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名,树的影。
  千年难出的圣人站在面前,哪敢有什么质疑?
  柳铭淇想来想去,就在景和帝有点不耐烦的时候,他就开口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开头的这么几段话,立刻牢牢的吸住了大家的心神。
  能站在这里的贡士们,无不是饱读诗书的精英。
  他们一听便听出来了,德王爷是在说先生教学的道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里说的是人们应该对待先生的态度,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
  众人的眼神已经变为了严肃,连景和帝的神态都郑重起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贤人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背诵到了此处,全场已经是鸦雀无声。
  众人望向柳铭淇的眼神都在闪闪发亮。
  柳铭淇施施然的对皇帝鞠了一躬,又对贡士们鞠了一躬,这才慢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礼部尚书李言反应得最快,他颤颤巍巍的问道:“王爷,敢问这是什么篇章,名为何物呀?”
  李言身为掌管礼仪的尚书,对于这种“尊师重道”的事情最为重视。
  于是他对于这个通篇都是说“尊师重道”、“不耻下问”的文章非常感兴趣。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化万众的功效,才能体现出“礼”是有用的。
  “《师说》。”
  柳铭淇站起来回答道,“孤最近在创造各种新奇事物之时,常常请教于各种下九流之人,例如工匠、农夫、乐户等等,深有感悟,所以作此文章。
  希望诸位栋梁能时时刻刻牢记其中的道理,遇到困境处事,时时刻刻不忘去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要以为他们比你们低贱,就耻于下问。
  就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听到这样的鼓励和劝诫,一群贡士们再次齐齐的对柳铭淇鞠躬。
  其中为首的贡士荆睿思更是出言道:“学生谨遵德王殿下教诲,势必学习天下能学之学问,非一家一派之为满足矣!”
  “好!”
  柳铭淇笑了笑,转而又坐了下去。
  他此时收获的炙热眼神,比起刚才柳铭观的要多多了。
  弄得景和帝都有几分羡慕。
  这小子可真能折腾啊!
  随便又冒出一篇传颂天下的文章来!
  但他毕竟是老实人,轻咳一声道,“尔等可要记牢了德王的话!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朕也会参考那些出身卑微平凡的人的意见,这就和德王说的是一样的。”
  “是!”
  听着这话,贡士们对皇帝自然是更加心悦诚服。
  柳铭淇说完《师说》之后,其实心里有点后悔。
  因为看到大家对自己崇拜的表情,看着景和帝略微有些尴尬的表情,他觉得自己又出了大风头了。
  也不是开玩笑。
  《师说》这样的文章,千古以来都是值得传诵的。
  虽然比格没有《劝学》那么多,爆点也没有《劝学》多,但是人家有着第一句和最后的一句,就足以在古文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现在他们的感触是不够深的。
  非得要是出去独当一面之后,才会知道《师说》的意思。
  一个但凡能做到《师说》里面的“以达者为师”的官员,就一定不会差。
  学习崇拜韩愈最多的宋朝人,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宋朝才能富有四海,在商业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莫大成就。
  倘若一百年之后的大康朝,也能收获这样的成就,那也是不枉费柳铭淇写出此文章来警示世人了!
  ……


第452章 鲜明对比
  本来柳铭淇就觉得自己太出风头了。
  结果景和帝在补充了一句后,他发现众多贡士都以一种狂热的目光望向自己。
  旁边的柳铭观虽然没有嫉妒之色,但也是很羡慕的。
  不好!
  飘起来的少年心中嘀咕了一声。
  明明该让铭观哥出风头的,怎么我自己比他还要出风头呢?
  特别是在这保和殿之上,面对的是这群贡士们。
  要知道,这群贡士们以后是一定会成为大康朝的中流砥柱的。
  如若是他们以后坚决的站自己,那岂不是我就得被迫和铭观哥打擂台?
  要不得要不得!
  那怎么才能让他们消除这样的感觉呢?
  我直接去赞扬铭观哥?
  不行。
  这样太露骨了,而且大家反而会觉得我和他的差距更大。
  要不……我捧一捧皇帝?
  不行不行,我捧了皇帝大伯,这不就是再给自己加分吗?
  加分的后果,那就是万一他生不出来,我不就成了太子了吗?
  这种亏本的买卖,我可做不出来!
