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冉魏霸业-第4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男尊”是男的要做到品格高尚,正直,做到让人尊敬,尊重。女的要做到谦和,包容,使人容易亲近,“卑”在古语中有谦虚,接近,亲近的意思。

    “男尊女卑”是倡导自然和谐,阴阳各安其位。所以“男尊女卑”是讲男女在人生与婚姻中应该如何和谐生活的道理,而没有男女不平等的内涵。

    一个男人品格高尚,女人自然就尊重他,尊敬他,亲近他。男人正直高尚,女人谦和宽容的家庭没有不和谐的道理,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里,女人也自然拥有相应的地位而不会被歧视。

    徐芷晴也知道,能让冉闵破例册封自己为稷下学宫的导师,已经是很难为情了。再把徐芷晴封官,与士大夫们共治天下,只怕天底下的男子都不会赞同的。

    时代的风气如此,就连冉闵都不好改变什么。

    “晴儿,关于同化胡人的问题,你觉得朕此前的一些举措还有何不妥吗?”

    “并无什么不妥之处。陛下针对凉州、河朔一带的胡人的方略,基本上是招募其勇士为兵员,在当地设置官学,招收胡人子弟入学,同时引进胡人贵族子弟进入中原游学或者是入大梁就读,再然后就是册封一些胡人部落的酋长为官,安抚一下。这些策略是没错的,但臣妾以为还有所不足。”

    “噢?有何不足之处?”冉闵感到十分好奇。

    徐芷晴作揖道:“陛下,臣妾认为这样同化的速度太慢了。”

    “可是,朕不能再颁布一次《杀胡令》,强迫胡人改了汉姓,入了汉籍吧?”

    徐芷晴笑着道:“不必如此。陛下,臣妾认为朝廷还可以这么做。比如说鼓励胡汉两族通婚,胡女嫁汉儿,官府可以给予绢三匹,钱五贯。汉女嫁胡儿,官府可以给予绢一匹,牛羊各两头。”

    “在这个原则上,陛下还可以鼓励胡人改汉姓,入汉籍,其有一定的奖励。而且朝廷还要明令,胡汉两族男女所生之子,若无特殊情况,必须为汉儿。”

    “好主意!”

    冉闵顿时眼前一亮。

    这个办法确实好的很,民族融合一定能大大加快的。

    “还有就是,陛下应该迁徙部分汉人与胡人杂居,以便同化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陛下还可以把胡人迁徙到中原,不是一下子全部迁徙,而是逐年递增。”

    “善!”


………………………………

第0608章 同化

    冉闵采纳了徐芷晴的谏言,翌日就在朝堂上跟群臣商议了一下,便将新的政令颁发下去。

    大魏帝国在原来针对凉州、河朔一带的胡人的方略上,基本上是招募其勇士为兵员,在当地设置官学,招收胡人子弟入学,同时引进胡人贵族子弟进入中原游学或者是入大梁就读,再然后就是册封一些胡人部落的酋长为官,安抚一下。

    但现在又增设了如下三条。

    其一,鼓励胡汉两族通婚,胡女嫁汉儿,官府可以给予绢三匹,钱五贯。汉女嫁胡儿,官府可以给予绢一匹,牛羊各两头。

    其二,鼓励胡人改汉姓,入汉籍,其有一定的奖励。而且朝廷还要明令,胡汉两族男女所生之子,若无特殊情况,必须为汉儿。

    其三,逐年迁徙西北胡人进入中原,将内附的少数族群部众转化为编户齐民,向朝廷缴纳赋税,承担劳役,以此来弥补因连年战乱之后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陛下圣明!”群臣都山呼海啸,非常赞同冉闵的这些举措。

    其实冉闵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

    自古以来,汉人的“根”在炎黄,汉人号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汉家古称“华夏”,故而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但华夏古往今来认同的是“文化论”,而不是“血统论”,所以在这个时代,根正苗红的炎黄血脉基本上是没有的,但大家都这么认同,所以都是一个族别的。

    想到后世,冉闵就不禁心有戚戚。

    同化这个事情,说得好听,但不知道是谁同化了谁!

    究竟是汉人同化了胡人,还是胡人同化了汉人?或者是根本的民族融合?

    在冉闵看来,后世的华夏,汉人其实被胡人同化了!

    天下没有高贵的血统,但有高贵的文化。

    现在的北方汉人,从血缘上看大多是胡汉混合体,或父汉母胡,或父胡母汉,再也分不清了。

    而南方汉人,大多是父汉母蛮,但应该也有不少父蛮母汉的。现在的汉族已经远远不是西汉时期的汉族了,中间经历了种种变迁。

    汉文化是农耕文化,胡文化是游牧文化。经济基础决定着两者的不同。

    汉人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努力经营,经过千百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秩序及运营模式,直到后世,现代人还在赞叹古人的智慧。

    古汉人社会是先进文明有效率的,其缺点便是生活安逸没有压力了之后便会懒惰不思进取。胡人逐水草而居,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必须勤劳勇敢,他们自由洒脱,放荡不羁,崇拜大自然。

    他们从不考虑经营,这片草地吃完了去另一片地方,这顿有肉吃痛快吃饱,不考虑下一顿。当养活不了自己的时候就去抢。在人与人的方面,他们认为生老病死都是规律,所以他们不管老人。

    他们观察兽类捕猎总结出自己的兵法。他们蔑视软弱。

    当他们南下看到文邹邹的汉人,惊讶于汉人创造的繁华,羡慕汉人舒适的生活时,抢夺便是唯一的途径。这决定了其野蛮性。

    东汉末年,大量胡人南下居住。因为落后,常遭汉人嘲笑捉弄,胡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晋以后,天下一统,安居乐业了几十年,汉人生活又安逸了,这时候朝中居然出现了斗富的现象,足以说明汉人的骄奢淫逸。

    八王之乱后,乘着汉人内乱,胡人侵入中原,发生了五胡乱华。北方汉人几乎被灭种!

