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梦臣这一番话,让很多将领陷入深思了。
如果说之前的制图与开炮的事情,距离这些将领还有一些远。此刻这番解析圆阵的话,却距离他们很近。
因为打仗就缺少不了阵型。毕竟没有阵型,那根本不是打仗,那是打群架。特别是步卒交战,可以说对于步卒来说,没有阵势就没有战斗力。
“大人,我是骑将。”一个将领说道:“这就用不到算学了吧。我们骑兵根本不用什么算学。”
周梦臣知道这个将领叫做马恩。也算是一员骁将,职位不高,有几十个家丁。在战场之上倒是敢打敢冲。
周梦臣说道:“怎么不用?与鞑子交战,从来要小心鞑子的弓箭,鞑子弓箭的射程。在什么地方该对射,到什么地方该对冲。这都是要计算的。”
“大人,我们都是打老仗的,这些都知道。上几次战场就忖出来了。”将领说道:“我儿子马上功夫一等一的。大人直接放他去马队便是了,就不用学这些了。”
周梦臣说道:“你以为骑兵不需要阵势,其实在我看来是非常需要的。”
周梦臣示意人挂起一块黑板。真是木板上面刷了一层黑漆而已。周梦臣在上面画出一个大大“v”字形,说道:“说到骑兵用得最多是锋矢阵。但是看似是锋矢阵,实际上,却是很松散。”
周梦臣随即在“v”字型,内部画上一个个圆圈,说道:“每一名骑兵之间都隔着不少的空间。以至于是双方对冲的话。”
周梦臣又画出一个个圆圈,并在圆圈之间画出一个个几根直线,表示方向。
于是在黑板上出现,带着不同方向的圆圈交错而过的图样,几乎没有相撞的。一个也没有。
于是,一副双方骑兵交错而过的演示图,就显示出来了。
周梦臣说道:“这就是骑兵交战所谓的一合。对吧。”
下面的将领纷纷点头。
他们都是上过阵的,与鞑子马队对冲,其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场对冲下来,只有交错那一瞬间有出手的时间窗口,其实冲杀一合,杀不了几个人。所以,才有那种与鞑子鏖战一日的战事。
周梦臣说道:“但是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我们的马力,鞑子大多有备马的,这种来回交错的打法,适合鞑子不适合我们。毕竟我们人手一匹战马都未必能配全的。这种更多的马力消耗打法,最后必然会因为我们马力不足,而落到下风之中。”
马芳听了,微微的闭上了眼睛。
因为他知道周梦臣说的对。
其实就马上厮杀来说,大明骑兵是胜过鞑子骑兵的,毕竟大明的骑兵很多都是精锐的精锐是职业兵,而鞑子骑兵不过是牧民而已。但结果却是大明骑兵或许能胜一些,却很难占上大便宜,就是因为马力的原因。
周梦臣说道:“所以我们要换一个打法,就是那种一上来,就决生死的打法。”
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什么样的阵势,才能一上来就决生死啊?
他们还没有想出来。
周梦臣就已经画出来。
他非常认真的在黑板上画出圆圈,这一次排的非常密集,每一个圆圈之间,只隔了半个圆圈的距离,整整齐齐的一排,就好像是步兵阵势。
一时间,很多人都看待了。
不知道谁说道:“大人,这不可能。”
“对,这不可能。大人不知道马儿多敏感,这么近的话,马儿很容易受惊的。”
周梦臣只是问道:“这是我计算出来的理想结果,而且,这真的不能完成吗?”
这个战法,在周梦臣内心之中酝酿了很长时间了。这就是所谓的墙式冲锋。也就是近代骑兵与古代骑兵的差别。
而且这种战法。也不是西方人地方专利。李自成的三堵墙。就是骑兵排成三列,整整齐齐冲进官军阵势,从史料与传闻中看,这三堵墙的阵势也非常密集的。
“如何不能完成?”马芳说道:“我都听说过连环马?你们都没有听过吗?”
“连环马?”一时间,很多将领惊异不定。
周梦臣听了之后,忽然发现马芳说的对,这其实就是连环马。唯独少了铁链相连而已。
周梦臣说道:“我大明对鞑子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在阵线。鞑子从来不肯正面冲击我朝步阵或者车阵,每当如此,鞑子比如伤亡惨重,而且徒劳无功。而今我们就不能将这种阵势,放在马背之上吗?”
