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倒是没有一口气全涌来大赵庄,是把儿子侄子之类的派来送报个确切的数字。

    这也是对赵家许下的承诺。

    只要有需要你就招呼一声,人马全给你拉来。

    江哲在周家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周家口是陈州府的聚宝盆啊,碰到这种事儿,那里的商贾肯定是要出一笔血的。

    其中一部分更要被他捧着送到知府大人跟前。

    明伦这个陈州知府都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好多年了,两任都过去了,既没有挪窝,也没有升官,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比之初来乍到时候已经全然不同。

    没精气神了。

    甚至在上回升官没有升上去之后,更是连政绩都不要了,只爱搂钱。

    而且是什么钱都敢搂。

    比如粮库的粮食。

    明伦这几年为什么对赵家的青睐始终不变呢?那不仅仅是赵家的靠山更强了,还因为赵家银子给的多。

    而为什么他这个知府大人对江哲这一通判的工作那么大力支持呢?

    似乎就从没有想过伸手去周家口搅和搅和?

    那也是因为江哲识趣,银子孝敬主动捧到他跟前。

    所以这次赵亮在准备齐全之后,开始大肆招揽流民‘以工代赈’,明伦也是视而不见。

    他没办法去看见。

    陈州府库的粮食都被他折腾的七七八八了。现在猛地闹出这等事儿来,明伦只能把一切全权委托给赵亮了。

    赵亮又能怎么办呢?不帮忙吗?怕是京城的福长安知道了都不会答应。

    只能应下来,谁叫明伦的来头大呢。

    而且这也是他扩大名声的好机会,只要事情做好了,名声买来了,一切花销都值得。

    所以明伦才不管赵家要干什么呢,只要不搞出乱子来就好,他现在更乐意确确实实的在后衙里醉生梦死。

    各地的流民一波波的被引到龙路口这边来劳作。

    干的是什么呢?

    第一修镇墙。

    第二修水渠。

    第三修路。

    第四修码头。

    第五扩宽河道。

    没有给你白吃饭的道理,挖土挖坑,摔坯烧砖,搬碾垒转,整个龙路口地界处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叫曹河、郑集两地都看的眼红不已。

    一样的事儿他们也被安排上了,但一切还要等到龙路口的事儿结束后才能轮到他们。

    赵亮是打算趁着这个机会把老巢好好地布置布置了。

    倒是没有明目张胆的给大赵庄建城墙,大赵庄这里只是一丈多高的庄墙,并不过分。同时龙路口的二丈镇墙给立起来了,大赵庄这里呢还以加强水利为由多挖了几条‘水渠’,然后在大赵庄周遭堆了几座土山。

    再加上修路、修码头和扩宽河道,这些事儿别看他嘴皮子上下一碰,简简单单的就规划布置下来了。实则消耗人力物力多着呢。

    要不是有黄河决口的机会,赵亮可舍不得花那么多银子来‘造福’乡梓。

    算上他在老家花的钱粮,再加上他在归德府花的钱粮,还有向上头孝敬的治河银子,一二十万两银子就哗啦啦的撒出去了。

    可以说要不是有汇通银行的盈利在,就这笔银子,那能叫赵家掏个七七八八。

    赵家能赚银子,松鹤楼自始至终都是赵家的现金奶牛,但赵亮银子赚的多,他花的也多。不说别的,就一个十三行那儿,这两年就只见账面上的银子越来越多了,但实际上起点一个子都没往龙路口运啊。

    反倒是这边不停的在增加那儿的资本。

    再有大姑父和小姑父的事儿,一个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扔进水里——现在水路是重点,一个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撒进地里——大江南北的设立货栈。

    松鹤楼的盈利能力便是再强,也遭不住这样的花销。

    幸好赵家在汝州的产业还算兴旺,赵家的汇通银行更是现金洪流。

    时至今日银行已经不是汇通一家所独有了,但其他那些银行绑在一块也比不上汇通。

    谁叫汇通占据了先手呢?谁叫汇通的来头巨大的不可想象呢。

    福长安去年底拿到分红的时候,喜欢的嘴巴都咧到耳朵后头了。银行利润之高叫他专门给赵亮写了一封信,以来表达自己的兴奋。

    赵亮把所有的事情都是布置了下去后, 本以为自己可以清闲几日。好好的勾画勾画日后。

    看是不是策划一下陈山、周坤、王福他们蹦跳一二,好歹给清军紧紧皮子。

    没曾想他根本没办法清闲下来,也不知道是谁放出的风声。

    他赵大爷变成万家生佛活菩萨了。

    颍州、归德等地的流民大肆的涌入陈州,本来陈州的流民被赵亮大肆的吸纳之后,一两万劳力有了去处,剩下的三四万妇孺老弱自然就安分守己了。

    主体态势已经平息了。

    毕竟满清还不是一百年后,各地各级官府还有一定的行政效率。

    可现在……,风波又起。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298章 流民难民)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二百九十六章 此事下官已有计较

    不管是不是受灾区,不管本地的秩序没有受到冲击。在上头政令传达下来后,各地官府相继开仓放粮,又张贴告示告诉流民难民们朝廷要减免税赋了,以来安定民心。同时开封府那边也在大量的招揽流民组织修复河堤,这态势就渐渐平息了的。

    陈州府就是这样。

    流民主力被赵家吸纳了,五六万人堆在龙路口也算安稳。各县也各自收拢了一批人,那又是消化了一两万。这样一来还在流动着的流民数量就大大的减少了,最多也就是二三百人一股的,乱不动大局。

    可是现在随着其他几府的流民难民纷纷往陈州府里涌入来,陈州境内的流民不说短期内暴增三五倍吧,却至少也翻了一翻!