  于是,就在少年的纠结之下,整个儿的殿试也就结束了。
  接下来便是朝廷诸公们开始阅卷,然后再交给皇上定夺。
  这和柳铭淇、柳铭观再也没有了干系。
  不过整个事儿却并没结束。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是有过目不忘的人的。
  出了皇宫的这些贡士们,立刻就在各个场合,把柳铭淇的《师说》给复制出来。
  一个字都不差。
  然后这群贡士们便齐齐的吹捧起了柳铭淇。
  跳得最厉害的当属江南第一才子荆睿思。
  他在客栈就声称,“德王殿下相当于是我的半个先生,我当终身对他行弟子礼。”
  要是别人这么讲,或许其他人会认为这个人在攀附权贵。
  可放在一向人品过硬的荆睿思身上,大家却丝毫都不会怀疑。
  特别是当他们摇头晃脑的读过了《师说》之后。
  不仅仅是荆睿思,这一次好几位士子们的“领军人物”,回来都对柳铭淇的夸赞不遗余力。
  这使得柳铭淇的圣人名声再次飙升的同时,也牢牢的压住了柳铭观的名头。
  宁王本来是虚怀若谷、温雅多才的设定,可现在和人家柳铭淇的圣人设定一比,顿时觉得差得很远很远。
  如此的差距明显,让有志于把自己的追封列入皇帝范畴的礼王,很是有点不爽。
  平日江南才子的领袖——狂生巩渊,这一次没有参与进来。
  原因是他早就趁着一年之中最后的大运河航运时期,离开了京城。
  巩渊身上携带着十万两银子的银票,外加带着二十多个从裕王府印刷工坊借调过去的工匠师傅。
  当然也少不了一张柳铭淇手写的报纸。
  这跟小时候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一样,柳铭淇写得手软,根本不是回事儿。
  作为初版的报纸,他还没有细分得那么厉害,只是给巩渊写了两张单面共十六版的版面,也就足够了。
  字体也不用太小,大一点无所谓。
  虽然因此刊登不了多少内容,但这可是以后会做成日报形式的呢,你写那么多不怕没有素材?
  反正现在即便是江南,那些识字的人还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们最多只能听报纸评书,十六版的报纸够读很久了。
  ……
  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些考完了殿试的贡士们,除了赞扬德王之外,他们另外还有事情做。
  江南曹家曹素评做的愚蠢事儿,根本就不可能瞒得住。
  偏偏江南的消息扩散得又很快。
  之前是荆睿思等人忙着备考殿试,没有功夫去理会,现在他们考完了,就是他们主持正义的时候了。
  凡是有正义感的人,讨厌为富不仁,甚至比讨厌坏人还要厉害。
  曹家在江南拥有数十万亩田地,是江南的第一大地主。
  偏偏在这一次长江和黄河受灾之际,他们却一毛不拔,这就是不仁!
  在朝廷粮仓遭到大规模倒卖之际,他们根本不愿意卖给朝廷,这就是不义。
  不卖也就罢了,他们还在别的地主粮商出粮的时候,积极的阻止和破口大骂,顺带着还组织人手,污蔑并对抗江南总督刘仁怀,这就是卑劣无耻!
  如此不仁不义、卑劣无耻之辈,居然还是丞相的家族,你说士子们生气不生气?
  这两天曹府的门口就有很多士子在大声叫骂。
  但曹仪却没有出来解释,和他之前为了皇帝而去和世子们解释完全不一样。
  绣衣卫也只敢在旁边守着,并没有驱逐这群士子们。
  大康朝从来不以言论而获罪,哪怕是骂了皇帝——就比如上次巩渊带着数百名士子冲到皇宫门口大骂皇帝软弱一样,他们也没有被皇帝处罚。
  更别说因为这个事儿,朝中很多大臣对曹仪已经有了看法。
  他们觉得身为丞相,文武百官之首,曹仪不但没有做出表率,反而还纵容儿子做出如此荒缪之事,真是岂有此理?
  如果人人都跟他一样的,只把自家利益看得紧紧的,那还怎么做事?
  特别是法家的人,对曹仪尤其是不满。
  马上就要去江南的苗炎,都在参加朝廷会议的时候,问过曹仪此事。
  曹仪没办法解释,是因为自己的信鸽比别人的慢了几天,所以才惹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因为即便是信鸽延迟到达了,如果曹素评的私心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昏头昏脑的话,同样不会有这个情况发生。
  归根结底,的确是曹素评太自私了。
  曹素评表面上是江南曹家的掌舵人,但谁不知道曹仪才是真正的曹家主宰?
  这事儿就算曹仪拼命的辩解,都没办法辩解成功。
  所以大半的时候,曹仪都沉默不言。
  比如今天晚上,才从宫里文渊阁回来,曹仪还没进门,便又被围着的士子们破口大骂了一番。
  这让守在门口的老管家很是心疼。
  如果有可能,他很想直接上去和这群人对骂。
  可他明白,一旦他这样做了,反而是在给曹仪找麻烦,在为别人攻击曹仪制造借口,所以他只能对这些侮辱不闻不问。
  不过老管家没有想到,实际上曹仪并没有那么的郁闷。
  晚饭过后,曹仪坐在椅子上休息,不经意看到侍立一旁的老管家那愁眉苦脸的样子,不觉晒然一笑。
  “怎么?还在为这些小事儿烦恼?”
  老管家一听就愣了:“老爷,这叫小事儿?咱们曹家现在的声名已经一落千丈,无论在京里还是在老家,都已经快……快臭了,您怎么能说是小事儿?”
  曹仪摇头道:“虽然这些是对我们曹家的打击,可却并不是什么太让人难以接受的。”
  老管家还是不同意:“不不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