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冉魏霸业-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精兵简政?”

    石遵的眉头一皱:“魏王,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如此做?其中凶险,不亚于如履薄冰啊。”

    “陛下,臣已经盘算过了。当前,朝廷的各部兵马,大概有五十万之众!屯于各地,或者就近驻扎于邺城,而这些兵马,良莠不齐,老少皆有,战力有些低下。正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五十万兵马,朝廷养得起,但不能纵容下去了。”

    “臣恳请陛下下达裁军的诏令,裁撤二十万的军队!”

    “什么?二十万?!”

    石遵吓了一跳!

    “魏王,你莫不是在开玩笑吧?二十万的军队啊!朝廷若是只有三十万的军队,何以震慑诸侯,何以扫灭列国,一统天下?”

    “陛下。”石闵沉声道,“此事,必须由朝廷牵头。朝廷开了这个口子,便可以命令各地诸侯,按照一定的比例裁撤兵马,举国上下,精兵简政,如此一来,陛下可以趁此机会,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彻底掌控兵权。”

    “不可。”石遵断然拒绝道,“此事,魏王休要再提。事关重大,稍有不慎,我大赵便有可能万劫不复!而且现在时局混乱,怎可随意裁军?”

    石遵可不是傻子,赵国的形势如此混乱,下达这么一道“裁军”的诏令,岂不是便宜了石闵?而且,这样一来,作为发起者的石遵必然被各地诸侯记恨,说不定又要引发几场叛乱呢!

    石闵对此无所谓,反正只是试探一下石遵而已。

    石闵垂手道:“陛下,臣还有一事。”

    “请讲。”

    “国之强盛,首在人才。过去我大赵国重武,征战频频,而民力枯竭,府库空虚也。为何民乱屡禁不止?盖因黎庶已经被逼上绝路,已经活不下去了。治国,治理地方都需要人才,所以臣恳请陛下,颁布招贤令,设立招贤馆,便如同当年的曹魏武帝一般,招贤纳士,不问出身,不论高门还是寒门,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仕,皆可有用武之地。”

    “这……好,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石遵想了想,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谢陛下。”

    事实上,自石勒开国以来,羯赵国从未真正重视过人才。

    石勒还算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且不说其残暴的一面,在用人这一方面,石勒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石勒重视教育,在段部鲜卑和乌桓都相继归附支持自己,王浚势弱,领下司州、冀州等地安定,人民开始缴纳租税时,在当地设立太学,以明经善书的官吏作文学掾,选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

    后来,石勒又在襄国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间小学,选了部下和豪族子弟入学。石勒更曾亲临学校,考核学生对经典意义的理解,成绩好的就获奖赏。

    石勒称赵王后,命支雄和王阳为门臣祭酒,专掌胡人诉讼,命张离、刘谟等人为门生主书,专掌胡人出入,且禁制胡人欺侮汉人,以胡人为国人。另又迁徙三百家士族到襄国,置崇仁里让他们聚居,又置公族大夫统领,实行胡汉分治。

    石勒亦重视修史工作,命任播、崔濬为史学祭酒,又命记室佐明楷、程阴、徐机撰写《上党国记》,中太夫傅彪、贾蒲、江轨撰写《大将军起居注》,参军石泰、石同、石谦、孔隆撰写《大单于志》。称帝后又擢升五个太学生为佐著作郎,记录时事。

    石勒又行考试机制,初建五品,由张宾领选举事。后又定九品,命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并且副任选举职能。又令僚佐及州郡每年都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后来更以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考试经的制度。又于称帝后命各郡国设立学官,每郡都置博士祭酒二人,学生一百五十人,经三次考试后才毕业入仕。

    在政治上,石勒还求贤纳谏。

    建平二年(331年)三月,石勒将营建邺宫,准备迁都于此,而廷尉续咸上书切谏,石勒怒,欲杀之。徐光力救,劝勒不可因直言而杀列卿,石勒叹息说:“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耳。”虽然石勒停建邺宫是暂时的,但他还是赐予续咸绢百匹、稻百斛,以为奖赏。

