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庄子的故事-第6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有时主流思想并不是正确的。

    如果主流思想都是正确的话,历史就不用改朝换代了。是不是

    在老子时期、在老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是很乱的。不仅仅是很乱,是很混乱,那个时期被后人取名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不仅混乱,而且时间很长。

    其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几百的大周统治、教化,已经把大多数人的思想教化成为固定模式了。也就是说脑筋急转弯转不过来了。结果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成就了他们的风云人生。

    世人都是“傻子”,还不由他们这些人叱咤风云

    历史也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都是不正确的。要不就没有那么混乱了。

    正确的思想被庸俗的智者给扼杀了,被君王的皇权给扼杀了。正确思想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只是受益于某些智者。广大地人民群众因为无缘接触到正确地思想,加上思想僵化始终对大周抱着幻想遵守周礼。结果无法摆脱面临的生活、摆脱困苦。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其实这一篇是从上一篇延续下来的。单独地解读这一篇,不容易让人理解。要是结合上一篇来理解,就好懂了。

    上一篇,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文第十八篇,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是承袭“国家昏乱,有忠臣”而来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了:绝圣弃智这里的“圣”和“智”是两个所指。圣可以解读成为君王、最高权威。智可以解读为“忠臣”、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智者、大臣。

    绝圣弃智的正确解读,是要我们放弃对君王的幻想,放弃对那些愚忠大臣的幻想。

    为什么要这样呢

    老子说这句是不是要负法律责任是不是他在、反国家反君王权威是不是这个意思

    实事求是的来讲,老子说这话的意思确实是这个意思。

    但是老子并不是针对谁谁谁来说的,并不是针对某个君王,某个朝代的君王、某个朝代的国家来说的。而是老子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来说的,他老人家并没有针对谁。

    所以不要给哲学家扣帽子,制造什么文字狱。

    哲学家是针对人类,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而实事求是的说了真话。

    老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老子是根据道家道理、现实生活情况而说的。

    因为这个国家不能保障子民的生存权利了,国家机器成为了束缚人民的枷锁。所以必须放弃。

    老子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是根据前面一篇写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前面一篇,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文第十八篇,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正是因为这样,才要“绝圣弃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才能有利于人民。

    解读了“绝圣弃智”,后面的“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就好解读了。“仁”和“义”都是束缚人性的东西,自然是要放弃的。“巧”和“利”都是对自己有好处,但有可能影响了别人的生活。所以也是要放弃的。

    因为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必然搞得那么复杂。

    活着才是硬道理

    自然、平安、平淡、平静地生活,才是真。

    而事实上有了君王和智者的管理,社会并没有太平,反正越来越乱。既然这样我们还不如放弃,重新制定新的生存游戏规则,重新给人生定义。

    还是那句话: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作为人,如果没有明白人生,活着都是白活。

    再重复到原初老子与庄子都一致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人类只是一种适时而生的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人的一生,只是来完成一次生命的过程的。

    所以人生没有必要那么折腾。不就是为了活着嘛有必要那么折腾我们还不如不折腾,用折腾的时间去享受生活,是不是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仁弃义了,为什么还会民复孝慈呢

    仁和义都是周礼推崇的,用来规范社会道德和约束人民行为规范的。在历史的过程中,仁和义取过一定地作用。可走到老子时期,老子时期之前,就已经失去了作用,不能规范社会道德和人民的行为了,已经流于形式了。

    所以老子说要绝仁弃义。

    那么绝仁弃义了,怎么可能还会民复孝慈呢

    老子认为:孝慈是不需要社会规范的,而是人们自觉的一种行为。这是人的天性天下没有母亲不疼爱儿女的,天下没有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儿女的。

    因为这是天性

    就连畜生,特别是雌性畜生,在生产之后都是护子的。只有到了认为幼崽可以独立生活了,雌性畜生才“六亲不认”。就连畜生都知道护犊子,难道有了智商的人类,还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儿女后代吗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句话老子是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是有针对性的,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社会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巧和利的结果,造成了贫富差别。一个社会贫富差别大了,必然会产生出盗贼。因为贫困中的人要生存。还有有了巧和利后,大家都想着如何投机取巧了。

