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庄子的故事-第4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惠施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达到他父亲的专业水平,而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

    昭文、师旷、惠子能说他们是成功人士吗如果是那我也说我是个成功人士。如果说昭文、师旷、惠子他们不是成功人士的话,那么你、我、他以及天地间的万物,都没有成功。

    你还是原来的你,我还是原来的我,他还是原来的他,天地间万物还是原本的样子,没有改变。我们的生存问题并没有因昭文、师旷、惠子的成功与否有所改变。

    生存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昭文弹琴,师旷编写乐律,惠施高谈阔论,都只是我们在生存道路上遇到的一段插曲,一段调剂生活乐趣的插曲。

    用现代语言来讲,他们只是“戏子”,供人娱乐的戏子而已。就好比马戏团中的猴子、小丑演员,表演节目供人娱乐而已。

    因此,各种迷惑人心的东东、各种炫耀、各种鼓吹广告,都是圣人、明智之人所鄙夷、摒弃的。在生存的道路上,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事,我们都要遵行、重视。对我们生存无益的事,我们都要鄙夷、摒弃。这才是真正地看清了事物、事理。

    aa2705221

第803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六)

    我今天在这里说的一番话,不知道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都是言论,不管其内容如何,不过是言论罢了。虽然这样,那我还是试着把我的言论说一说。

    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作者注:这一段是讲道理解这一段话要结合老子的道德经现代版本第一章和第十一章。这一段文字对于现代人来讲,比读老子道德经来理解道还要难。

    在现在的这个宇宙万物形成之前,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个全新的世界之前,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无穷无尽。

    而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在若干年后、无数年后又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新的事物了。而这个新的事物,再过若干年后、无数年后又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新的事物了。事物的变化就这样,无穷无尽

    我们人类生活的宇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不断地变化中,将来到底变化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将来的人也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正如我们不知道以前的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样

    这就是道

    今天我说的这些言论,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言论我对道的理解,是真的如我所说的这样地呢还是不是如我所说的这样地呢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秋毫的末端是秋毫的结束新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泰山更大呢所以说泰山比秋毫的末端要小。

    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夭折的孩子是他做人的结束但也是他变化成新生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彭祖的寿命更长呢彭祖的寿命在他面前只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所以说彭祖不是最长寿的。

    按照道的理论来讲,我们都是来源于道。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我们都是道的儿女,道的一部分,都是道,不分彼此

    既然已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都是道,那我们相互之间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还有什么儒家与墨家,诸子百家呢

    既然已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都是道,那我们相互之间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还有什么儒家与墨家,诸子百家呢难道就真的没有了吗

    以上只是我与我一类人这么认为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都是道。还有其他人不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的议论和看法加上别人的言论理论就变成“二”了,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两个不同地理论体系了。“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加上另外一个人的理论,那就变成了“三”了,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三个不同地理论了。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

    所以从无到有再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刚才说了,道是找不到它的源头,也不知道它的终点。道是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发展也是无穷无尽的;言论也一样,不曾有过定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待问题,都觉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正是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事物,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以此来区别与他人的不同。

    现在我就来谈谈到底有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这是方位。有了左右上下,就有了空间。有了空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

    有左有右就有了界限,左与右的中间是中点,因此就有了分歧;

    有伦也就是有了序列,因此就了数字。有了数字,因此就有计算、标列;

    有伦、有义就有了等别之分。有了级别之分就有尊卑等级之分;

    有分解必然细划,有了细划必然无法回到整体。本来事物是一体的,有了分解后就很难再重新组合;

    有辩驳就有延伸和发展,有了延伸和发展,就延伸出无穷无尽的言论和不同地道理;

    有竞比必然有自私,只有自私、只有积存自己的实力,才能赢得竞比;

    有相争,就有了乱世。有相争必然带来乱世,相争是乱世之根本。

    这就是所谓的八德,八种常见的现状。

    天地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天地之内的事,圣人虽然在研究,却不随意说出来。春秋上记载的那些君王们治理社会的事迹,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与人争辩他们的对错。