    并且,借此机会下令与公卿百寮,每岁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等各一人,所考试的答策为上第者拜官为议郎,中第者为中郎,下第者为郎中。并令“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

    石勒的招揽人才,重用贤能,可说是经常的和一贯的。他早期就成立了君子营,从实践中认识张宾确有出人之才,于是就重用他,并且用而不疑。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208章 招贤纳士


………………………………

第0209章 稷下学宫

    此外,臣还想奏请陛下,设置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石遵愣住了。

    “是的。陛下,光有招贤令、招贤馆可能还不足以使得朝廷招揽天下贤才!但是有这稷下学宫,必可使大赵之人才储备更胜往昔,乃至于用之不竭也!”

    “愿闻其详。”

    “陛下,稷下学宫,效仿于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

    “这个典故朕知道。”石遵读过四书五经,涉猎过史籍,“当时,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还不久,新生的封建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十分匮乏。于是桓公田午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招揽天下贤士。这时的稷下学宫尚属初创阶段。只是到了齐威王、宣王之际,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才得以充分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不错。”石闵赞赏地看了石遵一眼,说道,“齐威王当政,在邹忌等人的辅佐下,采取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扩建稷下学宫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终于使齐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陛下啊,齐宣王在位的时候,综合国力迅速壮大。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政治上,授之上大夫之号,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

    “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天下贤士汇集于稷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这即是说,继齐威王时稷下学兴盛之后,齐宣王时再度兴盛起来,而达到鼎盛时期。

    这种盛况,既是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当权者重贤用士,思想开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石遵点了点头,不禁喜形于色:“如此甚好。魏王,这稷下学宫一旦设立,天下贤才必定进入稷下学宫,尽入我赵国也!”

    “陛下!”石闵一脸恭维地道,“到时候,陛下肯定是被世人传颂,人人交口称赞的贤君明主!”

    “好!魏王,建造稷下学宫,招贤纳士的事情便交由你处理,有什么需要,但说无妨。”

    “谢陛下!”

    正阳门,城门口。

    此时此刻,城门边上贴着一张告示,白纸黑字,边上还有几个负责维持秩序,手持长枪的甲士,一个识字又大嗓门的军官在那里喊话。

    “诸位且听着!……”

    城门口顿时就有许多人过来观看,不管是游学的士子,吆喝的贩夫走卒,闲来无事的升斗小民,还是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都人头攒动地挤到那里,去看看朝廷颁布了什么新的政令。

    “陛下诏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有大字不识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民摸着脑袋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求贤令!”

    旁边的一个士子道:“朝廷颁布求贤令了。”

    这求贤令,翻译过来就是: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

    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

    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

    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

    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此时此刻,邺城的各个城门口都已经张贴了求贤令,剩下的,已经广而告之,正在往赵国的四方奔袭而去。这求贤令便如同一张大网,相信很快就能张贴在赵国的各个大小城邑,乃至于乡里之间。

    现在的石闵,与庾文结伴而行。

    庾文看见这求贤令,不由得哑然失笑道:“这好端端的,赵皇为何求贤呢?”

    “人才嘛,多多益善。人才对于国家而言,那是不可或缺的,赵国多猛将,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甚至是治理地方的人才都很少。庾小弟,赵国这天,是要变了。”

    庾文叹了口气道:“确实是要变天了。原本以赵国的军力,可谓是天下无敌,眼下又有这求贤令,可想而知,天下许多贤才闻之,必将争先恐后地涌入赵国,涌入邺城。天下的贤才何其多也,其中怀才不遇者更多。这个事情若是被赵国办成了,只怕这天下,迟早要落入羯人之手啊。”

    石闵微微颔首:“自魏晋以来,所推崇的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导致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失,现在朝廷此举,确有开一先河之魄力,相信再过不久,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才就会进入邺城了。”

    “庾小弟,我听说招贤馆已经开始招贤纳士,稷下学宫还在建造阶段,你我何不去一试?”

    不曾想,庾文断然拒绝道:“庾文宁死,不可折身事胡虏。”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209章 稷下学宫


………………………………

第0210章 王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