞鸽传书给了自己留在京里的掌柜,让他出面向裕王府再订购一万块肥皂。
  杨明的妻子把家里的窖藏都全部拿出来了,才凑齐了钱,让裕王府发货。
  裕王府是从六月份开始,才一下子把肥皂的制造数量变成了一个月四十万块的,之前五月份都仅有两万块。
  饶是这样,裕王妃还是干净利落的给了杨明一万块。
  不过这一次随同商队一起奔赴西北的,还有几个裕王府的佣人,他们将会具体了解肥皂的各种销路,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别的合作者。
  作坊的产量如今爆炸性的增长,六月份是四十万块肥皂,七月份是六十万块肥皂。
  这样的情况下,杨明做为一个小商人,根本没有那个实力来布置和掌控整个销售网络,裕王府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网络都交给他,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商业者所为。
  大家并不知道裕王府的野心,以为能大卖就好了。
  说起这个,柳铭璟顺口也道:“正好,铭淇你们什么时候才有富裕的肥皂?我们的商队这一次回来,都在提起了西北草原上风靡的肥皂。那些吐蕃高原的小部落也跟我们提起了,希望下一次能买到一些肥皂,看看是不是如同想象中那样的神奇。”
  “大约等到下个月上旬吧。”柳铭淇道,“到时候你们可以先拿一万块去试一试。”
  “我也要。”八姑出声道。
  “没问题。”柳铭淇笑着说,“其实你们都不用急,之前我娘不是说过了吗,亲王弟兄们都是一家人,肯定会有你们的份额的。”
  王志如在旁边没有插嘴。
  他对于做生意的兴趣不大,身为户部尚书的儿子,他家里生活是无比的优越。
  哪怕是王飞腾不怎么收受钱财,别人也会想方设法的塞贵重东西给他。
  因此王志如才有财力去吃喝玩乐,很多时候还是他请柳铭璟的客。
  “淇哥儿,肥皂我们是赶不上了,以后有什么好的买卖,不如带上我们如何?”王志如半开玩笑的道,“你不知道京里现在多少勋贵和宗室子弟,都希望在你的生意里面分一杯羹呐。”
  “有合适生意做的话,那是一定的。”柳铭淇真诚的点头道。
  实际上他说的是废话。
  小爷我一个人就能吃下的蛋糕,凭什么分给你们?
  平摊风险吗?
  我做出来的东西,哪一个是有半点风险的?
  王志如也不知道懂不懂,笑着说:“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我们这些人虽然能耐不大,可是人脉还不错,钱也有点,应该是能帮上一些忙。”
  “好!”
  柳铭淇再次点头。
  这个王志如倒是不错,虽然是纨绔子弟,但言谈举止都有风度,而且绝对不会让人讨厌。
  难怪一向不喜欢那些朝廷重臣子弟的柳铭璟,都能和他玩得来。
  可惜不但我的生意不需要朋友,我们裕王府也不能有朝廷上的朋友啊。
  不然破坏了一些平衡,景和帝跟太子,又会怎么看我们呢?
  想了想那个一刀砍了葛池人头的太子,柳铭淇忽然间有点不寒而栗。
  ……
  注:古代羊肉是很贵的,哪怕是最为富裕的宋代,身在内陆很多人也吃不起。
  北宋天圣三年,西北边州夷族犯罪用羊来抵罪,一只羊仅为500文,但是同时内地却很贵,熙宁年间京师地区一只40斤的羊,花费是5贯即5两银子。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因为丢失了所有北方,临安府的市价是一只羊13贯800文,也就是13。8两银子,而当时一个县尉的月俸是7贯700文,连一只羊都买不起。
  故而秀才大概按照这种价格来计算,在草原上面,此1两银子的肥皂可换20只羊、也就是差不多10两银子,应该不算离谱。
  羊的价格在古代及本书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故而稍微繁复的介绍一些,望诸公海涵。


第115章 素老板回来了
  到了八月份,从两湖区域传来了消息,在两湖区域肆虐了足足二十天的蝗灾终于是彻底的消失了。
  这一次的损失,比起意想中损失的要大,却也比意想中损失的要小。
  比意想中损失的要大,是没有想到蝗虫居然能肆虐一个多月,从东部到中部,四五个省份照样,且大部分都是产粮大省,今年这几个省份歉收那是绝对的事情了。
  但这次蝗灾却也比最坏的意想要好一些。
  因为柳铭淇提出的“集中使用、以优势兵力歼灭蝗虫”的策略,官府在最重要的一些粮食产区,都集中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鸡鸭,让它们去吃蝗虫和虫卵。
  如此一来,这些区域的粮食,最多能保持有五成的,最少也能保下三成,好歹不至于出现整个省都颗粒无收的惨状。
