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他们也给我们留了后路了。”德平方丈淡淡的道,“以后五年,每一年只发放五千张度牒,这不就是意味着全国的寺庙道观,最多也就是出五百万两银子么?难道那时候也得我们全部买?”
  子善方丈顺着话说道,“这就是说,至少五年时间我们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有什么都是五年后再讲。”
  “对,老衲是这么理解的。”海悟方丈道,“而且还有一点,天下寺庙这么多,这一次我们积极响应了,那么下一次他们应该不会指着我们来要钱,我们至少还能获得五年的时间。
  如若是这样的给钱,变成十年一次,老衲觉得倒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朝廷才是最大的,我们没有理由和能力去和他们正面抗争,对吧?”
  海悟方丈不愧是天下第一大寺庙的主事人。
  他这么简单又直接的分析,直接让大家都觉得有道理,慢慢的接受了他的设想。
  “也只能这样了。”
  大家沉默了一阵子,还是年龄最大的德平方丈发了话,“希望朝廷和皇上能遵守信用,不会再度为难我们吧!我们普济寺愿意和大相国寺一起进退。”
  叹息了一声,玄阳真人也道:“玉皇观与两位大师同进退。”
  他们三个都发话了,剩下的子善方丈崇道真人本来就不是那种死硬派,只能也答应下来。
  五家最大的寺庙道观一起进退,这种抱团取暖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们自己的保护。
  ……
  景和帝三十年冬,天降暴雪不止,数十万贫苦民众限于困顿之中
  大相国寺海悟方丈、报恩寺方丈子善大师、普济寺方丈德平大师、玉皇观玄阳真人、老君观的崇道真人怀慈悲之心,主动以自愿购买度牒之方式,捐出二百七十万两白银。
  后续京畿地区各寺庙道观陆续跟随,同谋善举,又以同等方式,捐赠白银四百五十万两,合计七百二十万两。
  帝曰:善!


第240章 忙忙碌碌蜂窝煤工坊
  大相国寺遣散的僧侣高达两千多人。
  海悟方丈只买了一千张的度牒,那么就有一千多人没办法留下。
  除去两百多人愿意还俗回家,过寻常人的生活外,其余的僧人都不愿意回到尘世。
  他们全部在大相国寺面相佛祖金身雕像拜下,不肯离开。
  留下来的和尚之中,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轻的,见状都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他们纷纷恳求海悟方丈和一群长老们,希望能尽量留下这群僧人。
  海悟方丈和长老们在大相国寺固然是一言九鼎,可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用强硬手段。
  经过了一番讨论,他们终于找出了一个权宜之计。
  那便是这七百多僧人,全都被安排到大相国寺的各个店铺产业方面做事,相当于是他们雇佣的人,而不是寺里僧人。
  这些人仍旧必须保持出家人的饮食和早课晚课习惯,不得违反寺庙清规。
  只有保持这样的状态,大相国寺才承诺会在未来五年时间里,陆续的给他们买度牒,让他们回归大相国寺。
  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好歹也是让这群僧人有一个安身之地,而且就在寺庙周围做事,没有离开自己的“家”。
  大相国寺的这个策略,迅速的得到了其余的寺庙道观的效仿。
  大家尽量的遣散人员还俗,但不愿意走的,都尽量给予没有身份的安排。
  对于此事,朝廷都是知道的。
  本来翰林院掌院学士冯玉强很不满意,觉得执行不彻底,可是太后请他过去了一趟,他回来之后就绝口不提了。
  没办法。
  太后老人家都向他请求了,冯玉强再怎么刚毅强硬,都只能遵从太后的意见。
  见到太后为自己出面,大相国寺等五座最大寺庙道观,都第一时间宣布,将再次增加施粥的数量,欢迎穷苦人家来领取。
  不但是他们,之前一毛不拔的许多寺庙道观,也纷纷加大了援助规模,倒是纷纷的得到了民众们的一致好评。
  这一次,苗炎根本没有跳出来。
  他欢天喜地的拿着景和帝拨给了五十万两白银,去继续做积雪清路工程,以及对帝京府各地方民众的扶危救难去了。
  其实在苗炎来说,什么清理积雪道路,都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他的最终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个,这些灾民们不能乱,一乱起来不是生民涂炭,就是他们全部被斩杀,没有第三条路。
  想要让他们不要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有事情做,有事情做消耗体力,自然不会被容易煽动。
  第二个,让灾民们不要饿死冻死。
  不饿死简单,给他们活儿做就可以。
  想要不大规模冻死,清理积雪就能方便煤炭运输过来,大大的缓解过冬压力。
  顺带着道路变得通畅了,别的生活物资从各个地方运过来,供灾民和京城百姓们购买,也是保障他们生活的极好方法。
  ……
  苗大人不但自己忙碌,他还不许裕王府的蜂窝煤工坊停下,甚至是催促得厉害。
  裕王府蜂窝煤工坊已经决定要大规模供应蜂窝煤,但问题是这么大的一个工坊,需要准备的东西那么多,不可能一两天就能做好。
  包括了选址、招工、购买运输各种材料、销售等等。
  首先第一个选址就让人头疼。
  煤炭是个高污染的行业,哪怕只是制作蜂窝煤,也会产生不小的污染。
  这样的产业,你敢放在帝京城里面?
