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钢铁、玻璃、枪炮。
真的穿越之后,他发现其中最好搞的其实是枪炮。
炮这种东西,有商代铸造大鼎的技术就完全没问题,实在不行还可以找根大树掏给窝凑合用。
火枪也不过是根铁管,只有发展到燧发枪才算有点技术含量,但也不超出现在的技术极限。
这些东西反而都很好搞,相反,高炉炼钢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实验,第一座小高炉刚刚开始动工,能不能成还是两说。
现在青州所用的钢铁,一个主要来源是江南,本土生产的完全还是再用旧式手法炼铁,产量很低。
当然,青州目前的用量本身也不大,结合进口,倒也能勉强满足需求。
至于玻璃……,建厂虽然很久,但产出一直不尽如人意,仅有的几件成品,全都是布满气泡的废品,即使不懂技术,也能一眼看出根本不能用。
这间工厂,如今不仅无法带来滚滚财源,想反却要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完全是个亏本买卖。
徐世杨虽然总是告诫自己要有耐心,要给予技术人员充分尊重,要给他们改进时间,但眼看着宝贵的钱粮投入进去,却一点成绩都拿不出来,他还是有些怨气的,因此这次干脆绕过玻璃工厂,转向纺织厂。
徐世杨带着亲兵进入纺织厂的时候,这边正在进行军训,女工们排着整齐的队形,扛着削减的木枪,喊着口号在厂房前的空地上列队跑圈。
如今齐省尚未有大宗纺织原料输入,所谓纺织厂,其实就是个以女工为主,把成品天竺土布裁剪缝纫为成品的成衣工厂。
这个工厂可以为新军统一样式的军装、布鞋、绑腿以及帐篷,但现在她们没有纺织能力,徐世杨的轻工业依旧瘸着一条腿,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链。
“也许以后应该推广种植棉花?”
第一次工业革命,往往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通常这种轻工业也是原始积累中最赚钱的行业,没有之一。
徐世杨非常希望能尽快完善自己的纺织工业产业链,当然,现在还做不到,毕竟统一青州也没多长时间,基础还不牢固,有一点田地都要想法设法种植粮食。
经济作物,还得等以后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开始推广。
即使这样,青州的纺织工厂依旧给徐世杨带来了不少的惊喜这其中包括将近3000年轻的产业工人妇女,而且随时可以扩大到5000人。
这些女性经过工厂的工作和训练,对外形象上显得衣着干练,行动迅速,也有纪律,因为有自己可支配的劳动收入,因而更加自信,有一种劳动妇女特有的健康美。
眼前这些女性,已经开始脱离封建道德体系对女性的压迫,逐渐向工业社会靠拢。
嗯,至少在工厂内部,确实有了几分原来位面20世纪50年代后到90年代前,华夏产业女工的风采。
虽然只有几分,但对徐世杨来说,已经是值得心花怒放的大好事了。
实际上,徐世杨怀疑,给这些女工发一条步枪,再训练三个月,纺织厂女工同样会是优秀的士兵,排队枪毙跟鞑子一换一,怕是也不会弱多少。
当然,现在这种生活不会长久就是了。
‘好好享受这最后的快乐时光吧。’
徐世杨看着纺织厂女工组成的队列,心中其实是略有些羞愧的。
青州的纺织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工厂里的活儿取决于原材料,其实开工时间并不长。
因而相对后世资本主义积累初期地狱一般的血肉工厂,这边反而显得有些田园牧歌般美好。
但这美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徐世杨正暗搓搓的想要把资本主义这头巨兽放出牢笼,一旦成功,让这头巨兽尝到血腥味道,它一定会尽一切可能压榨利润。
那个时候,即使徐世杨尽力干涉,限于成本和技术条件,工厂也会变成真正的血肉磨坊,那可不是996这种小儿科可以形容的。
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半年换一批工人都是有可能的!
国家确实会因此而兴盛起来,但那些被吞噬的工人……
唉……
徐世杨当然会努力帮她们以及他们,但他自己也不敢确定,能限制那头巨兽到什么地步。
离开纺织工厂,最后一站是日照海边的盐业工厂。
这是一座晒盐厂。
在徐世杨开设这个工厂之前,生产食盐主要依靠煮盐或煎盐,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柴草,打柴烧卤的人工,甚至齐省这边通行的煮盐法还得消耗大量铁锅。
这些消耗,在以往朝廷还能维持基本信用和社会安静,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时期,还算能够支撑,那个时候,无论私盐官盐,都是利润惊人的行业,靠海的人民,总算也不缺盐吃质量另说)。
但现在,齐省这种地方,连打柴草的人手都不够,更别说消耗铁锅煮盐,简直是得不偿失的亏本买卖。
日照李家每年会抽调人手煮一批海盐,但成本高到没法卖的地步,甚至还不如从江南直接走私过来的私盐便宜。
这也是徐家之前每年都要派船去江南的主要原因——靠海的日照都是这个德行,你还指望不靠海的内陆州县吃到便宜盐?还不如老老实实从江南进口。
大致完成对青州的统一后,青州节度使徐睦河最关注两件事第一是粮食生产,第二就是立刻着手开始尝试恢复盐业生产。
盐虽然重要,但徐世杨不能容忍为此花费不必要的人力去准备柴草、卤水以及铁锅,因而老爹决议要恢复盐业后,徐世杨私自做主,决定尝试晒盐法。
晒盐法初期,整备盐田,准备卤水确实也需要大量人工,但进入生产阶段后,相对煮盐法来说,盐业所需工人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节约人力外,产量增加也有数倍之多,因为不需要铁锅和柴草,食盐的单位成本会降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对官府来说,最大的坏处就是晒盐法不需要集体劳作,很难通过控制灶户来控制盐业生产。
徐世杨觉得自家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使用效率最高的晒盐法,至于私盐泛滥造成“国有利润”流失,这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毕竟,盐的产量增加,至少可以让自家减少一个硬通货留出大项,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来跟江北其他坞堡主做交易。
目前为止,青州的盐业工厂有大约一千户工人,采用晒盐法,每年可以有大约70到80天的生产时间,每天每户的产量在200斤上下。
正常情况下,青州年食盐产量可以达到1400万斤,按私盐一斤十文的价格,产值二十万贯。
盐业工厂居然一举成为仅次于外援和土地水手的青州第三大财政收入来源!
