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6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他知道他即便拖延也拖延不了多长时候,还有他第二个孩子。一时间,他下定决心,既然如此,那就加快工作进度吧。在走之前,将一切都收尾。不要搞成拖泥带水的样子。
第六十章 视察
五月。天气依然炎热起来。持续数月的洛阳疫情,似乎因为天气转热,变得低沉起来,或者是因为李时珍的处理得当,将疫情给按下去了。
不过,这个时候,整个中华大地上,都没有人关注别的事情了。因为五月麦收在即。
这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秋收了。
周梦臣这个时候,也带着一行人在关中大地上巡视,查看麦收情况。
只是周梦臣也看出来,不容乐观。其实地震对植物的生长到底有没有影响,周梦臣并不清楚,但是想来影响也不大,只是这一次地震太大了。
这个时候,周梦臣更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同样一片土地,一片有麦子收,另外一片却空荡荡的,是百姓没有种吗?不是,是地震之中,这一片土地要么被什么覆盖了,要么被土石埋了。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周梦臣也知道,有好几个村落,直接从地面上消失不见了。那么同样隶属于这一些村庄的土地,也不会存在。至于地面破碎开来,成为一块一个块的,等等各种变故,让大地变得千疮百孔之后,也让原本种好的麦子,也变得七零八落。
除此之外,还有河道的问题,在地震过后,河道翻个滚,改个道,也是很正常的。只是麦田也就不在了。
韩邦奇叹息说道:“如果没有贤侄来赈灾,今年这个年,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师叔谬赞,我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对了,这附近有没有修缮过的工程。正好看看。”
周梦臣极目远看,周围都是努力在土地上收割的百姓,零零散散的排成一排,站在麦田之中,悄无声息的割麦。反而看着周梦臣这一行人有些怪异。
因为这个季节之中,任何清闲的人都会显得很怪异。
不过,周梦臣不想去麦田之中,他不是没有干过这样的活,在大同前几年,每年收获的时候,他都要下地,以身作则,自然知道做农活的苦楚,而且情况不一样,周梦臣没有下田作秀的必要。他需要估算的是麦收的粮食,从而计算出粮食缺口。
看看,他托付晋商卖的粮食,数量上够不够。这一批粮食之所以五月之后,才开始起运,其实也是因为周梦臣想买便宜一点,在五月麦收之后,粮食定然有一个低价,所以,才延迟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如果这里核算出关中麦收情况不错的话,那么在淮南一带,就可以少买一点。
倒是对各地兴建的工程,周梦臣很感兴趣,一些小工程已经验收过了,另外一些工程,还没有完工。周梦臣很想去看看。
整体上有一个把握。
韩邦奇对这里最熟悉,这毕竟是他的家乡,他捏着须说道:“这里倒是有一个工程,就是龙首渠了。”
周梦臣一愣,说道:“可是汉代之龙首渠?”
韩邦奇摇摇头说道:“是也不是。汉代之龙首渠已经彻底不行了,而今不过是以龙首渠旧址,重新修建的一道渠,因为与龙首渠起始点暗合,才命名为龙首渠,其实,不管是灌溉范围,乃至于水量,远远比不上西汉的龙首渠。彼此而今的关中,也不是当年的关中了。”
周梦臣也知道,秦汉之时,关中一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关中的生态好,而是秦汉在关中大量的修建水利。但是之后,国都都不建在关中之后,国家自然不会将人力物力砸在关中。随着生态被破坏,水利工程一个个年久失修,要么是战争破坏,粮食生产自然是每况愈下。
即便如此,关中依旧是整个西北最重要的粮食产区。要供应整个西北的粮食。
周梦臣说道:“去看看。”
他们很快就来到了所谓的龙首渠。只是让周梦臣很失望。
周梦臣见惯了后世大工程,他也修建过水利工程,比如文鸳湖工程。而且龙首渠这么大的名声,想来也是一极大的水利工程,但是看来,宽不数米,深不过一丈,给周梦臣一种感觉,那就是他只要加力助跑的话,能够从龙首渠这边一下子跳到另外一侧。
而今并没有水,但是还有不少在里面劳作。
周梦臣走过去,发现没有人监督,人数也不多,大概有十几个人,都是壮汉。一个个都光着膀子,只穿着一个裤子,浑身汗流浃背。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挖土,从下面将一框框的土给拉上来。
给人一种感觉,不像是政府的工程,反而好像是农民给自己建房子的感觉。
周梦臣走过,他们自然看见了。他们见了周梦臣一行人,顿时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立即上前,周梦臣本以为他们是认错自己来了,正酝酿要说些什么,却见他们一个个都来到韩邦奇身边,立即行礼说道:“韩老先生,您来了。”
周梦臣一愣,随即才真实地感受到韩邦奇在这里的影响力。
韩邦奇说道:“你们是老王家吧。”
领头的一个老汉说道:“对,我不们是老王家的。”
周梦臣问道:“怎么不去收麦?”
