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冉魏霸业-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冉闵的这个理由,显然说服不了董巧巧。

    但董巧巧善解人意,也没多问。

    这时,刘霸快步跑了进来,在冉闵的身边耳语了几句。

    冉闵的脸色一变,随后又恢复如初了。

    “大王,你还有事的话先去处理吧。过一会儿臣妾会带着妃嫔们去赏花的。”

    “好。”

    有董巧巧处理后宫的事务,冉闵还是比较放心的。

    冉闵当即起身,前往日常处理政务的常青殿。

    冉闵已经事先得知了高煜的死讯,这根本就是他策划的一个阴谋。但是冉闵没想到的的,在高煜死后,陈亮还让人抬着高煜的尸体入京,跪在建章宫外面,负荆请罪来了。

    没得办法,冉闵只能召开临时大朝会,召见了一众朝中的大臣商议此事。

    “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山呼道。

    “平身。”

    “谢大王!”

    礼毕,群臣站好。

    冉闵看着就跪在群臣中间的红地毯上的陈亮,旁边还横陈着一张担架,遮盖着白布,应该是遮掩了高煜的尸体的白布。

    “大王,草民有罪!”陈亮并无官身,所以口称草民,一见到冉闵,他就迫不及待地跪了下来,叩首请罪。

    “陈亮,汝这是何意?”

    陈亮抽噎地道:“大王,草民确实有罪啊!高煜高大人奉大王之诏令而来,本为核实我陈氏坞堡之人口,当时草民在外打猎,是故让高大人在寒舍暂且住下,不料当晚高煜大人已经身亡了!死因,至今不明呀!”

    闻言,冉闵眯着眼睛,从眼缝里折射出了一种危险的光:“陈亮,汝所言当真?高煜奉寡人之诏令,即是朝廷之钦差,汝怎可怠慢?现在高煜已经死了,还死在了你们陈氏的厢房里,不是被杀的,难道他还是自己猝死,或者是自杀不成?”

    “大王,草民确实对高煜大人的死因不明所以呀!”

    “仵作是怎么说的?”

    过了一会儿,便有一个仵作被传唤到大殿之上。

    “启禀大王,草民已经与几个仵作对高煜大人的尸体验证过了,盖棺论定。高大人是死于被杀,而不是自杀或者是猝死的!因为高大人的咽喉显然是被利器所割断的,凭借自身之力根本做不到,而高大人又无其他旧疾,至于因为战斗所遗留下来的旧伤也未曾有发作的迹象,所以草民等可以断定,高大人是被刺杀的!”新81电脑端:/

    听到这话,冉闵沉声道:“陈亮,你还有何话可说?”

    陈亮低着头道:“大王,草民对于此事绝不知情啊!我陈氏坞堡的人口虽然不少,但都是身世清白的庄户,至于外来人想要进入坞堡之内刺杀高大人,这绝无可能!因为我陈氏坞堡对于所有的外来人员那都是一一排查过的,所以进入陈氏坞堡的外来人都需要经过登记,确认了身份才能进入坞堡的呀!”

    “关于高煜之死,你还有何说法?”冉闵对于陈亮避重就轻,想要转移话题的行为感到很不满。

    给你时间查出刺客是谁?这不是让你去找一个替罪羔羊吗?

    冉闵摇了摇头道:“这个就不麻烦你了。高煜,是寡人派去你们陈氏坞堡进行人口普查的朝廷命官,手执寡人之诏令,就是朝廷的钦差大臣,可是高煜现在死在了你们陈家。寡人如果视若无睹,如何向高煜的在天之灵交代?如何向皇帝陛下交代?如何向千千万万的大赵子民交代?”

    “陈亮,你说高煜不是你杀的,但是他确实死在了你们家坞堡的厢房里,这个你作何解释?而且,寡人派高煜去你们陈氏坞堡,那是为了查清坞堡之内具体的人口之多少的。你们这些士族,对此都讳莫如深,这个寡人是知道的,而这,就是你们杀人的动机!”

    “不!不是的……大王!”

    陈亮十分的凄惶无助,到了这个时候,他真的是百口莫辩!

    但冉闵依旧是得理不饶人:“来人!将陈亮给寡人带下去!打入天牢待审!”

    “诺!”

    从殿外冲进来两个金甲武士,他们可不管陈亮如何求饶,如何辩驳,就是一个劲儿地将陈亮往外拖出去。

    “且慢!”这个时候,司徒文章站了出来。

    “文司徒有何话说?”冉闵眉头一皱,显然对于文章的这种行为感到十分的不满。

    文章垂手道:“大王,此事如此处置,是否有些不妥?在事情尚未查清楚之前,陈亮应该是无罪的,大王怎可一言以蔽之?”

    好啊,这都敢顶撞我了!

    冉闵怒目圆睁:“事情怎么就没查清楚?高煜死在了陈氏的坞堡里,既不是自杀,又不是猝死,哪还不是被杀的吗?陈亮自己都承认坞堡严密,其壁垒森严,寻常人是进入不得的,哪刺客还能是外来的吗?”

    “大王!臣赞同文司徒所言!”

