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冉魏霸业-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徽健D训廊梦颐巧崞啥欠饰值耐恋兀蝗≌飧呔淅龅那钌蕉袼穑俊

    “王兄,你怎么知道魏国是真的大兵压境呢?万一他们只是虚张声势呢?要知道,现在魏国正在搞什么变法,动辄大战的话,只怕魏国是得不偿失的,我与魏王冉闵有过一面之缘,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因小失大的!”

    慕容俊摇摇头道:“恪弟,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是关键在于,魏国输得起,赌得起,但是我燕国却是输不起,也赌不起呀!”

    对呀,魏国家大业大,失败了还能继续失败,但是燕国不一样,燕国输不起,失败了就没有以后了!

    谁能猜得出魏国这一回出动了多少的兵众?果真是十万精锐之师的话,只怕燕国这一回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慕容恪面前的慕容俊,其实还是一个十分有远见卓识的人。慕容俊,就是现在燕国的世子,未来慕容皝的接班人!

    在原来的历史上,慕容儁即位时名义上仍为东晋的燕王,然而于352年正式称帝独立。

    慕容儁在位期间消灭了冉魏,入据原本由后赵所占领的中原地区,并移都邺城,大燕进入鼎盛时期,终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

    晚年大举征调军队,准备南下进攻东晋,后因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反抗,被迫停止出兵。

    357年,前燕皇帝慕容儁迁都邺城。此时的前燕国富民强,检括人口,欲使步卒满一百五十万,以攻灭东晋和前秦。前秦,东晋惧怕前燕,纷纷去帝号,以避锋芒:东晋司马氏皇帝,去帝号,称王,自称“大岛夷国”,前秦苻坚去帝号,号称“大秦天王”。

    然而,公元360年,慕容儁壮志未酬,去世。

    事实上,公元357年,前燕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十六国有很多杰出的君主,如石勒、苻坚,甚至慕容儁的弟弟慕容垂才干均远在慕容儁之上,但三年内天下独尊,只有慕容儁做到了。

    “唉!”

    慕容恪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一回大动干戈而寸土不得,高句丽又得到了魏国的帮助,只怕日后想要消灭高句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65章 慕容俊


………………………………

第0366章 佛道之争

    近日来,邺城内兴起了一股流言,是魏王要定国教,要在佛教和道教之间做出一个抉择,择其一为国教!

    这全都是因为冉闵张贴出的一张布告,其中要重金悬赏三千名道士前往朝鲜半岛传教。这原本简简单单的一张布告,却在民间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冉闵如此推辞道教,难不成要定道教为国教吗?

    要知道,自古以来就有佛道之争。

    而在这个时候,佛道之间,隐隐有分庭抗礼的趋势。

    在北方,老百姓们多信佛教,尤其是在原先羯赵的疆界之内,石勒和石虎这两位羯赵帝国的皇帝出于对统治的考虑,更是对佛教推崇备至。

    而在南方,信道教的颇多。

    汉末直到魏晋,战乱不断,没有几安宁的日子。皇帝和拥有兵权的军阀杀起人来不眨眼。知识分子,即使是已经挤进统治阶层的,也感受到时世危难,活得战战兢兢。

    早晨起来,摸摸脖子,脑袋还长在上面,谁知晚上会不会掉下来?他们再也不想去当一个好官,帮助皇帝治理百姓了。

    还把这个作为人生理想和抱负,那才真叫傻瓜!活一,乐一,算一吧!所以,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都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甚至奢侈放纵、醉生梦死。

    还有冉老子和庄子那里去找精神寄托,读老庄,谈老庄,清静无为呀,顺应自然呀,超脱世外呀,成帘时时髦的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能不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活得难受,就只好用老庄的玄奥哲理安慰自己。

    越是这样,越觉得生命可贵。庄子的学问很好,就是把生和死当成一回事,这个不能信。好像有一早晨,大家醒过来,突然都记起来生命的可贵,于是写诗吟赋,抒发感慨。

    什么“朝露”呀,“金石”呀,都是流行一时的用语。

    早晨的露珠,太阳一晒就无影无踪,比喻生命短暂。

    金属、矿石之类的东西倒耐得住时光流逝的消磨,可惜呀,“人寿不如金石固”!想点法子多活几吧!很多人就专意留心各种养生之道。有的人想象,要是把金石的性质转移到人体,身体大概会变得跟金石一样不容易朽坏。

    于是很多人就去找各种矿物来吃,最有名的桨五石散”,是用赤石脂、紫石英等矿物石药作原料的方子。

    在这种时代风气下,道教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当然,道教迎合时尚的结果,也更加推进了时代风气。

    张鲁投降曹操,受到优待,当了大官。官僚阶级中很多人跟着学道,五斗米道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

    像晋国的着名书法家王羲之,属于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祖辈几代人都信仰五斗米道,大概也是从汉魏之际就开始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很粗俗,后来不叫了,改为师道。

    在社会下层,几万户五斗米道民跟着张鲁北迁。太平道又因为遭受严酷镇压奄奄一息,五斗米道就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很多原来的普通信徒,进入内地后发展了一批人,就自封为祭酒。还有人势力大了,就自封为师。

