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奋斗在大明-第5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梦臣回到了巡抚衙门。将他准备文书一项一项铺了桌子上,靠在太师椅上,脚勾着桌子,让椅子腿一根落地。随着脚一勾一松,整个都晃晃悠悠的。
    这就是当初他读书时候,遇见难题的做法。
    周梦臣想了好一阵子。随即起身,将这些文书全部叠在一起,取来一个火盆。扔了进去。片刻之间。他数个月的思考都化为飞灰了。
    周梦臣心中苦笑。暗道:“早知道有今日,我当初就该去旁听一下经济学。”周梦臣之前的所有计划,都建立在的粮食生产稳定上的。而今这个基础不在了,即便周梦臣不想将银子全部投入农业之中。这些计划也都要推倒重建了。
    有些东西,就好像呼吸一样存在。大家都以为常的时候,就不觉得多宝贵。而一旦失去,才知道是多么宝贵。
    周梦臣终究不敢去赌,未来数年没有一次大旱灾。
    或者说今年的旱情会不会绵延整整一年。
    周梦臣起身徘徊,心中暗道:“或许很多东西都是有联系,钢铁生产。水泥生产,乃至于火药生产,之前都是因为战争拉动。或许大同需要一项大工程。”
    周梦臣之前的规划。是大举投入军器监。水泥作坊。将生产出来铁卖出去之后,收拢资金。将生产数来的水泥全部投入边墙的修缮。毕竟一个固若金汤的边墙,可以节省大量守边的兵力。
    因为周梦臣也知道,大同的兵力已经到了极限了。
    十四个卫所,五万骑兵。四万京营。其中京营是朝廷能够完全控制的。但是即便如此,这十几万大军。已经让朝廷对他有些敏感了。如果不是周梦臣让李儒当大同总兵,这个数目也未必有。
    所以参与复套之战的,也只有这些了。
    说起来,人数并不是太多的。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想要用更多工事与火器来代替人员。就是为了能让复套的时候,大同留守的军队越少,能投入战事的军队也就越多。
    只是而今看来,周梦臣的原计划不行。不过,未必没有办法,将水利工程与周梦臣之前计划结合起来。在此之前,周梦臣必须去考察一下,大同水利计划有什么预案。
    周梦臣之前设想截断桑干河水的大水库。自然是不可能的。投入太大了。其他工程。周梦臣了解不多。但是他知道有一个地方知道。那就是大同书院。


第三十六章 大同书院的学子们
    大同书院之中,本来就测绘的科目。
    文武数医这四科之中,不过是武,还是数,都有测绘的科目。
    再加上杨继盛对于水利非常关注。即便是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修缮推进了一些水利工程。更是以课题的形式提供大同书院资金,让大同书院出面对一些水利工程进行勘察。
    所以周梦臣可以笃定,大同书院之中,一定有不少大同水文与地理资料。
    周梦臣一到大同书院,吴国赏,程大位,王素,王朴等一些人都来迎接不提。周梦臣一提水文资料。
    立即有人送了上来。
    周梦臣只是浏览一番,就看见一个不错的项目。就是文莺湖项目。
    文莺湖在大同城东,也是御河之东。是一片天然湖泊。是御河以及很多泉水河流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只是这个湖泊与大同周围一些河流一样,都是季节性的。也就是夏秋这个湖泊是一个规模。到春冬又是一个规模。
    周梦臣知道这个湖泊。却不是因为水利工程。因为这个湖泊,是大同周围一处消暑的去处,号称小东海。每到夏季,都会有大同的达官显贵去小东海消暑,甚至周梦臣记得在这个湖附近,还有代王修建的别院。
    当然了,一并留给了周梦臣。
    很多大同豪门也都有这样的别院。当然了,随着周梦臣将这些豪门斩尽杀绝。这些别院早就没有人去了。
    周梦臣也没有在乎。倒是文莺湖附近,周围都是上好的良田。作为大同为数不多的水浇田区域,与御河沿岸,十里河沿岸的水浇田。周梦臣都是留心的。
    周梦臣看文莺湖工程。本质上就是将文莺湖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水库。先掘深,然后控制文莺湖周围的河流,特别是御河。文莺湖是流入御河之中。而整个水利工程。在修缮文莺湖本身之外,就是御河的水流入文莺湖,等文莺湖满了之后,才能往下流。等旱季,可以引文莺湖水进入御河之中。从此灌溉御河两岸土地。
    另外除此之外,文莺湖作为一个水源地,本身就能灌溉周围很多土地,如果多修建一些干渠,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成为御河以东的水利枢纽。
    当然了,这样的大工程。消耗也不少。
    即便初步估算,这土方量非动摇十几万民夫,修建数月。经费什么的,也非数十万两不可。
    至于到底多少万两,还在估算之中。
    毕竟之前,谁也没有想过真要动工。
    周梦臣看着图纸上的文莺湖,陷入沉思之中。一时间还不能下定决心。他自然知道,文莺湖一成,大同周围的水浇田,最少多出万顷。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同样这个工程一旦启动。大同财政崩得更紧。周梦臣根本不能作别的了。
    周梦臣将文莺湖的图纸卷起来,放在袖中。准备实体考察一下,再下定决心。
    “师叔。”一个小心翼翼地叫住了周梦臣。
    周梦臣一愣,随即回过神来。在大同称呼周梦臣为师叔的。也只有吴廷翰的儿子吴国赏了。
    周梦臣问道:“国赏有什么事情吗?”
