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这七十年-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入街口有些水果,但价钱贵得咋舌,要买也只能就地吃,不许带出去,还有点神秘的感觉。再进入便是药材、药品、金银珠宝、照相器材、电视机、录音机等商品,尤其金银首饰、珠子玉石最多,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游客们摩肩接踵,如同来参加金银珠宝展销会,大饱眼福。因为这里的商品不纳税,所以比其它地方的同类商品便宜得多,由于无法辨别金银珠宝的真假,所以买的人也不多,我们买了一些外用药,边走边看,一饱眼福。
来到老街的繁华地段,只见我方一侧站着一名挎枪值勤的战士,铁丝网的对面,租界也有一位他国军人背枪值勤。在我他分界线的粗铁丝网隔离处,有个闸门,但不可随便出入。我他双方若商品(货物)需要流通,只能把商品放在闸门的中心点上,双方在各自一方取走,不得越过中心线,任何人不得无证出入闸门。
闸门旁铁丝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任何人无证不得出入,否则按偷渡论处,予以拘捕。我隔着铁丝网观望英方,也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往来做作,亦如我方。
时间到了,验证出关,结束了离休以后的第二次远游。
………………………………
第七十二章 最后的冲刺
公元2000年,我已经七十二岁了,但精力还很旺盛,身体尚佳。在一次同张氏族人闲扯中,说到现在文山北坊张氏,自南宋以来,子孙衍绵多代,因族谱毁于六十年代,已不知道辈份派号,大家希望能重修北坊张氏家谱,我听了觉得应该为族人担当起这副重担。
国兴修志,民富修谱。政通人和,正逢盛世。记录家族人文发展,激励后人奋发图强,族谱亦有其重要意义。
文山县城北坊张氏族谱为解放前所修,后来被毁,一切原始资料荡然无存。族人中仅知文山北门张氏,系南宋张不侉之后,族人派号是:“本立道生,务学敦恒”,其它史料一概不知。
为此,文山张氏族人认为,如果再不修谱,后代无派无号可循,更不知属何辈份,照此有辱先辈。如今健在的对前辈历史有所了解的人越来越少,趁我们年纪稍大健在,重修族谱甚为必要。几经酝酿、商讨,大家推荐我牵头组成修谱编写小组,于是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修谱事宜中。
族人们推荐了七人为修谱编写小组成员,编委们开了几次会,议定了几件事:一是调查各户人丁信息情况,二是收集祖上各支系情况,三是筹集资金,四是职责分工。
要修好族谱,首先印制基本信息统计表、重修族谱意见征求表、捐款倡议书等,发至各地族人,还发函到远在豫章省抚州、南诏省春城(孟那)的族人及海外二个哥哥。其次,查找、收集从南宋张不侉至曾祖父960年间的历史演变情况。这是最难的一项工作。
前面说到这次修谱是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了的,难度很大。旧谱、老谱均毁于一旦,城北坊张氏是从何年、何代、何人开基于文山?传至今日的辈份属何祖公的后代?各房分支是何祖公?至今传了多少代等等,都是一个迷。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去调查、访问、查资料。但编委中只有我和弟弟已离退休了,其他人有的远在抚成、南诏省等地,有的是农民,没文化、没时间,加上编写无工资报酬,所以,只有我和弟弟担负起此使命了。
宗弟负责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归类已返回的资料,我负责到县档案馆、图书馆,查找、收集南宋以来960年间(南宋、元、明、清、民国)文山北坊张氏演变情况。
据我们初步调查了解,文山县姓张的有好几支:一是黄坪村张氏。这支是文山张氏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二是丁镇一支。三是水西一支。四是从樟镇迁至文山的一支。五是县城北坊张氏。
为了搞清我们这支家族历史发展沿革及与文山其它几支张氏的关系,我和小云去黄坪村,查看了黄坪张氏家谱。按族规,家谱不示于外人,承蒙黄坪的一位张老师的叔叔接待了我们,在他家看了一整天。
黄坪张氏族谱保存完好,共九大本,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至今已重修十九次。经查阅:黄坪张氏开基祖是宋朝时迁徙至文山黄坪开基创业,元朝初年因不肯叛明,为元人所灭,独张奎峰逃至黄桥乡湴塘村,做上门女婿,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元末迁回黄坪,重振家业,繁衍至今。
我们重点查看了他们的派号、名字、分支、分布等情况,但没有发现与我们北坊张氏相关联的信息,也没有“不”字辈或涉及到张不侉的资料。我们初步判断,黄坪张氏与北坊张氏不同属一支。我们对其它几支张氏,也进行了走访调查,没有找到任何有关联的信息。
2001年6月开始,我去县档案馆查找资料。
县档案馆保存了文山县设县制以来人文历史、社会变迁、重大事件等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我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重点查看“人物志”,从南宋查起,细细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先查到了关于文山开基祖张不侉的相关资料以及兄弟张不倨的历史资料。最难得的是发现了南宋宰相、文学家周必大为张不侉写的一篇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详细介绍了张不侉的生平历史、官职爵位、父祖沿革等情况。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传记,它解决了文山北坊张氏历史起源之迷。我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后又查到了许多张氏祖公的资料,都一一抄录并注明资料出处(即何朝代、何书、何卷、第几页等),以便复查。
