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兴-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就是这个写史的传统,让庄家还没洗清刺驾案的嫌疑,就又陷进了另一个巨大的漩涡。
    虽然都有些牵强,但这两个案子坐实任意一个,都足够把庄氏抄家灭族了。
    徐世杨本人是1798年底,抵达金陵后才得知有这么一件案子的。
    他看了刑部对庄家各人的初期审讯记录,以及内阁诸位成员对此案的评价,然后又看了看庄氏编写的《周史》。
    根据审讯记录,庄氏曾经的门客确实参与了大理刺驾案,但那个大侠也确实已经五年没跟庄氏联系过了。
    所以,如果说庄氏是刺驾案参与者之一,那么的确还需要更多证据。
    但若是真的所有参与者都诛九族,那么庄氏作为嫌疑人之一的确应该受刑。
    至于《周史》案,这个事实认定非常清楚,庄氏确实在他们私自编写的史书中收录了文仲对华夏的评价,那评价也确实是把华夏对大周的吞并说成谋逆。
    但是否因此定罪,以及如何定罪,这个就不是下面的办案人员能够决定的了。
    内阁对此事的看法有些两级分化。
    礼部、吏部、户部三位尚书认为此事根本不值一提,文人写个史就算谋反的话,这谋反未免也太容易了一点。
    但刑部、工部和兵部三位尚书认为这就是谋反,不能因为对方孱弱来否定对方谋反的意图。
    何况,再小的威胁也是威胁,应该扼杀与萌芽之中。
    三位辅政大臣中,首辅认为庄氏算是谋反,两位次辅认为不算,看起来似乎是为庄氏开脱的人略占上风。
    但两位更关键的人物中,皇帝认为应当严惩庄氏,而太子徐世杨刚刚得知此事,尚未表态。
    因此,徐世杨的态度,就成了决定庄氏命运最关键的一票。
    这不仅仅是内阁支持哪一方的人多的问题,还因为徐世杨才是帝国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简单来说,徐世杨拥有一票否决权。
    实际上,徐世杨觉得,大家对此时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各自的立场,或者说p股。
    比如刑部,非要定庄家的罪,主要是为了显示刑部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破获这种谋逆大案对刑部来说是可以对外宣扬的功绩。
    而工部和兵部,主要是因为他们属于徐世杨的嫡系,代表帝国的军功贵族集团,是当初灭周以及其他国家)的主力,因此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功绩被人抹黑成“谋逆”。
    皇帝想要严惩庄家的理由也是如此——他不希望自己被人说成得位不正。
    至于反对严惩庄家的内阁成员,理由就简单的多了——礼部认为史家写史书本来就是这样,这件事情很正常。
    就算是官方今后编写周史,最好也把文仲对帝国的评价收录进去,这样至少能显得帝国大度。
    吏部、户部,以及两位次辅大臣也是差不多的想法,而且他们觉得帝国吞周算不算谋逆,其实是件很无所谓的事,因为事实就是帝国赢了,大周输了,这就足够了。
    至于徐世杨……
    真有意思。
    这是帝国皇太子对此案的第一个评价。
    大家不明白此案到底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徐世杨的记忆中的历史上也有一个与之非常类似的案子。
    他记得,那件案子似乎也是湖州一个庄姓财主延揽天下文豪,给已经灭亡的前朝续史,结果被姓查的告发,引来了族灭之祸。
    不过,那个时代,庄氏遇到的是以残暴著称,以蛮夷代华夏的鞑子政权。
    而这个时代的庄氏,很幸运的遇到了以民族主义立国的华夏。
    “汉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自然也有把这个时代发生的事完整而正确的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权利和义务。”
    徐世杨在案件样本的背后写到
    “我的意见很简单,不管那些对帝国的评价是不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这都构不成犯罪,自然更不是什么谋逆。”
    “何况我可以确定文仲确实说过这些话,若是要定谋逆,那得先从楚国把文仲抓回来。”
    “实际上,这个案子反而让我觉得那些旧文人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所以我允许庄氏继续编写《周史》,而且我允许他们查看前周的馆阁档案,和帝国内部十年前的档案资料——我不是不允许他们查看更多资料,而是因为帝国会议档案有十年保密期,等秘期过了之后他们再逐年查看吧——反正编写史书这件事,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
    “所以,周史案根本就不该存在。至于刺驾案,请刑部查找切实证据,如果庄氏并未参与,那就不要牵连过广——即使连坐,我认为牵连三辈人父辈、子辈、平辈)就已经很严酷了——要记住,对待汉人,我们应当有更多耐心和同情心,以后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对汉人罪犯,应当本着‘少杀少判,宽大处理’的原则办事。”
    “还有,跟庄允诚明史案主犯)说一声,我希望有机会亲自给《周史》做序。”
    “啊,还有,派人查一查那个诬告庄氏的查继佐。”
    最后这句话纯粹处于徐世杨对这个人的私人恶感,但估计得到暗示的刑部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这样的人,说他一声光明磊落是不可能的,总有些把柄可以抓住,然后就能让他尝尝上纲上线的滋味了。

第751章 民心1
    徐世杨对周史案的裁决,让很多人感到十分不解。
    按理来说,这样涉嫌诽谤皇家的行为,就算不入刑,应该也不至于还能得到皇太子亲自作序这样的支持才对。
