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庄子的故事-第4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语言本来只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现在却赋予了它是非对错。而且还一定要分出一个是非对错呢

    原因就在这里:道、道家学说被人误解了,被某些人的言论误导了。语言本来只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现在被华丽的词语给粉饰了,听起来好听多了。人们追求华丽的词藻,而忘记了语言的本质。

    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

    儒家与墨家的是非辩论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其实就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其实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是非对错,不过是在有意地刁难对方,突出自己。其实双方都没有说到实质性的问题,而只是在粉饰自己。其实他们争论与不争论,对世人都无益。

    如何去判断儒家、墨家所认为错的、非的,是不是真的就是错的、非的如何去判断儒家、墨家所认为的对的、是的,是不是真的就是对的、是的

    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先站在儒家或者墨家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看待墨家,再站在墨家的立场上来看待儒家。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的本质

    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我们就跳出儒家与墨家的这个圈子,站在人、人类的角度、高度上来作出判断。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我们再跳出人、人类这个圈子,站在天地一体这个角度、高度上来作出判断

    其实儒家与墨家争论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

    其实人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都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物种而已。

    站在儒家与墨家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人的生存问题,人类社会的问题。而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人与万物的生存问题。

    站在道的高度上,我们才会明白人生和生死

    如果我们还不能明白人生的话,那么让我们再来往下分析

    aa2705221

第800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三)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都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分彼此的,主要是要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待。

    站我的一面来看待,那么就只有我而没有你站你的一面,也就是我的对立面来看待问题,那么就只有你而没有我。如果这样看待问题的话,那么事物就变成孤立的了,而不是相互的了。

    如果把你、我当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事物、问题,那么我们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因此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角度上来讨论问题的。他们是站在人、人类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而他们并没有站在天地一体这个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本来是人与大自然中其他万物如何生存的问题,人怎么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的问题。结果有了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后,成为人与人之间争生存的问题了。

    如此说来人类文明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其实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片面地、错误地我们所争论的问题,还是生存的问题。是跳出了人与人之间争夺生活权的圈子,又钻进了人与大自然去争夺生存权的圈子。

    而真正地道家,是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生存、生死的

    生存权争夺不是就是生与死吗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生死呢

    如何看待生死,我们得先跳出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所争论的圈子,也得跳出天地一体这个圈子。我们必须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生死,等到我们明白生命的来源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人生,思考人的生死也不迟。

    天地万物包括宇宙星辰日月,都来源于道。都是经过无数次、无数年、无数种种的变化,而后而形成后来的宇宙星辰日月,天地以及天地间的万物的。人也是其中的一种,是经过无数次、无数年、无数种种地变化,最后才演变成现在的人的。

    在道面前某个物种的灭亡,并不是说某个物种灭亡了就彻底地灭亡了。而只是说这个物种灭亡了,但是它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

    比如说树树死了只是说明这棵树死亡了。树死亡之后它依然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那就是树干、木材、树枝、树叶、树根等等而存在。

    而树干、木材、树枝、树叶、树根等等它们会“死亡”吗或者说它们消失吗有人可能会说,把他焚烧了就“死亡”了或者说是消失了其实它还是没有死亡或者消失,它只在换了一种存在。

    焚烧后的它们,变成了烟、火、热能、空气、某种物质的气体或者其他形式、物质而存在我们能说它死了吗

    如果我们不服的话,也可以继续往下分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变,它都不会彻底地死亡或者是消失,它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

    当初的树虽然不存在了,可它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

    这就是道

    道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也可以从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地,而不是独立地、孤立地。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不存在后,分化出无数种存在形式,存在于其他物种之中,或者说与其他物种融合然后组合成新的物种,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这就是“方生”之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方生方死就是指一个事物生成是因为另外一个事物的死亡。比如说木材,木材的出生是因为树死了。

    方死方生就是指一个事物死亡而成就另外一个事物的诞生。比如说树,树死亡而有了木材出现。

    方可而方不可就是指这样可以,那样必须就不可以了。比如说如果认为儒家学说是最好地,那么墨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就是不可取的。

    同理如果我们认为墨家学说是最好地,那么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就是不可取的。

    那么到底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哪一家的学说是正确地呢

    其实判断起来并不困难

    只要我们跳出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而站在天地一体的高度上,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争论就没有必须了。

    站在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生存,是人与人之间争夺生存权。

    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都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我们争的是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争夺生存权。

    而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问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我们永远都会以一种物质形式而存在我们是道我得到了永生。

    方不可方可就是指如果这种方法不可以、这样也不可以的话,那么换另外一种方法、换另外一种形式绝对可以了。物有所用,各尽其能,都有发挥他作用的地方和时候。

    比如说当儒家学说、墨家学说以及诸子百家学说都不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时候,我们何不去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呢或者我们一定要抱着儒家或者墨家或者是诸子百家不放呢

    当儒家或者是墨家或者诸子百家不能拯救人类苍生的时候,我们何不放弃,去寻找可以拯救苍生的正确地学说思想呢我们何不改变一下观念呢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承认这个事物,就必然否认了其他;承认了其他,也就是承认了这个事物,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有了木材了就没有树了,有了木材是因为有树,木材因树而来

    aa2705221

第801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四)

    因此圣人不去追根究底,不去探知事物最终的由来和将来终究变化成什么样子。不去追究那些没有意义的事,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身、现在的状况。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作出正确地判断。

    也就是说人类模仿动物、植物、天地的行为和德行去生活,把动物、植物、天地的行为和德行作为人生导师,指导我们健康正确生活。

    任何事物中都包括着彼和此,有彼有此,有你有我,大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独立起来,认为只有自己。人类也一样,不要把自己独立起来,天下唯我独尊。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中的万物相互并存。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其中包括着彼和此,对与错,你与我等等。

    任何事物,我们要是再往下细分的话会分化出无数个独立体。再把这些独立体细分的话,还能细分出无数无数、无穷无尽。

    比如说人人本来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只是一个物种而已。可我们把它作为独立地个体后,就成为人了。

    而要是把人细分的话就会分化出四肢、五脏肺腑等等部分。如果再把四肢、五脏肺腑细分的话,又能分化出无数,无穷无尽。

    事物果真存在彼与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与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

    其实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因为它们是一体的。主要是要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待。站在高一级的角度上,它们是一体的,站在低一级的角度上,它们就是独立地。如果是独立地,那么就有了是非、对错等等的存在了。

    比如说人我们站在人的角度上,就没有手脚四肢和五脏肺腑之分。因为手脚四肢和五脏肺腑都属于人。而我们要是站在低一级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站在手或者脚或者五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就有了手与脚之分,就有了各种器官之分。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这些道理,那么说明我们得道了。

    如果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以后看待事物就会不一样,就会看到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呢这是要看我们站在哪个立场与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比如说以人为例要是把人作为个体的话,我们可以把人划分为无穷无尽地部分。人是由四肢、骨肉、血脉内脏等等组成。再细分的话,又能分成无数部分。

    如果我们要是站在道的立场与角度上看待人,那么人与万物一样,都是道。如果我们站在地球的角度上,人与地球上的万物又是属于天地间的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要站在什么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待事物。

    所以说不要站在个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待事物。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事物、看待问题。要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

    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马不是马,其他物也不是物,它们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能分彼此吗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天地是一个整体,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说哪里还有什么白马非马呢哪里还有人、物,你、我之分呢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能分彼此吗它们都是人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