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个时候已经有些晚了,亩产五石的数据已经在中原传扬开了。

    乾隆才不相信什么上天赐福庇佑,上天便是真要降福那也只会降落到他的头上。乾隆他只觉得内里必有大量的机巧,那赵亮本身就是一个极赋机巧的人么。

    所以他心中尤其的愤怒。

    自己最崇拜的爷爷,半生之功才搞出了一个御稻种,赵家又才发迹几天?

    他们能调动多大资源?

    结果就已然搞出了亩产五石的金种子了,这叫乾隆怎么可能不去羡慕嫉妒恨?

    但木已成舟,事已至此,再多的怨恨也只是败犬之吠,是无能狂怒。

    乾隆虽然后世落的名声毁誉参半,但就本人的政治素养而言,那也是皇帝中的第一流人物。

    你可以抨击他的很多施政方针,很多政治行为,以及个人的奢靡爱好等等,但你并不能借此就全面的否定这么个人。

    乾隆在意识到亩产五石的金种子是真的这一事实后,就立刻想到了后果。

    随后粘杆处送来的密报也验证了他的担忧。

    赵家各地的征兵站里人满为患。

    数以万计的青壮劳力等着参军,等着为老赵家拼死卖命,如此才好叫家中尽早的得到金种子。

    而民间百姓都如此反应了,逆贼军中会是如何情况,乾隆想都能想得到。

    那些逆贼的战力本就比官军强,现在岂不是更强了?

    这要再跟朝廷大打出手,官军岂不是更加不是对手?

    “新军,新军!”

    这种情况下乾隆发现自己最有成算的法子似就是新军了。

    他已经下令将所有的大黄和能收集到的茶砖全送去恰克图,然后从河东商贾手中拿到了二百万两银子,一半给了福康安,另一半也送到了恰克图。

    其目的自然就是向老毛子购买枪械军火。

    买永远比造更简单,更快,更省时。

    而现在的大青果最需要的就是省时快捷,所以乾隆即便看不上俄罗斯——几次断绝对俄贸易,认为凭借大黄就能制肘俄罗斯,虽然有点小片面,但也能说明问题了——现在也必须把希望寄托于俄罗斯身上了。

    内务府造办处内当然有大批的能工巧匠,什么燧发枪、线膛枪,轻轻松松的便可以搞出来。

    但内务府的那点能工巧匠的产量对比整个清军来就太少太少了、

    他们能够轻松满足皇帝的需求,包括皇子亲王等等,但那些人加在一块又才有几个呢?

    满清在关中、河东、直隶、东三省等地还有着强大的人力、物质储备,但就他们的行政力,想将那些东西迅速的转化为一杆杆一门门合格的火枪火炮,火枪还是燧发的,这就太难为人了。

    别的不说,光是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多的合格燧石,满清就很够呛。

    即便这东西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可是想要找到一个高品质的燧石矿却相当不容易。

    然后燧石的开采和打磨成适合形状就又是个麻烦事了,因为这个数量还是数以万计十万计的。

    一块高品位燧石,打个十几枪就得重新切削修型,多修几回切削多了就得换新的,跟削铅笔头似的。

    燧发枪能否普及还要看老天赏不赏个优质燧石矿, 否则就得从别处想办法——欧洲十七十八世纪时候,有些国家为了满足燧发枪需求,都是要从国外专门高价进口燧石的。

    而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就满清现在的效率,他们要猴年马月才能完成啊?

    再说了,燧发枪的板簧要求也很严格,需要用中高碳钢做调质处理,才能保障板簧多次重复击发还能保持足够弹力。

    那管理制度上稍有放松,品质就会有大幅度滑坡。而板簧出了问题,直接关系到的就是燧发枪在战场上的表现!

    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言,满清大“造”枪炮还真不见得如“买”枪炮!

    ……

    开封。

    宽阔的操场上,上千新兵分成百人一股,正在进行着分列操练。

    他们在各自教员和军官的带领下,训练军姿、队列、射击、拼刺刀、投弹、挖沟、筑垒……

    整个操场上,被脚步声、喊杀声、口令声,乃至是喝骂声充斥的满满的。

    尘土带着滴滴汗水在阳光下一阵阵地飞扬而起,浓烈的汗水味道随风消散。

    当夏收结束后,又一批新兵进入了陈军的军营,因为他们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奔着种子而来的,所以就有了个外号——金种子。

    对比满清的八旗新军,陈军的新兵进展可快速的太多太多了。

    赵亮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相信眼前的这些新兵,一个个真就是‘金种子’。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

第四百五十三章 民生

    运河两岸上帆影连绵,一艘艘漕船在河面上络绎不绝,来往相错。

    自从沧州落入陈军的掌控之后,那断绝多时的运河就再度焕发出蓬勃生机。

    沧州不缺盐,但沧州缺少粮食,大批的粮食被运入沧州,而且是远远不断的被运入沧州。

    这里头可没有军方行为,完全是民间发起的贸易。

    就跟江南的各路毛神在走私食盐上大显神通一样,直隶也急需粮食。

    所以民间商人从沧州往津门、保定走私粮食,对面的满清官府是会视而不见的。谁叫他们缺粮呢?不管是津门还是京城,再多的粮食都不够填补的。

    陈军这边则根本不予理会,只要进出双方乖乖的纳税就好,甚至连粮食总局都披了马甲亲自下场,因为直隶那边的银子太好赚了。

    中原这边的粮价比往年还有些降低呢,因为金种子的横空出世么。所有人都深信来年的粮食会更多,所以积累粮食是没钱途的事。

    然后中原的粮食不仅量大了,还比往年同期更便宜了。

    但直隶的粮价可在天上飞着呢。

    这一进一出,银子赚的哗哗的。

    乃至这运河之上的粮船都有了一层无形的护体金身——打津门南下骚扰陈军的清军马队,根本就不敢攻击它们。

    因为粮商们早放出话了,运河上的粮食但凡损失一粒,我就要十倍的从北边找回来。

    有本事你们就别来我这里卖粮!