    在民间传播的道教很多都参与帘时的农民起义。

    曹操自己也有一些神仙思想。但对张鲁五斗米道这一套并不真信。他收降张鲁,容忍五斗米道生存,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实际上,他对道教采取的是既利用又限制的两手政策。曹操也曾经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召聚到身边,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们,怕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

    在官僚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传播的师道,与神仙方士有了更多的接触。导致二者进一步合流。葛洪这样的道教思想家也就应运而生。

    那么北方的佛教呢?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初,赵主勒以竺僧佛图澄豫言成败,数有验,敬事之。

    及虎即位,奉之尤谨,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杀,众坐皆起。

    使司空李农旦夕问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国人化之,率多事佛。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者。争造寺庙,削发出家。

    虎以其真伪杂糅,或避赋役为奸宄,乃下诏问中书曰:“佛,国家所奉。里闾人无爵秩者,应事佛不?”着作郎王度等议曰:“王者祭祀,典礼具存。佛,外国之神,非子诸华所应祠奉。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今宜禁公卿以下毋得诣寺烧香、礼拜;其赵人为沙门者,皆返初服。”

    虎诏曰:“朕生自边鄙,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其夷、赵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

    注意王度的“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可见虽然早在东汉初年佛教就开始传入华夏。

    但在五胡乱华之前,佛教作为外来“胡教”入侵文化而一直受到汉族社会的强烈排斥,汉魏朝廷都明令汉人不得出家为僧,而只许“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也就是仅仅流行于旅华西域胡人之中,而汉人一律不得信仰佛教,因而在汉族中一直没有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

    而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为了在文化上奴化汉族,石赵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并打破了汉人不得出家的禁令,鼓励汉人改信佛教。

    而王度的主张,乃是汉族知识分子试图在宗教文化上抵制异族统治者、扞卫汉族传统文化的尝试,石虎的回答,表明其顽强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立场。

    由此,佛教几乎成为后赵的国教。

    但现在的情势不一样了,羯人以佛教为国教,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奴役汉人,但现在当政的可是冉闵,他可不要维护汉家的权益,维护汉饶尊严吗?

    而远在凉州传教的佛图澄,在听见冉闵将要定道教为国教之后,勃然变色,随后乘船南下,舟马劳顿,直往邺城而来!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66章 佛道之争


………………………………

第0367章 护国大法师

    大王,护国大法师求见。”

    冉闵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呢,忽而听见外面的内侍前来禀告。

    护国大法师?

    冉闵愣住了,这时,在一侧的刘霸出声道:“大王,护国大法师就是佛图澄大师。”

    闻言,冉闵这才恍然大悟。

    没错,之前的佛图澄接受过石虎的册封,当了大赵国的护国大法师,地位尊崇的。但是佛图澄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佛图澄一般不参与朝政,不参加大朝会的,凡是有关宗教的事情,石虎都是私底下召见佛图澄的。

    眼下赵国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了,取而代之的是魏国,但石鉴这个大赵子毕竟还在,冉闵名义上还是大赵的藩王来着。

    “宣。”

    得到冉闵的指示,那个内侍就想要跑出去,但冉闵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又道:“慢着。”

    “将佛图澄召到常青殿,寡人在那里召见他。”

    “诺!”

    佛图澄毕竟是现在赵国的护国大法师,这固然不是冉闵册封的,但依旧不能怠慢佛图澄,还要对他表示尊重。

    自永嘉之乱以来,狼烟四起,山河破碎,中原大地更是十室九空,饿殍遍地。当此乱世,人们的内心都已经变得千疮百孔,而唯一能给予他们慰藉的,就是信仰。

    佛教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无非是佛教劝人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佛教讲究来生,今生受了极大的苦难,但是德行不坏,下辈子就能过上好日子。

    消极的一方面则是佛教的这种教义相当于阉割了百姓的血性,让百姓失去了反抗的斗志,这样有利于君主的统治,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人人信佛,导致大量的壮丁出家,不事生产,不纳赋税,寺庙遍地,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更重要的,还是佛教的和尚都不成亲,如何繁衍后代?

    过了没多久,冉闵便亦步亦趋地走进了常青殿。

    入目的是一位慈眉善目,极具亲和力的老僧。这老僧身上的气质非凡,在蒲团上打坐,一侧的桌案上热茶还在冒着雾气,但老僧不为所动,依旧在参禅打坐,与世隔绝一般。

    “大法师,让你久等了。”

    直到冉闵走到跟前坐下,了这么一句话,佛图澄这才如梦初醒,淡淡的睁开眼睛,然后行了一记佛礼:“阿弥陀佛。魏王日理万机,能腾出时间来接见贫僧,贫僧已经感激不尽了。”

    “大法师,你已经游历在外数年之久,不知道今日回到邺城,所为何事?”冉闵直接开门见山地询问。虽然他心里也很清楚佛图澄的来意,但还是要问这么一嘴的。

    佛图澄双手合十:“魏王,实不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