    从那时候到隋朝统一,北方一直是胡人的天下,胡文化大力发展,胡人虽然一直在学习汉人的政治制度等许多方面,但只能叫模仿,胡人绝对理解不了汉文化的天人合一等诸多理念。

    就像现代人吃西餐牛排,只是新鲜而已,谁也不会去想餐桌上那繁琐礼仪的背后。

    那时候胡人对汉人就是一种文化崇拜!

    这期间让冉闵最不爽的一件事便是孝文帝汉化改革,把汉族搞乱了。

    胡汉大量通婚,致使汉人掺入了胡人基因。南晋隋唐的皇室都有胡人基因。民间也开始大量通婚。胡文化成功侵入汉文化。

    能出现唐宋盛世,是因为当时胡文化尚未占据主导。汉文化仍领先于胡文化,但两者差距越来越小。

    这期间最有意思的便是,胡人与汉人杂交的后代,貌似丧失了胡人的勇猛顽强。北宋被金所灭就是个例子。北方大量胡汉混合体被金人屠杀。

    蒙古灭金后,又屠杀了百分之八十的胡汉混合体。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几乎所有汉人精英殉葬。再加上蒙古军的屠城,汉人剧减,胡人文化大概在此刻超过汉文化。

    从那时候起,汉文化一衰再衰,直到现代几乎陨灭。华夏也再未崛起!

    胡人能够武力夺取土地,但不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农耕社会。

    这点上,胡人便不如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占领罗马后,人家有自知之明,社会还让罗马人来治理,他们只是保留了武装。

    而胡人,按自己的一套去管理。他们只是把汉人看作是草原上的羊。他们管理不了那么多的汉人后,就屠城,减少汉人的数目。蒙古如此,满清亦如此。

    这时候的汉人,几乎都是胡汉混合体或汉蛮混合体了!

    汉人文明,智慧,礼貌,孝顺,虽然文弱但有气节,另外因为农耕文化的出身,往往比较节俭,他们明白人与人如何相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他们极重视修养。

    汉人是高贵的,所以他们瞧不起胡人蛮族。汉人重信义声誉,所以爱面子。

    胡人勤劳,勇敢顽强,野蛮粗鲁,好斗逞勇,但只是匹夫之勇,他们信奉胜王败寇,得势时霸王,失势后奴才。

    他们铺张浪费,没有节制,贪婪,纵情享受。

    他们智商低下,目光短浅,他们不懂得哲学,更不会去研究它,他们只重视利益,利益决定着他们的做人处事。他们醉心于成功学,醉心于王图霸业。

    元明清时期的高压政治环境,不适合有气节的汉人,敢反抗的都死了,只剩下一些奴性的胡汉混合体,并且衍生出了明哲保身的文化。胡文化唯一的勇敢也被消磨殆尽。

    整个中华文化被高压政治搞得死气沉沉,再也缓不过来!

    人之初,性本恶。

    人的行为和思想是依靠教育改变的。而胡人的文化,是满足人本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自私自利的文化。相对于严格禁锢个人欲望的汉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传播。

    一个汉人娶了一个胡人老婆,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取决于父母及当时社会的影响程度。汉人丈夫要求孩子孝顺奶奶,而胡人老婆并没要求甚至没准私下反对,孩子很明显会更加倾向于不孝顺,因为这样他可以付出较少的时间精力和感情。

    再假如他们家周围胡人较多,人们习以为常,不孝顺也不会受到谴责和惩罚,那更会增加了不孝顺的概率。

    胡人教育孩子都是放任自流的,不像汉人那么严格。

    慢慢的,虽然孩子依然叫汉人,但其越来越偏离汉文化。这个过程是缓慢而且随家庭而异的。现代西方人所谓的自由社会,便是自私社会,只不过以法律维系着秩序。

    汉文化是通过修身以礼仪维系起秩序,所谓克己复礼,是一种高素质文明先进的文化。

    古汉人千百年形成的文化被胡人千百年来摧毁了。

    这让冉闵不知是该悲哀还是该庆贺!


………………………………

第0609章 代价

    解决了内迁的胡人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商讨是否出兵灭代的事情。

    大臣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故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群臣各执己见,针锋相对相对起来!

    以崔皓、王猛为首的文官集团认为当下经过了朝廷的种种举措,帝国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资金,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爆发大战,把钱粮都耗费到战事上。

    而以李农、卫峥为首的武将集团则是觉得代国内乱,正是灭代的大好时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容错过。

    这个时候,崔皓心里一发狠,便怒视大司马李农道:“李农,你休要在此饶舌!你以为打仗只是纯粹的军力比拼吗?不,这是双方国力之间的较量!而想要把一个偌大的代国吞并下来,我大魏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你知道吗?这根本就无异于汉武帝针对匈奴的数十年大战了!”

    “这……”李农愣了一下,随后就道:“令君大人,你这话就有些危言耸听了吧?汉武帝之时的大汉,或许能跟咱们大魏相提并论,但是区区拓拔鲜卑,区区代国如何能与当时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并驾齐驱?”

    “匈奴的巅峰时期,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甚至于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征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