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5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朔州监在周梦臣心中从来不是以营利为第一目的的,研发武器,制造武器都方面来看。已经大同镇采购来看,不亏本就不错了。甚至周梦臣财政紧缺的时候,也直接影响到朔州监。
故而朔州监自己做一些小生意。周梦臣也是知道的。
比如卖铁这个业务。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卖煤能有这么大的收入。
徐渭说道:“其实,如果大人愿意的话,朔州煤矿最少值百万之数。”
是的,大同煤海,从来不缺少煤矿。但问题成本原因。别的煤矿都必须挖掘。但是朔州是露天煤矿,而且品质很好。又有之前建立的便捷交通。虽然是朔州监自己铺设的煤渣路。但是又靠近桑干河。再加上桑干河下游可以直通北京。从北京连通大运河。连接天下。
即便大同煤海,也未必有什么地方比朔州煤矿更加便利了。
而且煤的作用本来也不仅仅是冶炼钢铁。蒸汽机的使用其实已经不少。周梦臣估计从第一批次的蒸汽机开始,大明投入使用的蒸汽机已经接近一百台了。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其实不少了。
有一部分北京,一部分在大同,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了。
而蒸汽机使用也让煤价开始提高。虽然北京附近也有煤矿。但是原始状态的门头沟煤矿开采成本,未必能比得上远道而来的朔州煤矿。
周梦臣说道:“朔州煤矿是万万不可能动的。这样的露天煤矿,整个大同之内,也只有这里而已。乃是朔州监之根本。不过其他煤矿却可以的。你这一段时间,摸一下大同所有煤矿的底细。那种自用的小煤矿就不用管了。但是凡是往外面卖的煤矿,都要记录在案。以备征税。”
鞑子一番蹂躏,很多东西都被打回原形了。
原本一直在生产的煤矿也大多空了。不过看样子,因为煤炭行情,又要重新开采了。周梦臣而今是想钱想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煤也只能吃煤了。
周梦臣对出卖朔州监还是有些不舒服。但是内心中也不得不盘算可行不可行了。
第五十九章 清丈成果
自己辛辛苦苦的造出来的东西,被别人动了筷子,周梦臣第一感觉,就是想杀人。但是周梦臣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虽然是大明官员。虽然他很缺钱。但是他毕竟不是为了这一点点钱,或者说,并没有一定要霸占工业革命带来的所有利益。
第一,他未必能霸占得了。第二,他想要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想要的是整个国家与文明的进步。
而不是钱。
如果放在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或许是一个好现象。
无他,周梦臣在官府框架之内,推行很多政策。其实一直有束手束脚的感觉。在北京更是如此,左动一下,冒犯这个。右动一下,冒犯那个。唯独来了大同之后,才有了便宜行事的自由。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限制的。
但是很多事情,放在民间的话。却很宽松的。
这并不是周梦臣胡说,而是真的。
大明是明显的小政府。特别越往下面。越是如此。典型就是皇权不下乡。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去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一年,黄岩县为海盗萧显攻陷,也算是打响倭乱第一枪。
然后抢劫够了就撤回去了。
今年黄岩县决定修城墙。但是这城墙是怎么修的?县令出面召集当地大族,让当地大族出银出人。县衙派人监督。甚至连倭寇来袭的时候,站在城墙上守城的,也是各家士绅的家丁。
官兵?卫所废弛,还不如这些家奴。
很多事情周梦臣做起来,有很多限制。要考虑上上下下的。但是对于下面的士绅来说,在乡里之中,他就做了。官府都未必拿他们有什么办法。
商人赚钱嗅觉是最敏锐的。既然晋商对新技术有兴趣,他们为了利益,很容易将这么多新技术推广出去。到时候,新生的生产力反而对大明朝廷造成新的危机。
毕竟,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根本不适合工业社会的发展。
到时候,或许就是周梦臣回到中枢,大展身手的时候。
周梦臣想到这一点,虽然内心之中还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也有一些释然了。不过,想让他们卖朔州监产铁作坊。晋商也是要大大出血的。
周梦臣又写了一封书信给殷正茂。让殷正茂就人口这一件事情,与鞑子进行交涉,又让徐渭以他的名义上书,向朝廷请粮。毕竟是赎回大明百姓,总不能让大同全部负担了吧。
虽然周梦臣也知道,以大明朝廷而今财政,大明境内的百姓都未必能赈济好,哪里有能力去管大明之外的百姓。但总是要试一试的。
随即周梦臣就快马南下。到了应州,还没有进衙门,就看见衙门外面张贴的一张张告示,上面甚至还有应州的地图,还有一张张表格,各种图表之多,让州衙外面的告示墙根本贴不下来,甚至沿着州衙的外墙,绵延了十几步之多。
周梦臣都看了一遍,心中大有信心。
这里公示的就是每一个村子有多少田,每年出多少粮食。都一清二楚。在外面张贴的就这样了。那么衙门里面的账册,定然比这个清楚多了。周梦臣也不指望,账目真正精确到每一个人,这样成本太大了。而且变动太大。
虽然说,大明体制之内,人口流动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奈何在边地,这事情根本做不下来。很多人真要远走高飞。谁真能拦住不成?