    这个时候,王猛出其不意地站了出来,力挺文章!

    冉闵懵逼了。

    他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下去吗?王猛这个变法的发起人,怎么反倒是与自己作对,去力挺反对派来了?

    只见王猛沉声道:“大王,法不容情,但是法不诛心!在高煜之死的事情还未查清之前,陈亮便是无罪的,大王不能将他下了天牢,以犯人处之!”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49章 法不诛心


………………………………

第0350章 人治与法治

    下了朝,冉闵还很懵逼,便将王猛留在了建章宫,坐而论道。

    “景略,今日的大朝会上,你为何站在文章的那边话?寡人想要富国强兵,就不得不变法,而变法就不得不推行均田制,而均田制想要顺利推行,还要效果显着,就不得不进行人口普查,而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就必须要推倒士族这只拦路虎!”

    “但是士族们绝不会配合均田制的推行,也不会让我们顺利进行人口普查的。他们这么多年来不知道藏匿了多少的人口!这一次的高煜之死,就是寡人要铲除宗主督护制,铲除士族豪强的坞堡的一个契机呀!”

    冉闵有些愤慨,有些不解,花费了这么大的气力,好不容易抓到了颍川陈氏的辫子,正想要扩大影响,利用这个事件大做文章,对士族们的坞堡下手呢,可是王猛这厮怎么一点都不配合,反倒还跟他对着干呢?

    王猛淡淡的摇摇头道:“大王,请恕臣下直言,关于此事,大王你做得确实不厚道。须知法不诛心,唯论言行!这,才是法家之精髓,这,才是变法之精髓呀!”

    “此话何意?”冉闵有些不解。

    王猛侃侃而谈道:“大王,你不能随意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来确定一个饶好坏,行为是判定一个人功过的准则。命令或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论处!”

    “而现在高煜确实是死在了陈氏的坞堡之中,这是事实,但并非铁证。要给一个人定罪,需要证据确凿,使其百口莫辩,但凡人证物证俱在,谈何辩驳?但是大王你没有,你只是凭借着主观的臆测,凭借着个饶喜好,带着个饶目的去盖棺论定,这不是在给咱们的变法增添许多阻力吗?”

    还给变法增添了阻力?

    冉闵更是不解。

    但是冉闵已经明白了法不诛心的意思。

    “法不诛心,唯论言斜,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思想之一。

    法不诛心,对罪与非罪进行了明确规范。

    将“法不诛心,唯论言斜应用于司法实践,有效厘清了饶内心想法与言行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确定一个人是否犯了罪,要看他的言行是否是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法律不惩治饶内心想法,只惩处有现实危害的触犯法律言论和行为。

    王猛继续道:“大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在法不诛心,唯论言行的理念指导下,饶内心思想是不触犯律令的,也没有写进律令。即使有人主张对思想危险的行为进行惩处,官府也应以罪刑法定为依据,作出无罪推定,而不是作出有罪推定。”

    “法律可以禁止饶言行,却无法禁锢饶思想。对于每个人来,内心的思想总是很活跃,也不乏危险的思想。比方我们和某一个人发生矛盾,或者某件事令我们很气愤,内心甚至会产生将对方杀死一百次的想法。但事实上,那只是一时之气,心情平复之后还会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羞愧。”

    “要是法律诛心,对饶内心思想以犯罪进行惩处的话,恐怕世上没有人不犯罪的了。法不诛心,唯论言行能有效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以法律之名,行泄愤、报复、迫害他人之实。”

    看着冉闵似懂非懂的模样,王猛笑了笑:“大王,臣了这么多,你都听懂没有?”

    冉闵颔首道:“景略,你的这些寡人都知道。寡人也知道作为一国之君,应当以身作则,不应该滥用职权,公报私仇,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将刑事擅自扣在一个饶头上。”

    王猛点零头,没什么。

    冉闵起身,向着王猛作揖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景略,寡人自知这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寡人想要新法顺利推行下去,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这不是大王你将罪责强加于别人身上的借口。”

    王猛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大王,须知法家主张的是法治而非人治。”

    “噢?这法治为何?人治为何?”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人治之思想,在于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儒家重视人治,主张为政在仁,法固然不可缺,但执政者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治主张君主以身作则,施德行仁,并尚贤使能,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礼治,以达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主张把人治与礼治、德政结合起来。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难道是大王你想要的吗?”

    “不,这不是寡人想要的。”冉闵果断地摇摇头。

    王猛又道:“推崇人治,不是不可以富国强兵,但是局限性有限,除非是贤明的君主在位,不然国家想要强大绝无可能。如春秋时的齐桓公,战国时的齐威王,他们都是依靠人治来使得国家强大的,但是富不过三代,他们一死,国家就渐渐衰落了。”

    “何以也?就是因为主张这种国策的国君薨了,而继位的国君又施行了另一种国策,故而这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反之,就是法治。人治与法治是相对的,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战国时的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濒临灭国边缘的西陲国,一跃成为了战国七雄,乃至于后来的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下,威振四海。”

    “为何齐桓公薨后,齐国的霸业就没落了?但秦国却是在秦孝公、商鞅相继去世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