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4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变成两种不同的内外轮胎橡胶,然后再通过组装打气……一系列的流程都有,你赶紧抽空给我研究,争取早日做出来。”
  钟彬又是兴奋又是紧张,“师父你以前做出来过?而且确定能用?”
  “嗯,以前小实验做过一下,不过这种大规模的大轮胎成品还没有做过。”柳铭淇道,“正好你在做弹簧,弹簧和轮胎加上一起,全天下的马车都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保证给你立牌子拜祭!”
  钟彬挠挠头,“这怎么行?要祭拜也得祭拜师父你才是!这个轮胎创意什么的都来源于你。”
  “一起一起……”
  柳铭淇说着说着,忽然觉得不对劲儿。
  呸呸呸~~
  这怎么越听也不吉利?
  他马上闭嘴不提,转而道:“你先吃透这两个小册子,然后便着急人干吧!我给你再派一个小组的助手来。”
  “好!”
  钟彬点了点头。
  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实验室的氛围。
  自己做主导,把一个个的项目分出去,让那些少年们认认真真的去做实验,获取数据。
  然后他再根据各种数据来进行调整,以及改进。
  这样的好处是,同时可以做好几组的实验,一下子就把实验的时间加快了许多,而且因为专人专做,这样的各种数据也更加清晰,方便检讨得失。
  现在做杜仲胶也是如此。
  怎么去采摘原材料回来,怎么分离压榨杜仲的树叶、果实、树皮,怎么分离出来胶。
  怎么做高硫化处理,怎么建造实验设备等等。
  这些分工合作,速度会更快。
  大家一起检讨讨论,也更容易推进进程,加快成功的步伐。
  钟彬对于柳铭淇又给他压一个任务,不但没有感到压力大,反而是更加振奋。
  他之前迷迷糊糊的自己埋头瞎搞了这么多年,却一点成绩都没有。
  被柳铭淇点开了这么一片天地之后,他发现眼前是如此的广阔,顿时觉得人生有了极大的意义。
  柳铭淇离开的时候,这个老实孩子还在认认真真的读小册子,争取能多了解一点杜仲胶的制造和使用。
  ……
  杜仲胶在二十一世纪,还在我国做大面积推广,因为它已经被培养到除却极端天气地方,全国的绝大部分地方都能种植了。
  而且种植的面积非常大。
  可是有一句说一句,直到柳铭淇穿越的时候,杜仲胶都没有能大规模使用,更别提取代天然橡胶了。
  人家巴西雨林里面的橡胶树、东南亚的橡胶树,割个口子便能源源不断的获得天然橡胶,你杜仲树只能靠着叶子、果子和树皮来提取杜仲胶,单在数量上就输了,根本比不了。
  大家都知道,现代的工业化生产,凡是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规模的,或者是不能大规模获得原料的东西,肯定得不到推广和大规模运用。
  小众的东西可能有些时候很高端很洋气,但对于广大群众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实际上也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所以有些时候觉得,美洲真是天赐福地。
  天然橡胶是一个,土豆、玉米和红薯全都来自于此,你这让欧洲人和亚洲人情何以堪?
  倘若这些东西都在我亚洲,都在我中华大地上,我们中华人早就已经统一世界,探寻宇宙了!
  作为一个工科狗,柳铭淇最讨厌的就是毫无依据的幻想。
  因此他从来没有想过杜仲胶能取代天然橡胶,他现在仍旧期待着有一天,东南亚的那些海岛小国,能进贡一棵天然橡胶树来。
  倘若不然,恐怕只有等五年十年之后,他制造的巨轮横渡太平洋,去美洲亚马逊雨林把天然橡胶树带回来了。
  那么现在把杜仲胶拿来做轮胎,有什么意义嘛?
  有!
  当然有!
  杜仲胶再怎么的比不上天然橡胶运用广泛,它经过高硫化处理后,性能实际上比天然橡胶还要好一点。
  在新世纪,杜仲胶都能用在牙科等领域,便是证明。
  至于说杜仲胶的产量问题,在古代反而更加容易解决。
  古代又没有几亿辆汽车,几十亿个轮胎要生产,更没有那么多的橡胶用品要做,哪里用得着那么多的橡胶?
  哪怕柳铭淇做一百万辆马车出来,中国的这些杜仲树也是够用的。
  有了马车,运输必然更加方便,带来的就是损耗的大量减少。
  这样运往边关的车辆,哪怕只是减少两成、三成的损耗,对一个国家国力的蓄养,都是了不得的成就。
  更别说有了橡胶制品,各种密封装置就能做了。
  马桶密封圈只是很小的一种用途,柳铭淇还考虑做电线!
  发电了之后的传输电线,外面可全都是这些橡胶来绝缘的!
  制造电能出来,是西方十九世纪完成的科学创举。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简单的发电装置和成功,已经成为初中生们的奥林匹克都不会考的简单题目了。
  况且柳铭淇还是物理化学双博士,对于制造一个简易的发电机,完全不是问题。
  至于说后面的研究……嗯,那就不一定能完成了。
  一个供应整个城市的大型发电机厂,可不是现在这个水准能做好的。
  它需要物理工业的极大进步才行。
  可柳铭淇能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多培养聪明有天赋的学生。
  有了他的经验和实力,以及站在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肩膀上的知识储备,至少能让大康的科技树少走五百年的弯路。
  甚至于他还很期待另外几个重要的橡胶产品。
  橡胶雨靴。
  橡胶雨衣。
  橡胶手套。
  可别小看了雨靴这个在二十一世纪,几乎已经消失掉的土气玩意儿。
  它在下雨天的作用,仍旧是非常大的。
  乡村里面许多农民们干活儿的时候,都喜欢穿这种高筒橡胶雨靴。
  因为它可以防止许多田地里的危险伤害到农民们。
  比如说锋利的石头片、比如说蚂蟥、比如说血吸虫等等,这些沾染上了,小则重病,大则直接要命!