领头的王家人脸色苦涩,说道:“去年冬天,老天爷不长眼。我家被山石给盖住了,我一家老小忙了好长时间,才算是将土地清理出来,奈何收成也算完了。所以村里商量,将这里的事情包给我家,包吃,做完之后,一个人给一两银子,我们也就来这里了。”
周梦臣看着已经修缮很长很长的距离。问道:“这都是你们自己做的。”
王家人说道:“可不是吗?我们这里忙了好几个月,修了大概有三十多里,好在根基尚在,并没有那么难。”
周梦臣眼睛没有瞎,他看得清清楚楚的。
官府很少修缮水利,这个新龙首渠,不知道是那年修的,很多地方大面积堵塞,很多地方都如同平地一样了。这样一家人十几口,一点点挖了三十多里,这是要费多大的功夫的。
周梦臣算了算了,他们能得到的东西,大概也有十几两银子,以及每天的饱饭,核算起来不过一两百石粮食。
周梦臣问徐渭说道:“这个工程当时计价多少?”
徐渭记性非常好,说道:“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因为是百两上下吧。”
周梦臣冷笑一声,没有说什么。
韩邦奇有些脸上挂不住了,立即问道:“你们这样修,修到什么是?”
王家人说道:“乡约长说了,等人忙完之后,带再来了。”
周梦臣说道:“对了,你们乡约长是怎么选出来的?”
王家人一愣,说道:“选出来,选什么?我们家里这一代,世世代代都是白家管事的,选什么选?”
周梦臣一愣,说道:“如此啊。”随即看向韩邦奇。
白家是关中老姓,最早能溯源到秦代,这里有一个白家大姓,周梦臣一点也不奇怪,只是他设计的那些投票什么的形同虚设,他虽然不奇怪,却多少有些不舒服的。
韩邦奇脸色也有些难看,说道:“难道你们没有看老夫写的乡约?”
王家人不知道什么事情惹得韩邦奇大怒,说道:“韩老爷写的东西,那里是我们这些不识字的人看的。我们知道似乎祠堂上贴了什么,但也没有去看,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岂止是有不对的地方,不对的地方太多了。
第六十一章 任重道远
按这个人说的,周梦臣下拨的工程款,估计有一半用在正事上就算多了,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被中间层层瓜分了。
周梦臣不管搞出什么样的花样。乡村的权力,还是被宗族,乡绅,读书人三者瓜分,甚至这三者还有合三为一的可能。
掌管的人,既是读书人,又是宗族之长,家里又有致仕或者在外为官的官员。这种的宗族,连县令都拿他们没有办法。难道是周梦臣一些小伎俩,可以动摇的。
周梦臣敏感到感受到了,他最强大的敌人,已经出现了。就是这样的强大宗族力量。
推行工业,是需要劳动力的,就需要解除人身依附关系。人必须是自由人,这种自由在周梦臣看来,有两种,自然是可以供工厂使用的劳动力。另外一种就人身自由。
特别是后一种,在乡村之中,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不管你再有钱,宗族力量总是有办法,能将人吃干净的。不管是,上面族长贪心,用不正当手段,将钱财弄到自己手中,还是宗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宗族的一员,必须要给宗族做贡献,然后赚得钱,再次投入到宗族的建设,而宗族强大之后,自然要对外扩张。虽然朝廷存在,这种扩张不会打打杀杀,但也绝不平静。
在周梦臣看来,只有一个办法,将宗族商业化,让下面人以宗族为单位经商。如此一来,商业利益总就会冲垮宗族体系,或者将宗族体系,改造成商业集团。这才能有利推动工业化,或者是资本化。
反正这种宗族权力不瓦解,百姓不能解放,很多事情都做不成的。
这都是后话,不过,周梦臣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所谓的乡约计划,已经失败了。
本来觉得,绕过县一级别政府,直接与下面各乡约会,也就是百姓对接。就能极大的减少了腐败了。而今看来,也就那个样子。百分之五十的经费使用率。周梦臣也不知道高还是低的了。
但是有一点,周梦臣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如果让县衙主持这些工作,经费利益率只会更低。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兴建大工程一个不小心,就弄得天下鼎沸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朝廷主流价值观,并不是提倡什么大工程的原因。
后一个朝廷都会借鉴前朝兴亡的经验。不要忘记元朝是怎么亡的,莫道石人一支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是因为修黄河,从会导致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导致亡国。
这也是为什么明代在很多大工程上都很谨慎的原因。或许有人说明代也修建了很多工程,比如万里长城,运河什么的。但是仔细看就知道,明代的长城,不是一下子修成的,而是鞑子骚扰日盛的情况下,由各地总督巡抚一段段修成的。而运河也是一样,运河其实借了很多旧河道,真正开挖的并不多,之后也是在水患逼得没有办法了。才有修河工程。明代中央并没有主动推进大工程的想法,当然了,这也与明代中央很多时候都是没钱有关系。
周梦臣从这个视角来看,果然是很多明代官员都是明白的。不管多少钱,一层层到下面,十成之中,能有二成用到正地方就不错了。
上面下拔钱款的时候,不管计算得再好,给得待遇再高,真正落到底层民夫的手中,有没有还是两说的。这样的情况下,主动搞什么大工程,简直是让下面人造反。
一些水利工程,都是县,以及本地士绅自己组织人修建的。这种本地人发起。县令支持的工程,朝廷出钱不多,而且自己人做事,效率要高一点,再加上本乡本土的,也不会做得太过分。
这种模式,才是明代很多地方工程的模式。比如城墙。在洪武年间有一波大规模修建城池的风潮,但都是大城,至于县城,很多县城都没有城墙的。北方是在正德年间,刘六刘七之乱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