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这七十年-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锛睦戳瞬蛊罚缗D獭⒗叭狻⒐尥分啵惩扯际恰肮膊保膳肿颖闲≈薰芾恚『庞畔认碛谩V灰苈虻玫降模悸蚶闯浴:罄创哟撼恰⑸瓿鞘惺械魍呓笈尥罚淙还罅说悖颐腔故锹蛄瞬簧伲硖迩拷×耍銮诰透撸战戎毕呱仙C客泶黾矣刑鹁圃懵簦乔恍⊥耄颐敲咳俗苌俨涣死匆欢耄抢植豢芍В狗⒚饔眉Φ俺逄鹁圃悖缘弥碧蜃彀汀N颐亲樘崆鞍敫鲈峦瓿闪丝嘲尤挝瘛�
紧接下去是挖梯田、挖穴。梯田要求挖成平整的带状形梯田,带面要内低外高,开挖时要把表层肥土留下。带宽一米二十到一米五十,这个任务事完成后,接着是挖穴。规定每人每天挖二十五个(老工人挖三十个),穴的规格是80×70×60厘米,这种规格是种咖啡(种橡胶的穴要大得多)。这又是一次艰苦考验,按80×70×60计算,每人每天需要挖出8。4立方米土量,领导照顾我是组长只挖23个,但我完成任务后,就去帮助体弱的同志。胖子毕小洲是个虚胖子,来到西纳后,受风湿侵蚀得了严重关节炎,疼痛得走不了路,因而常缺勤。在全组齐心协力下,加上生活得到改善,出勤率达到90%以上。很快完成任务。这次挖穴任务,王来金、陈典德、胡国璋出力最多,这些战友为小组增了光!在高强度体力劳动下,我们隔几天杀一只鸡(或鸭子)炖汤,涮上肉罐头,大家吃得冒大汗,散散寒气。大食堂办不好,我们的小“食堂”却别有洞天。六月底、七月初,赶在雨季来到之前,一切备耕工作都完成了,这才开始建自己的家——竹蓬屋。
竹蓬屋也简单,竖几个树叉,扎上竹椽子(山上有的是野生竹子),向傣族买来编织好的草排,用楠竹(这种楠竹粗大,直径有二十多厘米,我们装开水的竹筒就是这种,傣族用来装饭也是这种竹子,傣族种植它三年即可成林)破成竹排,高2米,绑扎成围墙,全连队用了四五天多时间就盖起四幢草房。中间用竹排隔成小房间,四面通风凉爽,很适合热带雨林气候居住。
一、二组住大蓬屋,紧靠临时“马路”。男单身一律通铺,有家室的和女工人则住另一幢隔了小间的草蓬屋,男女秘密就不管那么多了。大家只有少得可怜的日常用品,一只包就装完了。我带的那只土木箱,就是当年瞿国友人岩温送的,虽然笨重,但很实用,容积大,又不会被杂虫钻入,我和老蒙合用,所有物件,往箱子里一放,干净整洁。
来西纳这么久,不知外面世界如何,每人的头发、胡须乱丛丛的,又没理发员,胡子可用刮胡刀除去,头发只好让它自由生长了,远看我们真像一群“野人”。
我们这个组,除了六人是预校来的外,有八人是军区直属队的,大多数是党团员,少尉军衔,多数人是单身,只有王来金带了老婆来边疆(老王是在来边疆的前夕,回普阳省老家时相的对象,突击结婚后就带来了),媳妇可年青了,仅十九岁多点,老王比她大十来岁,老夫小妻,新婚燕尔,生活得甜甜蜜蜜的。除了劳动,小俩口都缩在“洞房”里。不久小媳妇和老王常“干仗”,吵个不休,鸡毛蒜皮,舌来口去的争“上游”。老王要事事带头,无暇争论,小媳妇就常在小家门口站着哭,站累了,又蹲着哭(当时没有凳子),哭得没人理她了(大伙都上工地去了),她就缩回“洞房”去。也许是这里太苦、太单调了,心里烦闷,后悔不该嫁到这深山老林来。