  而吃过了蝗虫和虫卵的鸡鸭,显得更加美味了,也让许多饕餮高兴不已。
  不管怎么说,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鸡鸭的额外功用,官府都已经在号召,从明年有了余粮开始,大家可以多多的饲养鸡鸭,特别是鸭子。
  大康朝是有墨家子弟的。
  他们通过观察得出结论,鸡一天大约能吃一百来只蝗虫,鸭子一天能吃二百来只蝗虫。
  如果一个地方能有上百万只鸭子,基本上就不用担心蝗虫灾害了。
  可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些难。
  连最富饶的帝京府都只能聚集十来万只鸭子,其余的省份老百姓们也就是喂个三五只去卖,根本没有大规模养殖的可能。
  但只要有了准备,知道解决的一些办法,大家便心里也不会那么绝望了,至少蝗虫也是有天敌的嘛。
  各个地方受创严重,自然需要更多的粮食去救援。
  虽然之前太子搞了那么一个乌龙,但两湖地区的赈灾,还是按照了之前的方案,用三比一的比例做麸糠粥给灾民吃。
  景和帝下令的“筷浮落人头”也被严格的实施着。
  两湖地区因为太子斩杀了葛池,吓得一群官吏手脚都不敢动什么,生怕刀落到自己的头上。
  山东和几省交界的冲积平原地区,朝廷早早的便派出了大量的御史、还有绣衣卫的探子,动用武力斩杀了几十个大大小小贪墨的官吏,也算是稳住了局面。
  况且这些官吏很聪明,他们在知道了朝廷对两湖区域的赈灾方案之后,便连续用八百里加急询问,能不能也让他们用三比一的麸糠粥来赈灾?
  考虑到了山东受灾的情况,还有他们本身的艰巨任务,朝廷还是同意了。
  毕竟山东下面就是江南,江南地区本来就是鱼米之乡,麸糠这样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买得多,四比一、五比一的兑换都可以,这样便能大量的节约粮食,以作不备之需。
  至于京畿地区就更不用说。
  京畿总督熊文庆本来做事情便是四平八稳,涌入的几十万灾民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没有出什么乱子。
  还有帝京府府尹苗炎,面对挤在京城城墙外十里的十来万逃荒灾民,自己亲自抓各种安抚事宜,摄于他的赫赫威名,巡捕、衙役和军士们没有一个敢乱来的。
  当然了,京畿行省和帝京府是有着天然优势的。
  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的通过大运河运送到了京城,使得京城仓库的粮食减少数量,一直在一个很合理的范围内。
  刘仁怀不愧是大家都期待的国之干城。
  朝廷给了他八百万两银子,命令他必须要收到七百万石粮食——而江南此时的粮食也在不断的价格暴涨,价格早就已经从八文、九文涨到了十文、十二文、十三文一升。
  结果刘仁怀利用各种手段方法,从各个地方收购了足足一千万石粮食,几乎堪比今年三四月的七文一升的低价了。
  即便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前年的存粮,可现在来说,数量就是一切,前年的粮食照样能吃,又有什么不行的?
  有了比意想中多三百万石的官方收购粮食,也有包括第一大盐商贾子明贡献八十四万石粮食在内,朝廷一共收到了二百万万石捐赠的粮食,这么五百万石的余裕,给了朝廷太多的信心。
  景和帝本来都有点担心,自己吹的牛有没有不能维持的危险,现在他却是安心了。
  之前大家都给景和帝建议,京畿地区的那些流民、灾民们的赈灾,一样可以用麸糠粥,可是景和帝发了脾气,说自己虽然能力不够,但难道连京畿地区都不能护住吗?
  所以京畿地区用的是全部粮食,而且还是同样的“筷浮落人头”的严厉措施。
  灾民们却不是什么都不干。
  苗炎和熊文庆两人,进入八月之后,在工部尚书巫愚的女儿巫夜霜的策划下,这些灾民中的青壮便和京畿地区的民众们一起,开始了在几条重要河流两岸的劳作。
  包括种植树木、加强加固堤坝、挖掘一些小的河沟、建造一些临时的蓄水池等等,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柳铭淇这种闲得没有屁事做的人,还专门去看了一趟,想要瞧瞧古代水利建设和现代的有什么区别。
  看着超过十万人在方圆百里的地方劳作,却是井井有条,丝毫不见纷乱,他总算了解到了在柳铭璟眼中“我朝的女工部尚书”,究竟有多么大的能耐。
  以女子之身担当工部尚书是不可能了。
  可按照她的功绩,只要一嫁人,最少都是赏赐二品外命妇头衔的,甚至一品都不是不可能。
  ……
  在这个蝗灾已经到了尾声,开始善后的过程中,去江南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