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吾要求很简单,杀蒲受畊!”
杨太后想的是,让北人把投靠他们的叛贼杀了,这样以后别人想要效仿,就该事先想想北人会不会卸磨杀首发
而且蒲受畊一死,就算北人反悔,自己带着孩儿去见大周的列祖列宗,总算也能说自己给泉州宗室报仇了。
文仲等人略微犹豫了一下,在他们看来,北朝应该是不会杀蒲受畊的,倒不是因为这个人不该杀,而是因为这人是主动投降的,而且通过杀大周宗室表达忠心,若是北朝杀他,会让那些叛周投华的人心中不安。
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包拯率先应承下来:“臣认为,可以在回信中提及此事。”
作为擅长刑名的名臣,包拯首先想到的是,蒲受畊屠泉州不是只杀了宗室,而泉州可以确定是炎黄之地炎黄之民。
如果硬要说律条,不论按周律还是按华律,都该论斩,也许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劝说北朝杀他?
“臣附议。”文仲倒是不像包拯想的那么多,他只是觉得试探一下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
从临时行在出来,文仲略有些不安的问包拯:
“包大人,您觉得北朝会为前朝宗室杀蒲受畊吗?”
“可能不会,但也不是没有这么做的可能。”包拯回答:“我们不必提及泉州宗室,只是请北朝替枉死的泉州百姓做主。说不定徐世杨能够同意。”
“而且……。”包拯犹豫了一下,小声问道:“文大人,如果北朝不杀那蒲受畊,您愿意去大理吗?”
“不去!”文仲坚定的回答:“我们去大理,托庇与外人,就等于坐实了大周非华夏正朔的说法,所以我们绝不能去大理!吾宁愿在此地战死首发
北朝喜欢以大周对女真鞑子称臣,而自己灭亡女真来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背书,如果大周小朝廷最终甚至托庇与大理这样的小国,那真就如北朝所言,大周不过是个臣狄夷的儿皇帝了。
这是文仲死都不能同意的底线。
“那就这样吧,如果大周国灭需要一定有人陪葬,不如就包某和文大人两人去向大周的列祖列宗解释吧。”
包拯平静说道:
“别死更多人了,已经够多了。”
……
实际上,此时华军南下的前锋部队距离大周小朝廷已经不远了。
北上送信的使者不过走出一百五十里,就碰到一队正在剿灭山贼的华军骑兵,使者向领头的军官表明来意后,那名上尉立刻抽调二十骑兵,护送他们去找徐世杨。
而此时,徐世杨刚刚处理完泉州的事,抵达小朝廷曾经驻足的永安县。
他看到回信之后,神色复杂的对使者说道:“我没法把蒲受畊的人头交给你。”
“殿下,小臣听闻,您一直称汉人为炎黄贵胄,天选之民。”那使者还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一下:“那蒲受畊在泉州加害六万汉民,难道您不能为炎黄贵胄报仇吗?”
“啊,我想,先生您误会了。”徐世杨回答:“替泉州百姓报仇和把蒲受畊的人头交给你们是两回事,因为我已经把他碎刮了,残骨碎肉都扔进猪槽,我上哪再去找个人头给你们?”
“呃?”使者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殿下已经杀了蒲受畊?”
“是啊,不仅是他,我已经下令搜杀国中所有帕尔斯人。”徐世杨淡淡的说:“先生若是不信,将来去泉州一看便知所有幸存者都是监刑官。”
“小臣为泉州赵氏宗族和全称百姓,谢过太子殿下!”
这使节大概跟泉州有什么关系,意识到徐世杨已经直接为泉州百姓报仇之后,他二话不说,拜倒在徐世杨面前。
“起来吧,我不喜欢跪礼。”
徐世杨说道:
“或许你们不信,但我说的都是真的,华夏贵胄岂容人轻辱?搜杀帕尔斯为泉州报仇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
“你们那小朝廷会不会因此感激我,我一点都不在乎,反正你们已经这样了不是吗?还有,回去说一声,赶紧投降吧,我没时间等了,还得去处理交趾贼侵占钦、廉、邕的事。”
徐世杨现在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吐蕃侵袭川省、交趾攻打桂省,造成的杀戮都不少,特别是桂省三州,估计几十万军民的损失得有。
这些外贼带来的损失,让徐世杨标榜的这次统一战争是世上死人最少的内部战争的宣传彻底破功。
他之前根本就没有意料到,南方的那些小国居然有如此胆量撩拨华夏的虎须。
难道他们真以为华夏不会替周人做主报仇?
行吧,不管他们怎么想,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让这些傻缺一起去陪那些帕尔斯人吧!