太详细了反而误差大不说,变动也大。消耗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
周梦臣随即进了州衙。杨继盛就在这里等候了。说道:“知道。周兄你要来,我将应州朔州浑源州蔚州四州,马邑山阴灵丘广昌广灵五县的新编鱼鳞图册都已经拿来了。让你一一过目。”随即他叹息一声,说道:“清丈这一件事情,实在不好办啊。”
大同境内还有两个县,一个是大同附郭县,大同县,还有在大同周边的怀仁县,奈何这两个县的土地,几乎都被屯田地给占据了,百姓耕地几乎忽略不计,两个县都是大同知府衙门直接拨款维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大同府将两个县给吃了。毕竟屯田一切事务都是由大同知府衙门管理的。
所以这两个县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周梦臣看杨继盛整个人瘦了一圈,就知道这一件事情不好办。他将这一沓沓账册扫了一遍。一方面他对杨继盛很放心,不觉得杨继盛会弄虚作假。二来即便有问题,周梦臣也不会介入具体审查之中,这事情自然有人来审查的。
周梦臣只看总数。
他翻开最后的总计,说道:“每年夏秋两税加起来有麦十万石。银一万两。也就是仅仅是增加了两万石粮食。”
杨继盛说道:“以朝廷之制,亩取六升,已经很多了。不过,我这一次倒是清扫了不少贪官污吏,得银数万两。或许能济一时之用。”
周梦臣听了,轻轻一叹。说道:“先王之制,先王之制。罢了,却不知道什么人惹得你雷霆震怒?”
杨继盛听周梦臣的话,脸色有些微红。他知道,他这个做法,让周梦臣失望了。
北方平均亩产一石多就不错了。大同这里靠北,故而一石的亩产就不少了。甚至有很多只有几斗产量。亩取六升,这是大明太祖皇帝初定天下时候的田赋,并不是说,每一亩都征收六升的,而是上田亩取六升,中田亩取四升,下田亩取二升。
虽然不能说是不能到三十税一,但也最少在十五税一了。
但是杨继盛自己种过田。自然知道大明百姓绝对不仅仅负担这些,如果仅仅负担这一点点,何至于在大明中期之后。到处都有流民。难道老百姓觉得种地不好玩,流浪才浪漫?
其中种种明里暗里的负担。有时候根本没有数。
有田亩的不交税,将赋税转嫁给普通的人。等等。
周梦臣清丈的目的,其实就有均平之意,最少能赋税平均下来,不至于出现富者不交税,贫者要交高额赋税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将赋税稍稍提高一下。而杨继盛却非要按朝廷祖制来做,其实就是一次大减税。
周梦臣到底心中硬不起来。百姓其实没有多钱的,而今即便再加一点赋税。对百姓来说很可能是负担不起的重量。所以他想来想去,只有感叹一声,就不细问了。
杨继盛说道:“周兄,这些小吏们个个贪得无厌,上下其手,诡寄田亩,涂抹黄册,收受贿赂。一共缺额有三百余人,我已经拟定大同书院这三百余人,其中还有几个九品告身,我已经拟定了奏疏,上报吏部。”
周梦臣听了,暗道:“看来杨继盛也知道,上一件事情我并不满意。”
杨继盛也是担心周梦臣不高兴,在这一件事情上下足了功夫。虽然一个县衙有大大小小几百差役。但是很多都是白役。也就是不在朝廷账册之中,不是经制的吏员。经制吏员一共有多少,周梦臣也不是太清楚的。
但是一下子出三百名,杨继盛定然是对大同地方进行大整顿了。
当然了杨继盛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同书院出身的人,的确是好用。在清丈土地,清查账册上面。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是那些积年老吏远远不能比的。其实周梦臣而今验收,仅仅看到是一些账册,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啊?
第六十章 周家铺子
凡是要砸人饭碗的事情,都不是容易做的。
清丈土地。重订黄册,就要知道他们敌人是谁,自然是州府县衙的吏员。毕竟原本的黄册之所以会变成不堪用,本质上就是这些人寻求权力寻租的空间造成的。而今上面要彻查,哪里有那么容易啊。
这些吏员倒是没有杀官的勇气,但是到底是人家数代人的财富来源。按理软对抗的方式还是有的。
毕竟各地县衙里面的账册文书,都是他们吃饭的家伙,在上面做做手脚,人为的增加障碍,不过分吧。
只是奈何这些吏员有一辈子的经验,而大同书院的学子有数年专业学习的数学知识。最后还是数学胜过了经验了。不管他们再怎么动手脚,都会被找出来问题。
杨继盛甚至觉得,如果他不是带了这些人过来,这一次清丈的结果,要么是他做出一些退让。要么是不一小心中招了。
杨继盛固然有讨好周梦臣的想法,也觉得如果吏员读过圣贤书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基层腐败。才推荐这些人的。
周梦臣淡淡一笑,说道:“这样吧。不要断了人家前程,这些列入吏员的不如吏籍。等他什么时候不做了。让大同书院出荐书推荐人员。杨兄你觉得如何?”
杨继盛听了,哪里不知道周梦臣的心思。在他看来,周梦臣在很多事情都可以铁面无私,唯独一牵连到气学方面,就变得俗气起来。其实周梦臣而今说的,并不合规矩。奈何大明上下有太多不合规矩的事情了。
以今日周梦臣威望,杨继盛不反对,这事情就能定下来,等什么时候周梦臣不在大同了,这一件事情就是大同的规矩,或者潜规则了。
杨继盛并不是气学门徒,但也没有与周梦臣作对的意思。虽然对周梦臣这样举动,有一点点微词,但总就觉得无伤大雅。说道:“周大人说了算。”
周梦臣说道:“今年四州五县旱情如何?”
杨继盛叹息一声,说道:“不容乐观。桑干河沿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