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新马超-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知,董卓与士人,也曾有过一段美好时期”
马超大惊:这怎么能所有历史资料都显示,董卓跟士人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生来就是死掐的命
难道说,李儒真的看破了一些事儿,并且是唯独投靠自己,才能存活下去
第三百三十九章 废帝内幕
“将军知,两年前废立少帝之事”李儒开言,居然一竿子回到了两年前。
而马超有些迷糊不解,董卓入京废立少帝之事,别说是马超知道,就算是后两千年,都有人知道:李儒平白无故说起这个干啥难道,那个时候,董卓与士人,就已经开始一段美好时期
想到这里,马超突然苦笑了一下:这根本不能,历史上早有记载,董卓废立少帝之举,惹得百官忿怒。甚至还引出了执金吾丁原起兵反对董卓、吕布杀爹的第一弹
是,李儒这个时候竟然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个无声的举动,不由得使得马超严肃起来:看得出来,李儒并不是在信口开河
缓缓喝了一口茶,延缓一下心中的震惊之后,马超才开口问道:“世人所言,当年董卓独断专行,早有篡逆之心,由此才行废立之举。不过,超在扶风也分析过董卓废立少帝之事,但觉应该是董卓初入洛阳,警觉性较高。后来觉那权力根本不是他能玩得转的,才效仿伊尹古制、有样学样难道,这其中,也有士人的身影”历史上,对董卓此举,早就有了明确解释。马超实在想不到,那些忠贞的士人,怎么能参与其中
李儒听完马超的话,似乎有些诧异,不禁向马超问道:“敢问主公缘何说董卓废立少帝乃是那个效仿古制、有样学样”
既然谈到这里,马超也觉得自己确实该跟这老毒蛇好好聊聊。将后世那些分析捋了捋,整理了一番思路之后,开口说道:“假若当时董卓不废少帝,那按照汉朝惯例,皇帝年幼则由太后摄政,布诏命的权力就在何太后手中。董卓自不好干涉。虽然何进、何苗兄弟死了,但他们的党羽还在,因此当时何氏的势力还很大。这些将成为董卓专权的一大障碍。而废掉少帝和太后,就以轻易的瓦解并斩除何氏势力。此其一也。”
李儒默然点头,看来这后世的分析,确实吻合当时的形势。
“其二,董卓要为自己这武人专权寻找被人接受的依据。汉家故事,要么是皇帝亲政,要么是顾命大臣辅政,要么是外戚专政。这三者董卓都不是。博士所言不错,从根本上来说,他与小子一般,只是一个地方武人而已。现在想专断朝政。天下人不服,怎么办”
这一问,马超突然感觉有些好笑,抿了抿嘴,继续说道:“董卓的做法。是从董太后那里入手,献帝的母亲被何太后弄死之后,献帝就被灵帝的老娘董太后抚养。董卓与董太后有同族之谊,若是献帝为帝,则董卓便是外戚。这便有了理论依据。”
这番话,其实已经很有对皇室大不敬的意思了。但李儒却是连眉头也不皱,由此看来,李儒跟马超是一路人,都是视大汉于无物的人,更甚至以推断,他们是在根本上蔑视皇权的人。
当然,马超的蔑视,是因为他知晓更先进的制度。而李儒的蔑视,则能由历史的局限性,性格导致思想决定他们的骄傲。
“董卓为外戚,由他掌权便名正言顺了。而更有利的是,灵帝死后,何氏与董氏争权,何进在宦官的帮助下消灭了董氏势力,弄死了董太后。这样一来,董卓掌权就没有董太后的约束。这等好事儿,简直和上天故意安排好的一样,董卓又岂会错过”
言尽至此,李儒对马超深鞠一躬:“主公高见,于表象看透实质,果真令儒大开眼界。”
“过奖过奖,超只不过事后诸葛只不过事后推断,觉得应是如此而已。不知博士以为如何”得到李儒的夸奖,马超不禁有些飘飘然,差点将事后诸葛亮这话也说了出来。不过,由此也以看出,后人对董卓废立少帝的猜测,至少是很正确的。
“将军有所不知,当初儒谏董卓如此所为,却没有想过这么多,而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
马超一愣,心中觉得自己忽略了一些东西:不,劝董卓如此做的,就是眼前这个李儒难道说,董卓废立少帝,根本不是为了独断专权
“主公有所不知,当时董卓兵微将寡,难以立威。更有士人百官、诸侯虎视眈眈,某等若不出此毒策,则身死多时矣”李儒悠悠说出这番话,使得马超有些不敢置信。
在马超的印象当中,董卓一直把控着汉庭的权柄,最后惹得天怒人怨,才被长安士人使用了最下作的刺杀,将董卓杀死。甚至,后世还有人通过此事,说董卓其实是个很狡猾的胖子,通过这一招先制人,董卓还看出朝中众臣到底是何种意思。如飞石击水,谁服自己,谁不服自己,一试就试出来了。随后继续有针对性的展开下一轮政治斗争
难道历史的迷雾真的太过浓厚,世那些权谋推论,根本站不住一丝脚董卓废立少帝,真的只是迫不得已,为了保命求存
“不能董卓废立少帝之事,当初也是一件轰动社稷的大事。世人皆知,此事惹得朝中士人极力反弹,甚至以血明志者大有人在”马超故意此番说道,因为他知道,能说出最准确答案的,只有眼前的李儒。
毕竟,废立帝皇之事,乃历朝历代慎之又慎之事。董卓在当时只是一个边区刺史的身份,对于现在来说,大概就是一个省长或省委书记,若只论官阶身份,当时洛阳城里比董卓高级的大有人在。董卓名位不正,行起事来虽然能仗着自己的兵势耍耍赖皮,却一下石破天惊、敢行废立大事,怎能不惹得满朝文武敌对