……
共和1795年10月初3
大周皇太后,宰相文仲,枢密使包拯等最后的臣民,带着祥兴小皇帝向华军投降。
历时两百年的大周王朝至此正式宣告灭亡。
不过,前来接受大周投降的却不是华夏皇太子徐世杨,因为他上次接见过使者后,立刻动身,乘坐海军的风帆战列舰南下,准备攻打交趾了。
接受小朝廷投降的,是不得不专门赶来的皇太孙徐代灼。
人们猜测,这大概也是皇太子确立太孙地位的表示之一,毕竟接受大周最后投降,是个很不错的政治资本。
另一方面,川省、桂省和粤省那些还在打着大周旗号的臣民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最近的华军投降。
到1795年底,华夏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伟业。
第676章 1795年
共和1795年对华夏帝国来说是一个新的。
一方面,帝国基本完成了统一,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帝国。
另一方面,军事胜利,只不过是帝国把南方纳入统治的工作开始。
以往的时候,华夏帝国的统治范围都是战乱之中重新收复的待恢复地区,这些地方人民穷困,对国家所能带来的好处期待感很低——基本上,只要能够给人民一个差不多的安稳环境,然后少收一点税,基本就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了。
至于这个政权是华夏、大周,还是别的什么名号,乃至于鞑子,对疲敝的老百姓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超出这个标准之上,帝国政府多做的任何工作,对人民来说都是意外之喜,所以北方人民才会这么支持帝国,那些失去了部分特权的坞堡主也没有对帝国造成太大阻碍。
但是江南不同,浙省、苏南历来是天下最繁华富庶的地区,人民生活富足而安定,而且基本以小农经济为主,与华夏那种大量集体农庄加工厂为支柱的情况区别很大。
如果直接把江北的做法复制到江南去,恐怕会引起江南人民巨大的反感,之前战争中少造的杀孽恐怕就没意义了。
如何在经济上把江北江南也统一起来,对华夏来说是个比军事征服更有挑战性的新难题。
当然,这实际上属于幸福的烦恼,毕竟帝国领土扩大了五成帝国在辽东和西北的控制区实在太大了),而且不同于大量边荒地区,这些新增土地都十分肥沃而富庶。
由于进攻的时候给地方造成的破坏很小,华军连江南1795年的秋赋都按时收上来六成之多按照大周自己的黄册,他们每年税收按时入库效率也不过如此),这大概也与帝国没有丁税,国家和个人都可以集中精力应付田赋的有一定关系。
今年在江南收取的田赋基本被就地使用,供应当地驻军、权力机构改造,以及赈济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民众。
经济上,目前统一江南没有带来太大收获,因为帝国并没有把江南当成新征服的领土,而是看做自己刚刚收复的固有国土,不仅不能压榨,暂时还需要一些补贴。
不过,对于华夏来说,土地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就是最大的收获。
特别是人口,最低五千万,高可能会有六千五百万的核心人口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帝国将再也不用为人口不足问题而发愁——以现在没有蒸汽机的工业,帝国甚至可以一边维持小农经济,一边维持工业和大农场农业的生产。
拥有江南,帝国才真正算得上弥补了最后的短板,具备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
当然,拥有基础不意味着已经成功,帝国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消化江南。
……
帝国在共和1795年的会议季开的很没意思。
因为广大新领土的情况根本没法统计上来,明年需要多少资金投入,以及能够有多少产出,都是很没谱的事,帝国又不能依赖大周的统计数字去制定自己的规划,那是在太不靠谱了。
因此,这一年的经济预算比以往多了许多因为需要对江南进行一些投资),但收入却不知道到底能有多少。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一年帝国的主要官员有很多不在泉城,也根本没法参加会议。
比如徐世杨已经乘坐海军的舰船到了交趾附近海域,而六部的大部分官员也都已经南下,前往江南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主官大都不在的情况下,想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似乎有点不太可能。
对此,帝国的解决之道是,今年的会议季将开一整年!
也就是说,一边统计新的经济数字,一边制定新的预算规划,同时还要进行审计,利用一整年的时间,首先从统计学上把江南江北合并到同一个轨道上来。
其余的工作,倒是可以慢慢的,一点一滴的去做。
……
除了官员们,此时,帝国的统治者也都还有自己的任务。
比如徐世杨还要解决交趾入侵桂省的问题,而徐世柳已经进入川省,他将在帝国的直接支持之下负责击退吐蕃对川省的攻击——与此同时,皇帝册封徐世柳为晋王,许他全取吐蕃之地为封国。
因此晋国成了继秦国之后第二个亲王封国。
至于皇帝徐睦河自己,他给自己的下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准备泰山封禅大典。
徐世杨封禅这种纯粹的典礼性工作没有太深的感触,但徐睦河非常需要这个仪式来为自己歌功颂德,以求名留青史。
既然父亲坚持,徐世杨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只要封禅不影响自己针对交趾的军事行动即可。
封禅计划与1796年3月进行,到时候,会有大批外蕃代表、江北官员、江南儒士和大周宗室随行——帝国不要大周宗室的命,那么他们在这些方面表达一下忠心也是理所应当。
……
时间略略回拨到1795年12月。
桂省邕州,这座小城已经被十多万越国和洞蛮联军围困了两个多月了。
开战的时候,城中守军只有两千七百,但因为敌人在之前投降的钦州、廉州都进行了疯狂杀戮和劫掠,有此前车之鉴,城中六万军民誓死不降,在知州苏缄的指挥下拼死抵抗。
军民万众一心,敌人又缺乏攻城经验,双方居然一直僵持不下。
徐世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登上海军战舰,率领一支由六艘风帆战列舰,六艘风帆巡航舰,二十二艘风帆炮舰,十五艘风帆运输船组成的舰队直接开赴富良江红河)入海口附近,做出直接逆流而上,攻打升龙府的姿态,以逼迫越军回师。
另外一方面,华军中将冯三虎亲自挑选三千骑兵,一人三马,以换马不换人的形势向邕州狂奔。
三匹马全都跑废,那就步行前进,发挥华军铁脚板的战略行军优势。
徐世杨要求援军务必在邕州城破前赶到战场,绝对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