“数学就是一门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学问。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在军中需要数学的地方,特别多。而且大明将领,又有怎么只想着打打杀杀,只想着这些人将领,一辈子都是一个小卒而已。”
“只有认真学习这些东西,才会有可能列入名将之列。”
说实话,这些将领虽然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也未必有几个人觉得能将儿子培养成名将。不过他们听周梦臣这样一说,倒是确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周梦臣并不是那一种仅仅是靠下面人拼命,自己坐享其成的文帅名将。
这样的名将,在军中并不罕见。在文官之中更是特别多。
武将在外面拼命厮杀。如果胜了,乃是后面的文帅指挥有功,如果败了,乃至于死了,那是因为将领的轻敌冒进,这样的事情军中都看多了。
虽然周梦臣在北京城外一战成名,但是对于这些常年在大同边境上与鞑子厮杀的将领来说,未必能够真正信服的。
而今他们却肯定,周梦臣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有的。兵法也是有一套的。
他们未必真的信服了周梦臣这一套说辞。但问题是周梦臣已经将话说道这个份上了,他们这些做下属的一时间无话可说。再说的话,就显着太强词夺理,而且不够恭敬。
他们纷纷安慰自己暗道:“周大人也会在大同书院讲课的,即便不学什么,与周大人拉上关系,也是不枉的。”于是他们纷纷说道:“我等愚昧无知,不知大人用意,而今想来实在是惭愧之极。还请大人见谅。”
周梦臣只当他们心悦诚服了。其实周梦臣对这些舍人入学也不是太在意的,无他,舍人之中成才的是不少。但是基数太少了,比不上大同如此多的官兵。但是此刻却不能少了他们。
第二十八章 新编骑兵
凡事都有先来后到,而今真正的平民出身的武将,根本不会有多少。连戚继光俞大猷,都是军户出身。更不要说别的了。诚然,卫所的世袭制度是。明代军事衰落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得不承认,而今支撑大明边军的骨干力量。依旧是卫所体系的军官。
即便周梦臣大刀阔斧的将卫所之中败坏之极的军官杀了一批。但是依然要安抚重用剩下的这些勉强能用的军官。
如果周梦臣真摆明车马。要用其他出身的将领,将这些人给代替。
周梦臣很可能面临再一次的大同兵变。
政治毕竟不是战争,闹得热火朝天,敌我分明。明火执仗。反而落了下成。
见而今的状况,周梦臣自然是安慰了几句话。又交代了大同书院一些事情。让吴国赏作为祭酒,也就是校长,程大位副之,并在大同府内张贴告示。招纳学生。
只是情况很不理想。
因为大同到底不是江南。
大同的识字率与江南的识字率,是天差地别。
大同书院也不是蒙学,即便不要求学生有多高的经史数学底子,但是最少,能够识文断字吧。不然这些人什么也不懂,难不成上课的时候,先教文字。这效率也就太慢了。
只是大同本来贫瘠,当地百姓大多是军户,即便不是军户,也多没有什么积蓄。面对鞑子的日夜威胁。他们更愿意让子弟们学习一门实用的学问。比如武艺。
周梦臣似乎才发现。似乎除却一些军官与代王一脉留下的宗室子弟之外,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
周梦臣不得已,又办了另外一科。
在文,武,数,医之外,设立预科。
预科这东西,在后世几乎没有了。那是后世完整的义务教育体系,将大学预科代替了。但是在国外,在民国的时候,还是大量存在的。就是上大学之前,先上一年的预科,增加一些基础的东西。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周梦臣而今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教育计划,还有这样的漏洞。
而今的周梦臣安排好书院的事情。马芳就上前说道:“大人,末将想请教一下,大人刚刚说的是真的吗?”
周梦臣听了,说道:“理论上是真的。但是能不能做到,却是另外一件事情了。怎么你想实现这个想法?”
马芳深吸一口气,说道:“正是。大人,我军马队少于鞑子,不管怎么比都比不过鞑子的。所以我们的骑兵要承担更多的任务,控制战场,查明鞑子方位,等等作用。而今我只有万余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好?”
“大人的思路,让我看到击败鞑子骑兵的可能性。”
周梦臣说道:“击败鞑子骑兵的可能性?”他有一点不相信。在他看来,明军骑兵与鞑子骑兵在战场上的悬殊太大了。周梦臣从来没有想过让骑兵能够击败鞑子骑兵。更多是将骑兵放在一个辅助的地位上,其他的事情由步卒来完成。
这并不是周梦臣不相信大明骑兵的战斗力。
实在是,实力悬殊太大了。
周梦臣万万没有想到,在马芳看来,意义如此重大。
马芳说道:“大人,又所不知,如果鞑子骑兵敢与我们一对一的对阵,我马芳敢打包票,能击败鞑子所有的骑队,包括号称怯薛的俺答直属人马。但是在战场之上, 我跟随周老将军,从来没有一次能与鞑子公平对决。都是以少打多。”
“一旦陷入缠斗之中,也就是大人您说的,那种来回对冲的合,我军锐气衰落,想要取胜就要靠苦战的。”
“但是鞑子骑兵多,我们骑兵少。如此一来,我们被缠住的话,其余鞑子骑兵就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大不利于我军。”
“周老将军在的时候,一直想过想过如果大破鞑子的办法。”
“特别嘱咐我。多读金史之中,关于忠孝军的章节。”
周梦臣说道:“忠孝军?”
如果周梦臣没有在大明朝,苦读过史书。这个时候,他都不知道忠孝军是什么军队。
忠孝军是金朝末年与蒙古对阵的一支王牌部队,蒙古骑兵甲天下不假,但是真正临阵厮杀,未必是忠孝军的对手。忠孝军最出色的战例,就是以四百骑破八千蒙古骑兵。
要知道那时候都蒙古骑兵战斗力是相当可观的。
毕竟那个时候的蒙古本队,也不过二十多万而已。几乎都是精锐。
可见忠孝军的能力。
马芳说道:“对。周老将军其实也想过仿造忠孝军训练一支骑兵,只是时代久远,很多东西都是失传了,而且忠孝军的三倍粮饷,他也弄不来。”
“而且忠孝军的战术,也太慢了。很容易被蒙古骑兵纠缠住。而大人提出的办法,如果真正能完成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决胜之法。”
忠孝军选都是善于骑射的将士,并且保证一人二马,三倍粮饷。最为坚韧不过了。不过忠孝军的战术,就是金军传统的战术,号称不打满一百合,何以称马军。刚刚说过,骑兵来回这一对冲,号称一合。而忠孝军敢打满一百合,这是对自己的体力,战斗意志的极度自信。很多蒙古人都坚持不下来。
而今大同骑兵也做不到这一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