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4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继盛说道:“可不是啊。”他微微一顿,说道:“大同情况如何?几乎月后,防秋之事,有没有把握。”
防秋,就是每逢秋天防御鞑子南下。
这是每一个边臣的头等大事。
周梦臣苦笑说着说道:“大同的问题太严重了。我现在只能说我尽力而为。”
在周梦臣看来,大同而今的情况,就好像一个易碎的玻璃。稍稍一撞,就轰然破碎。周梦臣为什么要将春耕集中在大同附近。收了五十万顷土地,真正耕作的估计还没有一半。
而今周梦臣只能尽力而为,披荆斩棘,有一关过一关,能走一步走一步,拼命向前走。至于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是老天爷的事情了。
周梦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说道:“杨兄,你可知道这什么?”
周梦臣从一边抓了一把东西,给了杨继盛。
这东西在后世,谁都能认出来,不就是玉米吗?
这才是周梦臣的新鲜发现。
是的,周梦臣真正主持春耕之后,才发现。原来玉米在大明已经有了种植。虽然是主粮,但绝对不多罕见的。
周梦臣到底不是底层百姓,对于农事是相当的生疏的。不过,这对杨继盛来说,却是非常容易认出来的。毕竟,杨继盛才是真正苦出身,那种真正下地干过农活的。
果然杨继盛一看,就说道:“这不是番麦吗?”
周梦臣说道:“杨兄,这东西在真定可有种植?”
杨继盛说道:“有人种,但是不多。多是山里面的,这东西耐旱,可以在山中种植,不挑地。”
周梦臣说道:“杨兄,有没有想过让此物大行于天下?”
杨继盛看了看手中的玉米,陷入沉思之中,说道:“此物可以生长在贫瘠之地,补平地之不足,难不成你的意思是,想在好地里种这个?这有些……………”
玉米的高产是在后世,但是这个时代并不高产,甚至在杨继盛的心中还很低产。
原因很简单。
百姓不将玉米当做主粮,都是种在不能种粮食山地坡地上,或者零零碎碎的种在田亩中间。甚至在山区之外,很少见到玉米。
只是将他作为可以在山地种植的一种庄稼,可以将不能种植粮食的山地改成能种粮食了,至于能收多少,就不是太在意了。多多少少都有收成便是了。玉米比小麦粟米都要耐旱。但是不管再怎么耐旱。庄稼都是要水的,山地的玉米,靠天吃饭。每一亩能有一石,或者一石稍多一点,就相当不错了,甚至只有几斗,在百姓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在最好的土地上种植玉米是什么样的产量。
周梦臣说道:“杨兄,你也知道大同的不比南边,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往年多种麦。产量也不是太多,如果是水浇地,当在二石五斗,但是大同水利不修,除却沿河一带,有一些水浇地。算起来,大同附近,也不过一两万顷。除此之外,都是旱地。小麦产量,本就不高。大多不足一石,不过几斗而已。而在番麦在山地的产量,也不过如此,放在平地之上,或许产量还能更高一点。”
“不过,我发现这番麦还有一个好处。”
杨继盛说道:“什么好处?”
周梦臣说道:“玉米长得高。”
杨继盛先没有什么感觉,他细细想了什么。豁然大悟,说道:“不错,这是一个极大的好处。”
小麦与粟米到了成熟的时候,也不过是齐膝而已,最多高更高一点。也高不了多少了。根本做不到阻碍视线,影响行动的作用。但是玉米就不一样了。诚然这个时代玉米与后世的玉米相差很大,不管是从植株的高度与产量来说,都是如此。
但是周梦臣问过了,这玉米成熟的时候,最少有一人高。
人藏在玉米地之中,一时间很难找不出来的。
这个优点,在别的地方,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边境,却是一个极大的好处。只要闭上眼睛想想。当鞑子骑马在麦田之中行军的时候,与鞑子骑兵在玉米田中行军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特别是麦子在收的时候,是用镰刀齐根给割了。而玉米自然也可以砍倒,也可以将玉米杆留在地里。
这就形成一道人造的阻碍。
当然了,这阻碍对骑兵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整个大同除却几条道路之外,所有的土地都是这样了。足够给百姓更多隐藏的地方,给明军更多的伏击空间。
这是抗日战争中青纱帐给周梦臣的灵感。
或许,不仅仅玉米才长得高,高粱也是可以的。但是高粱的产量太低了。而今已经退出主粮范围之中。与玉米的产量是万万不能相比的。
当然了,周梦臣这样做,不仅仅是这一个目的。
周梦臣想要推广玉米。
玉米与番薯,还有土豆这些高产粮食的输入,给清朝续了一条命。周梦臣早存了推广的意思。只是他准备去了江南,再派人去寻摸高产植物,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玉米而今居然已经在大明西北种植了。
他一直以为玉米是从海外传来了,而今看来,似乎很有可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当然了,也有可能这两条渠道都有。
不过,这不重要。毕竟玉米到底怎么来到中国,让历史学家去思考。周梦臣既然知道了,他就想办法推广。也是给大明王朝续命。只是怎么推广,却是有技巧的。
如果周梦臣说番麦高产,请推广的。
朝野上下定然有一群反对之声。
比如五谷早已确定,不可动摇,否则就有违圣人经义。什么番麦的产量不行。或许在一处行,在一处又不行了。种种问题都扑面而来。
毕竟粮食生产在大明再重要不过了。
几乎是国之根本。怎么能轻易改易。
但是而今周梦臣这个说法却不一样了。当然了在长城内外形成一道,玉米种植带,作为防御骑兵的屏障,也是他的目的。玉米只要大量种植了。将来只要有人在这上面得到了好处。就会积极主动的推广开来。中国的老百姓再务实不过了。
这样就免去很多争吵,效率也提高不少。
杨继盛说道:“周兄,你要我做什么?”
