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一十章 “寻欢作乐”

    吧啦吧啦了一个时辰还多,赵亮终于停住嘴了。

    他端起把凉透的茶水就一饮而尽,干得冒烟的嘴巴、嗓子总算得到了生命源泉的滋润。

    眼睛还看着‘呆滞’状态里的何志辉等人,内中也包括他那小老弟赵辉,这些人都是现下中国最最具有代表性的读书人,他们的‘眼界’就只是一个大青果。

    社会环境因素造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种环境下生存长大的他们,想要消化掉赵亮这一个多时辰的时间里的科普,那还不知道要用多久的时间呢。

    不管是此刻欧洲各国的富饶,还是欧洲各国军力上的强大,以及被他们占据的那广袤无比的殖民地。——看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英法的本土面积,再看看他们的殖民地,这种冲击感是排山倒海的。

    还是赵亮言语里推崇的那种‘割殖民地之血肉以滋养本国本土之子民’那套不加掩饰的掠夺理论——这套殖民地理论太违背中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了,都是叫何志辉他们毁三观的猛烈冲击。

    没有人能平平淡淡的接受这一切的!

    而且期间赵亮还举了飞梭纺织机做例子,这项使得默默无名的赵家猛地圣眷加身的宝贝,现在早传扬开了,江南一带已经有新式织机为主的大工坊开设,连赵家都已经在悄悄准备呢,嗯,这是得到英廉许可的,加上在中国大名鼎鼎的红夷大炮的事儿,还有钟表等舶来品。这就叫赵亮的话显得很言之有物了,也有力的证明了自己所言非虚,那万里之外的西洋之地真的不是什么荒蛮野地。

    从陈家别院出来,赵亮看了一眼沉没状态中的小老弟,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从自闭状态里回过神来。

    就换了个更舒服的姿态,整个人都恨不得能贴在车壁上。

    回想起自己刚才说过的那些话,嗯,科普的还是很到位的。一切事儿上是夸大其词了,但总的来说真不是胡扯的。

    就像他说道了红毛国百姓的富饶,那依据的就是亚当·斯密的话。

    在英格兰,没有一个人穷得穿不起鞋。在苏格兰,甚至最低阶层的男子也穿皮鞋,虽然最低阶层的妇女依然打赤脚。而在法国,无论男、妇,皮鞋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法国最下层阶级的男女,可穿着木屐或打着赤脚,走在人前,而无伤体面……

    兰德斯的《国富国穷》也说过,这一时期的英国,砖建的村舍,红瓦屋顶,身着毛料衣服,足登皮鞋,吃的是白面包。你们能够看见穷人,但看不到“可怜的人”;看不到饥寒交迫、面黄肌瘦的人;看到过乞丐,但没有一个乞丐没穿长衣和鞋袜……

    赵亮的记忆里,这个时代的英国百姓过的已经很不错了。依靠着殖民地利益,依靠着自身的工业革命,英格兰充分发掘了自身的本土人口潜力(还不满千万人),使得英格兰人进入到了一个只要肯卖力肯吃苦,就有你一口饭吃的状态。

    这点从英国人的文盲率计数就能看出一二。在英国,就连农民的文盲率都下降到了50%以下,这是一个可以吊打满清无数遍的数据。

    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本土人口已经渡过了维持最低生活需要这一时期,进入了增进物质享受的阶段。也就是指人们不再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而殚心竭虑,他们已经有条件去安心生活,有余力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茶叶、肉食的相对增加,还是服饰、窗帘、帷幔、花毯等纺织品方面的需求,自然也包括了人均识字率的迅速上升,这都能充分说明英伦三岛百姓生活的‘富裕’。

    所以,赵亮真的没有谎话连篇,他只多是把侧重点放到了殖民地‘经济’上了,淡化了英国自身的工业革命因素。

    毕竟殖民地的意义更能震撼人心么,也更容易被中国人想歪,更容易激发中国人的心。

    什么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什么是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宗主国统治、支配的国家或地区。

    都是放屁!

    中国人更乐意接受‘开疆拓土’这四字!

    马车从城东门进来,走到十字街时停了下。自己大哥在府城里养了个外室的事儿,赵辉也多少有些耳闻,见马车没到松鹤楼呢就停下了,自然知道是自家大哥的缘故。

    “想不明白,就慢慢的想。谁也没追你赶你不是?”

    赵亮本以为自己说话会继续没有回音儿呢,说罢就准备提着早就备好的盒子下去。

    赵辉的声音从后面响起:“小弟会慢慢想的,以后有不明白的事,还要向大哥多请教。”然后脸颊抽了一下。因为他心里忽然的生出一个很冒失的想法,他想去广州府……求学。

    自己大哥只是在扬州府听了那一耳朵,就懂得了这么多的海外事。他要是去广州府求学,那还不得知道的更多更明白啊。

    不过赵辉是个好孩子,是个叫人省心的孩子,他知道这事儿有多么的不靠谱,自然不会真的说出口来。

    赵亮看在眼里没做多想。

    “随时都行。”

    摆了摆手,人就下车了。

    柳氏见了赵亮来到,内心里有多么的高兴那是甭说了。

    一别半年多,要不是赵亮的书信从没断过,她也清楚赵亮人真不在陈州,柳氏都已经赵亮把她给扔过墙了呢。

    “姨娘啊,这您可要抓紧机会。您看这次,赵大爷一去就是半年多,多吓人呐。”

    李婆子趁着柳氏准备热水的档口悄声说道。

    柳氏脸上闪过一抹毅然,“妈妈放心,我晓得轻重。”

