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四百三十五章 失利

    沧州城西北二十里,张集镇外。

    杨垒左手拉住缰绳,胯下的枣红马此时正跑的起劲,想要它突然开始降低速度,马匹也不是那么肯听话。杨垒只是让它慢慢的停下来。

    任由马匹自己降低了速度。

    右手非常顺畅的凌空挥动单刀,将单刀上的血迹甩掉,然后看都不看刀鞘单刀就已经插回了。

    这要不是有着深厚的马术功底的人怕是只会自己捅自己一刀。

    四月中的原野上本该是绿葱葱的一片,但现在却已经是遍地的尸体了。

    骑兵团与清军马队的厮杀非常轻松的将张集镇外大片的农田给毁了个精光。

    骑兵团这一战至少损失了上百人,但杨垒脸上全是笑意。因为他至少拿到了三百匹完好战马,这就意味着他手下的队伍又能扩张了。

    从骑兵营到骑兵团,下一步就该是骑兵师了。

    什么时候自己如何能带领成千上万的骑兵纵横在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杨垒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再也无憾了。

    对于清军的厮杀,陈军骑兵的战术非常简单。就是集群冲锋!

    不去打枪也不去射箭,手铳这东西只有军官才给配置,士兵们全都是马刀。

    虽然他也听到消息说陈王准备搞两支风格不同的骑兵,一支就是他率领的常规骑兵,排成火枪兵一样齐整的队列,向着敌人发起集群冲锋。

    那杀伤力有多么巨大,他已经体会过了。哪怕他们现在的训练连及格分都达不到。但在这一战中依旧轻松击败了快两倍于己的清军马队了。

    在陈州的时候,陈王还给他们准备过胸甲呢,只不过最终还是配置了面马甲。

    而另一支骑兵被称为骠骑兵,他们配有马刀和手铳,任务是执行侦察或搜索敌人,再或是于战场上追杀败敌。从性质上说等同于古代的探马伺候。

    杨垒在骑兵一分为二的时候,他选择了前者。

    后者于他眼中有些像散兵游勇,历经过清水教起义的失败后,又亲眼见到了赵家的举起,纪律这两个字是深深的印刻到了杨垒的心底了。

    战争需要纪律,军队需要纪律。

    讲纪律的陈军把不怎么讲纪律的清军打的哭爹喊娘,而不讲纪律的清水教义军被同样不怎么讲纪律的清军打败了。

    这在他心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对比,让杨垒记忆犹新!

    张集镇一战的捷报送到赵亮手中的时候,赵亮正对着津门战场唉声叹气。

    这一战他怕真要‘失利’了!

    哪怕他用出空间bug来,想要一层一层的啃完津门也十分艰难。

    津门这地方水多,明亮不止挖掘沟壕,还往里头灌水,还往里头装竹签,同时清军全都缩到了战壕里,他们缺乏大炮但不缺手榴弹。

    又一项赵亮搞出的玩意儿被清军学到了。

    火枪、弓箭加上手榴弹,然后还有沟渠。

    陈军能不能进攻,能不能硬吃对面清军?这当然可以。

    哪怕是肉搏战,赵亮也相信己方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可问题在于这般打下来他要付出多大多惨的代价!

    有消息来报,东北和内蒙又有新的马队赶到了,同时还有不少步甲兵,以及甘陕的绿营也在通过河东向京城增援过来。

    福康安在夺了垣曲之后,见赵亮全无反应,那也只能作罢。

    没有船只,他手下的甘陕绿营还能游过黄河不成?

    只是如此一来整个中条山——王屋山防线就被一切为二,并且清军还能威胁到黄河沿线,这到底有些不美。

    不过河洛的安全处暂时还没有发现谁个要迫不及待的跳反。

    可要等到大批的清军马队杀到黄河一线了呢?

    张集镇一战被骑兵团杀败的只是清军马队中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看,他们数量要比陈军骑兵多的太多了。

    只要不去对着城池死磕硬碰,那一支支马队穿梭在黄河以北辽阔的平原上,陈军根本就奈何不了他们。

    到时候中原的人心是否会震动呢?毕竟天底下为财而死的人多了去了,四九年投果军的还大有人在呢,何况是眼下?

    千万别对人的智商报以信心。

    就在张集镇传来捷报的时候,沧州打通水路一事也彻底失败了。

    大批清军马队的杀到,让陈军的水路疏通工作只能告罢。否则呼啸而来的马队绝对能把两岸作业的打捞人员给砍杀精光的。

    这也就意味着陈军在津门的攻势根本不能持久,除非赵亮现在就亮出自己的底牌。

    ……

    三岔口位于津门城池的西北方。

    其东侧就是一条直道一样的海河了。

    为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处就是三岔口,从那里再往东南一点就是津门城池。

    也所以津门城池西、北两面临水就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了,而东面呢,因为海河在那里打了个弯的缘故,其城池的东北方向也是邻水的。只有南部和东南部不临水,但也跟后世那一片沃野平原大大不同。

    这时候的津南和津东,那还是一处水洼接着一处水洼,一片泥沼接着连着一片泥沼呢。

    就是到了清末,津门城南低洼,还有几个大水洼没有排干。

    因为地势低,不仅海潮泛滥时会倒卷倒冲,就是海河一旦多水,也常常淹没两岸。

    从津门到渤海入海口的足足有六七十里地,却并不见太多的良田,原因就在于此。

    赵亮初见了津门地理地势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根本没想到现如今的津门与后世的津门差距竟如此之大。

    这般的地理地势,当河水未曾封冻之前, 防守御敌简直不要太有利。

    像现在,城南和城东根本无法展开攻势,然后城北也不能打。

    津门的城北就是海河的北岸。有海河作为防护,这叫陈军怎么进攻?那么宽的一道大河呢。

    赵亮只能派兵从津门城的西南方向铺展攻势。

    而清军的重点部署方向就也正好是那里。

    这还叫赵亮能如何呢?

