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奋斗在大明-第6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明代,乡约一直在发展之中。但是一到清朝,乡约就被打断了。无他,乡约的权力很大,在很多偏远地方,县城距离比较远的话,乡约的力量就几乎等同于政府了。如果比较大明地图与清廷的地图,就会发现清代的县城数量大增加了很多。
    未必仅仅是清代人口增加的原因,而是清代不允许乡约的存在,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将乡约纳入官府管理之中,由士大夫组织的乡约不存在了。权力厌恶真空,官府对乡里的统治,总是难以深入的,于是士绅大户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声张,成为乡贤。
    以后乡约会如何发展,周梦臣不清楚。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乡约能给他解决很多的问题,必须加以扶持。


第四十三章 乡约大会
    周梦臣心中暗道:“防疫,贷款,工程,这三桩大事。总是要好好商议一番了。”
    周梦臣想了想,看着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里,都是地震重灾区。疫情爆发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地方,对于其他地方,周梦臣只能一次又一次发公文,要各级县令重视这个问题,派人下乡掩埋尸体。防范瘟疫。
    而这一圈之内,这三项大事彼此重叠。
    周梦臣决定亲自参与进去了。
    他心中暗道:“也算是与民同乐了。”
    随即他找到了韩邦奇,说道:“此次,有这么多事情,要麻烦关中父老,我总要见一见关中父老,才能安心。”
    韩邦奇大喜过望,说道:“好,贤侄有这个想法,我岂能不支持。不知道贤侄什么时候有空?”
    周梦臣说道:“随时都有空,就在朝邑吧。韩师叔准备好了,通知我一声就行了。”
    韩邦奇说道:“贤侄放心,我定然将关中父老给你请过来。”
    其实韩邦奇一直拿乡约说事,很多人都感觉,乡约就是很普遍。实际上,乡约屡兴屡废就知道,乡约推广并不顺利。关中作为第一分乡约,也就是蓝田乡约的诞生地。乡约自然是有所保存的。但是遗留下多少,就不大好说了。
    韩邦奇虽然在关中德高望重,但是毕竟不做官了,名声都是虚的。有了周梦臣的加持。却给韩邦奇很大的助力,如此一来即便是一些没有组织乡约的村落,非要弄出一个乡约来不可。
    韩邦奇动作很快。当然了,这也有周梦臣关注地震区域不大有关系。
    很快各方乡里的领头之人,纷纷而至。有数千人之多。
    可以说,这数千人身后,能够将这几个县管到每一个人。
    周梦臣也叫来李时珍,请李时珍在这一次大会之上,讲解防范瘟疫的办。直接督促各地百姓,清理人畜尸体。又叫来张家兄弟,并让张家兄弟宣布贷款之事。要他们统一在大会上签订文书。周梦臣为他们用印。这既是保护银行,也是保护百姓。保护银行就不用说了。有了官府大印,各村就不会赖账了。同时,有了官府的确认,银行也不能做手脚了。
    只是,周梦臣万万没有想到,韩邦奇对这个大会还有自己的想法。他找到了周梦臣,拿出了自己乡约。韩氏乡约。
    韩氏乡约大部分都是仿照南赣乡约。组建乡约会。推举乡约长,与副乡约长,乡正什么的。
    组织很严密。
    韩邦奇说道:“关中各乡约年代久远,条约不全。我这是有所损益,准备在这一次大会上公布,统一关中乡约的规格。贤侄你看看行与不行?”
    周梦臣看出来韩邦奇眼睛之中的小心翼翼。
    人只要有所求的时候,就会这样。
    韩邦奇只要能做出这一件事情,不仅仅巩固了韩家书香门第,也算是韩邦奇对自己儒学的一次实践。只是周梦臣觉得乡约还是太简陋了。
    在周梦臣看来,乡约太过务虚了。
    注意是劝民息诉。解决乡里纷争云云,再加上协助官府防范盗贼等等。似乎而今又加了承接工程,还有其他方面一些事情。
    都是因为周梦臣的要求,而临时增加的。
    在周梦臣心中远远不够。
    无他,在周梦臣看来,所谓的乡约,其实就是乡一级别政府。比如朝廷规定,与客观现实,都不允许派出那么多脱产的官员。
    周梦臣想了想,说道:“师叔,我觉得乡约能不能增加这几条?第一,承接赋税。官府征收赋税,让乡约百姓自己投柜。第二,乡约要有自己的财政,可以做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的事情,比如修建河渠,整理道路等等,第三,乡约应该负责一些教育。尽可能让百姓儒学,第四,乡约固然要处理一下乡下的纷争,但是出了人命,已经大案,却不能自专。必须上报官府。”
    韩邦奇大吃一惊,说道:“这怎么可能?”
    周梦臣说道:“怎么不可能?”
