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4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殷正茂说道:“对。我也出出在京师的郁闷气。”
周梦臣说道:“好,既然两位有这个意思,我就不客气了。杨兄,殷兄,你们来的正好。我这里的确是需要帮手,下面的官员,我尝试了解了一些。”随即周梦臣摇摇头,说道:“都不行,下面的县令大多都不是进士出身,整个大同进士官没有多少个。大多都是熬资历熬上来的老油条,明哲保身有余,让他们冒着风险办事,是想都不要想了。”
“根本没有一个人能让我托付重任的人。”
“还好,杨兄来了。你在这里不需要做别的事情,只需做一件事情就行了。就是安民。”
周梦臣说道:“鞑子南下,百姓流离失所。各地的档案都不能用,全是虚的。仅仅是一个多月,我就招徕了大同附近百姓数以十万计,但是整个大同内部,到底有多少百姓因为逼鞑子而藏匿于深山之中,我也不知道。”
“还有一些百姓结寨而居,似乎自绝于朝廷之外,这也是不行的。”
“这些人都要归于官府的黄册之上,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而人力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我本来想找一个人专门负责这一件事情。但总是不放心。毕竟这一件事情,用心不用心是两个情况。也不好调查。而杨兄,我是绝对信的过的。”
这样的事情,有心翻山越岭的去查询,去寻找是一回事。带着人转了一圈回来禀报也是一回事。不过周梦臣敢确定以杨继盛的责任心,是万万不会做出后者来的。
杨继盛说道:“好,这事情我接了。请周兄放心,不管百姓在什么地方,在山中,还是在塞外。我能找到他们,定然让他们回来安居乐业。也会让那些结寨而居的地方豪强,心甘情愿的服从朝廷。”
周梦臣说道:“我会让马芳派一员守备带着千余骑兵护送你。记住,有时候也要剿抚并用。”
真正滞留山中或者塞外不回来的百姓,有可能是真的觉得苛政猛于虎。更多是那些有案底作奸犯科之辈。未必是什么善茬。
杨继盛说道:“我明白。良善百姓自然让他们安居乐业,至于图谋不轨之辈,也会有应有的下场的。”他微微一顿说道:“我这就去准备。这几日就出发。”
第三十二章 巡边
周梦臣微微一笑,摆手说道:“哪里需要这么急。你即便想要下去,也需要在大同待上一两个月。一来是熟悉一下面的人手,今后也好配合。另外就是,出去巡视的事情,需要我先来了。”
周梦臣对殷正茂说道:“殷兄,你来的正好。而今大同的兵器缺口太大,不仅仅缺少火器,连最基础的刀枪盾斧之类的兵器也缺乏。”随即周梦臣将大同兵器缺口的现状,一五一十说给了殷正茂说。最后说道:“即便你不来,我也要恢复大同兵器打造了。只是我只能小打小闹,而今你带了京中的工匠来了。我就要放开手脚。还有我来大同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细细看看大同边防情况,有了杨兄代我坐镇此地。我也可以细细看看大同各地的情况,也好为将来做准备。顺便勘探大同煤铁矿,好找一个地方,建立大同军器监。”
殷正茂说道:“正好,我对塞上风貌,大漠黄沙也是向往已久。就陪周兄塞上一行。”
杨继盛叹息一声,说道:“听你们这样说,我都想去看看。”
三人齐声大笑。
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即便是前方是艰难险阻,也算不得什么了。
周梦臣说到做到,在大同待了数日,为杨继盛介绍了大同的情况。杨继盛能力出众,很快就上手政务了。于是带了千余骑兵,与殷正茂,徐渭。戚继光,等一众随员一并出了大同城。
向西方而去了。
一路沿着大同城南的十里河前行。看着河道两岸麦苗已经长出来了。青青碧野,很是可爱。
只是仅仅有河道两岸有此,再远一点了,就显着慌乱很多了。
周梦臣心中叹息,这就是大同的现状。大同屯田的很能恢复到了太祖成祖时代的状态。不仅仅可以供应边军,还能缴纳给中枢粮食。
周梦臣的整理的地册来看,大同周围的土地潜力大概在六十万顷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旱田,每亩收几斗而已,真正的好田也不过是沿河这十几万顷。而且土地并不是都要种粮食的。
还需要很多经济作物,大豆棉花等等。
如此一分,大同的粮食产量,三四百万石就是极限了。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数量多,记住这是土地产出,而不是赋税。几百万石粮食,养大同当地的百姓,还有战马。是能有结余。但是分配制度稍稍失衡,估计就会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大同的粮食产量并不是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只要勤修水利,将更多的旱田转变成水浇地。产量定然有一个攀升。但问题是,这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今几年,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外面运输粮食到大同。
一路上,周梦臣发现比当初他刚刚进入大同的时候稍稍好了一些,最少道路上,已经有了一些行人。看上去都是行商。有了人烟。即便是结寨而居的百姓,听了周梦臣的名声。也不敢如许家当初一样了。
很快,十里河水流慢慢缩小,远处的山峦也慢慢的逼近眼帘。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阴山。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不过,而今已经是阴山东段了。山势看上去并不是多陡峭的。
麻锦作为周梦臣亲卫将领之一,为周梦臣指路说道:“大人从这里翻越这一两三个山头,就到了苍头河。沿着苍头河往北不远,就汇入兔毛川。哪里就是杀胡口。也就是西口。”
周梦臣一愣。说道:“走西口?”