    如果说之前的柳氏并没有为李婆子的言语说动的话,那么现在的柳氏就已然是下定心思了。

    这半年的苦熬把她整个人的想法是彻底改变了。

    这滋味太不好受了。

    而她往昔的那种把一切都维系在男人身上的做法,也真太危险了。

    虽然赵亮对她有过许诺,但一时的甜蜜,哪里抵得过半年还多的煎熬呢。

    也亏得赵家没有趁机对她下手,要不然她连与赵亮再见的机会都没有呢。

    屋子四角都生起了火盆,房间又被蒸汽一烫,赵亮舒舒服服的泡了一个澡,人一点都不冷。

    等饭菜上齐了,赵亮先舀了一碗煎焖鱼的酸辣鱼汤喝。

    “你还别说,这一走半年多,还真想这一口了。”

    陈州当地的煎焖鱼,不是什么上得台面的做法,乃是老百姓缺油少盐之下的智慧结晶。

    就是在锅底刷上少量的油,把鱼拌上薄薄的一层面粉两面煎至金黄,再加入汤焖上即可。

    做法看似简单,却汇集了穷人百姓们的大智慧。除了加葱、姜、蒜、盐等基本调料外,再有辣椒、花椒、胡椒、醋等调料,汤汁主要以酸辣味为主,绝对开胃,鱼肉很嫩,有种入口即化的感觉。

    一顿饭欢欢喜喜的吃完。抹了抹嘴,赵亮要说正事儿了。

    他这次来可不是专门寻欢作乐来的,他还要说一说自己的婚事。

    既然事情来了,赵亮就要积极面对,先就要安排好柳氏。
………………………………

第一百一十一章 银子花的值了

    “爷……”

    柳氏发慌了。她没想到自己心里酝酿了好一阵儿的要求还没提出来呢,赵亮就先给她上了一道绝对的“噩耗”。

    一想到传闻中新入门的主母对外室、小妾、通房的磋磨——李婆子说,柳氏就有点不寒而栗。

    这一声‘爷’那是叫的千回百转,绵丽多媚。

    “勿慌,勿慌!”

    赵亮赶紧拍着柳氏的肩膀抚慰着说。

    “都于你说了,爷是不会放你走的。还瞎自担忧什么?”

    这次为了把柳氏‘安排’的明明白白,赵亮可是准备了相当一批财货的。

    光白银就有上万两。

    这点银子说实在的根本就没被赵亮放在眼中,只是短期内他手头上能够自由支配的银两就这么多了。

    剩下的要么是带着铭文的官银,要么就是带着银号的私银。

    安全起见,赵亮都是要过手处理一回后,才会拿到明面上使用的。

    上万两白银再加上一批绫罗绸缎、精瓷布匹等,这足够叫柳氏安稳下来。不管是购买个小庄子还是开家货铺。

    同时这个数额也很适合于现如今的赵家。

    毕竟现在的赵家不是巩义富贵了N代人的老康家,而就是老康家的嫡出大少爷,拿出上万两银子和大批货物来安置一个外室,这也绝对是大手笔了。

    门外头的李婆子已经在心中大叫‘阿弥陀佛’了。赵大爷真是个大爷,这手笔比她想的高出太多太多了。

    上万两银子,这足可以叫柳氏够下一个一千多亩大小的庄子了。

    现如今北方的地价,上等的水浇地一亩也不过十两银子上下,一般田亩的价格更低。

    上万两银子在手,轻轻松松的就能买下一个千多亩地的庄子,这样就把田亩并拢一块了,更容易管理佃户。而余下的银子也能在城内盘下几个店铺,留一个自己做买卖,余下的都租出去,那又是一笔长远的收益。

    这赵大爷能拿出这么多银子养人,可见对自家姨娘是真心的!

    柳氏也不是真就不通一丁点俗物的富贵花,一听赵亮给出的‘安排’,那也是满心的欢喜。

    这条件真的超出她预计很多很多了。

    本来以为能有个铁饭碗就心满意足了,却不料直接捧上了超级豪华的大金碗……

    当天晚上啊,柳氏可不要使出浑身解数好好的伺候了赵亮一回。

    第二天赵亮起身去往知府衙门的时候,柳氏还浑身酥软的瘫在床上呢。

    “赵公子?里面请,快里面请……”

    知府衙门的差役一看到赵亮脸上就笑出了一朵花来。

    这位爷出手大方是众人周知的事儿,可惜一去半年多光景,叫他们少了份赏钱。而且松鹤楼得到了皇帝的御笔亲书的事儿也早已传到陈州府了,小地方的小人物眼界不大,就以为这就是天了。再看赵亮的时候,可不就多了一层瞎眼的过滤镜?

    赵亮这次来知府衙门,依旧是送礼来了。

    他在扬州的时候,特意精选了一尊翡翠玉雕——三彩福禄寿瓶,专门要送明伦的。

    这位富察家的大爷可是帮了赵家的大忙了。

    虽然他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帮赵家的忙,但赵家也不能不领情不是?

    至少赵亮对明伦就挺感激的,后者的一系列做法叫赵家渡过了最危险的那段时光。

    所以,即便那尊三彩福禄寿瓶耗费了他整整三千两银子,赵亮也甘之如饴。

    嗯嗯,这个时候的翡翠虽然才被中国的上层阶级认可——雍正十一年,滇南的翡翠贡品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认可。

    要知道能称为贡品的都是地方性最优质的物品。而一旦贡品得到了帝王的认可,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有了巨大的价值。

    在明朝徐霞客游记当中就有写过翡翠,那时候人们还是勉强承认它是一种玉,对它的“价值”并不认可。

    而雍正皇帝算是为翡翠被世人所熟知所认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了。

    到了乾隆时候,翡翠的价值和社会认可度就有了进一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