    韩邦奇沉思片刻,说道:“首先承接赋税就不行,如果仅仅让人投柜就好了,如果要运输到外地,那可是要人命的,谁肯过去?再说,乡约的钱从什么地方来?再者,没有钱还好一点,如果有了钱,那才是不得了了。你是没有在乡下过过日子,你不知道乡里百姓为了三瓜两枣能搞出数代血仇。如果让乡约管钱,这事情绝对办不成的。”
    “至于办学,更简单,没有钱。即便有钱,士绅更多原因让孩子读私塾,读得起书的人不会去读,读不起书的人,更是不会去读。”
    大明赋税征收,是派小吏下面催逼,拿这纳税单子,下去一家一家的问。只是,大明黄册早就不能用了,这里面就给小吏上下其手的权力。而百姓多不识字,很多时候,大明朝廷免了赋税,下面的百姓都不知道。
    让小吏依然征收,中饱私囊。
    而地方官员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又出了一个新规定,那就是不派小吏下去征收,而是在一些地方设柜,张贴告示,让百姓自己来投递。
    因为告示上,都写了谁要交多少,百姓自己来交就好,其中就少了很多情弊。当然,还有小吏在上面上下其手,比如踢斗,就是满满一斗,衙役一脚踹上去,一斗粮食就洒了很多。地面上的粮食就是衙役的,百姓就要自己再加才行。还有用大斗换小斗的。
    总之,各种情弊。
    在周梦臣看来,如果让百姓团结起来,以一个村,或者几个村联合交税。这些衙役就不敢搞什么手脚了?什么,还敢?看看打不死你。
    乡村之中,很多地方都好保持原始的暴力手段。衙役再厉害也不敢惹,比如南方一下村落斗殴,能出好几千人,让知府出面,都没有什么办法。更不要说一些衙役,这些衙役说起来狠,但其实都是纸老虎。真要被数百人一并动手,打死了也就打死。难道县令还要为他出头吗?
    只是周梦臣忘记了。大明奇葩的赋税制度,有一项要百姓长途押运粮食的义务,关中多送粮食到边关,从陆上走要好几百里的。每一次都有可能要人命。
    怎么可能有人想承担这个义务。
    至于关于钱财的事情,周梦臣不得不承认,自己想差了。
    他心目之中的乡村,是田园牧歌,人情淳朴的。奈何,这真是他想多了。乡村百姓穷得多,富得少吗,就拿关中来说,很多百姓一辈子没有见过银子,因为他们的财产,根本达不到需要使用银子的地步。乡村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每一个人的资源都固定的,很少有新增。为了一点点钱财,真有人能做到得很决绝。
    比如,吃绝户。难道百姓不知道,这其实是很残忍的。知道。一方面是百姓愚昧。另外一方面,就是实在是太穷了。绝户之后,即便不吃,这一家没有男人也未必能活下去。
    同样的道理,一点点钱,都能赔上数条性命。
    真以为胥吏不是什么好东西。让乡约会有了钱,这些掌管乡约会的人,就会是一些好东西了?
    周梦臣一时无语,但是他依然觉得,应该在乡约上增加一些改变,他说道:“师叔,小侄以为万事决于众议,治国当如此,治家也当如此,而乡约更是应该如此。”
    这一点,韩邦奇却是承认的,他有些好奇的说道:“贤侄的意思是?”


第四十四章 新乡约
    对于韩邦奇来说,乡约是他政治理念的一次实践,所以所有的乡约都强调了教化百姓。这是几乎所有士大夫的集体意志,而万事决于众议,这一句话,也算是大明的政治正确了。
    当然了,大明士大夫可不是想被下面人左右了,他们是要让皇帝一切都听他们的,所以才有这一句话,为什么万事决于众议?因为,他们是众啊?
    不过,这一句话,也很有迷惑性。很多大儒却将这一句话当真了。
    韩邦奇就是其中之一。
    他对周梦臣以这个概念塑造乡约,并不反感。只是不知道该如此操作。
    周梦臣说道:“我意如此,乡约应该是每一个成年男丁都有投票权,想当乡约长,可以给大家宣讲他们要做什么。然后让成年男丁投票,投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两个罐子,每一个人分一颗黄豆,一颗绿豆。分配投入不同的罐子之中,以此分别。”
    “选出乡约长之后,各种职位也依此选出来。”
    “一般的事情,让他们乡约会自己决策。但是有争议大事,还有关于全乡约的福祉。就要大家一起投票了。”
    “韩师叔,觉得如何?”
    “比如,其中掌管钱财也好,一起交赋税也好,甚至对接贷款也好。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
    韩邦奇沉吟片刻,说道:“这不是票拟?贤侄以为,这些百姓能用好吗?”
    的确,大明的票拟制度,就与这个相似。不过,周梦臣却不是这个想法。他其实不知道,大明基层该如此塑造才好。他其实对所谓的民主,也是心存疑虑的。
    只是有些事情是有惯性的,大明朝野惯性是什么?就是越来越民主。
    纵然,东林党给大明棺材板钉了最后一个钉子。但是大明没有亡国之前,就是这样的风气,在朝廷上,官员弄得皇帝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市民结社。士大夫结社,读书人结社,搞得风风火火的。在乡村,各种乡约组织,层次不群,甚至泰州学派一些狂人,甚至搞出了乌托邦实验。
    很多事情,顺着趋势去做,事半功倍。逆着趋势去做,却是事半功倍。
    比如,加强对乡村的官职,如果逆着趋势就做。那就大变法,违背祖制,增加大量吏员,将每一个村落都管起来,增加行政成本不说,还遇见很多政治阻力。不将天下弄得沸沸扬扬是不可能结束的。
    既然天下有这样的趋势,何不试试,乡村民主自治制度。如果真能做成了。虽然比不上朝廷管理一切效率低下一点。但是减去了很多负担,很难说,那一个方案更好。
    只是能不能做成?周梦臣也不知道。
    毕竟趋势在这里,纵然周梦臣不做什么?将来大明地方官的权力,也会被极大的压缩,成为地方官与士绅共治天下的局面,而今他如果能建设做好这一层的建设。那么虽然士大夫权力会加大,但问题一来,周梦臣自己就是士大夫。地位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
    二来,这其实也能制衡士大夫权力无序扩张。毕竟,在没有规矩的时候,强者就是规矩。而有了规矩之后,乡约会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受到县衙制约的,也是可以用来制约士大夫家族,同时也是士大夫家族这约束官员的利器。
    到底什么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