    吴国赏说道:“师叔,大同书院到了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有一批学子今年就要毕业了。正要请教师叔,这些学子该怎么安置?”
    周梦臣听了,一阵恍惚。心中一算。的确,从嘉靖三十年来大同,而今嘉靖三十二年,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同书院而今也有第一批学子了。
    周梦臣说道;“有多少人?”
    吴国赏说道:“四科总共有三百多人。”
    周梦臣说道:“其中武科有多少?”
    吴国赏说道:“没有武科,武科的学子都已经被提前征召入军了,嘉靖三十年一届的武科学子,有一百八十多人,据说所知,已经有二十多人战死沙场了。”
    周梦臣微微一愣,说道:“这么多?”
    他知道,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就在扩军。军官奇缺。武科学子,有多好未必。但是能进入武科最少是识文断字,弓马什么的。不敢说多好。但是过得去,这对当时正处于大扩军之时的大同军,足够拉过来当下层军官了。
    周梦臣与鞑子连续数次大战,鞑子固然伤亡惨重。大同军何尝没有损失。
    一百多人战死二十余人,仅仅是一个缩影。
    吴国赏说道:“也可惜了,第一届而今官最大的已经是一个千户了。随着曹将军在玉林任职。其余百户,镇抚都不少。只是这二十多人,未必没有才华。只是战场上,有些时候说不清楚。哎………………”
    吴国赏不是一个官僚,作为一个老师。他还是称职的。对自己的学生,他总是有特别的感情的。
    周梦臣心中暗道:“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周梦臣知道,虽然说大同书院出身的学子一出来就能担任低级军官。但是千户已经不能算低级军官了。很多人一辈子也就一个千户而已。如果不说周梦臣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大扩军,从军才二三年的小辈,怎么可能就到了千户位置上。
    最少等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的学子毕业,决计没有这么快的升迁速度。
    周梦臣说道:“三百人之中,有多少文?多少数?多少医?”
    文武数医,这是周梦臣当初定下来的分科。
    吴国赏说道:“其实留下来大多文数,而且两科学子往往兼修。倒是医学生本来就不多,而今也没有留下来多少,很多人已经被预定了。”
    大同书院医科不好吗?未必,医科直接通军医连接,可以说都是李时珍,薛九针的徒子徒孙。可以说,是大明最顶尖的医学院,能学到最尖端的医学知识,奈何,中医博大精深的同时,很多东西都根深蒂固了。那就是学医要从小学起,要跟着师傅学,这种教学式学医方式,本身就不被人认可。同样,李时珍等人都觉得医学生年限太短了。
    恐怕学不到什么东西。
    甚至医学生三年,不过是学一个基础,然后被教授他们的老师看中的话,就会推荐,拜入某位郎中门下学习。
    这些医学生好歹系统打了基础,在去学习,也容易学习。所以也很受老师欢迎。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郎中都欢迎这样的方式的。
    因为打了基础的缘故,只需几年功夫,就能出师。但是很多郎中固守原来的师徒关系,将弟子当成自己的敛财的工具。非奴役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让出师。自然对这种医学学徒不感冒。
    不过李时珍倒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医学生多半到大同军中作为军医的学徒,要么去北京,到惠民医院打下手。
    还有一些本身就是有家传的医术,学习之后,就回到了自己家中。
    总之,医学生本来就算,也不用安排。
    需要安排的就是文数两课。这两科也是兼修最多的。无他,科举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每一个读书人谁没有想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所以即便是数科的学子未尝没有在学业之余偷偷地参加科举考试。
    奈何大同实在不是文化兴盛的地区。在大同考秀才容易,但是考举人就难了,考进士,几乎不可能了。
    这些文科学子,也就读圣贤书的学子,也不能不为留一条后路。为了避免将来科举落榜之后,学一些实用之学,也好养家糊口。


第三十七章 桃李不言
    在周梦臣都没有注意的情况之下,周梦臣的气学,也就是大明版的科学思想,已经渐渐成为了大同显学。
    气学在大同的地位,已经如同心学在江南的地位了。
    原因无他。
    首先是周梦臣在大同威望如日中天。成为无数学子崇拜的对象。别人不知道,大同百姓感受最深,周梦臣来之前。嘉靖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鞑子是如何在大同蹂躏。
    无数大同百姓的父母亲人死在鞑子铁蹄之下,很多人到处逃荒流浪。冻饿而死。
    而周梦臣来了之后,这才是第三年,整个局面就已经改观了。鞑子不得不求和。
    当然了,对求和这一件事情。很多大同学子都不理解。乃至于怨恨。毕竟双方血海深仇,就这样不打。
    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对议和不爽,却没有人对周梦臣有怨气,似乎周梦臣的光环之下,很多人有意为周梦臣的开脱,觉得是朝廷的事情,而不是周梦臣有意如此。
    周梦臣的威望到了这个地步。
    在大同如果有人说,直呼周梦臣的名字。很多人都会不愿意。觉得太失礼了。必须称呼周公而不名。而且如果有人说周梦臣放屁都是香,估计也有人认同。
    如此一来。周梦臣的学问。自然被认同。
    即便有人不认同,周围人都会说:“周大人难道有错吗?”
    周大人自然没错的。
    当然了,这也是大同文化并不兴盛,儒学各大派系,也没有在大同扎根。或者说很多人学问太浅,他们根本不知道儒学里面还这么多弯弯绕绕的。还有周梦臣往大同投入了大量气学书籍。
    不要忘记了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