“主公太过天真尔”李儒居然笑了,笑容当中,居然有一丝悲悯闪过:“而这便是儒要讲与主公所听的那些士人不是只会读读圣贤书、修德养性,他们玩弄权术起来,要比宦官更阴狠,比我们这些武人更冷酷
“董卓废少帝之时,满朝士大夫只有那深受忠君思想毒害的尚书卢植一人反对,其他人都没有吭声。更有甚者,董卓把废少帝的决议通报给当时辅政大臣太傅袁隗后,袁隗竟然回报同意”
“怎怎么能”这个消息有些石破天惊,即便马超有心理准备,也有些接受不了:“不,不是还有丁原起兵反董卓一事”
“不错,当时的确还有丁原反对。只不过丁原匹夫尔,焉能算得上士族”李儒鄙夷一声,对于丁原那匹夫的所为,甚是不屑。
而马超此时真的有些糊涂了,因为他所了解的历史印象当中。丁原是性格刚烈的忠臣,他痛恨董卓这个乱臣贼子,所以针对董卓兵围了洛阳从李儒的口气当中听出,似乎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博士此言倒也有理,然那丁原即便只是武人,但由此则更见满朝文武对太师废立之事甚是不满”
“主公误会了,儒之意思,乃是说当时只有士人卢植反对,至于那皇甫嵩、朱儁等深受忠君思想的武人,倒也反对。然这些人,却不是掌握汉代核心政治的士人。如此说来,主公曾明白”李儒解释了这些之后,仍不甘心说了一句:“至于那跳梁小丑丁原,不过是逆贼逞凶,想浑水摸鱼、捞些名望罢了。”
这
这
这个事实,立时让马超如遭雷亟。霎时间颠覆了他固有的认识:那些撑起大汉权力体系的士大夫,居然只有一个秉持中正的卢植反对,其他所有百官,居然都保持沉默如此说来,那岂不是以推断,士人集团也根本不认同东汉皇权
刘家江山,坐到这个份上,完蛋也真算早晚之事了
而丁原
马超脑中突然闪过一个能:当时董卓提到废帝的事情,丁原又表现的那般大义凛然,所以丁原起兵围洛阳,自然就让后人觉得丁原是要正君除奸。然而实际上,这应该是一种很巧妙的先入为主的错觉
董卓废帝的事情当时只是口头说说,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甚至以说,是董卓正跟那些士人们秘密展露着一种不能言语的默契,根本还没有付诸行动。而丁原这时候便引了兵马将京师洛阳围住那在当时,例如在李儒这些古人看来,无论怎么说,都绝对都是丁原明目张胆的造反而董卓领兵和丁原相战,反而是代表了忠义的一方了。
那由此进一步推论,当初吕布叛入董卓,似乎根本不是后人所说,是杀父求荣,反而真的是奉诏行事、一心忠汉了
马超眉头紧皱,入长安后,他第一次才觉得:这历史,实在有太多黑幕。所有留给后人的,似乎根本不是当时本来的面貌
第三百四十章 士人嘴脸
“超愚昧,此事此事与天下传闻迥然不同。超当真不知,这其中原来如此”马超此时已经被李儒所说那些事实震惊了,不过,他犹自抱着一丝怀疑问道:“世间传闻,非是空穴来风,为何朝中之事,流传到民间,居然如此是非颠倒”
“主公有所不知,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间掌握舆论口舌的,也只有那些豪强士族。数百年的展,早已经让大汉成为一个由士族掌控的傀儡。为了保障士族的利益,他们自然鼓动那三寸不烂之舌及混淆黑白的手段,使得整个大汉王朝的愚民都只相信他们能听到的”李儒哀叹一声,似乎对于士族丑恶嘴脸已无力反击。
马超怃然,这个情况,是在他意料当中的。早在扶风,他便与整个集团核心人物商讨士族之事。还确定了武人士族化的方针,并大力宣传多种学派及搞个人崇拜主义,来抵消士族势力的冲击覆盖。此时看来,他那些未雨绸缪之方略,的确不是无用功,而是在另个不见刀枪的战场上,打赢战争的制胜法宝
“纵然如此,超还是想不通,那些士人为何会在董卓废立少帝之事上,与董卓暗通曲款”
“主公难道以为,他们不想废立少帝吗”说道这里,李儒诡秘一笑,有种说不出的阴冷深沉之感:“是时,废立少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哼哼当时真是君臣情深,然世人却不仔细想想,废立少帝之人。是董卓那是士人集团的首领,时任辅政大臣的袁隗亲手执行了废立的程序”
李儒说这句话的时候。嘴角撇住一个诡异的弧度,那一双眼睛里的精光,也如十里乱葬岗中的鬼火,妖异凄迷:“这些惺惺作态的士人多顾及名声,从来不当出头鸟。董卓此举,正好帮他们解决了心腹大患,当了他们的替罪羊明面上他们悲戚莫名。暗地里却当是弹冠相庆了”
“心腹之患”马超更迷茫了,这次谈话,已经颠覆了他所有的认知。使得他的思维一片混沌,竟根本不能冷静思考
李儒看到马超迷茫之色。自知马超此时状态。又露出一个奇怪的微笑,继续与马超说道:“主公还知,关东群雄起兵讨董卓,属下与董卓商议迁都以避祸时,朝中那些士大夫是如何反应的吗”
马超傻了。他想不通李儒为何会突然问这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但还是如实回答说道:“据超后来听闻,是朝中士大夫据理力争,以死劝谏。怒斥董卓动摇社稷根基,反对激烈异常。”
“然也先后有河南尹朱儁、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城门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