    八旗马队们憋屈。

    但再憋屈也只能忍着。

    所以他们就只能变着法的给陈军添乱子了。

    从德州北上,田地密布,却少见有人忙碌。大片被烧毁的麦田和废弃的村落反而越来越多。

    不过赵亮不缺粮食。

    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是一个极乖觉的人。

    他知道刚刚被自己搞定的郑信那是个纯粹的华人,所以他担心北方的大清会以此为借口对暹罗进行干涉,因为郑信是死了,可郑信的后裔还有不少人活着。

    甚至为了装点门面,也是为了安抚暹罗国内的诸多华裔大臣,郑信的后裔都被他安安稳稳的养在曼谷呢。

    所以就连当初对满清入贡,上折子请求敕封时,他在文书中都坚称是郑信之子“郑华”。

    现在满清突然遭遇大变,可这个‘郑华’依旧十分乖觉,对于赵家前去购买粮食的商船大开方便之门。因为郑华很有自知之明,在整个南洋都挺有名气的赵家水师,真心不是休养生息中的暹罗可以应对的。

    要知道,暹罗现在跟缅甸还正处战争之中呢。

    就是缅甸大军的入侵,郑信才得以在前朝大城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郑家吞武里王朝,然后称王十五年,穷兵黩武过甚,向西反推缅甸,向东攻略安南,还征服了喃奔、帕难、兰那、老挝、万象等地。

    郑信死了,暹罗动荡之际,缅甸人岂会放过这一大好机会?

    直到赵亮起兵时候,‘郑华’才击退了缅甸的进攻。

    所以‘郑华’非常知趣识趣,对赵家大开方便之门,而有了南洋和暹罗作为粮仓,赵亮又怎么会缺少粮食呢?

    赵家控制区域内的铁器、棉布,江南来的丝绸和茶叶,乃至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工艺品等,一船船的送去曼谷,然后再一船船的从曼谷拉回海量的大米。

    所以陈国范围内的粮价便宜是真实不虚的。

    沧州等地大批的百姓无奈南逃,赵亮也是有力量收容的。

    数以万计的壮劳力被送到了黄河大堤上,力保今年黄河堤坝的稳固。

    而在此时沧州地界还依旧保存着的那些村落里,却一个个都起了土墙栅栏,丁壮们也全拿起了土枪猎弓。

    沧州是武术之乡,民风本就彪悍。

    赵亮又大力鼓励当地百姓结寨自保,甚至还把缴获的清军刀枪鸟枪分发给百姓,虽然很多人还是仓惶逃出家乡,甘做流民上了大堤去,但到底是有人选择拿起刀枪的。

    这一个个结寨自保的村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个绊住清军马蹄的堡垒。它们组成了一张看似漏洞百出,却又坚实坚韧的大网,把清军的马蹄基本上留在了沧州。

    要不然,整个黄河以南就尽数要被清军的马蹄给蹂躏了。

    大运河旁边,几个废弃的村落中一个四面围墙的寨子尤其的醒目。

    在这个面积不大却聚集了一千多百姓的村寨中,正有人用着昂扬腔调诵读着文章,却不是四书五经,而是逸闻时事。

    “乾隆五十年,沧州田亩价,上等水田也不过七八两,而今,已涨至银元二十块!”

    “德州佃民作乱,袭杀地主李氏,致十七死二十伤……”

    “临清粮价再降。小麦一石一元五角,创二十年粮价新低。”

    “河北总管府发布告令……”

    一个剪掉了辫子的读书人大声的读着消息,周身围拢了数百男女,还有不少孩童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这已经是沧州村寨十分常见的一幕了。

    村寨的村长大声的对底下的人叫说着:“一个个都听仔细了,讲完了,俺再让范夫子给你们好好说说德州的李地主是怎么回事。”

    “咱们手里的地权都是大家伙豁出命换来的东西,可不要把真金当烂铜给卖了。”

    除了《今日新闻》之外,如今的赵家‘天下’,各区域内还有大大小小的时报。

    眼下这村长宣讲的就是其一。

    而这些消息中最被村长看重的就是德州事件。

    佃民作乱,袭杀地主李氏。

    这当然是于国法不容的事,但于法不容,于情却就另说了。

    一句话, 于情可悯,于法难容。

    那件事说白了就是当地的大户李氏,利用自己消息上的便利性,在金种子的消息传入德州前,先是谎言诓骗百姓,趁着当时清军马队余痕未消的机会,低价从百姓手中收购了大批的田亩。

    还是打白条的方式从百姓手里拿到的。

    而等到金种子的消息传到德州后,当地的田亩是应声而涨。

    虽然大家伙都知道粮价在降低,可这一点也不耽搁地价在上扬。

    李家轻轻松松的就赚取了大把的利润。

    消息传开后,那些卖地的百姓纷纷依例去找价(补加价款),那李家人要是真愿意给钱了也就罢了。但李家拿下的田亩太多,一旦补钱就不是个小数目,李家人就只说已经官府过契,已是绝卖(清代土地买卖之一种,与活卖相别。田地卖出后不许找赎。契约中常用“永不加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