时间长了,慢慢地她似乎理解我们这些人了。闲着无事,把她男人的臭衣服和我们这些光棍的臭衣服都收去洗干净,挂在竹笆上、草蓬上,像是开万国服装博览会,五颜六色一大片,晒干后,又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每人的竹铺上,不声不响回到小“洞房”。
开始大家很奇怪,不知是谁做的好事,后来终于被毕胖子发现,说是王来金的小媳妇做的,我们太感谢她了。我就写了一篇小文,登在场部的小报上,产生了轰动效应,队里领导都表扬她,她害羞缩进“洞房”不见人。
遇到大休息(十天一次),我们常邀她俩口儿来光棍棚聊天,都夸她是好样的,不愧是好丈夫教出来的好媳妇,她乐滋滋的向老王就是一拳,继而把老王拢过来又是一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笑着说:“晚上老王要好好陪陪她,给小媳妇多表演几个精彩节目,以后她就不敢揍你了……。”大家又是一阵哄笑,谁知她对着我来一拳,“张组长,这样教育大家呀,是吗?……。”
“对、对、对,以后要张组长多教你几下硬功夫”,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她又去追打别人。这就是王来金的媳妇——普阳省苗女——李少琴,一位天真的少妇。
………………………………
第四十八章 会计训练班
不久,队里就把那些随军家属组织起来搞副业,种菜、种甘蔗等,让她们有事可做、有收入,心渐渐安定下来,后来他们都成了国家职工。
我们这个光棍组,人才济济,有会玩乐器的,有会说快板的,有会唱歌的,晚饭后闲来无事,我鼓动他们弄弄乐器,娱乐娱乐。
有了音乐,就有了春天,也就有了欢乐。欢乐一到,烦恼自消嘛。胡国璋会拉二胡、弹琵琶,李三苟还有我会吹口琴,陈典清会拉小提琴、京胡,蒙义昌会拉手风琴,各种乐器都已随他的主人来到边疆落户。一个自发的乐器“演奏团”,便在苦中作乐的枯燥生活中诞生了。
开始大家是器乐独奏,各人演奏自己熟习的曲子,慢慢地大家就一起合奏,加上一个指挥,还煞有介事,像一个交响乐团,引来了许多战友来观看。有了乐队,就等伴唱的人了。第一个来参加我们俱乐部的是李少琴。胡国璋、陈典清调好琴弦后,小李就大大方方地唱起来。她在小学里学过不少歌曲,嗓子又好,听起来还真有点韵味儿。有女的伴唱,自然得有男的陪唱就更好,那个“风流小生”似的李三苟就派上了用场,男女生二重唱,唱得“有滋有味”。有时胡国璋伴奏,李三苟、李小琴演唱,三人配合得非常好,赢得大家一阵阵喝彩。每天晚上,俱乐部琴声响起,歌声嘹亮,唱得夜猫子不叫,黄织娘罢唱。悠悠扬扬的歌声、琴声,在茫茫山坳里回荡。
习惯成自然,每天晚饭洗刷后,皓月当空,微风吹拂,光棍棚子里乐声扬起,歌喉婉转,给这寂静的山谷里平添了几分生机。而每次小苗女总不缺席,她的老公是工农出身,不懂音乐之美,少来参加,小李就不时地把他拖来,也许是陪伴,也许是让老公学学,乐一乐。有时我们就轮流唱歌。我最蹩足,破嗓子,不入韵,公鸭声,难入耳。有时没办法了,我就唱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付应付。我唱得比较能入耳的是《革命军人永远是年青》,也只是凑凑数,哄个热闹。有时大伙逼急了我,我就拉老王一齐合唱《大刀进行曲》,由于胡国璋、陈典清的琴拉得好,他俩也颇为自得。有时我们故意跑调,引得大伙儿哈哈大笑,能快乐就行!