  这可是比炼制猪油要惹人愤怒多了,小心民众们直接砸场子。
  他们又不是做不出来。
  放在帝京城周边,那你也不能放在水源地,否则煤炭污染水源了,帝京城的民众们要闹,官员们更要闹腾。
  太远了也不行。
  现在不断下大雪,道路都难走,如果一旦发生道路堵塞,不能顺利运输到达各个有需要的地方,冷死冻死人的情况很快就会出现。
  还是柳铭淇发挥了现代人的办事效率,一天就把地方选在了距离灾民聚集区五里路的地儿。
  蜂窝煤工坊也没有什么讲究,就用竹篱笆围起大大的一块地儿,里面搭建起一个个临时的棚子,便开始了生产。
  这边搭棚子的同时,内务府调运过来的第一批五千万斤煤炭从仓库之中运送了过来。
  柳铭淇让池三去购买的石灰也大量运送过来,黄泥这个东西最简单,就在工坊周边挖,要多少有多少。
  那群为白糖工坊和造纸工坊制造修缮石磨的石匠们,被紧急召集到了这边,开始大规模的制造磨盘,以用来磨碎炭块。
  帝京城内外的大小铁匠工坊,这几天也是忙得飞起,他们一边要接朝廷给予的统一标准铁烟囱单子,另一方面要接同样统一标准的压制蜂窝煤机器的单子,还有和石匠们一起合作做蜂窝煤炉的单子。
  三个都有时间限制,而且帝京府的巡捕就守在门外,你要什么他们都马上给你调过来,只求你赶紧的打铁打铁再打铁!
  一时间,一个个铁匠工坊都冒出了浓浓的黑烟,就连大雪都没能遮掩得住。
  为了能多赚一些钱,他们玩命儿的干了起来,一天起码都是劳作六个时辰以上。
  可惜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不然压制蜂窝煤的机器可以完全半自动化,也不用打造至少两千个手工操作的机器那么麻烦。
  蜂窝煤工坊建造在灾民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又能利用这边的闲散劳动力。
  灾民们的妇女和老人,在冬天都没办法出远门做事儿,但近在咫尺的蜂窝煤工坊却可以过来。
  柳铭淇让池三是来者不拒,只要还有劳动能力的,都可以进来做各种活儿。
  有负责转动磨盘将煤炭碾碎的。
  有分配到去外面取雪来烧开后,以便混合搅拌原材料的。
  有专门负责搅拌各种原料的。
  也有力气大的,负责压制蜂窝煤的。
  更有把做好的蜂窝煤堆放在棚子里面,等待它自然干燥成型的。
  甚至还有专门为这上万人做饭的。
  等等等等。
  唯一没有让他们全程固定参与的工序,便是混合三种原材料。
  裕王府的仆人直接在一个防守严密的超大半封闭棚子里面,将各种原材料分别放入漏斗推车里面,然后就盖上薄布推出去,让工人们开始倒入垒起的坑中开始搅拌。
  搅拌完毕后,再统一送到压制的地方,进行压制成蜂窝煤。
  这样在场的上百个裕王府仆人肯定很累,一天到晚忙下来差点都要累昏了。
  柳铭淇不得不让他们轮班,三天就必须换一轮,这样才不至于让他们做流水线做得崩溃。
  老实说,这样用一群拼凑出来的工人们,效率肯定不高。
  一开始还有些杂乱无章,第一天做出来的蜂窝煤,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合格,而且数量还只做了几万个。
  但任何的一个工坊,都是靠磨合磨出来的。
  随着他们越来越熟练自己的工序,蜂窝煤工坊在正式开工五天之后,便进入了正轨。
  每天产出的蜂窝煤也因此屡创新高,从一天几万个到了现在的一天上百万个,
  ……
  柳铭淇过来看到的,就是一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蜂窝煤工坊的环境很艰苦,就连临时调过来主管的池三儿,脸上也是一片漆黑,一笑就只露出白牙齿,很有点像是黑哥们儿。
  这里的道路也很是泥泞,工人们许多忙得只能用跑的,所以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摔倒在地上。
  柳铭淇进来便瞧见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大爷重重的摔在泥泞地上。
  “他们受伤的多吗?”少年皱眉问道。
  “哪能不受伤啊,毕竟青壮很少,大多都是老人和妇人。”池三道,“每天都有几十个各种各样伤势的,这几天还因为意外死了几个人呢。”
  说到这儿,他稍微有点沉重,“不过殿下你也别太在意了,对于伤亡的人,我们是赔够了银子的。
  他们这些人,出来做事就想到了困难后果的,大家都是为了生活,没有什么怨言。”
  柳铭淇也叹了一口气,在现代你都不可能保证每个行业没有伤亡,更别说在古代了。
  大康朝虽然承平已久,而且摊上了不少的好皇帝,特别是现在的皇帝大伯,为了老百姓做了太多,但还是有那么多吃不饱饭,为了生活去拼命的人。
  连老人和妇女都是如此,更别说那些当家的男子了。
  想到了这里,柳铭淇再一次期盼起了红薯。
  凭借着超高的产量,至少能让每个家庭能吃上东西吧——都不求让他们吃饱了,好歹能活下去就有希望。
  池三此时岔开了话题,“这一次因为很急很急,我们给的工钱也不低,平均工钱是一百文一天,如果当天被监察人员认定做得好的、努力的,会再加五十文。
  除此之外,每天三顿麸糠粥和麸糠馒头管够,不过他们许多人晚饭都不吃麸糠馒头,想要带回家去给家里人吃,为此还经常有人晚上饿昏。
  现在我们新出了规定,一旦连续发现三次饿昏的,并且身上有没吃的麸糠馒头的,以后就不用来了。这才减少了大部分的饿昏情况。”
  少年微微颌首。
  一百文一天还包三餐的,对于灾民们来说,应该也是不低了。
  虽然比不上他们家里的顶梁柱的两百文一天包三餐,但两者的工作强度却是不能比的。
  这边的活儿召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