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个只是拿来玩的。”柳铭淇道,“真正做出来的雪橇车,用四匹马就能拖得动两三万斤的货物。”
  “两三万斤?”
  他们三个明显的不相信。
  一辆马车能拉得动三五千斤的东西都了不起了,这不但有马力气的原因,更有轮子不能承受这么重重量的原因。
  “我做出来,拉到被大雪覆盖的官道上跑,你们就知道了。”柳铭淇道。
  你们是没有看过那张十九世纪加拿大运输原木的马拉雪橇车照片,人家两匹马除了拉了四十多根巨大的原木之外,还有七个人坐在架子上面,让马拉着走。
  那张照片上面,两匹马儿拉动的总重量,恐怕是在四万斤以上。
  不过那是典型的重型马,本身就极为雄壮。
  大康没有重型马,那就四匹马一起上,总是可以的。
  当然了,一开始启动的时候,这些人肯定是要在后面推动雪橇,给予一个初始的启动力量才行。
  一旦马儿缓慢的拉动起来,在足够摩擦力的雪地上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时候,基本上就只要掌握方向便可以了。
  这样的巨大雪橇车,必然也是经过定做的,而且还要饱含物理学的力学原理。
  巧了。
  柳铭淇就是物理学博士,这么一个十九世纪的雪橇车,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景和帝、熊文庆和苗炎都晓得,柳铭淇虽然平日里嬉皮笑脸的没个正形,但是他一旦承诺的事情,就不会没有把握。
  “哪怕不是两三万斤,只要在这种状况下,能运得动一万斤的东西就足够了。”景和帝马上抛弃了之前的方案,“这样,铭淇你先带着人去那边做雪橇车,要什么器具和马匹都直接说,我让熊大宝来配合你,一切找他就可以。”
  说到这儿,景和帝对熊文庆和苗炎道:“如果铭淇的法子可以用,那从江南运送到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粮食就省了大力气了!而不会是像现在这样,每前进一步都很难很难!我们到时候立刻就多做一些,给他们送过去,灾情也能迅速的缓解。”
  “陛下这方法很好!”熊文庆点着头,“哪怕不是全程,只是分段分段的用管道来运输,也是节省了极大力气和粮食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运送粮食,伙夫和马夫这些人都消耗极大,吃东西都要多一倍,不然哪里有力气运输东西去给灾民?
  结果这下子好了,损耗大幅度的提升,想要从江南送一升粮食到湖南湖北来,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倍的粮食!
  这就是为什么陆路运输在中国一直行不通,一定要做大运河、走水运才行的缘故了!
  比如另一个世界,大运河是隋朝才开始完全通航的,但早在千年之前的吴王就修建了江南段的运河——邗江。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便捷,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能节省许多损耗。
  但这一次是没办法,要竭力救人,就只能不顾损耗。
  苗炎有点想说,宗室子弟无故不能离开京畿地区。
  上次裕王世子就跑到鬼门关去了,这次又离开京畿地区,是不是有点太频繁了?
  可这又是皇帝亲口要求的,在法令上面却又是无懈可击的。
  当然,裕王世子也没有造反的心思,倒可以暂时不用多想。
  景和帝道:“事不宜迟,铭淇你准备一下,尽快动身,有没有什么困难?”
  柳铭淇回答道:“没有,我收拾一下,今天下午就能往湖北赶。”
  “好!”
  景和帝想了想,“我派一千羽林卫、两百千牛卫护卫你,另外一应物资,你找熊大宝备齐……铭淇啊,救灾如救火,比起安徽、江西、四川甚至是西康的民众来说,两湖地区的灾区民众尤其难过,你就辛苦一点,做出点事情来吧!”
  “我明白。”柳铭淇点点头,“那我先下去准备了。”
  “嗯,赵寿,你陪铭淇下去,顺便让熊大宝过来,我先交代他一番。”
  “遵旨!”
  赵寿跟着柳铭淇一起出去了。
  等到他们出去,熊文庆就笑着道:“恭喜陛下,宗室出了这么一个有能力又有担当的卓越人才,是我大康之福呀!”
  刚才包括皇帝在内的三人都有点担心,面对这么紧急的任务,又是在正月期间,柳铭淇会不会觉得麻烦,直接推诿。
  毕竟宗室子弟完全可以不管这些,他也没有半点义务来做这些事情。
  可事实证明他们多想了。
  柳铭淇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并且今天就要风雪兼程,直奔湖北。
  什么叫做担当?
  这就是担当!
  他始终没有忘记宗室子弟是大康的宗室子弟,大康和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景和帝闻言笑了笑,“这孩子虽然平日里顽劣了一些,虽然也喜欢玩闹了一些,但终归是个好孩子……我们大康的盛世,有他的辅佐,应该是更能出现吧!”
  景和帝自己对自己是很不满意的。
  前面十来年是弥补父皇在位时的各种纰漏,中间十几年才算是有了一些发展。
  但没想到最近五六年,像是撞了邪一样,不是这边灾难就是那边灾难,不是旱灾就是洪灾,不是蝗灾就是台风,反正就没有清净过。
  现在又来了波及到六省的暴雪灾害,景和帝认为是自己施政有错,上天在怪罪。
  如果不是群臣死命的拦着,他前几天就已经又发一道罪己诏了。
  废话。
  群臣肯定不乐意的,你一个皇帝一年之内连发两次罪己诏,那把我们这些臣子放在何处?