麻锦有些不明白。说道:“对,大人不就是先从大同长城的最西端巡视到最东端吗?我大同镇的长城从西口向南折去。都在群山之中,鞑子很少从这里入寇,再往西不远。就是山西镇的地界。就归偏关那边管着了。”
看来走西口这个著名的民谣,而今还没有诞生。
周梦臣也没有纠结在这一点,他打开地图细细看了看。山西镇,也可以说是偏关镇,因为山西镇与鞑子相接的地方,也只有偏关了。所谓的偏关在秦汉时期是没有的。就是黄河东岸。
话说当时黄河汹涌而过。直接冲击东部的山峰。而多少年过去之后,黄河好像向西滚动了一些,于是东侧一些河床就露了出来,刚刚开始仅仅是一条小道,后来就是数里宽的通路。
于是,这里设立的一个关卡,就是所谓的偏关。
归山西管辖。也算是九边之中的二流边镇。
周梦臣问道:“兔毛川流到什么地方?”
麻锦说道:“流到黄河。”
周梦臣一愣,细细看着地图,的确如此。
他心中一愣,他第一次发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河流。
在长城内外,不是没有北流的河。但是在周梦臣印象之中,北流的河流就是两个解决,一个是向北流入滦河,或者其他海河流域的河。或者辽河流域的河,最后奔向大海,要么就是在草原上形成一个内陆湖。这样的湖有很多都是咸水湖。
周梦臣是第一次发现向北流入黄河的河流。
他第一个感觉就是机会。
如果兔毛川流量足够大的话,就可以作为一个屏障。将兔毛川与以南,黄河以东,大同镇以西,偏关以北的这一片土地纳入大明治下。如此一来,最少让偏关驻军减少很多。
也算是一个节省成本的好办法。
周梦臣顿时来了性质说道:“走,去看看。”
只是周梦臣高兴的太早了。这一条路有些太难走了。这种间几座山,山势虽然不高大,但是真要说起来,乃是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周梦臣刚刚看见的十里河,流入御河,御河流入桑干河。桑干河流入永定河。永定河流入海河之中。
有一个非常长上坡路。这是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周梦臣都要下马牵着走。好容易才算过去了。然后一路下坡,不久就看见潺潺流水。就是苍头河。
走到这里,已经是在群山之中了。
大同处于大同盆地之中,北边是阴山,阴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南边是恒山。而今周梦臣就已经离开的大同盆地,走到了群山之中。行军数日,终于看见了长城。也就是杀胡口。
杀胡口城池都是夯土修建的,看上去通体黄色,很不起眼。而且多年没有维护,有一种荒草狐陂感觉。甚至在城头之上,长者齐腰高的野草,从黄土的缝隙之中顽强的长了出来。
这种荒凉的感觉,让周梦臣想起新龙门客栈这部电影。
杀胡口在两山之间,整个封锁这兔毛川的河谷地。可以说整体上易守难攻。但是这样关键的地方,可以说是西北之门户。却没有放人来手。周梦臣看到城头上有取火与人员驻扎的痕迹。
周梦臣问麻锦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留下来的。”
麻锦不愧为将门出身,对于这些事情很有天分。他细细一看,说道:“大概在半个月前。有五六十个人,大概是一个百户。取火方式不是右卫就是玉林卫的人。大概是巡视城墙的人手。”
周梦臣说道:“就这样吗?杀胡口这种重要的地方,仅仅派人巡视。”
麻锦说道:“大人,末将有话要说。”
周梦臣说道:“讲。”
麻锦说道:“这个杀胡口,如果派人的话,最少要千余人才能把守住。但是整个右卫与玉林卫,加上大同西路参将手中,足够不过三千人。延边不知道多少城堡,根本守不过来。”
第三十三章 千里长城空坏
周梦臣从城头抓了一把乱草,说道:“不用说了,我知道。”
他目光扫过杀胡口周围的情况,杀胡口两侧山势相连。只是这里是阴山余脉。山势并不高大,绝不是哪种飞鸟难越的大山。周梦臣看坡度,上山应该不是太难,所以长城沿山而建。
与山势在一起,成为一道防线。
光守杀胡口是没有什么用的。鞑子只需派遣精锐,越过山脉,就能将杀胡口前后包围起来。、
与其这样,还不如派人巡视就行了。
只是周梦臣实在不甘心。他看着杀胡口外面,被兔毛川冲决出来的,一道蜿蜒的道路。关外更不是大草原,是一片连绵不断的群山。而这一条道路,更好像是劈开群山的通道。
周梦臣问道:“这里通向黄河?”
麻锦说道:“沿着这里走,不远就是玉林卫旧城,然后是镇虏卫旧城,再就是黄河了。”
周梦臣说道:“玉林卫旧城?”
麻锦说道:“太祖那时候,都在塞外建了卫城,后来支撑不起。好像宣宗的时候,都迁到关内,于是玉林卫才与大同右卫同城,镇虏卫与天成卫同城。”
周梦臣忽然对殷正茂说道:“殷兄,我这才明白徐阁老的话。”
殷正茂说道:“什么话?”
周梦臣说道:“我大明这样的国家,从来是内事大过外事,因为朝廷的事情,从来是自己人给做坏,才能招来外敌。”
周梦臣仅仅看了一点,就可以确定。而今长城防御体系,虽然多年没有修缮。但是总体上来说,在要点的把握,整体的控制上,也显示出来当初修建者的军事造诣,要知道大同镇防御体系,乃是徐达,李文忠开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