    所以对于事物我们可以地细分它,再往下细分。但我们也要合,把细分的事物组合起来,组合成一个整体。还有我们也可以往上组合,一直组合到我们无法组合为止。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人细分为四肢、五脏,再细分成皮肉血脉,还可以往下细分。但是我们一样要组合,要把它组合成人。再往上组合组合成天地一体。因为人是天地中的一部分,就好比五脏、血脉一样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往上组合因为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

    所以圣人只讲他们知道的事,对于不知道的事,他们从来不去议论。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

    圣人把不知道的事物都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因为不知道、不了解的事你说出来也没有用。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以此来显示自己比别人有见识、本事大,发现新大陆了。所以说,喜欢争辩的人,他们都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争辩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见识、本事大而已。

    所以说:真正地“道”没有宣扬它依然存在,永远存在;辩说的最高境界是无须辩说,真理摆在那里就是最好地辩说,事实胜于雄辩;最大地仁爱不是做表面文章、做宣传搞形势,而是实际行动和结果;

    最正直廉洁的人,是不注意谦让这些表面形式的礼节的;真正勇敢、有勇气的人,是从来不惧怕别人,更不妒恨别人,敢于面对。

    道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从来不宣扬自己;言辞表达总有它表达不到的地方,有些事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仁爱不是做表面文章、做宣传搞形势,做表面文章、做宣传搞形势那就不是真正地仁爱了;

    一个人正直廉洁到了没有人说他有缺点的地步,那绝对是不真实的,是做假做出来的,是做宣传搞形势,做表面文章当典型树模样树出来的;勇敢、有勇气的人要是因嫉恨而跟别人发生争斗,那就不叫勇敢了。以上说的这五种情况,本来是很好地,自然而然形成地。结果却因为刻意追求而变了模样。本来是圆的,结果却变成了方的。

    所以说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那才是真正地明智。

    有谁能够真正明白什么叫“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呢

    什么叫“不言之辩”就是不需要用言辞去辩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不言之辩。什么叫“不道之道”就跟“道”一样,不需要宣扬,它依然存在,永远存在。

    如果有人知道这些道理,那么此人的智慧将是无限地大,比天地还要大,简直是一个无限大地仓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进去,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他的智慧大到都不知道自己的智慧出自哪里是怎么来的

    这就叫做潜藏不露、内心明了。葆光,内心中有无限智慧,智慧之光。

    从前尧向舜问询,说:“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想与大家商量的时候,心绪总是不宁,这是什么原因呢”

    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一样,阳光有时候照不到里面去。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

    你觉得你做得不好,没有照顾好那里的人民。所以想征伐那里,让那里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可是要是去征伐的话,又必须带来生灵涂炭。所以你心情不宁,拿不定主意。

    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而你的崇高德行远远超过了太阳的光亮,还愁照不到那里去吗照亮那里,只是时间的问题,早晚会照亮那里的。”

    欲速则不达所以说墨家与儒家所鼓吹的治世思想,都是急功近利。甚至是在忽悠人就跟昭文弹琴,师旷编写乐律,惠施高谈阔论一样,都只是求生存的一种技能而已。

    aa2705221

第804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七)

    齧缺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之间有相同、相似的地方吗”

    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

    齧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与你所知道的东西之间有联系吗”

    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呢”

    齧缺接着又问:“你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那你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王倪回答:“我怎么知道呢虽然这样,你这么问我,那我就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

    我们是站在哪个标准上来评说对与错呢正确与不正确呢

    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我们是站在哪个标准上来评说对与错呢正确与不正确呢

    我也来是问一问你: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得风湿,甚至会因此而半身不遂。那我问你: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树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那我问你:猿猴也会这样吗

    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住在哪里合适呢

    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啃食草芥,蜈蚣嗜吃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