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庄子的故事-第5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有用有利于生存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有用之人。当无用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无用之人。

    再则这个时候的庄子,也需要出来捞一笔银子。

    就跟现代社会的明星一样,有金子不捞就傻了。

    庄子接受魏惠王的邀请,目的很明显,是冲着魏惠王的赏银来的。

    经过这些年的沉寂,庄子家里的金银还有不少,可无法露出来。一下子拿不出一块金子来,必然会引起周围人的怀疑。所以庄子必须出来捞金。要让别人知道,他刚刚挣了一笔钱。这样金子就可以拿出来花了。

    先花金子,再花银子。因为金子太贵重了,不先花的话,以后装比装穷的时候就无法花。

    而此时的魏惠王,生活得并不好。

    曾经的魏国,是当时的霸主国。可自从马陵之战后,魏国又与秦国大战过,又战败了。加上秦国与楚国、韩国、赵国等国联盟,压制魏国,魏国越发地衰落了。

    军事上的失败,让你失去了保家卫国的根本。一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生活状况是可想而知的。

    自从大将军庞涓战败自杀后,魏国在军事方面就依靠老将军龙贾。可龙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再则国力不足,兵源不够,也是一个大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连连征战,魏国无力再补充新兵和训练有素、有战斗力的新军了。留在部队中服役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新兵蛋子。所以战斗力越来越低下。龙贾就算再有军事方面的天才,也无法带好这一支军队去打胜仗。

    再说龙贾的军事才能远远没有当年的庞涓强。他是那种保守型人才,防守阵地还可以,主动出击方面比较差。

    还有魏国军队上面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军队方面连连吃败仗,阵亡严重。所以军队中的领导头目经常更换。因此新的领导头目经常无法控制手下的兵。这样必然会影响军队的统一指挥。

    在外交上,就靠惠施那一张嘴,也是不够的。

    况且惠施虽然有外交上的才能,可惠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喜欢跟别人辩论。说不好听点,他这人喜欢跟别人“教条”。他说他是跟别人理论,而在别人看来,他是教条。往往地情况是:他不把你辩驳倒他是不罢休。结果得罪了别人他还不知道。

    要知道有的时候,面子比道理更重要。

    你虽然辩论赢了,可别人觉得丢了面子。

    所以惠施的外交经常是失败的。

    经过几年的周边诸侯国的打压,加快了魏国的衰落。如今的魏惠王,也没有当年的那种霸气了。他的内心虽然不服,可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低头。

    所以在惠施的请求下,魏惠王决定请庄子过来,给他指点一点。

    现在的魏惠王,是用“请教”、“指点”来求庄子了。

    而此时的惠施,经过这些年在内政外交上面的努力,他也看出来了,他有几斤几两,自己有多大地本事。在各方面,他都不得不从内心里承认:他不如庄子。

    不管怎么说,庄子能够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把宋国的漆园治理好,并改变了模样,这是他惠施无法企及的。

    经过这么多年在魏国为官,他与魏国朝堂上的官员也都熟习了。那些人都是什么货色,他是知道的。与这些人的关系,惠施心里是有数的,无法配合。所以他想到了庄子,想再次请庄子过来,到魏国为官,与他一起,把魏国再搞强大起来。

    以前庄子说他在宋剔成面前发了誓,“永远不当官”、“永远不离开宋国”、“永远不背叛宋剔成”等四个永远。可如今的宋国,宋剔成越来越式微。

    根据小道消息说,宋剔成已经被架空了。

    因为宋剔成重用了其弟宋偃,不听宋荣子等人劝阻,宋荣子等人先后辞官,朝堂上渐渐地被宋偃安排的人和巴结宋偃的人占据。所以宋剔成渐渐地被架空了。

    就跟当年司城子罕架空他的君王一样,宋偃即将上演“弟弟取宋”的重复剧。

    所以这个时候是完全可以请庄子来魏国做官的。庄子也可以无视誓言,到魏国来做官。当年的誓言,是对宋剔成发的,如今宋剔成式微,自然是誓言作废。何况庄子的誓言,是在宋剔成的逼迫下,不得不发的。

    再则自从宋偃得势后,对庄子很不礼貌。不是对庄子有意进行打压。

    宋偃是记仇的

    当年要不是庄子他们插了一脚进来,在戴大官人叛乱的同时,他宋偃也将趁机叛乱。虽然那次就算真的叛乱的话,他一样会失败,可他心里不服。所以就记恨起了庄子。

    魏惠王再次邀请庄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听探子说,楚威王曾经秘密派人请过庄子。但是庄子并没有去楚国做官。不过楚国却得到了庄子的策略。因此楚威王没有就商州之地与秦国战争。相反还与秦国修好。

    就凭这一条,魏惠王就想知道,当年的庄子对楚国的使臣说了些什么他本身都没有去楚国,只是通过使臣的传话,就让一个君王放弃自己的想法,不与秦国交战这到底说的是什么

    魏惠王是知道的庄子大才,给楚威王出的主意,绝对是一流的。不然楚威王是不会听从的。再则楚威王刚刚接任楚国君王,面对痛失商州之地,是要找回面子的。结果却放弃了。可见庄子给他出的主意,一定能够让他挽回面子。

