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庄子的故事-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境界就是把自己忘掉,不要把自己当成是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是人。而要把自己当成一物,与天地间的其他物一样。

    天地间有许多物种,有人有兽有山有水有空气有泥土等等,数不胜数。

    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把自己当成人,而是要把自己当成物,与其他物种一样,一物而已。

    这里的人,是指开化了的人类,有了意识思维的人类。

    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人,而是当成一物,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物一样地物。

    其实这里能够给人一种误解,也是其他学说派别趁机曲解道家的时候。他们认为道学或者说是庄子在让人返古,重回到无知的年代,重回到畜生时代,或者是返回到植物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当成物,是不是

    其实这是误解和有人在故意曲解。

    庄子与老子都没有这个意思,作为先秦时代的智者,是不可能无知到这个程度的。社会和人类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可能返回过去的。

    庄子的意思是我们要达到这个认知的境界,我们把自己当成一物,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物一样。如果我们达到这个认知高度了,那么我们看待问题,特别是看待人生世事,就有了不同地看法。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就会得到彻底地改变。

    庄子为什么要我们把自己当成一物呢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物一样地呢

    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有基础,有道家学说的基础。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道。

    还是那句话学习道家哲学,你必须先理解什么是道,你不理解什么是道你就无法理解道家学说思想。

    道是万物本源,是宇宙世界的本源,一切一切都来源于道。

    要是这么说的话,可能又有许多人不懂了。

    再说通俗一些,道就是变化进化。

    道家认为现在的这个宇宙世界,包括日月星辰大地和地球上的万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都是由某个东东经过无数年进化而来的,某个东东,它就是道。

    道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是进化而来的,地球也是进化而来的。

    所以就有了人与万物平等的观点。

    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间的一物,有了天地的变化运行,才进化出人类与万物。所以人与万物,与地球,与日月星辰都是一体的。人与万物与地球与日月星辰等等,都是某个大环境或者说是大物体中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还不理解的话那么在庄子的这篇齐物论里,就作了一下说明。

    庄子就以人体中的五脏作比方,我们体内的五脏肺腑等各个器官,能说自己是独立地个体吗它们都不敢说,事实上确实如此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一样地道理我们能说人是独立地个体吗我们人类可以不依赖大自然,不依赖地球而独立生存下去吗

    所以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

    如果我们有了这个认识,我们能不能把自己当成天地间的一物呢我们的修炼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跟南郭子一样地高度,把自己忘掉,把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忘掉,把意识思维忘掉,把自己当成一物呢

    当我们的修炼境界也就是认知的高度达到这个程度的话,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物的话那么我就不难理解,天籁地籁人籁了。

    人籁,就是人发出的声音。

    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在那个境界面前不过是人籁而已,是人发出的声音而已。人发出的声音,在那个境界面前,就跟小鸟在歌唱一样,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当我们达到这个认知境界的时候,我们还去跟别人争论什么呢儒家与墨家的争论还有什么意思呢是不是

    我们都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物而已

    所以人所发出的声音,包括儒家与墨家的争辩声,就跟小鸟在歌唱一样,只是一种声音而已。就跟风过树洞树枝发出的声音一样。就跟野兽的嚎叫一样,都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当然能够达到这个认知境界的人,毕竟只有少数智者。而对于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讲,自然是达不到这个认知高度的。对于一般道家来讲,他们也达不到这个修炼的境界。

    那么如何让人理解呢

    如何理解儒家与墨家的争论都没有必要呢

    我们先不来说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只是一种声音,与小鸟的歌唱一样,只是一种声音。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儒家与墨家到底在争论些什么

    芸芸众生达不到那个认知的高度境界,把人与万物当成天地间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能不能降低一下标准,从低一级的层次来分析问题

    也就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儒家与墨家到底在争论什么

    喜欢考据的学者可能要去引经论据了,列举出儒家与墨家当年到底都争论了些什么。

    可对于道家来讲,对于庄子来讲,一句话就概括起来了

    儒家与墨家到底在争论什么都不过是说自己的学术思想主张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就这么简单

    都是为生存而争论

    我们不要去细分了,儒家与墨家当年争论了哪些细节在道家与庄子面前,那些争论都不过是乡下妇女吵架,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

    就好比当今社会一样,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律法制度,治国方针,外国也有自己的律法制度和治国方针。我们能说别的国家的律法制度治国方针有问题吗

    一句话不管哪个国家的律法制度治国方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国家服务的,都是为当权者服务的。就这么简单

    当不为人民服务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要乱了。当不为这个国家服务了,这个国家就要散架了,当不为当权者服务了,就没有人当官或者就出现贪官了,就这么简单。