    “各位说说看,这事儿该怎么做才好?”

    看着短短十年就将赵家发展到今日地步的赵大爷也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在座的人等不少人都生出了幸灾乐祸的心里,虽然神态上都很戚戚然。

    赵亮刚才是好一番诉苦。

    他家再有银子粮食也不能担负起上十万老少丁口的开销吧?

    而且他家的钱粮就算一时间能担负的起来,龙路口就那么大地方也招呼不下这么多人啊。

    之前的流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加在一起都五六万呢,全窝着龙路口了。

    也亏得现在是夏天,搭个棚子,扯个帐子就是住的地方了,这要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啊,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但即便如此赵亮也是千防万防。

    从难民营的治安安全到个人群体的卫生整洁,再到他们的饮食习惯。从大小便要入厕到饭前要洗手,再到不准喝生水,全都要安排了再安排,吩咐了再吩咐。

    技校、学堂里大批的学员被拉进难民营里管起了事儿。

    这些人的年龄是不大,可他们至少懂得纪律,懂得什么是干净卫生,也个个都能写能算。

    而且龙路口民团也分出了五百人驻守难民营。

    可以说,就这五六万人便已经叫龙路口上上下下如临大敌了,毕竟整个龙路口不算技校里的几千学生才多少个人啊?

    五六万人比龙路口的原住民都多出两倍来了。

    再来五六万人,往哪儿塞啊?

    又哪里有那么多能写能算还知道纪律卫生的人来约束管理他们啊?

    而且也没这个道理啊。

    什么事儿都叫地方的乡绅做了,那还要你官府干甚?

    毛志文坐在上首大椅上,面上一副镇定样子,心里头似乎是很没谱的。

    一下子涌进来了那么多的流民,他在归德听闻消息后就立马知晓不好,快马加鞭的带人赶到陈州府,来到龙路口。

    这里的情况他看的很亲切,赵家真心不错。

    可以说龙路口的难民营比归德府的都要强出许多来,只从卫生这一条就能明显的感觉出来。

    归德府的难民营里是污水横流,屎尿遍地,秩序也乱的叫人头疼,而龙路口这边的难民营干净有序的简直都不像难民营了。

    所以这赵家真的是有功于朝廷的。

    这凭这一点他在事后都要为赵家请功。

    上头也一定要给予嘉奖的。

    毛志文是按察使司副使衔的分巡中原开归陈许道兼管通省兵备河道的道台,只从他的头衔上你就能看得出来,他能管兵也要管河,但事实上豫东的绿营兵由归德镇总兵和巡抚提辖,河道也有河道总督分管,他这个道台更像一个大号的监察御史。

    现在河道上出篓子了,毛志文的干系当然是有,但并不大,只要那些受灾的流民难民不造反,不把事情闹得不可开交了,毛志文屁事都不会有。

    所以毛志文对赵家是非常非常有好感的。

    要是他下辖几州府能多出几个这样的厉害人物来,他还怕流民闹事吗?

    本着体现朝廷关怀的院子,毛志文就说道了官府可大开粮库的事儿,这样可以为赵家这等大大的良民减轻一些负担么。

    毕竟京城都已经有旨意下来了么,地方上一切以稳定难民为主要,各县都可以加大开仓放粮的力度,尽可能的截留流民。

    只是他刚刚有意提出这事儿的时候,就看到列席的陈州府的通判在向自己递眼色,毛志文就又按住了口儿,同时心里重重的打起鼓来。

    该不会陈州府的粮库又出什么幺蛾子了吧?

    从此这场议事就没了滋味了。

    好不容易等一群人散去,毛志文忙使人叫来江哲,询问是何因由。

    “大人有所不知。鄙府太守大人素善理财,每每于青黄不接之时粜米贷货,而夏粮丰收之时再籴米入仓。不料今岁碰上了这场大水……”

    毛志文一屁股跌回了椅子上,“你是说只府库粮米,还是全部?”

    “常平仓、义仓皆在内。”

    “那各县粮仓呢?”

    “亦是如此。”

    江哲脸色有些羞赧,停了几秒钟后小声的说:“据下官所知,商水、项城、沈丘三地抚慰流民难民之米粮,皆出自赵家粮仓。”

    “打了欠条了。”

    明伦贪财好利的性格这两年表现的是愈发突出了。但各县知县没谁敢跟他过不去的。通常都是明伦身边的随从拿着一张条子就把粮仓储米尽数提去,高价卖出低价买回,一来一回总能得取不少利润的。

    而且他们还经常干出好米拿去陈米还回的事情。

    各县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谁叫人家知府大人的来头太大了呢。

    大家不但不敢阻拦,还必须帮着他去遮掩。

    但明伦厉害就厉害在人家虽然贪财贪出了个大篓子,但却能找出人来把它堵住。

    明伦跟赵亮把事儿说清楚了后,赵亮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各县粮仓转运粮食。

    各县知县也纷纷打出欠条。

    而他们手中也握着明伦开出来的条子。

    “胆大妄为,胆大妄为。”

    毛志文口中喃喃道。

    什么是目无王法?什么是无法无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