    “大王!”

    萧娘子的声音响起在了赵亮耳边。

    端着一碗汤圆的萧娘子直接走了进来。

    在赵家起兵之后,萧娘子的最新身份就是赵家的膳食总管。

    这次赵亮出兵,萧娘子更是受了赵奶奶的命,跟在军中总理赵亮的膳食。


………………………………

第四百三十六章 八旗新军

    馆陶之败传到京城乾隆还很冷静,又死了个提督,没了两三万兵,丢了小半个直隶加鲁西北,损失很惨重不假,但他还顶得住,大青果也顶得住。

    当然对明亮的处罚还是不能不做的。

    不过他也从明亮请罪的奏折里看到了希望。

    赵逆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沉船堵塞水道就是一个好法子。

    作为一个‘武功’昌盛的皇帝,乾隆太清楚大军出征中后勤的重要性了。

    可惜就是德州船队撤退的太快。伍弥泰刚听到战事大败,就立刻调走了漕船,临清大败后德州是万难坚守的。但德州可以丢,德州城内的诸多军资粮饷却不能丢。

    所以这沉船的招数只能用在沧州了。

    然后还有八旗铁骑的重要性。

    别看馆陶一战中马队被搞得很狼狈,甚至成为了那场失利的一大导火索,但只要把骑兵撒出去专门往赵逆的薄弱处打,那还是极有作用的。

    明亮吃一堑长一智,乾隆看了是很欣慰的。

    当然,他对明亮高高举起轻轻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朝中没有比明亮更靠谱的人了。

    福康安远在甘陕,阿桂死了,海兰察也死了,明亮就是最靠谱的人了。

    这时候他就是全军覆没,乾隆依旧只能用他。

    而且对敌最怕的是什么?是一败涂地后还不知道自己败在哪里,对敌人一点也不了解。现在通过明亮的折子,乾隆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至少不用担心被赵逆直接怼到家门口了。

    明亮信誓旦旦的保证津门一定可以守住。

    有沉船阻断赵逆运输,有马军袭扰赵逆的后背,顺带阻拦赵逆对沉船的打捞工作,还有津门的地理地势,明亮直接给乾隆立下了军令状。

    如果津门有失,他提头来见。

    乾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心里安稳了,那便不去想如今直隶的烂摊子。也不再去奢望着描补自己的康乾盛世了,事情都发展到这一步了,当年的吴三桂也不过如此,还想着保住自己和朝廷的颜面就太白痴了,这事他就不去想了。

    乾隆心底里已经接受了晚节不保这一事实,把自己的目标从先前的偶像康麻子换成了不当唐明皇第二。

    李隆基开元盛世的名头被安史之乱砸的太彻底了,更重要的是,李隆基不止丢了长安城,还丢了皇帝大权,乾隆决心不做唐明皇第二。

    所以他现在就决心彻底接受一些大臣的建议——大造枪炮,训练新军,以器制敌!甚至都可以继续向西洋聘请教官。

    那荷兰教官不就已经帮上了大忙了么。

    不管是福康安那里,还是津门这儿,堑壕战都能发挥出绝大的作用。

    赵逆只展现了自己的枪炮之威,这并不可怕。

    大清早追的上!

    更重要的是,赵逆自毁长城,先是官职上改动了很多,四书五经的重要性大大旁落,这当然引起了全天下读书人的不满。然后就是借‘清丈田亩’夺人田产,这手段太天才了,一下子把地主乡绅也全得罪了。

    而且赵亮把官制下到了乡镇一级,这大大抑制了乡下的族权绅权。

    两相结合,赵亮这是把士绅地主得罪的死死地。

    也正是因为此乾隆至今还丝毫不担心自己能混的比唐明皇更差——丢了大青果江山。

    ……

    西直门外一处大杂院,里面住着的都是贫穷人家,因为穷,一个大院里挤了好几户,平日里小摩擦自然不断。

    老张头拉着黑乎乎的煤车回到了大杂院,然后扛起了一个旧煤火炉子就要进屋。

    老张头虽然是汉军旗人,但一家人的丁口多,日子过的不要太苦。

    当初他儿子就曾想过做活死人,反正他家兄弟五个呢,哪怕折上两三个,也不当紧。只是老张头没让去。

    但日子过不下去也没法啊。

    说穷则变,变则通。

    老张头索性就带着儿子们去煤场做事了。

    几个正当年的儿子打煤球,他和小儿子拉煤球沿街叫卖,虽然挣得是辛苦钱,但总算叫一家人完完整整的过了下来。

    这些年里张家五个兄弟全娶上了媳妇,老张头觉得自己就是立马闭眼,那也值得了。

    “哎哟,张哥啊,你这是又扛回了什么东西呀?”

    老张头刚进院子就被对门正准备洗菜的李寡妇撞见,李寡妇倒也不是坏人,可是有一点不好,大嘴巴。

    附近几条胡同里都出了名的。

    她是看到了什么狗屁倒灶的事儿都会嚷嚷开,肯定没多久就能传遍附近好几个胡同。不过她儿子在衙门当差做事,几个胡同又都是穷人聚集地,也就没人去找她晦气。

    当然了,李寡妇大嘴巴归大嘴巴,人还是不错的。儿媳妇也是个好心人,与人为善,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李寡妇不少坏名声。

    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