有了这么个活动,全队喜欢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全队似乎更有了生机和活力。说真的,那时实在是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后来傣族姑娘每晚都结伴来卖甜酒糟,二角钱一碗,生意不错,也看看大家唱歌、演奏乐器,直到月落星疏才散。队长说:“能让大家乐一乐,这就好,这就好。”每次他来参加都笑眯眯的。音乐真是使人更年青,乐而忘忧啊!
雨季来得早于往年,全队一百亩咖啡树,得抢时下种,大家冒雨抢栽、快植。十来天,便完成了。为保质保量,原则上谁挖的穴,就由谁去定植,这样就不敢马虎了事。后来听说成活率达到95%,受到场里表扬,还得了一面流动红旗。
定植结束,为加强领导,队里正式成立了党支部,王来金为书记,潘队长和那个“管理队长”为正副队长,统计员照旧。
老王资格最老(党龄、军龄最长),他讨饭出身,在山东参加八路军,他对党的事业非常忠诚,组织纪律性极强。没多少文化,平常语言少,工作上办法不多,总是提升不起来,按他的品德和经历,可授个大尉营级,在预校时仅授衔正排少尉级,为此他曾闹过情绪。他在队里一直担任支部书记,后来也没提升到场一级领导岗位上,他曾当选为景市县的人民代表。1978年,我去景市参观,遇到他夫妇,老王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了,他还记得我这个组长呢。大家见了面非常高兴,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比过去好多了。我说:“感谢你58年在我当组长时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真是患难与共的好战友啊。”这是分别二十年后的第一次相见,可惜没多余时间叙旧,从此我们再也没见过面。
一九五八年九月初,兵团一师(景市农场)挑选了五名同志去春城学会计业务,我被选中。
临行那天,小组为我开了个小宴会,大家凑了份子,买了些小菜、几瓶酒,杀了一只鸡、一只鸭,请了支书、队长和队干部、小组长来热闹,共叙半年来的战斗友谊,大家兴致很浓,我向大家敬酒,祝大家身体健康,努力战斗,不失军人风范,争创全场第一。会后,我嘱托新任组长老蒙,要团结好大家,关心好病号,组里的鸡、鸭如果太多管不赢,可以折价卖给队里养。
老蒙和我都在预校一起工作过,他在后勤处,我在训练部,相交多年,是亲密战友,大家选他当组长,可见他是得人心的。我从春城学习后没有再回七队,以后听说毕小洲、陈典清、李三苟以及四队的杨柏林都先后调去兵团分局、总局工作了,只一人因犯男女关系仍在队里,以后情况不明。
景市及其他团去学习会计业务的有十几人,师农垦分局派人、派车把我们直送到春城学习,从此我再也没回景市农场。
南诏省生产建设兵团总局会计训练班,设在春城西山风景如画的龙门山下,这里滨临大湖,环境幽静。我们租借劳改局的房子,做临时性的学校,在这里接受了几个月的会计业务培训。
我们小组只有一位女同志,她是下放来的,她精于业务,便当了我们的组长。我对会计专业知识是一窍不通。
那位饱读会计、统计书,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老师是一位会计专家,上课时根本就不用书,一本讲义提纲,讲得很有条理。他从会计的重要性,讲到借贷关系、成本核算,以及对经济效益的估价,本少利大……等等。每天有练习,我新来摸不到门路,常由组长给我们补课辅导。
学的是农业方面的会计业务,这比工业会计复杂得多。随着课程愈学愈难,连那个女组长也皱眉头了。半个月后出的考题是:养猪的成本核算。从乳猪、仔猪、架子猪、育肥猪、销售猪、存栏猪……。每项猪的饲养成本、转入、转出、托售承付、对外结算等等,都要做好借贷账目,这么多环节,把我们弄得昏头转向,连女组长也没法子算清这笔糊涂账。其他各组也不比我们强,有的组来学的人没多少文化,学不下去,私自溜回原单位去了。
………………………………
第四十九章 家乡的思念
兵团初建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现代化养猪场,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