    这绝对算得上对庄家的赞扬了。
    当然,这决定,让那些旧文人也觉得,徐世杨这个人虽然嗜杀好斗,野心勃勃,但这气量确实够大度。
    若是再仔细想想,就会有人发现,徐世杨这种大度其实只对汉人,对其他民族他可是从来不会手下留情。
    而徐世杨那个“对汉人少杀少判,宽大处理”的论罪基调传出来后,市面上对他的评价开始逐渐变得混沌不清起来。
    在以往的几年,特别是帝国吞并大周统一天下之后,对徐世杨评价最高的是老百姓,因为他们终于过上了平稳的生活,再也不用担心朝廷为了满足鞑子的岁币而根括百姓的财产,再也不用担心外敌入侵到自己家乡烧杀抢掠。
    甚至连占山为王的强盗匪徒也变得少了很多——民兵的火枪可不是吃素的。
    甚至连行会,都因为各路大侠的覆灭而不存在了。
    帝国银行的贷款利息很低,而且没有利滚利,还可以分期偿还,这方面同样没有问题。
    把这些欠债都还上,老百姓在一年辛苦耕作之余,就可以安心享受自己缴纳税款之后所有余粮了。
    可以留着自己吃,有更多余粮当然也可以拿去卖给新朝廷,官府每年会直接派人到田间地头按统一价格收购粮食,这可比地主老财的粮店收粮价格公道多了,而且还能节省运费。
    若是遭了灾或者因为别的原因欠收,从国营商店买粮价格也很低,有些缺粮的地方,甚至买粮价格比卖粮价格还低不少,很多人宁愿把手头上所有粮食卖给国家,然后再买粮来吃。
    据说这是因为帝国有海量廉价的安南米和辽东米的缘故。
    当然,具体原因远比这个复杂,只是老百姓不需要知道也不想知道“平抑物价”、“统购统销”之类的政策意义,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朝廷惠农的政策,是历朝历代都从来没有过的仁政。
    若是天公作美,每亩地能多收个斗自打全国大修水利之后,天公平似乎越来越愿意作美了),大家接下来一整年就都可以好好喘口气了。
    每年收了新粮,卖给田间地头到处走的国营粮店收购员,或者有人不愿意省那点力气,直接把粮食运到城里的国营粮店,换成或厚或薄的一叠纸钞,顺便在城里好好购物一番
    肥皂快用完了得买上十块八块的带回去;火柴要多买几盒,这东西生火特别方便;盐更是必需品,必须多买一点;灯油在国营店里不零卖,但可以几家人合买一壶,这比从走街串巷的小贩那里沽会便宜许多。
    还有花花绿绿的布,这个越来越便宜了,家中婆娘整天眼红着想要,既然卖了粮那就扯些回去,给婆娘崽子都做件新衣裳好过年。
    收成更好的人家,预算中还包括给婆娘的一面小镜子;给孩子的小玩具——拨浪鼓、小泥人什么的;自然还有自己享受的烧酒,有些不会过日子的甚至还想着切两斤卤猪头肉。
    小农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
    其实,除了在土地上耕作,现在有些人已经开始想些别的方法补贴家用了——比如买个奴隶来做农活,把婆娘从地里解放出来,让她去工厂做工,这收益甚至比整天在地里耕种还高些。
    在工厂做工,还能经常得些劳保用品,比如工作服,以及专供女工的,被称为“卫生棉”的东西。
    那些没有自己土地的人,现在也有活路了,他们可以选择去工厂做工,去国营农场务农,或者干脆去边荒地区讨生活。
    选择去边荒的汉人,朝廷直接发一个婆娘异族女人嫁给汉人后最少也能升为庶民,所以对女奴来说也是很受欢迎的出路),还有武器、土地、牲畜、农具、家具、种子、第一年的口粮和房子。
    平民阶层的人生活都越来越好,在帝国宣传机构的引导下,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好生活是帝国、内阁、皇帝和太子指引下才获得的。
    所以,不管旧文人们怎么说,平民阶层愿意支持帝国的概率是很高的。
    而老百姓之外的人,对帝国的评价就有些好坏参半了。
    首先,即使对帝国持最严厉批评态度的人,也得承认帝国如今的国势远超大周,可谓蒸蒸日上。
    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全方位的——原来属于国外的大量土地被纳入囊中,养活了原本衣食无着的百姓,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安定。
    还有那些海外的奇珍异宝犀角、象牙、珍珠、玳瑁、珊瑚等等等等,以往只有真正大富大贵的人家才能享受到的高档奢侈品,现在已经开始走进很平常的富裕人家。
    而以往同属奢侈品,只是没有那么高不可攀的香料、貂皮之类,下沉的更加厉害,已经是公民家庭普遍可以拥有、使用的物品了。
    这些好处,让那些士绅豪族也暗暗觉得满意。
    但是别的方面就不太好了,比如说帝国对那些泥腿子的优待实在太多了。
    首先,以往被认为是正常手段,富户豪族以债务手段兼并自耕农土地的做法,现在是完全行不通了。
    帝国银行愿意接手平民的债务,但他们绝对不会承认超过银行基准的利息和任何利滚利的行为,这让富户豪族对外放贷变得无利可图。
    如果说,这种经济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投资新产业工厂来弥补的话,帝国下沉教育,以强硬手段要求所有汉人适龄孩子上学,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这梁子可就结大了。
    徐世杨曾经以为,他取缔科举,就会引起士绅的群起反对。
    其实不是这样,对士绅来说,无论是科举八股还是考试数理化,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问题在于,对于知识的垄断。
    平民老百姓本应无法接触知识,这种昂贵的奢侈品本来应当只属于士人,但徐世杨不断普及教育,打破了这种垄断,当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考试成绩甚至超过士人家庭的子嗣之时,士人们唯一值得自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