档案馆上千年的历史古籍我都翻了一个遍,把有关的资料都抄录下来,作为第一手资料。后来我又去县图书馆查资料。从《永乐大典》、《宋史》、《元史》、《明史》都仔细查阅,查到了直系祖公张大观(道观)及不少张氏人物资料,我们终于弄清了文山开基祖张不侉的来历。张不侉,字谦冲,南宋时期于1131年定居文山,1140年去世,享年62岁,被追封为中大夫。
二个多月,我天天蹲在那里找资料,那时正是夏天,酷热的斗室,令我挥汗如雨,但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查找到更多的资料,完成修谱任务。令我感动的是县档案馆、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可以随意查找任何一本资料、书籍。
他们没有索要任何报酬,而是热情提供方便。所以我在族谱《后记》里写了感谢县档案馆、县图书馆对我们支持的话。
后来,我们又到醪桥乡太公寺,实地考察了我祖太公张大观的墓地,可惜坟墓已被人挖掉了,又去醪桥水背庵找张氏祖公的墓碑,结果收获不小,从残碑上找到好几辈人的派号、姓名,大大充实了族谱内容。
我们边收集材料,边整理,边调查,边审核。我和宗弟还负责给每个20岁以上的成人写传记,写好后拿给他们本人阅读修改。各户的基本信息、相片等资料到齐后,我们进行整理归类,写出初稿,再请族人阅读修改,抄正后联系好印刷商。
我每天守在打印机旁指导打字员打初稿,那时正值年终,天气寒冷,打字室没火烤,只好强挺着,结果把我冷得感冒了,我一边吃药一边工作,打出清样后又校对两遍,再打出脚本,再交各地族人阅读修改,并寄岛省大哥、三哥审阅修订,最后打出一本正本,校对无误后付之印刷。
从1999年冬开始酝酿、2000年提上议事议程,到2001年11月完成族谱重修工作,共用了近二年的时间,耗时费力,我和宗弟吃了不少苦,我们没有要一分钱工资,全是无私奉献。
2001年12月我们在文山北坊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文山县的族人和远在东乡的族人都到了,大家开会、照相、会餐,第一次欢聚一堂,真是半个多世纪历史性一聚啊!会后我们给在岛省的大哥、三哥和南诏省张球、张平生寄去了族谱。
这次修谱得到了三哥张学熙的鼎力支持,大哥张学有续写了“德贻千代,福衍万年”八代派号。三哥张学熙不仅带头捐款壹仟美元,还对族谱的篇章结构、史料编排、文字语言等,都一一作了审核和纠正,三哥对修族普真是一片真心。
东乡张务龙叔叔也捐款壹仟元人民币,对族谱内容及编排作了较大修改,承蒙他写了《前言》,又取了新八代子孙派号:“继宗承训,修祜绥吉”,为族谱增添了新内涵。
这次修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起到了团结族人,激励后人,丰富族谱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撰写过程中,编委们殚精竭虑,历经艰辛,其中的苦涩只有我最清楚。族谱刊印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相片摆放不当,剪裁失误,这主要是印刷商排版时出现的纰漏,但我也有责任,就是最后审查不严。
……
………………………………
第七十三章 我的家史
我的太公叫道观(为避清宣宗“道光”皇帝的讳,改名大观),清末进士出身,参加过《文山县志》的编修工作,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并以此为业(《张道观传记》:“一生从儒,以儒为业”)。道观太公原配夫人生有四子(生槐、生桂、生樾、生桥),庶配夫人生有二子(生彬、生夏)。
张生樾就是我的祖父。他生有二子、一女。祖父生樾继承父志,以教私塾为业,养家糊口。祖父爱好抽大烟,家产耗尽,到我父亲辈时,家道衰落。父亲本来兄弟姊妹三人,长兄张集新,英年早世,生有一女,名叫张门楣,后来她母亲也去世,成为孤儿,由我父亲抚养长大,嫁葛水乡大垇村舍背小队肖作培为妻。我父亲排名老二,学名张集成,又名张培坤,号务义。姑母老三,张国民,嫁黄桥乡杨家庄(后改为云家庄)肖某某为妻。
父亲集成读书不多,起初在乡村当私熟,赚点谷子养家糊口,他写得一手极好的毛笔小楷字,通晓四书五经,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他性格直爽,脾气急躁,说话做事风风火火,勤俭治家,崇尚儒学,严于教子,克已为人。1943年因种菜被锄头刺破脚趾,染上破伤风,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仅58岁。病逝后没有得到一点抚恤金,相反因病耽误了上班,还倒扣了薪俸。父亲住院不仅把家里原有的一点积蓄用光了,还卖了几亩田,欠下沉重的债务,父亲去世时,家里穷得无钱安葬,厝置在龙华寺后山一年多,后由姐夫们出钱才草草入土。解放后,龙华寺山冈一带种果树,七十年代末父亲的坟地被私人建房子毁掉了,从此父亲坟墓不存。
父亲家教甚严,对儿子从不放任。我幼年时体弱多病,读书常精力不足,但父亲布置的作业任务不减。父亲布置的作业主要是背书、习字。书是长篇古文,背不出常挨打,每天头上总少不了几个肉佗子,有时还揪耳朵、罚跪神台、不给饭吃,母亲也不敢劝阻。在我几个兄弟中,我还算是幸运儿。大哥、三哥(二哥因得天花夭折)挨揍最多。
大哥是第一个男孩子(他前面有三个姐姐),由于过于顽皮,从小挨打的次数最多,那时父亲年轻气盛,动不动就用棍、棒、竹片打,打得我母亲都心疼,我婆婆更是心如刀绞(第一个孙子嘛,自视金贵得很哟),免不了与儿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