    盗贼并不一定是因为贫困,而有很多人是为了投机取巧地生存,想不劳而获而已。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列举的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条,并不能概括整个社会的病态。这样还不够,还没有治理好这个病态的社会。

    所以我们要效仿自然、效仿万物、效仿道,不要想得太多,不要学习多余的知识。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如果我们这样想了,我们的人生,还会有什么忧患呢

    aa2705221

第1065章 对道德经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文的第六十五篇,也被世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篇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就前面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两句,就够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批判了。再加上后面的“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就直接给老子哲学思想扣上“愚民政策”的帽子了。

    其实不仅仅这一篇,在前面的不少篇章里,又有“无为”、“不不尚贤”、“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等违背主旋律的词语。因此给老子扣上“愚民政策”的帽子,就非常地有理有据了。

    其实“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两句跟前面讲的完全不同,并没有“愚民”的意思。虽然是讲为政之道,却并没有恶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古代那些善于运用道、效仿自然、效仿万物生活的人,他们并不将自己聪明的一面展示出来。大智若愚,给人的印象很普通,与周围的人一样。

    非以明民的意思是:不将自己聪明的一面展示出来。

    将以愚之的意思是:给人的印象很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也可以解读为:古代那些最懂得道的人,他们并不将自己聪明的一面示人,而是将自己愚笨、纯朴的一面示人

    本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跟愚民政策毛线关系都没有。可是结合下文一起来解读,就有了“愚民政策”的意思。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术奸细和庸俗学者以及所谓的哲学家,他们是在故意曲解老子哲学。因为别的地方他们是断章取义,而到了这一章,为了给老子哲学扣上“愚民政策”的帽子,他们倒是又结合上下文了。甚至他们还引用起老子道德经文其他地方来佐证。

    在“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后面,老子写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本来老子是先说人,说个体的人。说古代善于为道的人如何处世,然后才引申到治国上面来的。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并非是写给君王看的,而是写个体的人的。当然也包括君王。因为君王也是个体的人。

    可学术奸细和庸俗学者以及所谓的哲学家,他们为了给老子扣帽子,就结合上下文一起来解读了,就变成老子特意写给君王看的了。这样“愚民政策”就变成了即成事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段话的意思是: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为什么那么难管理呢是因为人们的脑子都好使。应对政策、应对他人的方法、计谋太多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的方法来应对对方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所以说,以智治国,自以为是最好的治国良方,其实是最糟的。

    比如说,以律法治国,律法越是详细、周全,人们应对的方法也就越多,越是全面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这样国家也就越来越混乱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相反如果国家在管理方面,装着愚笨的样子,只有“国之利器”宪法大纲,没有那些周全的实施细则的话,实行人民自治,相信每个正常人都有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

    一个社会的混乱,往往是那些管理人员以律法为借口,干着损人利己的事,人民无法反抗,反抗就是、反国家、反律法、。反抗、抗议就是犯罪。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说,愚笨式的管理方法对人民最有利是人民的福祉

    知此两者亦稽式以智治国和以愚治国此两者看起来恰恰相反,而结果也恰恰相反以智治国,自以为是最好的治国之方,而结果却是最差;以愚治国,那些自以为自己是聪明人的人认为是最差的、最无能的治国之方,而结果却是最好的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此两者看起来很滑稽,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这里面蕴含的道理深远其实,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正面与反面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当事物的发展出现了不如意的结果时,我们不妨试试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也许朝这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反而是正确的

    正确解读完老子的道德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半点“愚民政策”。相反而是给人和人类指出了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良策。

    通读老子道德经文第六十五篇,只要我们正确解读了我们就会发现,老子不仅没有“愚民政策”,也没有消极无为避世等思想。相反还是积极向上的。

    最起码从这篇文章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