  以后大家评论起这段时间,肯定不会单单只说皇帝一个人,而会痛骂我们这群无能昏庸的臣子,正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够、才能不够,所以才惹来了那么多的灾害。
  不过话说回来,景和帝对于自己的侄儿柳铭淇忽然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自己可以倚重的能臣干将,还是非常满意的。
  过去的这么一年时间以来,他已经为朝廷解决了多少麻烦了?
  单说这些功绩,给他封一个国公爷都没有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铭淇还不会影响朝廷的各种平衡,他只是作为一个出谋划策者,相当于智囊一样。
  朝廷重臣们也不用担心他野心勃勃,毕竟宗室当官是不可能的,唯一一位宗人府宗正大人,还只能管宗室子弟,同样没办法参与朝政。
  这样对每一个皇帝来说就是最好。
  有能力没有野心,也不会有任何窥视之心的柳铭淇,怎么用怎么方便。
  思量至此,景和帝抬头望向两人,“伯振,太升,既然铭淇说能行,你们也赶紧的挑选最精壮能干的工人来,往新野和信阳赶。
  我就让户部仓库准备一下麸糠大米和麦粉,运送到这两个地方,你们两个积极的配合运输,路上不能因为别的事情耽搁了。”
  “遵旨!”
  两人认真的回答道。
  三人在商量之中,一点儿都没有考虑到柳铭淇是在吹牛的可能。
  毕竟大年初一的《劝学》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人们心目中都把柳铭淇当成了在世圣人。
  皇帝和两位大臣都下意识的认为,既然都是圣人了,肯定不会撒谎骗人的吧?
  更何况是这么重要的事情。
  况且从以往柳铭淇的行事风格来看,只要他答应了,问题就不大。
  现在大家只期盼他赶紧的把这个雪橇车给做出来。
  一边加快的送东西去湖北湖南的城镇,一边这边等到雪停了就立刻疯狂除雪通路。
  在此之前……
  希望多灾多难的湖北和湖南,一定要挺住啊!


第284章 前行途中
  柳铭淇说自己今天下午就动身,但说是简单,其实准备的事情非常多。
  少年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人把方小胖和巫夜霜两个徒弟给叫了过来。
  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物理知识基础,只要柳铭淇现场教学一番,他们就能领悟到,然后去指点木匠们干活儿。
  然后他又让池三去蜂窝煤工坊调集了一百万个蜂窝煤、铁匠工坊抢了七千多个蜂窝煤炉,准备一路随行跟着。
  去了两省交界的地方,可没有什么大房子来遮风挡雨,基本上就是搭建帐篷。
  在这种暴风雪区域、哪怕是边缘,搭建帐篷有多么的寒冷,也是可想而知。
  木匠们和工人们不能冻着,他们一冻着了,雪橇车就不能制造,运送物资就不能完成。
  然后也得为后面跟来的两万除雪工人们准备着,他们劳动强度大、工期又很紧,如果在休息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恢复,天知道会冻死累死多少人。
  一旦有几十上百的人冻死累死,士气就会急剧的下降,除雪工程也不可能会快起来。
  同时蜂窝煤炉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热气腾腾的食物,这一点无论对谁来说,都是鼓舞士气的最好办法。
  这世间没有几个人能像我军战士一样,能在极限冰冻之中靠生命去完成任务的。
  对于普通人来讲,在又累又饿又冷的时候,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整个人都会温暖起来,心情都能好。
  紧接着,柳铭淇还让赶过来的熊大宝“抓”了三百多木匠的壮丁。
  他准备去的新野那边是一个小县城,木匠的数目肯定不多,还是从京里带去的比较好。
  另外还有件事情很遗憾。
  本来制作雪橇车是很耗费工时的活儿,最好是用一边抹油、一边晒干的木头。
  京城里内务府的仓库里面倒是有上万根这样的木头,可惜一时半刻的也没办法运到新野去。
  这么大的木头、这么多的数量,想要运过去是非常讲究和花费时间的。
  等到他们运到,说不定冰雪早就融化了。
  所以柳铭淇只能选择就地取材,用新野当地的木材来做。
  这个前期准备需要新野县县令来配合。
  熊大宝也紧急告诉了他老爹,让熊文庆写紧急文书授权给他,向新野县县令发布命令。
  熊文庆是京畿总督,新野县就是他管辖范围内。
  柳铭淇让熊大宝命令新野县县令即刻组织人手,在两省交界的最近森林里面,砍伐直径超过一尺的大叔,去皮后运送到指定地点。
  这个活儿是第一步。
  如果柳铭淇到了,却还没有可以用作雪橇车的木材,明显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是有时间,柳铭淇还要求他们进行初步的打磨和涂抹桐油,然后烤干,然后继续的涂抹……这样反复许多次后,木头才会适合在雪面上面用。
  然后那边的帐篷也要提前搭建好。
  古代搭建这种帐篷,可不像现代这样简单。
  像是有些攀山电影里面在珠峰大本营朝上那样的搭建帐篷,哪怕只是简易版本的,也简直是拿观众们当傻子弄呢。
  寻找合适的地方、清理地面的积雪、平整地方、顺带着防范强风吹飞帐篷、强降雪压垮帐篷……这些都是很麻烦的。
  古代帐篷又不像是现代那么的方便。
  哦,对了。
  如若是人多的话,一般会建成蒙古包那样的毡房,这样在中间烧几个蜂窝煤炉子,就能为数十个人取暖。
  实在是没有帐篷,他们只能直接搭建小木屋,那个显得更加麻烦,安置柳铭淇等一群人还行,以后两万人来了,哪来那么多的木头可以用?
  况且就算是有那么多的木头,为了这些人一两个月的住宿,就砍伐那么多的树木,会对整个新野的生态系统带来多大的伤害?
  这完全就是不可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