周梦传说道:“杨兄,我别无他意,只是想请你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通报朝廷,将番麦列入正粮之中。第二就是在大同之外的地方推广番麦。”
“这……………”杨继盛说道:“我可以试一试,你不要报太大的希望。可以与你连本上奏。也可以在徐阁老面前为你分说。只是估计成不了。”
第二十五章 无为来人
周梦臣本来就没有想着一下子就能办成的。
即便今年,周梦臣主持的春耕之中,玉米种植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无他种子不多。熟悉玉米的人手也不是太多。而且民以食为天。关乎于百姓口粮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乱来。
春耕种什么,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粮食问题,还是一个民心的问题。岂能怠慢了?
百姓想得不多,但是将他们种了千百年的庄稼,换成不熟悉的番麦,一个不好,就民心动荡了。
周梦臣最少要在大同担任三年巡抚,能在这三年之间,将玉米推广成为大同的主要农作物,周梦臣就很满意了。
周梦臣说道:“求上而得中,只要你能帮我向朝廷通通气就行了,还有一件事情。也请你一并向朝廷申请。那就是军器监。”
杨继盛说道:“军器监?”
周梦臣说道:“对,军器监。朝廷向来有让各卫打造兵器的传统。只是今日不同往日,大同军器制造,我也是匆匆看过,只能说惨不忍睹。根本没有办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与鞑子争锋,各种武器总要准备好的。而且北京军器监产能,我也是知道的,恐怕支援不了大同多少东西。而且大同多煤,山西多铁,在此建立军器监,自然能供应前线。”
“我倒是没有意见。”杨继盛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只是,你要当心。而今大同内外都是你的人把持,你又要建立军器监,是不是也要制造大炮?如此一来,朝廷哪里……………”
周梦臣听了,说道:“我早有准备了。我的意思是,这军器监虽然在我麾下,但是却归北京军器监管理。我也不会在大同建立。而是在桑干河以南,与北京也没有多远了。”
“朝廷不放心的话,可以指派军器监主官。”
杨继盛也知道,军器监是周梦臣的自留地。但是周梦臣这个表态,在杨继盛看来没有什么。
其实杨继盛也不担心周梦臣造反,无他,周梦臣是文官。至少在大明从来没有进士出身的反贼。只是大同而今毕竟是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不同于之前的大小分制,彼此制衡,不能一家独大的大同。周梦臣权力大得有些失衡了。违背了朝廷一项的原则。这让他忍不住多问一些。
杨继盛说道:“你有这个心我就放心了。”
杨继盛在大同盘旋数日之后,就离开了。
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代王。
代王临走的时候,对周梦臣很是感激。毕竟,大同府与兖州府相比,相差太大了。代王从此不用担惊受怕去过好日子了。代王千恩万谢的走了。即便代王很多财产都被饶阳王夺去了。但是此刻走的时候,依然大车小车拉了里许的道路。
而且一些不动产全部留给当地官府,也就是周梦臣。
也让周梦臣手头之中,一下子有了很多房子。
这些房子很快就有用处了。
无他,无为来人了。
周梦臣的书信到了无为,吴廷翰一看到,就大喜过望。
他而今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孙子也抱了,还有什么念想,无非是将气学发扬光大,不让心学。
只是气学已经没有什么高官了。除却他之外,也只有罗钦顺了。但是罗钦顺与王廷相都是气学,却未必是一路人。而且吴廷翰也没有听说罗钦顺的弟子之中,有什么出色的人物。
眼看心学门人之中,又做到次辅的,有做到兵部尚书的,等等。
有这些大佬在,心学在江南,在全国开一家又一家书院。如此一来人才又多了起来,气学也只有他在无为这个小地方讲学。但是无为州中,都有心学门人了,他所做所为不过是杯水车薪。
吴廷翰一直想在无为州建立一座气学的书院。
只是可惜,一来没有钱。二来没有背景。
毕竟,这书院看似都是民间建立的。但谁真以为大明百姓就可以随随便便建立书院,那就大错特错了。至于没钱也很正常,吴廷翰做官的时候两袖清风,不做官了,靠着家里的土地,温饱有余,但是供应一家书院,却不是吴廷翰所能做到的。
周梦臣一提要在大同建立书院。吴廷翰就立即同意了,其实吴廷翰并不是太满意的。毕竟大同是什么地方,吴廷翰也是知道的。
他知道大同文风稀薄,即便办了书院估计也难以培养出什么人才。但是而今气学的处境,有一个新增的书院就不错了,其他也只能想想了。
吴廷翰动员自己的人脉。并派了自己的儿子,吴国赏与十几个气学门人一并北上。
他们一路沿着大运河北上,行程三个月有余。
在周梦臣将大同清理干净之后,才算是到达了。
周梦臣大喜过望,在大同城门处,迎接吴国赏一行人。
吴国赏跟随父亲到京师,见过周梦臣。远远的看见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