  放在了大康这个时代,橡胶雨靴用处更大。
  不仅仅南诏是我大康自古以来的领地,柳铭淇是准备要怂恿着景和帝去征服中南半岛的。
  中南半岛的骠国、黎国、逻国等等,可都是热带雨林气候。
  连老美都在里面吃了大亏,更别说古代的历朝历代中原王朝了。
  他们不是败在当地人的手中,而是败在恶劣的雨林之中。
  有了橡胶雨衣、橡胶雨靴和橡胶手套等等,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雨林中各种蚊虫、蛇蚁的伤害。
  只要克服了这些,那么中南半岛的广大粮仓也就揽入怀中,大康便再也不缺粮食,
  同时柳铭淇也能看到南亚大陆的宝地——印度,在向自己招手了!
  看吧!
  有了这么多的功能,杜仲胶做出的橡胶制品,难道不能算国之神器?
  直到现在才因为要接皇奶奶出游而做,少年都觉得自己有点懒散了!


第471章 猪肉紧俏
  当一个甩手老师,那是许多人的梦想。
  柳铭淇也想把种子播撒下去,就能得到无数丰硕的果实。
  但这样想非常不现实。
  即便是在基础知识可以随便获得的现代,学生们都需要老师从小到大的教育。
  于是就更不用说在这连基础的现代物理、数学知识都不存在的古代了。
  钟彬也是兴致勃勃。
  这两天他每天都拿着关于杜仲胶的一大堆问题过来,不但让柳铭淇给他讲解,而且还留下一堆问题,要柳铭淇画图和文字详解。
  没办法。
  柳铭淇只能认真的再把步骤细分,相当于再把之前的小册子重新又详细扩展了一番。
  简单的理解,便是傻瓜入门版。
  柳铭淇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孤儿的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学习,所以基础知识实在是太差。
  以至于他经常向老师问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匪夷所思的笑话问题。
  但他当时的语文老师,一个非常和蔼的快退休的老师,每次都很认真的回答他,而且给予他更多的启发。
  有一次柳铭淇上厕所,正好听到另一位老师问,为什么要对这个傻乎乎的农村孤儿这么认真这么好。
  语文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他拥有非常虔诚的学习知识的心。既然他想学,我就一定会教。这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负责,也是对我们民族、国家的未来负责。”
  这句话柳铭淇一直记在了心里。
  哪怕到了这个世界,哪怕他嘴里无比嫌弃小胖子的不恭,无比嫌弃柳铭宥的无欲无求,无比嫌弃霜姐姐的傲娇淡漠……等等,只要他们有问题问,柳铭淇一定很认真的回答,从来没有一点不耐烦。
  因为他也晓得。
  这些人同样代表着大康的未来。
  既然老师如同慈父一样,把他的学识认真教给了自己,那么他也同样会对自己的徒弟们这么做。
  当然少年也不是没有闲暇时间。
  最近不是已经冬月了吗?
  下个月便是腊月了,他在忙着做腌腊肉。
  要说腊肉,非得是五花肉最好。
  贵州那边几乎只有一丝丝瘦肉的腊肉,虽然油爆爆的满嘴留香,但在外地还是不怎么能吃得开。
  一般还是推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五花肉还分为上五花和下五花。
  上五花肉便是一层肥肉一层瘦肉先间隔的上好五花肉。
  下五花便是贵州那种,只有一丝丝瘦肉的肥肉,通常拿来炸酥肉和熬油比较合适。
  通常一头两百多斤的猪,上五花也就是二十斤上下,下五花也有十几斤。
  所以想要做更多上好的五花腊肉,挂在灶台上面,烟熏火燎几个月都能吃,就必须得多多的杀猪才行。
  随着小葛村的造纸工坊压榨事务越来越多,材料处理也越来越繁重,所以柳铭淇干脆就让小葛村停止了饲养肥猪,全部转到了小佑村。
  小葛村的人们现在已经见了世面,每天都能赚钱赚得乐呵呵,对于这些已经不会太锱铢必较。
  但是放在小佑村就不一样了。
  养猪现在已经成了他们的支柱性产业,全村人都在为养猪服务。
  现在他们存栏都保证在五万头猪的样子,每个月出栏是六千头,然后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每个月出一万头。
  不过小佑村只有六百四十多个人,想要照看这么多头猪,还特意向临近的村庄招聘了不少人来。
  别看数目这么多,但平日里为了抢猪,可是很闹出了一些风波的。
  在京的勋贵和宗室数量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千户,然后还有朝廷官员们,还有消耗猪肉的大户——皇宫,平均每户人家都得不到一头猪。
  是。
  一头宰杀之后的干料猪还有两百多斤,但你让他们一大家人一个月才吃一头猪两百多斤,现实吗?
  比如诚郡王家里,大大小小二三十口人呢,一天七斤肉,还不够一顿一桌子的。
  况且柳铭淇很黑心,他还每个月拿出了一千头猪卖给了京城的富商们。
  这下子大家的份额更少了,那些为了吃猪肉的家伙,打架都不止打了一次。
  不是说除了柳铭淇的养猪工坊,别的地方就不养猪了。
  但是别的地方哪怕是用干净的饲料来喂猪,质量都比不上裕王府的好——猪肉好吃不好吃,你吃一个菜就晓得了。
  所以每每到了肥猪出栏的时候,裕王府也是被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