    总而言之概括为都是为生存而服务的。

    再说得通俗一些,都是为活着服务的。

    所以说庄子的齐物论并不是目的,而是教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我们站在更高地高度上境界上,站在道的高度上境界上,我们再回头来看待人生世事,会不会改变一下我们以前的观念呢我们会不会从世俗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呢

    我们会不会因此而生活得洒脱一些呢

    重复一遍庄子不是要我们齐物论,把自己当成一物,不当人。而是要我们提高一下认知高度境界别就事论事,别说儒家与墨家当年具体争论了什么,并且还参与去争论。

    而是我们要跳出那个圈子,思考一下儒家与墨家最终争论的目的。

    当我们跳出儒家与墨家争论的这个圈子后,我们才知道儒家与墨家都是为了争生存,认为自己的学说主张是正确的。就这么简单就争论这么点破事

    当我们跳出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后,只说如何生存时,那就好说了我们人类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道,死后回归于道。我们的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当我们有了这样地认知后,我们参与社会的时候,我们就会改变许多过去错误的观点。

    既然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人生中那些多余地追求就可以去掉了。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多余地东东,我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会多出许多时间,生活得更潇洒一些呢是不是可以逍遥游了呢

    所以说庄子的齐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消极而恰恰相反是在帮助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世事

    解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说儒家与墨家的争论,都不过是一种声音,与小鸟的歌声一样,只是一种声音,只是人类发出的声音。

    小鸟没有学习儒家或者墨家学说,小鸟一样生存着。野兽没有学习儒家与墨家学说,一样知道怎么生活。

    所以说儒家与墨家的争论,都不过是一种声音,与小鸟的歌声一样,只是一种声音,只是人类发出的声音。

    解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教条了,理解为人类可以不学无术了

    其实不是庄子的话还没有说完,对于那些脑袋转不过弯的笨蛋,只能一步一步解说给他们听

第11章 你们都被当猴耍了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大家都熟习,出自庄子一书内篇第二篇齐物论。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偏离了当初原文中的喻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

    这个成语我当初接触的时候,觉得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有了这个还想着那个,贪得无厌的意思。也有人可能觉得是指一个人反复无常或者是一个人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总之理解各异。

    其实现代的各种理解,都偏离了庄子在齐物论原文中的意思。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是指养猴人喂给猴子吃的数量,决定给猴子早上三升吃食晚上四升吃食。结果猴子认为少了,吵嚷着说不行。养猴人见状,急忙改口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听了,觉得好像多了一些。三变成四了,是不是就点头答应了。

    后来朝三暮四就变成了成语,流传了下来。

    其实在庄子的齐物论原文中,意思是指人。是以猴子来作比喻。世人都以为自己聪明,跟猴子一样聪明,猴精猴精地。只听到前面说的好听,而不知道最后的结果。

    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其结果是一样地,一天只有七升吃食,只是猴子只听到前面由“三”变成“四”了,明显是多了。就没有注意到后面的“四”变成“三”了,结果并没有变。

    庄子的意思是说:我们世人大多数人就跟猴子一样,自以为自己很聪明,都被儒家和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以及某些跟养猴人一样精明的人给忽悠了。都被这些养猴人一样的精明人给忽悠了,只听到养猴人前面说的好听,却没有听进去后面所说的。或者养猴人后面所说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去听。

    在庄子的那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推销自己的学说思想,就好比现代社会的人推销商品,由歌星、明星做广告一样,都在说自己的学说思想如何如何好。

    特别在当时,儒家与墨家的学说思想,风头很盛,经常举行学说辨论会,鼓吹自己的学说思想。当然当时的道家,也与墨家进行了辨论。

    道家的杨朱,k墨家的禽滑厘以及墨家学说其他传承人。杨朱以“一毛不拔”而闻名天下,也以“一毛不拔”而遭遇世人非议。后来儒家的孟轲,也就是后世学者认为的亚圣孟子,就说杨朱的一毛不拔思想是禽兽。

    杨朱认为管理社会、治理国家要从个体的人着手,站在个体的人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因为社会、国家是由个体的人组合而成。只有先把个体的人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天下。

    后来的儒家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一样把个体的人摆在前面。当然儒家的“修身”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立场上来讲修身的,与杨朱的“修身”是不同的。

    杨朱的“修身”是站在个体人的角度、立场上,站在人性本质的角度、立场上。同样是讲修身。可两者的立足点是不同的。立足点不同,后面的理论自然就大大地不同了。

    庄子为什么作出这样地比喻呢

    因为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墨家学说,都是为人的生存而服务的。都是在讲怎么治理国家,才能让人民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