    其实当年魏惠王是希望楚威王是个傻比,就商州之地与秦国开战。这样消耗了秦国与楚国的综合国力,是对魏国非常有利的。可是让他失望了。最后才知道,是庄子给楚威王出了主意,才改变了楚威王的想法。

    像庄子这样地大才,不用才是傻比

    所以魏惠王才不惜一切办法,一定要请庄子入魏。不管庄子能不能来魏国做官,最起码可以请教一二。试想:以庄子大才,拯救一下魏国,应该是胯下捉鸡,手到擒来的事。

    见魏惠王是真心来请他一叙,见惠施亲自跑回宋国来找他,庄子就是不想去,也要给惠施这个面子。

    不得了的大人物啊魏国的外相啊

    虽然魏国正在衰落,可惠施一直都是魏国的外相。当年鼎盛时期是,现在也是。所以面子极大。

    aa2705221

第987章 庄子与惠施是对手

    庄子与惠施的关系,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频繁接触。 因为庄子不愿意去魏国做官,魏惠王不得不经常派惠施来宋国请教他。而惠施本人呢经常听庄子讲道,也渐渐地接受了道家学说。

    不是说:人生得意的时候信奉的是儒家学说,认为儒家学说是经典。而一旦人生失意,才开始读老庄。当然这是后世的人总结出来的,先秦时期没有这个说法。

    杨朱说过:乱世用兵、治世用法、盛世用儒、道家治心。

    儒家学说只是在盛世时期,才能用于治理社会、规范社会。而到了乱世,你还用儒家的那一套理论,只会束缚你的手脚和心灵,让你无法在乱世中生存。

    因为儒家学说是站在社会管理学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人和社会的,而不是站在个体人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人和社会的。所以到了乱世,或者社会开始混乱了,儒家学说就失去了市场。你要是再信奉它,只会束缚你的手脚和心灵,让你无法在乱世中生存。

    简而言之,儒家教导你的什么洁身自好、君子、己所不欲等等都是站在管理社会、站在如何让社会和谐的角度、立场上的,而不是站在个体人的角度、立场上的。

    站在个体人的角度、立场上,大家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一己之欲,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所以儒家认为要是这样地话社会就乱了,就无法管理。

    从表面上看,儒家学说思想好像是文明进步了,可实际上并不然。因为社会是人与人的组合。不重视个体的人,不重视个体人的感受而强制性地一刀切,规范社会、规范标准,必须会造成一个充满谎言、假象的社会。大家表面上迫于压力、压迫,服从你,遵守你制定的行为标准、道德标准。背后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必须会造成一个充满谎言的社会。

    而道家是人生哲学、生存哲学。所以说道家治心。道家学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静下心来研读,都会有收获的,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都能给人以启迪。

    道家认为:我们先不要指望社会、指望国家、指望别人来管理、帮助我们,我们必须学会自助、自救。这是根本在自助、自救的基础上,我们再去寻找帮手、寻找合作伙伴。先自助、自救,然后再谈婚姻、家庭、家族、团体、国家,天下

    儒家后来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味就不同了。儒家还是站在领导者的高度上的,而不是从个体、相互合作的角度上出发的。

    说白一些,儒家是把世人当傻子、坏蛋,需要他们来管理、规范你的行为。我让你这样你就必须这样,不然这个社会就要乱。他们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认为你没有社会公德。所以说在儒家的眼里,世人不是傻子就是坏蛋:不知道怎么做或者净干坏事。

    道家讲自救、寻找合作伙伴、组建家庭、家族团结、团队组合、国家联盟。

    而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儒家的修身也是有问题的,他是站在服务于社会而约束自己的角度上,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别人打我一拳我必然会还击一拳。而站在服务于社会而约束自己的角度上来讲,别人打我一拳我可能不能还别人一拳。因为我害怕受到惩罚。或者我是个文明人,我不能跟别人一般见识。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别人打我一拳我还击一拳,公平了。结果被认为是野蛮。而被人揍了一拳,反而被认为是“文明人”。

    这就是信仰道家与儒家而产生的不同结果。

    惠施也一样,魏国的衰落造成他事业上的不顺,才渐渐地放弃了他以前的人生哲学,信仰起了道家学说。当然惠施并不是一个彻底地道家,他还是喜欢与人辩论,较死理,不把别人驳倒他不罢休。

    从这一年开始,惠施与庄子两人频繁接触。两人除了谈论天下大事外,那就是辩论。

    惠施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地问题来问庄子、为难庄子,每次都能把庄子问住。不过过一会儿,庄子又会找到反驳的理由,反过来把惠施难倒。

    怎么说呢惠施的脑袋瓜子反应要快一些,可能是他在官场上练成的,也可能是他因为善辩而练成的。

    而庄子呢反应要慢一些,人老实一些,不知道惠施是在给他下套。往往如实回答后,才知道上了对方的套。要想解套,必须把话题反回来,从头撸一遍。所以每每事情过去了,庄子才能把事情理顺。

    两人之间的辩论是善意的,因为两人都从中得到了启发,开阔自己的思路。

    接受了魏惠王的邀请,庄子就跟随着惠施,一路上吃用都由惠施负责。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谈,也是一路上辩论不休。

    道家认为,人就是一物,与天地间的万物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所以人与万物要和谐相处,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更不要认为人是天地间的主宰。

    人在天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