第239章 回家1
接下来对兖州和莱州的统一战争,徐世杨本人并不参与指挥,对兖州府各地的攻击,由镇远营营长李井槐指挥,除了镇远营之外,还有靖远营,一千个大周禁军士兵,五千青州民兵参战。
对莱州府的进攻,由徐世松指挥,部队包含来远营,致远营,另外一千禁军,五千民兵。
来远营和平远营作为两个方向的战略预备队备战,新兵营继续训练,其他新军野战营都可以轮换放假休息。
因此,李逵获得5天假期。
自从徐世杨把原来的青年近卫分散,当做老兵和军官安排在各营充当军官之后,他就开始担任徐世杨的亲兵队长。
目前的亲兵队是个只有30名选锋兵组成的小部队,属于真真正正的护卫队,而非以前那个徐世杨亲手培育的新军未来。
李逵本人对此倒是不怎么在意,他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觉得在最高领导身边做个近卫,远比到部队中尝试独当一面舒服。
毕竟领导身边获得好处的机会也不少,对吧?
新军确定军饷制度之后,李逵攒下最近两个月的军饷,买了一大堆东西。
现在,他挑着一个扁担,身前是二十斤肥猪肉,一只鸡,一条大鲤鱼;身后是三十斤高粱,五斤细面。
这些精致的食物是孝敬他居住在日照的老娘的,当然还有他的兄长,嫂子以及侄子。
当初离开家去莒州参军之前,兄长一家对他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苛刻,几乎就是把他当成一个免费的佃户使用,重活累活干了很多,最后确是一点家产都不想分给他。
当时,李逵确实是有些愤恨的,孜然一身离家,去外县当兵,在当时人的眼里,几乎可以说是已经算个死人了。
不过当了快两年的新军士兵之后,李逵反而逐渐想通了。
首先当然是因为新军的待遇着实不错。
他是在新军中才吃了第一顿饱饭,之后连续的训练和战斗虽然辛苦,但也不是承受不住,而且粗粮管够之下,还能时不时吃顿肉或鱼。
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随着青州控制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新军待遇提升很快,鱼肉禽蛋之类的补给品越来越多,出现在食堂餐桌上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充足的营养,使得原本就身强力壮的李逵变得愈发魁梧,他甚至可以把一块四斤重的圆形石头扔到50米开外,如果发挥好一点,他还能扔的更远。
当然,暂时没有人知道徐世杨专门挑选部分选锋精锐训练扔石头有什么意义,不过这确实是选锋兵很重要的考核项目。
另外一项自然是白刃近战。
这是李逵的拿手好戏,实际上,目前整个青州,近战能确保战胜李逵的人也不超过十人。
几个陷阵营中的女真人也承认,李逵的近战水平,放在辽东鞑子那里也是数得着的勇士。
李逵的缺陷也很明显——他至今不会射箭,开弓倒是可以,但箭总是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又一次射箭训练,他甚至把包头训练箭直接射到身边观看的战友身上,闹了一个大笑话。
徐世杨曾经笑话李逵射箭是“布朗运动箭”,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过看徐世杨那乐呵呵的模样,猜一下大概也就明白了。
说归说,笑归笑,徐世杨确是并不怎么在意选锋兵的射箭成绩了——能射箭当然更好,不过不会射也没什么。
如今的射箭成绩在选锋兵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降低了很多,而且还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甚至李逵这样的,还被特许以后不用参加射箭考核了。
因为按照徐世杨的说法,青州府兵工厂稳定投产后,即使近战选锋,也很快就能装备手枪,未来的新军也要尽快普及火器,现在训练弓箭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没有了最大的缺点,优点自然而然就被放大许多,这也是李逵能够成为徐世杨第二人亲兵队长的最大原因。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更高的待遇。
李逵现在的工资,如果换算成高粱,差不多相当于一百亩中等田地一年的收成!
而且还不用交税,这样算的话,他甚至已经可以算是个中等地主了!
有了钱,李逵发现自己更能理解以前哥哥和嫂子为啥那样对待自己了。
就是因为没钱呗……。
当初李逵干活虽然不少,但吃的也多,兄长租种日照王家50亩田地,其中一大半是中田,剩下的则是劣田,每年打下粮食,大部分都要交给王家做租子。
剩下的已是不多,养活哥嫂自己,老娘,还有一个孩子,再加上李逵,这生活之艰难,可见一斑。
那个时候,平时全家能吃个半饱就很幸福了,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给老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